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补阳还五汤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脑梗死恢复期是指病发2周后至1个月内,是康复的佳时期,如果治疗方案得当,症状会得以缓解,致残率和复发率均可降低[1]。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范畴,文献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临床用药以活血化瘀为主,少有针对本虚之证施治。补阳还五汤为气虚血瘀所致中风的传统方,本文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通过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血液流变学、纤溶系统的变化观察,评价其疗效。
-
尿激酶对小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伴高凝状态疗效观察
肾病综合征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肾小球病变为主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高度水肿和低蛋白血症,同时多数患儿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目前,糖皮质激素仍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首选药物,并常应用利尿剂对症治疗,这进一步加重高脂血症和高凝状态,引起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失衡,血小板功能亢进,造成体内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系统紊乱,易发生静脉血栓,影响肾脏的血液循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1]。因此抗凝治疗成为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措施之一。作者于2000年9月至2011年9月对20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患儿,在常规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对症治疗的同时加用尿激酶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血浆凝血因子Ⅷ和D-二聚体测定对重症肝炎时并发DIC的鉴别意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的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很多,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所以DIC的诊断尤其重要.大部分凝血因子产生于肝脏,重症肝炎患者凝血因子生成减少,止血凝血功能紊乱,出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继发DIc等也很常见.
-
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肿胀及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近30年来开展的有效的关节重建手术之一,临床上主要用于膝关节各种非化脓性关节炎,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治疗后所致严重的关节疼痛、关节不稳、畸形及日常生活严重障碍,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病例.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止血带能暂时激活纤溶系统同时阻断血循环,减少术中失血,保证术野清晰,为TKA提供更佳的骨-骨水泥界面等优点.但潜在风险也值得重视,包括神经麻痹和血管损伤、术后肿胀、僵硬、肌力延迟恢复、创口愈合延迟等并发症[1-3].本研究对入选病例采用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尽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止血带进行随机分组,对止血带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肿胀及短期内功能的恢复进行探讨.
-
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
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通常存在异常,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处于高凝状态[1],表现在人体各方面即形成中医血瘀证.研究表明,这种高凝状态对于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因此评估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状态对估计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试对30例结直肠癌初诊患者中医宏观辨证, 旨在分析血瘀证型与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辅助诊断与判断预后方面的临床意义.
-
VWF LP(a)在脑血管病中的变化
血栓形成与血管壁的内皮损伤、血小板的粘附性、血凝系统的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机制的活性等有关.凡是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的病变,均可见到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升高[1].脂蛋白(a)[LP(a)]能抑制纤溶系统的活性,促进血栓形成.由于脑血管病的发病可能与血管病损伤及血栓形成有关,作者对脑血管病的血浆VWF及血清LP(a)进行检测,以探讨VWF及LP(a)在脑血管病中的变化及其影响.
-
老年人围手术期凝血与纤溶系统变化分析
在20世纪的初叶,50岁以上曾被列为手术禁忌.随着对老年人病理生理等医学基础理论更深入的研究、围手术期各种现代监测方法与麻醉技术的进步,目前即使对100岁以上高龄患者,国内外都已积极开展了过去不敢想象的手术,手术成功率也已日渐提高.然而,由于老年患者生理代偿机能的衰退和特殊病理生理改变等不利因素,麻醉和手术治疗的危险性、手术的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非老年患者,其中围手术期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功能失衡,并由此引发的术中、术后异常出血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已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EH)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用32例EH患者,给予缬沙坦治疗8周,测定服药前后血压、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含量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I)含量,并与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治疗前EH患者的血浆t-PA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P 〈0.01〉,而PAI-I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 〈0.01〉,缬沙坦治疗8周后,血压明显下降(P〈0.01〉,血浆中t-PA含量显著上升(P 〈0.01〉,而PAI-I含量明显降低(P〈0.05〉,接近正常.结论 EH患者存在纤溶功能异常,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可改善患者的纤溶活性.
