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头部位移对纵向研究波谱结果可重复性的影响

    作者:张敏;李建奇;赵小虎;裴孟超;王培军

    目的 探讨不同形式位移经校正后对MRS结果可重复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20名被试者于无位移、平动位移、平动-转动位移时分别进行MRS扫描,每次间隔10 min,位移状态扫描前由SPM软件自动获取VOI位置,测量并比较平动位移、平动-转动位移经校正后VOI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磷酸肌酸(PCr)和胆碱复合物(Cho)含量及NAA/(Cr+PCr)和Cho/(Cr+ PCr);计算上述参数位移对比无位移时差异性系数(CV)和重复性指数(RI).结果 平动位移经校正后各参数与无位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动-转动位移经校正后除Cr外,NAA、Cho、NAA/Cr+PCr、Cho/Cr+PCr与无位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平动位移和平动-转动位移经校正后与无位移时比较,NAA、Cho、Cr含量及NAA/(Cr+ PCr)、Cho/(Cr+ PCr)的平均CV均<12%,重复性可接受;RI值除Cr外,余参数均<20%,重复性可接受.结论 MRS中对患者头部平动位移可准确校正,所得结果重复性较好.

  • 房室瓣环位移评价心室发育不良胎儿心功能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蒋贤辉;赵博文;夏文霞;潘美;姚洁;涂美琳

    目的 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中晚孕胎儿房室瓣环位移(AVAD),探讨AVAD评价心室发育不良胎儿心功能的价值.方法 (1)选取150例孕龄19~41周的正常中晚孕胎儿,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AVAD[包括二尖瓣瓣环位移(MAD)和三尖瓣瓣环位移(TA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二维超声画迹法测量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RVEDA)及收缩末期面积(RVESA),计算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PCA);频谱多普勒(PW)取房室瓣口血流流速曲线,测量E、A峰值流速;组织多普勒(TDI)取房室瓣瓣环的运动流速曲线,分别测量房室瓣环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m)、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m)及收缩期峰值流速(Sm).定量分析AVAD与孕周(GA)及常规心室功能参数间的相关性.(2)选取49例心室发育不良胎儿(其中左心室发育不良组23例,右心室发育不良组26例),随机选择上述150例正常胎儿中的30例为对照组,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其AVAD,并比较3组的差别.结果 (1)正常中晚孕胎儿AVAD随GA增加而增长,AVAD与E、A及Em、Am、Sm呈正相关,其中MAD与E、A、Em、Am、Sm呈正相关(r=0.347、0.290、0.407、0.393、0.517,P均<0.01),TAD与E、A、Em、Am、Sm呈正相关(r=0.351、0.320、0.497、0.403、0.598,P均<0.01);MAD与LVEF、LVFS无相关性(r=0.199、0.258,P均>0.05),TAD与RVPCA呈正相关(r=0.837,P<0.01).(2)左心室发育不良组的MAD较对照组减小[(7.11±0.56) mm vs (7.80±0.87) mm]、TAD较对照组增大[(9.78±2.11) mm vs (9.38±1.51)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2.47,P均<0.05);右心室发育不良组的MAD较对照组增大[(8.35±0.69) mm vs (7.80±0.87) mm]、TAD较对照组减小[(7.98±1.69) mm vs (9.38±1.51)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4.18,P均<0.05).结论 AVAD是评价胎儿心室长轴功能有价值的参数,可有效评估心室发育不良胎儿的心功能,并有助于此类胎儿的产前咨询.

