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腔内治疗髂-股总静脉阻塞型血栓后综合征的中期疗效

    作者:钱爱民;戎建杰;桑宏飞;孟庆友;朱礼炜;于小滨;李晓强

    目的 探讨采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髂-股总静脉阻塞型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 PTS)的中期疗效.方法 从2003年6月至2011年12月,共有42例符合入组条件的PTS患者入选并接受介入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髂-股总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其中24例行辅助性股动静脉临时内瘘术.结果 临床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8 ~ 75个月,平均随访(42±13)个月.5例术前静脉性溃疡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内愈合;早期(<30 d)随访发现3条肢体支架内血栓形成,通过导管接触溶栓成功溶解.12条肢体支架内轻度狭窄(<50%),未予处理;10条肢体支架内中重度狭窄(>50%),予以单纯球囊扩张和(或)再次置入支架.术后3、6、12、24、36个月一期和辅助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75%、64.1%、63.8%、61.7%;98%、78%、67.1%、65.3%、65%;同期二次通畅率分别为:100%、80.1%、69.6%、66.0%、65.2%;术后术前患肢静脉临床危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手术前后健康调查简表统计提示,术后患者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 =0.000).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髂-股总静脉阻塞型血栓后综合征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中期疗效.

  • CT诊断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一例

    作者:张波;田为中;窦小峰

    患者男,35岁.因"左下肢增长、增粗、肿胀并静脉瘤样改变及左足肥大35年"就诊.查体:左下肢较对侧增粗,左小腿外侧皮肤见大片红斑,压之褪色,呈海绵状感;局部皮温高,皮肤粗糙呈皮革样,部分可见溃疡结痂,另可见浅静脉显著扭曲、扩张.左足、趾粗大畸形.CT检查:左下肢骨骼较对侧增长、增粗,软组织较对侧肥厚,皮下脂肪层内见增多、扭曲、扩张的血管影,动脉期时下肢静脉提前显影,股动脉及股静脉较对侧明显增粗(图1~6).CT诊断为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

  • 腹股沟疝合并股血管损伤一例

    作者:周峰;王会敏

    患者男,40岁,主诉以“发现右侧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3年”于2013年10月8日收住入院。既往体健,无不良嗜好。无高血压病、心脏病及糖尿病史。入院查体:双肺呼吸音清,两肺未闻及干湿性音。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专科情况:站立位时在右侧腹股沟区可见皮肤隆起高于左侧,触及约有3 cm ×4 cm大小包块,质软,界清,按压时可还纳消失。平卧位时包块消失,按压内环口时嘱患者站立,包块未出现,移去手指再现。腹股沟韧带下方及卵圆窝未及包块。B超示:右侧腹股沟区可见蠕动样肠管。初步诊断:右侧腹股沟斜疝。完善术前准备,于当日14:00在局部麻醉下行右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中发现疝囊约2 cm ×4 cm大小,位于腹壁下动静脉外侧,证实为斜疝。根据Gilbert分型为Ⅱ型,随后行Lichtenstein术式修补。在组织和疝囊分离过程中顺利进行,当补片与腹股沟韧带部分固定第3针时,穿过的Prolene线与腹股沟韧带的连接处可见少量血性液体渗出,待干纱布粘净后仍有渗出,手指触及此处动脉搏动,考虑血管有可能损伤,将缝线针剪断,缝线抽出,再用纱布按压3 min再观察时仍有血液渗出,但有所减少,腹股沟韧带周围2 cm内呈“蓝色”改变,避开腹壁下血管切开腹横筋膜进入腹膜前间隙并小心建立此间隙,发现入股环处外侧的股静脉被针穿破,其周围可见有1 cm ×2 cm大小的血肿,再次以纱布在股静脉周围按压10 min后观察出血停止。连续缝合腹横筋膜,重建内环口,完成Lichtenstein术式。术后患者平卧推入病房,术后制动24 h,冰袋压迫切口处6 h,3 d内未见腹股沟区血肿,未出现右下肢肿胀、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痊愈出院。随访1~6个月恢复良好。

  • 一例高压电击伤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作者:彭金霞;刘萍;贾洪涛

    患者男,58岁,高压电流(10万伏电压)伤及全身多处13 h,于2011年7月20日送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查体:体温37 ℃,脉搏7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0/90 mm Hg(1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左前臂、心前区、阴茎处烧伤创面呈焦痂状,肿胀明显,左上肢指端皮温低、麻木,手指活动检查不合作,心电图检查提示房颤.入院后21 d患者左下肢出现明显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立即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提示:左侧髂静脉、左下肢股静脉以下深静脉扩张,内见实质性低回声充填,管腔不能压瘪,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 临时滤器捕捉大块脱落血栓及处理二例

    作者:郭曙光;陈翠菊;方伟;周兴立

    患者1 女,39岁,因肺癌在外院行放、化疗.住院期间首先出现右小腿胀痛,渐进性加重并发展为全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近1个月,彩超显示右髂、股、腘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于2003年4月24日转入我科.查体:全肢肿胀明显,肌张力高,皮色暗红,股部股静脉走行及腓肠肌触痛,以髌骨上、下缘各15 cm测量双侧肢体,大腿相差8.5 cm,小腿相差5.5 cm.

