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TIMI计帧法测定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及储备功能
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是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评价心肌灌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简单、方便的TIMI计帧法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静息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进行测量,并进一步进行CFR的测定,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
冠状动脉的慢血流现象
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对于血流速度的判断是判断心脏血流灌注的一个重要指标.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型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冠状动脉内气体栓塞都会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有些冠状动脉血流减慢还与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病、瓣膜病、结缔组织病有关,但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慢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意义.早在1972年 Tambe等[1]首先报道了部分有胸痛症状的病例,他们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没有上述病变但血流速度明显减慢.此后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这种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
多普勒导丝代替普通导引导丝行经皮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二例
血管内多普勒导丝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可评价其生理功能和介入治疗效果.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前降支静息血流速度增加但血流储备下降.经皮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是治疗HOCM有效方法.
-
21三体综合征并发先天性全髓细胞白血病一例
患者,28岁,孕2产1,6年前足月顺产1男婴,现健存.非近亲结婚,无化学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孕31周于我院产前检查发现胎儿畸形,B超见胎儿肝脾异常增大,心脏偏大,心包腔积液,羊水偏多.胎儿心脏彩超提示:右心扩大,三尖瓣关闭不全,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卵圆孔直径增大,心包积液.
-
光疗对早产儿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应用二维超声多普勒测量颈内动脉血流速度的方法,对22例早产儿(≤32周)在光疗前、光疗时及光疗后进行脑血流速监测.22例均为非溶血性黄疸,光疗时平均日龄为3.5~4天,光疗时间至少12小时.每次监测脑血流速度前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ns,PDA).
-
经颅多普勒超声计算脑底动脉受声角的方法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检测脑底动脉血流速度时,存在着检测结果的差异.然而,这种差异除了受被检者本身的生理、病理及TCD仪器性能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操作者技术的影响.而导致操作技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受声角的不确定性.作者通过一种估计不同脑底动脉受声角的方法,了解受声角的大小及TCD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实验性颅高压与眼内压、脑血流关系的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实验用家兔30只,随机分成两组,制备颅内压阶梯升高动物模型,第一组采用无创伤性压陷式眼压计测量眼内压;第二组采用前房穿刺直接法测量眼内压,两组均测量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自1.33kPa始颅内压每升高0.67kPa(5mmHg)为一阶梯,每一阶梯维持5分钟。加压过程持续2小时,维持舒张期末脑血流接近或等于零状态颅内压水平20分钟,实验结束24小时后处死兔,取全脑备病理检查。 二、结果 1.两组眼内压在颅内压处于1.33kPa至7.33kPa阶段两组颅内压与眼内压之间趋向直线上升,在颅内压大于7.33kPa阶段,第一组眼内压稳定一至两个阶梯始下降,第二组眼内压则缓慢升高后趋向稳定。两种方法测得眼内压与颅内压均呈高度相关。 2.两组基底动脉血流各参数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故将其合为一组行相关性分析,随颅内压阶梯型升高,基底动脉脑血流速度减慢,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增加,舒张期末脑血流、平均峰流速、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与颅内压高度相关。 3.减压后24小时处死兔,光镜下观察大脑切片无脑出血、脑水肿等病理表现。 三、讨论 现阶段临床上颅内压监测均是有创伤的,存在有多种并发症,20年来无创伤颅内压监测仍处于实验阶段。由于眼球与大脑临近并与颅内沟通,颅内血管的调节与颅内压高低的调节之间有紧密联系,而间接法测眼内压及脑血流的测量二者均是无创伤的,故本实验利用阶梯型颅高压模型,通过无创伤眼内压、脑血流的测定,探讨其与颅内压的相关性。 急性上巩膜静脉压升高可从两方面影响眼内压,一方面影响房水流出,另一方面眼内静脉壁薄很容易扩张,能够传递增高了的静脉压,故使眼内压明显升高。 自从1982年Aaslid发明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以来,由于其无创伤性、可反复使用等优点,实验中控制颅内压不受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分压的影响,实验结束兔脑病理未发现脑实质病理改变,在此条件下分析颅内压及脑血流关系有意义。
-
偏头痛发作期的TCD研究
偏头痛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经颅多普勒(TCD)能直接取得颅内动脉血液动力学及血管功能状态的资料,这一首创性检查方法已被广泛用来研究偏头痛的(颅内血管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但国内外报道较少,近年本文作者应用TCD检测典型偏头痛62例,并对发作期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
职业因素对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TCD观察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1]能无创穿透颅骨,直接获得颅底wills环及其分支血液动力学指标[2],通过检测颅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脉动性,获得受检动脉血液动力学资料,掌握脑血流量和脑代谢状况.这一技术对诊断脑血管病、研究脑循环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影响颅底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因素很多,有生理、病理及外界环境因素.