  • 超声对比格犬急性心肌缺血左心室三维位移的研究

    作者:李文华;尹立雪;陆景;李春梅;邓燕;左明良;李爽;王正阳;王珊;罗安果;孟庆国

    目的 观察健康比格犬左心室心肌三维峰值位移(3D-D)、位移达峰时间(3D-DTC)以及位移同步化指数(3D-DTSD)变化,量化评价左心室基础状态与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心肌力学状态特征.方法 建10只健康比格犬开胸模型,结扎左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诱导产生急性心肌缺血,分别采集基础状态和急性缺血状态每一状态下一个完整心动周期的全容积实时灰阶图像.应用斑点跟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心室心肌基础状态和急性缺血状态3D-D、3D-DTC,并计算出3D-DTSD,分析心肌基础状态和急性缺血状态3D-D的时序分布规律.结果 (1)急性心肌缺血状态与基础状态比较左心室各节段心肌3D-D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左心室心肌底前间隔、中前间隔、中间隔、尖前壁、尖间隔3D-D分别为(2.464±0.624)、(2.526±1.205)、(2.770±1.082)、(1.627±0.935)、(1.866±1.150)mm,基础状态的以上部位3D-D分别为(3.722±1.280)、(4.176±1.567)、(4.127±1.429)、(2.897±1.062)、(3.413±1.565)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5、2.815、2.320、3.542、2.997,P均<0.05).(2)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底前壁、底前间隔、底间隔、底下壁、底后壁、底侧壁、中前壁、中前间隔、中间隔、中下壁、中后壁、中侧壁、尖前壁、尖间隔、尖下壁、尖侧壁3D-DTC分别为(325.43±78.26)、(339.21±65.81)、(347.59±86.21)、(304.27±112.34)、(296.58±114.52)、(306.18±57.17)、(342.82±79.68)、(351.63±84.21)、(332.55±171.15)、(336.66±169.53)、(304.09±87.56)、(329.07±107.62)、(435.25±66.99)、(400.48±149.48)、(375.92±190.36)、(352.46±86.38)ms,基础状态的以上部位3D-DTC分别为(228.00±64.50)、(194.49±50.81)、(193.50±72.52)、(235.26±74.76)、(213.98±85.46)、(221.38±70.44)、(233.78±69.31)、(224.19±10.40)、(193.95±66.42)、(214.17±60.66)、(220.90±61.83)、(253.59±65.13)、(246.71±79.47)、(240.38±60.66)、(248.56±47.58)、(253.93±73.59)ms,急性缺血状态与基础状态比较左心室各节段心肌3D-DTC均发生明显延迟,除底下壁、中下壁、尖下壁和中侧壁外,余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1、4.517、6.516、2.620、2.857、2.868、4.745、2.708、2.652、7.469、3.345、3.004,P均<0.05).(3)急性心肌缺血状态与基础状态比较左心室心肌3D-DTSD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29±22.18,50.28±20.30,t=2.582,P<0.05).结论 实时三维峰值位移作为终点力学参数能够敏感地反映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左心室异常的结构和力学状态,有助于深入揭示急性心肌缺血后左心室的运动状态.

  • 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纵向心肌位移的时间-速度积分研究

    作者:黄朴忠;王晓洋;李焱;徐升;赵莹莹;刘培良

    一、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2001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确诊的心肌梗死患者82例作为心肌梗死组(简称心梗组),男66例,女16例,年龄47~80岁,平均(68.3±3.0)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54例,且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1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并置入支架.选取性别和年龄与心梗组相匹配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49~78岁,平均(67.5±4.0)岁.

  • QT离散度和缺血性ST段压低对心绞痛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作者:杨承健;郑义通;曹佳宁;金艳;杨政杰;吾柏铭;王晓斌

    本研究心绞痛发作前、发作时及发作后的QT离散度(QTd)变化,并与缺血性ST段改变作对比,以探讨它们对急性心肌缺血所致心绞痛的诊断价值.一、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系1996年1月至2000年4月因阵发性胸痛反复发作而住院的患者.肯定冠心病组共178例,其中男127例,女51例;正常对照组:共46例,其中男31例,女1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肋间神经痛.2.QTd和ST段位移的测量:QT间期每个导联测3个心动,取平均值.QT间期能清晰测得的导联不足9个者剔除.

  • 克氏针固定胸锁关节前脱位移行致心包填塞一例

    作者:程国林;李继春;邓建;倪忠太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9岁,1998年8月因车祸致右胸锁关节前脱位,多次手法复位失败后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一般情况好,固定牢靠,X线片示位置良好,切口一期愈合出院,期间一切正常.三个月后感胸痛、胸闷、全身乏力持续加重,在村卫生所给予抗炎、补液治疗,无好转,误以为肺炎,12 h后转入我院.经体检、摄片示"心包填塞,克氏针移行".立即在全麻下行"克氏针拔除+开胸心胞外膜部分切除修补术".术后经抗炎、补液、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治愈出院.

  • 三维CT分析舟骨位移与形变的现状

    作者:殷耀斌;田光磊

    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腕部损伤,发生率约为全身骨折的2%,腕部骨折的51%~62%.治疗舟骨骨折,愈合仅是基本要求,重点还在矫正折块移位、恢复舟骨正常形态,否则腕关节不稳定、疼痛、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依然存在.临床上分析舟骨位移、形变,离不开X线影像学检查.其中,平片摄影常用,但其缺点也多,如:(1)骨折即刻检查漏诊率高达25%,为此,平片检查不确定者,伤后2~4周还需拍片复查;(2)判断骨折影像,观察者间差别较大;(3)骨影多有重叠,难于准确判断移位及粉碎程度;(4)判断愈合、一致性和重复性都差,以致有学者说不能以平片来判断愈合;一些学者为此进行了改进,如Compson]建议将腕关节尺偏后前位、侧位、旋前45°后前位、旋后45°前后位、屈肘20°尺偏后前位组合起来使用,以获取更多的信息;Temple则是腕关节后前位、侧位、尺偏后前位、尺偏斜位、放大侧位、射线向近侧倾斜20°的尺偏后前位组合,其研究显示,组合投照与矢状面CT一样,诊断舟骨骨折具有很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多体位组合投照,虽然能了解更多信息,但检查时间、辐射剂量以及费用也相应增加,甚至高于CT,因而应用受到限制.