  • 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不同时期活动影响肺栓塞形成的实验研究

    作者:齐浩山;张福先;刘勇;闫凤采;龙妍妤;梁刚柱;高志敏;李大林;张鲲

    目的 探索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不同时期活动对肺栓塞的影响.方法 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早期、中期、晚期组,每组再分为制动组、活动组.下肢深静脉血栓造模后,早期组中制动组制动3d,活动组活动3d,随后处死取肺行病理检查;中期组中制动组制动7d,活动组先制动3d再活动4d后处死;晚期组中制动组制动14 d,活动组先制动7d再活动7d后处死.统计分析各组肺栓塞的情况.结果 早期组中制动组和活动组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4/8、3/8,肺叶栓塞发生率为17.5% (7/40)、15.0% (6/40);中期组中制动组和活动组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3/8、2/8,肺叶栓塞发生率为12.5% (5/40)、10.0%(4/40);晚期组中制动组和活动组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3/8、3/8,肺叶栓塞发生率为12.5% (5/40)、15.0% (6/40).在血栓形成后的不同时期,制动组和活动组肺栓塞、肺叶栓塞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兔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在抗凝治疗的前提下,早期活动并不增加肺栓塞发生的风险.

  • 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病原菌分析

    作者:肖志英;朱军华;何静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血液透析的68例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临床资料,并观察其感染病原菌分布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血液透析治疗的68例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中发生股静脉置管感染9例,感染率为13.2%;共检出10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占90.0%和10.0%;革兰阳性菌对米诺环素、万古霉素以及替考拉宁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分别为100.0%、100.0%、95.0%;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的敏感率100.0%;临床中均依据药敏性选取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并在治疗1周后,所有患者复查均阴性.结论 临床中对于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留置股静脉置管导管的患者,易发生股静脉导管感染,临床中应加强细菌的监测,并依据药敏性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及体位对下肢静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尹善德;刘彦;贺声;李文;黄腊梅

    目的研究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气腹和体位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8例,在相同的CO2气腹压力(12 mmHg)及不同的体位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患者右下肢股静脉的直径及血流速度,然后通过公式Q=vπr2计算出股静脉的血流量.比较CO2气腹前后及不同的体位下上述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CO2气腹形成后,股静脉明显扩张,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血流量明显减少;30度头低脚高体位使股静脉的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量增加,直径变小;30度头低脚高体位30 min时,股静脉的血流仍比气腹形成后的平卧位明显改善;气腹排除后股静脉仍处于扩张状态.结论腹腔镜手术中CO2气腹引起了下肢静脉血流阻滞,30度头低脚高体位可改善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气腹的排除短时内不能完全解除CO2气腹引起的下肢静脉的扩张.

  • 肺部转移癌的肺动脉灌注化疗

    作者:黄永祥;刘奋学;程述涛;王青彪;刘汉

    我们在X线监视下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骨管,对12例肺部转移癌病例行选择性肺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58岁~72岁,平均64岁。合并有肺外其他器官转移2例。本组原发肿瘤均经临床及病理确诊,其中肿瘤切除后9例,未手术3例。肺部转移病灶均经临床、胸……

  • 吡拉西坦对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生物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孙明;寿艳红;吴崇厚;赵育梅;徐超

    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雄性SD大鼠(体重300~330g)及弱瘤脂肪酸(FFA)和ATPase测试盒等.2.方法:(1)采用大鼠动脉腔内插线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在缺血2h后进行再灌注.(2)再灌注2h后留取缺血半球标本,依据FFA和ATPase测试盒提供的方法,制备组织匀浆,并测定FFA水平及Na+-K+-ATPase、Ca2+-ATPase和Ca2+-Mga+-ATPase的活性.(3)再灌注2h后留取缺血半球,采用湿重-干重法测定脑组织水分含量.(4)再灌注2h后经股静脉给予3%伊文氏蓝(2ml/kg),平衡3h后依次经心灌注肝素生理盐水(肝素含量为5U/m1)和10%福尔马林溶液,然后取全脑,切片,片厚2mm,用图像分析仪测定脑组织蓝染部分的体积,代表BBB的损伤.

