首页 > 文献资料
-
乌司他丁对老年脓毒症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发的全身性疾病,多发于烧伤、感染、严重创伤及大手术[1].老年患者本身的调节能力较差,因此当老年患者出现脓毒症时,易引发机体的多种功能失衡,如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等[2].因此在给予脓毒症患者治疗的同时,需密切关注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脓毒症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诸如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休克的多种疾病.乌司他丁是治疗脓毒症的常用,疗效得到了公认[3].以往的研究仅关注该药治疗脓毒症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4],而未研究对脓毒症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因此,本文对应用乌司他丁后的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
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是凝血和纤溶系统的两个常用指标.Fbg即凝血因子Ⅰ,是血浆中含量高的凝血因子,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血浆D-D是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指标,其增高可作为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肺癌与血栓性疾病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肺癌患者可出现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本文检测了68例不同组别肺癌患者血浆Fbg和D-D含量,以探讨其在病情发展、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
浅谈D-二聚体的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1 D-二聚体的形成与特性1.1 D-二聚体的形成D-二聚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D-二聚体是通过r链相连的2个D片段的碎片连接起来,只有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才能产生D-二聚体.
-
血浆P-选择素和血栓调节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sP-sel)和血栓调节蛋白(Plasma thrombomodulin,PTM)水平,探讨sP-sel和PTM与ACI的关系,以及sP-sel与PTM的相关性.方法 对65例ACI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血浆sP-sel和PTM水平,与3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ACI患者血浆sP-sel和PTM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ACI患者治疗后(住院治疗7天)血浆sP-sel和PTM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均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ACI患者治疗前血浆sP-sel与PTM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呈显著的正相关(r=0.537、P<0.01).结论 ACI患者体内存在血浆sP-sel和PTM的异常表达,即存在血小板过度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都是活化的.通过检测血浆sP-sel和PTM水平,可作为ACI患者病情判定以及治疗效果观察的指标.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液D二聚体、ATⅢ和GPDA的检测及其价值
高血压性肾病是高血压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高血压病大多数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患者都随病情的发展,病程的延长,多年后可引起全身的小动脉硬化病变,肾脏为主要受累的靶器官之一,继而发生肾脏的损害.当常规尿蛋白出现时,肾脏病变往往不可逆转,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因此,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肾脏受损,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阻止或延缓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凝血系统异常与肾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会引起肾脏的病理生理变化.实验显示肾脏毛细血管的损伤、血栓的形成,以及引起的纤维组织增生,胶原增多和代谢异常可以导致肾小球硬化[1].
-
胶乳颗粒凝集法D-二聚体检测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D-二聚体(D-dimer)是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由γ链将两个D片段相连便形成D-二聚体.正常人血浆中含量甚微(<200μg/l),仅在继发纤溶亢进时,血浆中才会出现大量的D-dimer.由于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后的纤维蛋白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所以它是一项鉴别原发性纤溶与继发性纤溶及监测溶栓治疗的高价值的指标.
-
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一氧化氮水平的观察
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肝硬化患者纤溶系统与肝脏受损程度相关,D-二聚体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之一.近年来还研究表明,一氧化氮(Netric oxide,NO)在肝损伤中起重要作用.NO是一种活性介质,具有生理毒性双重效应.NO水平与肝脏疾病程度有关.
-
161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小板及其参数的测定
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改变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血小板的活性与血小板的大小、数量等密切相关[1],体积较大的血小板通常更具活性且能释放更多的5-羟色胺和β-血栓性球蛋白.为此,我们研究了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各类冠心病(CHD)、高血压和脑梗塞患者的血小板(PLT)及其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旨在探讨这些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有益的资料.
-
阿斯匹林对骨折患者D-D与FIB影响的临床意义
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水解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能准确的反映体内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近几年来,临床上对此项目的检测日见重视.
-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应用常见问题的探讨
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Fb)特异的降解产物,它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全血或血浆中,采用针对D-D的抗体可以很容易地检测D-D含量.近10年来,已建立了多种有价值的D-D的检测方法.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人们发现D-D对临床上疑诊为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患者高度敏感,但不特异.在这些患者中,当血浆D-D浓度低于某一临界值(通常为500μg/L)时,其阴性预测值大于90%,由此可以作为排除VTE的筛选试验.近年来,随着方法学的不断进步,建立多种适用于急诊的简单快速的敏感方法,D-D检测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研究已经充分证实了D-D在排除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中的应用价值,已将其作为首选筛选指标之一.近,D-D检测的应用巳深入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lC)、心血管疾病、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以及抗凝治疗领域.
-
正常妊娠妇女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止凝血功能的研究
目的:通过测定正常孕妇和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止凝血功能指标和分子标志物,从出凝血角度早期监测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方法: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动态采集100例正常妊娠妇女孕10~14周、孕20~24周、孕30~34周和28例孕30~36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检测止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断1+2(F1+2)、凝血酶调节蛋白(TM)、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2)、血栓素B2(TXB2)等.结果:(1)正常妊娠妇女随孕周增加TT、PT缩短,PAI-2、TXB2增加,F1+2妊娠晚期与妊娠中期相比呈增加趋势(P<0.05),FIB和TM无统计学差异.(2)与正常妊娠晚期妇女相比,重度子痫前期患者TT延长,FIB减少;F1+2、PAI-2、TXB2呈增加趋势(P<0.01).PT和TM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止凝血功能指标可作为反映孕妇高凝状态的筛选指标,而止凝血分子标志物F1+2、PAI-2、TXB2可作为早期监测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的敏感指标.