  • 肺内孤立性病灶不同时间段位移四维CT测量差异分析

    作者:尚东平;李建彬;王玮;马志芳;李延持;杜君

    目的:探讨基于四维CT(4D CT)测得的自由呼吸状态下肺内孤立性病灶、隆突及膈肌不同时间段位移的差异,以合理安排定位与治疗时间.方法:将2011-02-22-2012-03-27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接受适形放疗的26例周围型肺癌或肺转移癌患者随机分成上午组和下午组,14例在9:00~11:00、12例在14:00~16:00行4D CT扫描,分别在呼气末和吸气末时相勾画GTV,比较上、下午组患者GTV中心在左右、头足和前后方向的位移和GTV中心在三维空间的运动矢量及隆突和左、右侧膈肌在头足方向的运动幅度差异.结果:上午组患者GTV中心在左右、头足、前后方向的位移分别为(1.70±2.49)、(6.86±7.10)和(1.92±1.91) mm,下午组分别为(1.24±1.01)、(5.33±4.21)和(1.93±1.26) mm,三维方向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右和头足方向,上午组位移略大于下午组.上、下午组患者GTV中心三维运动矢量分别为(7.74±7.32)和(6.13±4.01)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午组隆突及右、左侧膈肌在头足方向的位移为(5.70±2.31)、(15.64±7.54)和(14.11±4.81) mm,下午组为(5.86±1.74)、(14.18±5.87)和(12.08±3.85) 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呼吸状态下肺内孤立性病灶三维方向的位移及隆突和膈肌头足方向的运动幅度在上、下午间差异均不明显,提示放疗定位与放射治疗的时间可以不同步.

  • 基于心电门控4D-CT量化冠状动脉分叉口位移及外放边界研究

    作者:李倩;佟颖;巩贯忠;程品晶

    目的 心跳引起的冠状动脉运动是影响其剂量评估精度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应用心电门控(electrocardiography-gated,ECG-gated) 4D-CT测量冠状动脉主要分叉口随心跳运动的位移,并依此确定胸部肿瘤放疗中冠状动脉分叉口的外放边界.方法 选取2015-04-01-2017-04-30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怀疑有心脏疾患的女性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吸气屏气下ECG-gated 4D-CT增强扫描,并确诊无器质性病变.分别选取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口(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bifurcation,LM)、第一对角支分叉口(the first diagonal branch bifurcation,D1)、第二对角支分叉口(the second diagonal branch bifurcation,D2)、左前降支末梢(the caudal portion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APX)、钝缘支分叉口(the obtuse marginal branch bifurcation,OM)、第一支右室支动脉分叉口(the first right ventricular artery bifurcation,V)及锐缘支分叉口(the acute marginal branch bifurcation,AM)这7个分叉口进行勾画.计算各分叉口在左右(left-right,LR)、头脚(cranio-caudal,CC)、前后(anterior-posterior,AP)方向上的位移,以每位患者心脏收缩末期分叉口矩心坐标值为基准,计算其外放边界.结果 冠状动脉主要分叉口在LR、CC和AP3个方向上的位移,LM分别为7.5、6.2和6.2 mm;D1分别为5.7、5.7和6.5 mm;D2分别为5.3、7.1和6.3 mm;APX分别为6.4、7.7和4.6 mm;OM分别为11.8、11.8和10.8 mm;V分别为15.4、17.4和18.4 mm;AM分别为15.4、18.7和21.8 mm.冠状动脉分叉口在LR、CC和AP 3个方向上的外放边界,LM分别为3、3和3 mm;D1分别为6、3和3 mm;D2分别为3、3和3 mm;APX分别为4、4和4 mm;OM分别为4、6和5 mm;V分别为6、8和7 mm;AM分别为6、8和7 mm.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口位移的异质性决定了冠状动脉分叉口应作为独立的危及器官,并给予个体化的外放边界.