  • 大腿后外侧刀刺伤致股动静脉离断1例报道

    作者:侯黎升;何勍;阮狄克;孙笑非;陈波

    1临床资料男,18岁,左大腿后外侧刀刺伤半小时就诊.查:神志紧张,诉左大腿肿痛,口渴难耐;口唇苍白;血压11.3/6.0 kPa(85/45 mmHg),心率120次/分;左大腿后外侧距膝关节10 cm处,见约4 cm的横行锐器伤口,有鲜血外涌;小腿皮温低,外侧感觉麻木,足背动脉未触及.急行患部加压包扎,迅速输液纠正休克并备血.初步诊断:左大腿刀剌伤并失血性休克:(1)腘动脉破裂或离断,(2)坐骨神经或其分支损伤.血常规示:白细胞7.5×109/L,红细胞3.44×1012/L,血色素(Hgb)111 g/L,红细胞比积(Hct)33.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96.1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32.3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35 g/L,中性细胞百分比(N%)52.3%.血压纠正并短时维持在12~14.7/6.67~12 kPa(90~110/50~90 mmHg)后,硬膜外麻醉下行急诊手术探查.

  • 21d模拟失重家兔股静脉血管反应性的变化

    作者:梁文彬;姜世忠;沈羡云;董建文;马铁民;孙磊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对下肢静脉系统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水平限动组和头低位限动组,每组8只.利用离体血管环灌流技术,测量了21 d水平限动及-20°头低位限动家兔股静脉对组胺(Ht)、苯肾上腺素(PE)和氯化钾(KCl)的收缩反应以及对乙酰胆碱(ACh)和硝普钠(SNP)的舒张反应.结果 21 d水平限动及头低位限动家兔股静脉对较高浓度PE和KCl的收缩反应均显著下降(P<0.05);对Ht的收缩反应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对ACh和SNP的舒张反应无显著变化.结论 21 d模拟失重后家兔后肢深静脉对血管活性物质的收缩反应性下降,提示这可能是失重或模拟失重后立位耐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 模拟失重对新西兰兔股静脉压力-容积关系的影响

    作者:岳勇;姚永杰;谢小萍;王冰;朱庆生;吴兴裕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对兔股静脉压力-容积关系的影响及静脉壁显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头低位(-20°)倾斜的方法作为模拟失重家兔模型.24只雄性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拟失重21 d组和模拟失重10 d组,每组8只.进行股静脉的压力-容积(P-V)关系测试,并观察血管壁的显微结构.结果模拟失重后股静脉P-V曲线向容积变化比增大的方向移动,模拟失重21 d组较10 d组移动更明显.分别于加、卸载测试时拟合出的模拟失重21 d组P-V二次抛物线方程式系数B1、B2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模拟失重10 d组(P<0.01),模拟失重10 d组的B1、B2值和对照组相比有增加的趋势.组织学观察表明,模拟失重组股静脉内皮细胞呈立方或矮柱状并有细胞脱落,平滑肌层变薄等变化.结论模拟失重后股静脉顺应性增加,21 d组较10 d组增加明显,同时股静脉管壁结构也发生明显改变.

  • 间断性头高位对模拟失重兔股静脉及颈静脉组织形态变化的影响

    作者:孙会品;孙喜庆;王冰;姚永杰;石菲;耿捷;王永春

    目的观察间断性头高位45°对21 d模拟失重兔股静脉及颈静脉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24只健康雄性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拟失重组和对抗组,每组8只.模拟失重组在21 d实验期间保持头低位-20°.对抗组在21 d模拟失重期间每天保持45°头高位倾斜2 h.实验结束后取股静脉和颈静脉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光镜下可见模拟失重组股静脉内皮细胞脱落,平滑肌细胞层萎缩,管壁变薄;颈静脉内皮细胞增生,弹力层增厚;对抗组静脉的组织形态学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透射电镜下可见模拟失重组股静脉平滑肌细胞线粒体肿胀,染色质边集;颈静脉平滑肌细胞内质网发达,向分泌型转变;对抗组静脉的超微结构与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结论 21 d模拟失重可引起兔股静脉发生萎缩性改变,颈静脉发生增生性改变;每天2 h头高位45°可部分对抗模拟失重所引起的股静脉及颈静脉结构的改变.

  • 经股静脉途径对法洛四联症病人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作者:张玉威;朱鲜阳;韩秀敏;迟永辉;张端珍;邓东安;李振荣;张桂芝

    1996年6月起,对25例法洛四联症病人经股静脉穿刺插管,作右心室选择性造影明确诊断后, 更换Judkins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采用经右心室过室间隔缺损到升主动脉途径,成功地实施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 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80例

    作者:翟东;李宜淮

    常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主要途径是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1996~1998年,我院经颈外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80例,穿刺方法简化,减少了穿刺时的并发症.