-
胃病胃镜活检后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变化的研究
胃镜下活检是诊断胃内病变的重要手段和依据.胃壁从内到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黏膜下层的血管为丰富.活检时深达黏膜下层或更深时,直接钳破较大的小动脉,或钳破溃疡下层坏死的血管,均可造成出血.同时引起凝血功能的紊乱,若临床监测或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本研究观察了资料完整的43例胃镜下活检前及活检后1小时、第3天和第7天,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
颅脑损伤后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改变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D-二聚体含量水平动态测定,观察颅脑损伤后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异常改变和变化规律.方法用ACL-100型血凝仪对2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即刻、第2天、第3天、第7天的D-二聚体的含量和PT、KPTT的水平进行动态测定,结果发现D-二聚体含量水平与患者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脑损伤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含量水平与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的含量增高,说明颅脑损伤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并且临床使用止血剂等药物治疗后,D-二聚体的含量并没有增高,这说明可能是随后继发纤溶亢进的原因,因此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与D-二聚体含量高低密切相关.所以D-二聚体可以作为颅脑损伤程度的一个可靠指标,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
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系统变化的研究
急性颅脑损伤后常引起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严重者可造成DIC[1].凝血系统的改变可严重影响颅脑损伤的预后,已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
-
姜黄素对高脂血症兔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抗氧化以及纤溶系统的影响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高脂血症兔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抗氧化以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48只新西兰兔分为模型对照组、姜黄素(10、20、40 mg·kg-1)组、阳性对照药(血脂康32.5 mg·kg-1)组和正常对照组.摄取高脂饲料2周后,连续6周高脂饲料喂养并服用姜黄素,测定每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氧自由基的变化.结果 各给药组兔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和变型指数等指标有降低趋势,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姜黄素对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使血清SOD水平显著提高,MDA和t-PA水平明显降低,对花生四稀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未见明显影响.结论 姜黄素能够改善高脂血症兔血液流变学,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的活性,并具有抗氧化作用.
-
实验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纤溶系统活性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观察
目的:观察在用空气干燥加高脂饮食法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过程中纤溶系统活性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变化.方法:54只日本大耳兔分为3组,分别给予空气干燥加高脂饮食(n=24)、单纯高脂饮食对照(n=24)和正常饮食对照(n=6),在实施空气干燥后的第3天、1 w、2 w、4 w分别处死动物,观察颈动脉内膜和中膜的PCNA表达,测定不同时点的纤溶系统活性.结果:空气干燥加高脂饮食组出现较典型的AS病变,2 w、4 w时内膜增生明显,内膜与中膜PCNA表达明显增高,第4周时抗凝血酶Ⅲ(ATⅢ)明显降低而纤溶酶原(PLG)明显升高.结论:空气干燥加高脂饮食法可以形成典型的颈AS病变,病变形成与纤溶系统活性改变、内膜中膜细胞增生有关.
-
重症感染伴随的凝血功能紊乱
脓毒症是由感染因素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临床危重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机体凝血功能失衡、凝血系统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全身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纤溶系统的严重紊乱及多个器官内微血栓形成等为特征,终可因出现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
外源性凝血途径与冠心病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在心血管内流动不止,不发生血凝,是由于机体内存在着凝血、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血管内皮受损后,凝血、抗凝系统平衡被破坏,激发凝血过程,继而激活纤溶系统.凝血过程一般被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其中包括凝血的共同途径),两条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及参加的凝血因子,外源性凝血途径是从组织因子(TF)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X被激活,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然后通过与内源性凝血系统后阶段相同的途径,完成凝血.
-
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危重急腹症.研究表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action syndrome,SIRS)是SAP重要预后因素,而凝血或纤溶系统功能异常是SAP常见临床表现,其与SAP预后关系有待明确.本次研究回顾分析55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拟探讨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的改变与合并SIRS的SAP患者预后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
手指再造术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断指是常见的工伤事故之一,手指再造术是患者佳选择方法.然而,断指及进一步的手术创伤可使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发生明显变化[1].本次研究就65例手指再造术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F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Ⅷ coagulant activity,Ⅷ:C)、纤溶酶原活性(plasminogen activator,PLG:A)、D-二聚体水平(D-dimer,D-D),并与30例正常对照者比较分析.以探讨手术治疗对断指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等有关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原发性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凝血和纤溶活性的改变
原发性高血压易并发心、脑血管等血栓性疾病,其原因可能是高血压患者多存在胰岛素抵抗、脂蛋白代谢紊乱和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改变.其中凝血和纤溶活性的改变在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纤溶系统由纤溶酶(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组成.本研究观察了原发性高血压伴糖尿病的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改变,分析PAI和tPA与哪些代谢因素有关.探讨高血压病伴糖尿病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失衡的原因.
-
联合应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和螺旋CT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缺血性肠病[1]是指结肠和或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损害.主要由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所致,是临床一种较少见的急腹症,其发病急骤、病情凶险,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极易延误诊治.血浆D-二聚体是已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其血浆中水平可代表体内凝血酶活性及纤维蛋白生成情况,可作为体内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在肺动脉栓塞、夹层动脉瘤、门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过程中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2-4].但在缺血性肠病中的应用少有报道,笔者对临床怀疑缺血性肠病的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D-二聚体联合多层螺旋CT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
绝经后冠心病患者雌激素凝血系统的变化
妇女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发生明显改变,从而引起许多生物代谢系统紊乱和生理变化,导致各种疾病,但确切机制不明.本文探讨正常绝经后女性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血中雌激素、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