  • 呼吸动度对全肺适形放疗疗效的影响--典型病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冉飞武;李建彬;梁超前;田世禹;陈延条

    适形放疗可以有效提高胸部肿瘤放疗的局部控制率,但适形放疗的精确实施与靶区勾画、靶区重复性、器官位移及治疗执行等一系列因素相关.全肺适形放疗更具有特殊性,且文献报道较少.我院自1998年开展适形放疗以来,共对4例患者进行全肺适形放疗,包括乳腺癌双肺转移2例、肾癌双肺转移1例及肝癌双肺转移1例.我们通过对其中1例全肺适形放疗者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呼吸动度对胸部适形放疗疗效的影响.

  • 基于4DCT探讨部分乳腺外照射术腔位移与体内外标记位移相关性

    作者:丁昀;李建彬;王玮;马志芳;王素贞;王金之

    目的 基于自由呼吸状态下4DCT探讨结合金属夹和血清肿所勾画术腔靶区位移与术腔金属夹及体表金属标记位移的相关性.方法 在15例乳腺癌患者4DCT的10个时相图像上基于金属夹和血清肿结合勾画术腔靶区并定义为GTV,分别标记选定金属夹及体表金属标记,测定GTV、选定金属夹及体表标记三维方向位移并Pearson法分析位移相关性.结果 前后方向GTV位移与近胸壁层金属夹位移呈正相关(r=0.643,P=0.013),上下方向GTV位移与下层金属夹及前胸壁体表标记位移均呈正相关(r =0.857、0.643,P=0.002、0.013).左右、前后方向同体侧体表标记位移与外侧金属夹位移呈正相关(r=0.757、0.697,P=0.001、0.025),而上下方向两者呈负相关(r=-0.647,P=0.043).前后方向前胸壁体表标记与近胸壁侧金属夹位移呈正相关(r=0.738,P=0.015).结论 基于金属夹和血清肿结合所勾画术腔GTV位移与术腔各边界金属夹及体表金属标记位移的关联性需个体化对待,术腔各边界金属夹与体表金属标记位移的关联性也需个体化对待.

  • 时间和勾画者对保乳术后ABC辅助部分乳腺外照射靶区勾画的影响

    作者:张琳;李建彬;卢洁;范延勇;邵倩;王永胜;付政;于金明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术后是否放疗,保乳治疗后乳腺内复发的主要区域都是瘤床及其附近[1,2].这种复发模式是近几年开展的部分乳腺照射(PBI)的基础.通过直线加速器实施的外照射三维适形放疗是PBI的实现方式之一,而术中在术腔的各个边界所放置的银夹则是部分乳腺外照射靶区勾画的依据[3,4].呼吸运动是部分乳腺外照射靶区位移的原因之一,而自主呼吸控制(ABC)则是消除这一影响的有效措施[3].因并不清楚同一勾画者在不同时间及不同勾画者对保乳术后ABC辅助部分乳腺外照射靶区勾画有无影响,故用25例患者进行了探讨.

  • 直肠癌腔内放疗保护器的改进

    作者:宁博;杨朝群;刘刚;赵静

    笔者使用自己发明的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腔内后装放疗保护器Ⅱ型治疗直肠癌,收到良好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保护器固定不理想,发生位移而影响治疗的情况.为解决此问题,笔者设计了配合Ⅱ型保护器使用的固定架并应用于临床,现报道如下.

  •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下宫颈癌真空袋固定与Orfit架联合热塑体膜固定的应用效果比较

    作者:李永斌;王燕玲;卓延红

    目的 比较宫颈癌患者采用真空袋固定方式与Orfit架+热塑体膜固定方式的位移差异,探讨患者个性化的体位固定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4月福建省漳州市医院收治的66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患者使用真空袋固定,33例患者使用Orfit架+热塑体膜固定,前3次放疗每天采用锥形束CT(CBCT)进行图像采集,之后隔天进行1次图像采集,共15次扫描,将CBCT扫描图像与CT平扫定位图像在线匹配,记录并分析匹配结果. 结果 真空袋组患者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移绝对值为(0.28±0.30)cm,明显低于Orfit架+热塑体膜组[(0.38±0.46)cm,P<0.001];真空袋组患者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绝对值为(0.28±0.32)cm,与Orfit架+热塑体膜组[(0.27±0.23)c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0);真空袋组患者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移绝对值为(0.33±0.60)cm,与Orfit架+热塑体膜组[(0.27±0.48)c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前、后3次CBCT扫描过程中,真空袋组患者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移变化差异均较小,在前后和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变化较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Orfit架+热塑体膜组患者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均较小,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对于宫颈癌患者,利用锥形束CT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时,真空袋固定和Orfit架+热塑体膜的固定方式均符合临床需要,但真空袋固定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移较小;而Orfit架+热塑体膜固定在治疗前后阶段的位移均值变化差异较小,对于身体灵活、耐受性好的患者,可以个体化使用.