  • 经锁骨下静脉封堵室间隔缺损合并下腔静脉畸形一例

    作者:刘璟;庞继恩

    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是少见的复合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此时通过常规的建立股静脉轨道方法无法完成室间隔封堵,笔者采取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的VSD封堵术,成功治疗1例VSD合并下腔静脉畸形的患者。患者,女,29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曾在当地医院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VSD,一直未治疗,为行室间隔封堵术来我院就诊。体检:患者发育正常,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腹部无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入院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VSD(膜部瘤型,直径约5 mm),左室偏大。

  • 低剂量尿激酶较长时间经导管直接溶栓术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作者:陈国平;顾建平;何旭;楼文胜;陈亮;苏浩波;宋进华;汪涛

    目的 探讨低剂量尿激酶较长时间经导管直接溶栓术(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搜集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间,采用CDT治疗且至少有12个月临床随访资料的,单侧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CDT期间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血栓清除率、置管灌注持续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患肢消肿程度以及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检验.对不同时间点的血栓清除率比较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 CDT期间没有肺栓塞和大出血发生,小的出血并发症10例(15.9%),其中沿血管鞘边缘渗血3例、穿刺点周围皮下瘀斑或血肿3例、血尿3例、牙龈出血1例.因置管引起并发症4例(6.3%),其中穿刺点周围软组织炎症表现3例、血管鞘周围继发血栓1例.53例(84.1%)患者CDT第4~8天血栓溶解程度达到Ⅲ级和Ⅱ级.CDT中,尿激酶50万U/d和75 U/d灌注溶栓获得的血栓清除率分别为(91.2±10.1)%和(91.3±12.2)%,明显优于25万U/d的(75.9 ±20.1)%(P<0.05),但尿激酶50万U/d和75万U/d二者间的血栓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50万U/d和75万U/d灌注溶栓达到Ⅲ级时的平均置管时间[分别为(7.1±0.9)d和(6.2±1.3)d]与Ⅱ级时的平均置管时间[分别为(6.4±1.0)d和(6.0±0.8)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置管灌注时间的延长,平均血栓清除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CDT 24 h后58例(92.1%)患肢软组织张力减轻,48 h后患肢周径[大腿中部为(54.25±5.79) cm,小腿中部为(44.05 ±5.18)cm]缩小,同术前[大腿中部为(56.46±5.91)cm,小腿中部为(45.68 ±5.16)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患肢周径[大腿中部为(49.00±4.67)cm,小腿中部为(38.41±4.15)cm]同健侧[大腿中部为(48.38±4.68)cm,小腿中部为(37.73±3.92)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髂静脉支架通畅率91.1%(41/45).12个月时多普勒超声显示11例开通的股静脉瓣膜功能有反流征象.结论 采用低剂量尿激酶、较长时间经导管直接溶栓术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 经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苏浩波;顾建平;楼文胜;何旭;陈亮;陈国平;宋进华;汪涛

    目的 研究经患侧大隐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3例经造影明确诊断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3组,A组经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31例),B组经患侧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27例),C组经足背静脉顺性溶栓(35例).根据临床症状和溶栓后第5天造影复查结果评估疗效.对3组治疗前后消肿率、静脉通畅度采用方差分析(LSD法)进行组间比较;置管组穿刺时间、舒适度评分采用成组t检验分析;3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x2检验分析.结果 治疗有效率A组90.3% (28/31)、B组92.6% (25/27)、C组68.6% (24/35),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P=0.759),A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65,P=0.031);消肿率A组(83.5±21.1)%、B组(82.4±20.1)%、C组(67.0±23.3)%,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59,P=0.003),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22)、A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静脉通畅度A组(61.2±20.2)%、B组(55.7±20.5)%、C组(44.2±23.6)%,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42,P=0.006),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43),A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穿刺时间A组为(8.3±3.1) min,较B组的(16.3±3.5) min少(t=9.379,P<0.05);治疗期间患者舒适度评分A组为(2.2±1.2)分、B组为(5.0±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8.129,P<0.05);置管相关的并发症A组(3例)少于B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0,P<0.05).结论 经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IFVT是可行、有效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的优点.

  • 经皮经肝及股静脉双入路栓塞治疗胃底静脉曲张

    作者:佟小强;王健;杨敏;宋莉;王超;吕永兴;邹英华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严重消化道出血.其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分流及断流等),内镜下硬化剂注入或结扎、套扎,经皮经肝曲张静脉硬化法(PTO),经皮经腔静脉逆行性曲张静脉硬化法和TIPS等.

751 条记录 6/38 页 « 12345678...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