-
麝香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1临床资料治疗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5~78岁.对照组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44~78岁.两组病人均有反复发作性眩晕,并伴有肢体、面部运动或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同向偏盲,复视,眼球震颤,构音障碍,恶心呕吐,但无耳鸣、耳聋,Romberg(龙贝格)征阳性.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合脑电地形图检查,均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低于正常.
-
经颅多普勒对1例脑干梗死早期血流变化的监测
患者男,42岁.患者1d前点烟时突发左手无力,烟卷掉落伴手抖,串电样麻木,同时左下肢发软走路不稳向一侧倾斜,同事发现其言语不利,3h后查CT未见异常.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次日上午右颈部剧烈胀痛,呈间断性发作,同时左侧肢体无力加重,完全性偏瘫入院.查体:Bp:120/80mmHg,嗜睡、言语欠流利,双眼左侧凝视麻痹,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低,双侧病理征阴性.急查头颅MRI示:右侧基底节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新鲜梗塞灶.入院次日查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ller,TCD)示:右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大致正常,脉动指数低于对侧同名动脉,颈动脉压迫试验证实由对侧供血,右眼动脉血流方向逆转,左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左椎动脉、基底动脉流速稍增快,右椎动脉流速正常.提示:右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后循环代偿前循环(见图1~图3).
-
Lipo PGE1治疗血流减慢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快速疗效观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常见的脑血管病,我们选择49例经证实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流速度减慢型患者,采用5 min内经外周静脉分别推注Lipo PGE1和倍他司汀后以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同步观察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变,Lipo PGE1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显著提高,明显优于倍他司汀组,现报告如下.
-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首发表现的左心房粘液瘤1例
资料:患者,男性,34岁,农民,因突发左侧肢体麻木无力近1小时入院。患者1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无头痛、呕吐,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含糊,无胸痛、胸闷,无晕厥、抽搐、意识障碍,家人发现后未作特殊处理,即呼叫120急诊入院。患病来,精神差,二便未解。既往有头痛病史10余年;无类似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36.4℃,P76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神清,急性病容,抬入病房,一般情况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3.0mm,对光反射灵敏;无面舌瘫;颈软;胸廓正常,双肺呼吸音正常;心率76次/分,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Ⅳ级,病理反射未引出。拟诊:左侧肢体无力原因待诊?入院后血常规:WBC7.7×109/L,N67.9%,L23.5%,M8.6%;凝血筛查、血液流变学正常;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正常;二便常规正常;心电图正常;腹部、泌尿系B超未见异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TCD: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频谱形态增宽;双侧颈动脉彩超未见异常;心脏彩超:左房、左室内径增大,左房实质性团块:粘液瘤?入院后诊断: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左心房粘液瘤?经抗血小板、改善脑代谢、脑循环、对症等治疗,患者病情很快好转,左侧肢体肌力正常。患者后转至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行“左房粘液瘤”摘除术,病理检查证实为“粘液瘤”,术后一年随访患者恢复良好。
-
齐刺后顶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临床观察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综合征,属中医痹证范畴.一般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为椎动脉受机械性压迫,致使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或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所致,临床表现以头晕、头痛为主,常伴有发作性眩晕、呕吐、复视.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低.笔者自1996年12月以来,采用齐刺后顶穴治疗该病40例,并利用TCD所提供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显示,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我们采用中药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98例患者均有典型的眩晕症状,颅脑CT无明显异常或有腔隙性梗死征象,经颅超声多普勒(TCD)表现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8例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46~78岁,平均65岁;有颈椎病史者45例,平时血压偏低[14.7/9.3 kPa(1 kPa=7.5 mmHg)]者36例,合并高血压病24例,高脂血症16例,糖尿病10例.对照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6~76岁,平均63岁;有颈椎病史者17例,平时血压偏低16例,合并高血压病12例,高脂血症7例,糖尿病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有可比性.