-
不同分子量仿刺参糖胺聚糖对大鼠纤溶系统活性的影响研究
目的 以不同分子量仿刺参糖胺聚糖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大鼠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运用Kurz法,经FeCl3刺激,诱导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考察4种不同分子量仿刺参糖胺聚糖(分子量由大到小依次为93 200、43 600、12 800、5 400 Da)对血栓形成的影响,以及对t-PA、u-PA、PAI-1及Plg含量的影响.结果 4种不同分子量仿刺参糖胺聚糖在不同给药剂量时,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血栓形成(P<0.05或P<0.01);在20 mg/kg的给药剂量下,体内t-PA含量显著升高(P<0.05),同时PAI-1和Plg含量降低(P<0.05),u-PA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结果表明仿刺参糖胺聚糖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分子量依赖性,其中AHG(93 200 Da)作用强,DAHG-Ⅲ(5 400 Da)作用弱.结论 不同分子量仿刺参糖胺聚糖可通过增强t-PA活性、抑制PAI-1活性,以及促进Plg转化为纤溶酶,增强机体的纤溶活性,发挥溶栓作用;4种不同分子量糖胺聚糖中,AHG对纤溶系统的作用强.
-
相对低分子质量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制备及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
目的 研究自由基氧化降解得到的相对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化学性质以及对新西兰大白兔体內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采用H2O2-Cu2+自由基氧化结合分步超滤法,制备了重均分子量为7.68 kD和3.89 kD的两个相对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组分.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研究两个相对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组分对新西兰大白兔的纤溶系统的影响.结果 与结论 4.5%H2O2与铜离子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可以有效地将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降解,经分步超滤得到重均分子量分别为7.68 kD和3.89 kD的相对低分子质量组分,硫酸根含量分别为30.32%和32.48%,糖环上的硫酸根主要在4位.重均分子量7.68 kD组分主要由岩藻糖和半乳糖以2∶1的比例组成,其岩藻糖含量显著高于3.89 kD组分.相对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尤其是重均分子量为7.68 kD的组分能够缩短全血凝块溶解时间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并能够显著升高家兔血清中t-PA活性,提高t-PA/PAI的百分比,但是对u-PA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表明相对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对纤溶途径有一定的激活作用.
-
鲍鱼、海龟甲及海蒿子等提取物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
采用家兔为实验动物,对6种海洋生物提取液分别进行了家兔体内和体外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实验.试验证明:鲍鱼1号、鲍鱼2号、海龟甲及海蒿子提取液对家兔(体内、外)有非常显著的抗凝作用,海龟甲、鲍鱼1号对增强家兔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这对"活血化瘀"药物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脑出血、脑梗死急性发作期患者血压、血脂、凝血纤溶功能差异及意义
目的:探讨脑出血、脑梗死急性发作期患者血压、血脂、凝血纤溶功能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出血急性发作期患者52例(脑出血组)、脑梗死急性发作期患者48例(脑梗死组),另选体检健康者40例(对照组),均测量SBP、DBP,检测血浆TC、TG、LDL-C、HDL-C、脂蛋白a[Lp(a)]及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PC)、D-二聚体(D-D)。结果脑出血组、脑梗死组SBP和DBP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脑出血组血浆TG、LDL-C及Lp( 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浆TC、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脑梗死组血浆TC、TG、LDL-C及Lp( 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浆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脑出血组血浆TC、TG、LDL-C水平均低于脑梗死组;组间比较P均<0.05。脑出血组、脑梗死组血浆FIB和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浆AT-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脑出血组PC活性高于脑梗死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脑出血及脑梗死急性发作期患者均存在血压、血脂、凝血纤溶功能异常;脑梗死患者TC、TG、LDL-C水平及凝血纤溶亢进程度更高。
-
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A组)、良性脑部疾病患者(B组)和健康体检者(C组)各50名,检测各组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及D-二聚体(DD)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C组比较,A组血浆PT、TT、APTT、FIB、AT-Ⅲ和DD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B、C组各指标比较P均>0.05。结论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常伴随高凝与纤溶亢进状态;检测血浆PT、TT、APTT、AT-Ⅲ、FIB和DD对筛查脑胶质母细胞瘤具有重要意义。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休克41例
脓毒症休克是急诊及ICU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脓毒症休克的病死率为40% ~ 70% [1,2].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大量繁殖的病原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或由感染产生的炎性介质引发机体的过度炎性反应,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凝血/纤溶系统、代谢及微循环障碍,终可诱发脓毒症休克[3].尽管近年来对脓毒症休克的发病机制已有了很多了解,但是在临床治疗上仍未取得重大突破.目前,临床上各种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脓毒症休克的治愈率,但是脓毒症休克的病死率依然非常高.
-
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近年研究发现,急性胰腺炎(SAP)时胰腺微循环障碍是关键性早期事件.为进一步了解凝血、纤溶系统在SAP发病中的作用,本文探讨了SAP患者出凝血指标的变化.
-
老年患者围术期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
近年来,手术后深部静脉血栓和肺梗死等并发症已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2005年12月~2006年12月,我们选择了70岁以上重大手术患者20例,观察其术前、术后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手术对老年人出凝血机制的影响.
-
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排除肺栓塞诊断的临床价值
D-二聚体(DD)是在纤溶酶作用下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其生成或增高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其血浆水平可代表体内凝血酶的活性及纤维蛋白的生成情况,可作为体内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