-
加味解郁通窍汤联合奥拉西坦对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 临床症状、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清IL-6、MCP-1、 sICAM-1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加味解郁通窍汤联合奥拉西坦对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1例给予奥拉西坦治疗,研究组51例给予加味解郁通窍汤联合奥拉西坦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2周.对比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统计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检测2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清IL-6、MCP-1、sICAM-1水平.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以及血清IL-6、MCP-1、sI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降低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基底动脉收缩血流速和舒张血流速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均<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升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加味解郁通窍汤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清IL-6、MCP-1、sICAM-1水平.
-
TCD在眩晕症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TCD检查眩晕症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有助于鉴别中枢性眩晕、颈性眩晕或美尼氏综合征,从而指导临床.1资料与方法眩晕症90例均系1996年3月~1999年10月的门诊患者,均系发作期,年龄22~79岁,平均50.5岁,病程2天~5年,男38例占42.2%,女52例占57.8%,青年组占33.3%,中年组占42.2%,老年组占24.5%;采用BLT-2000B彩色经颅多谱勒血流仪,选择颞窗、枕窗,常规检测大脑中、前、后动脉,椎-基底动脉,对每根动脉的频谱、血流速度、搏动指数,进行观察.结果参照全国第二届头颅超声学术会议,国人脑底动脉血流速度及PI,RI的正常参考值.
-
TCD、ABR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听神经传导功能的临床分析研究
临床工作中发现眩晕、耳鸣、耳聋的患者甚多,它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变及听神经传导功能的损伤有无密切关系,现报告如下.
-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续)
偏头痛TCD表现:(1)偏头痛发作期和间歇期脑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者多见,减慢者少见,血流速度异常改变多见于单侧或双侧MCA和(或)ACA.Thie 1990年提出偏头痛患者血流速度异常标准为MCAVm大于100cm/s.ACAVm大于90cm/s,PCAVm大于80cm/sm血流速度增快为血管紧张度增高(血管功能性狭窄)所致,血流速度减慢可能是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扩张的表现.
-
痉挛性假性硬化症一例
【病例】男,48岁。1996年5月无明显诱因自感耳鸣,在当地医院就诊,检查无异常发现,随之出现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反应迟钝,夜眠减少,有时情绪低落,自觉走路像踩棉花,同年到某院就诊,诊断为抑郁症,给相应治疗无效。1997年2月21日首次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不明,不久出现行走向右倾斜,双手抖动,对周围事物特别警觉,紧张,胆小,动作言语减少,渐失去工作能力。脑CT示第4脑室轻度扩大,MRI正常,脑电图为弥漫性活动。用脑活素10余天无效,且认知功能明显下降,生活不能自理,诊断为脑痴呆出院。同年7月2日第2次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家族史中其父48岁死亡,死前全身紧张,上肢僵硬,余无类似疾病。查体:全身弯曲,扶助下可走几步,但向右倾斜,右侧巴宾斯基征(±),下颌反射(+),左侧压腓、压胫试验(±),指鼻试验等无法完成,肌张力增高,四肢腱反射亢进,伴震颤、共济失调。辅助检查:脑电地形图示中高度弥漫性异常;心电图(ECG)窦性心动过速;经颅多普勒超声两侧大脑中、前动脉及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偏低;脑诱发电位中轻度异常。入院考虑为脑器质性病变,先用奋乃静2 mg/d,共20天,由于病情进展快而停用。期间先后请上海知名专家会诊,考虑为变性性疾病、慢病毒感染、Lewy体病等可能。病情进行性发展,先后出现不能回答任何问题,动作僵硬,震颤,有舞蹈样手足徐动,肌强直,痉挛,吞咽困难而无法进食,后处于昏迷状态,1997年11月14日呼吸、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尸检病理报告:额、颞、顶叶有大小不等的螺旋形空泡,大量的海绵样变性,没有发现Lewy小体。确诊为痉挛性假性硬化症。 痉挛性假性硬化症亦称皮质-基底节-脊髓变性综合征(CJD),首先系由Jacob(1921)描述[1],全世界均有此病,大部分呈散发,有时在家族中传播。国内报道不多,主要原因在于无法进行脑组织活检和尸检,而确诊须根据活检或尸检所取得的脑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可发现海绵样脑病[2]。该患者在疾病早期曾分别被误诊为多种疾病,死后尸检方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