  • 四维CT测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转移淋巴结的位移

    作者:王素贞;李建彬;张英杰;李奉祥;王玮;刘同海

    目的 测量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转移淋巴结分次内的位移,为NSCLC纵隔转移淋巴结内靶区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 增强CT扫描显示纵隔淋巴结转移(短径≥1 cm)的24例NSCLC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行大孔径CT模拟定位并获得四维CT(4D-CT)图像.在治疗计划系统中,分别勾画10个呼吸时相4D-CT图像上显示清楚的纵隔转移淋巴结及同侧膈肌顶层,并依据被勾画淋巴结所在的区域将其分为上、中、下纵隔3组,获得每个被勾画淋巴结在左右、前后和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及三维运动矢量.比较同一区域纵隔淋巴结在不同方向上的位移差异、不同区域纵隔淋巴结在相同方向上的位移差异和三维运动矢量的差异,分析纵隔淋巴结位移与同侧膈肌位移的相关性.结果 全组53个纵隔淋巴结在左右、前后和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分别为(2.24±1.55)mm、(1.87±0.92)mm和(3.28±2.59) mm.全组及上、中、下纵隔淋巴结的三维运动矢量分别为(4.70±2.66)mm、(3.87 ±2.45) mm、(4.97 ±2.75)mm和(5.23 ±2.67) mm.上纵隔淋巴结在左右、前后和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中纵隔淋巴结在前后与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而在左右与前后方向、左右与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及下纵隔淋巴结在左右与上下方向、前后与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左右与前后方向间的位移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中、下3组纵隔淋巴结在同一方向上的位移差异和三维运动矢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在上下方向上,不同区域纵隔淋巴结位移与同侧膈肌位移无明显相关性(均P >0.05).结论 在自由呼吸状态下,NSCLC患者纵隔转移淋巴结分次内在同一方向上的位移大小与所在纵隔的区域无关;各区域纵隔转移淋巴结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移均为上下方向大于左右和前后方向,而且这种差异在中、下纵隔区域淋巴结表现更为显著;在上下方向上,不同区域纵隔转移淋巴结的位移均与同侧膈肌位移无关,即不能以膈肌位移来预测或判断纵隔转移淋巴结的位移.

  • 上切牙区双端悬臂梁种植固定桥的应力分析

    作者:黄颖荷;张春元;聂二民;姜瑞;胡玲玲

    目的:通过分析双端悬臂梁种植义齿修复上颌切牙区牙列缺损的种植体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周围骨应力分布及位移量,进而探讨临床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应用CT断层扫描技术对上颌骨及上颌牙列的大致轮廓进行三维重建,后于上中切牙区植入种植体,完成牙冠修复并建立模型。通过三维有限元技术模拟载荷,比较不同加载条件下种植体的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及位移量。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种植体-骨界面的皮质骨唇侧、舌侧、近中、远中、根尖部五个部位应力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五个部位的位移量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在各种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及位移量的特征大致相同,且变化趋势相似,种植体颈部及周围骨皮质为应力集中区。在各种不同的加载条件中,30°加载角度时种植体周围骨应力分布更为科学。结论:在适当的负重条件下,双端悬臂梁种植义齿是临床修复切牙区缺失可供选择的一种设计方案。

  • 人工牙颊舌径对单侧游离端套筒冠义齿基牙位移的影响

    作者:杨涛

    目的:探讨不同的人工牙颊舌径对单侧游离端套筒冠义齿基牙位移的影响.方法:建立肯氏Ⅱ类塑料模型,制作套筒冠义齿,改变人工牙颊舌径,垂直加载29.4 N、49 N、68.6 N力时,测量基牙位移值,通过计算求出各方向的位移、扭转量,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未减径时相比,人工牙烦舌向减径1/4后,2基牙水平扭转程度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减径1/3后,2基牙在各方向的位移、倾斜、扭转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单侧游离端套筒冠义齿人工牙颊舌向减径1/3后,基牙的位移、倾斜、扭转程度明显减小,可增加义齿稳定性,有利于基牙牙周支持组织的健康.

  • 下颌全口义齿(牙合)托咬合面不同加载点对(牙合)托位移的影响

    作者:董坚;张非煜;吴广辉;金文静;张伟;殷戬;王辉

    目的:分析下颌全口义齿(牙合)托后牙区咬合面不同加载点及不同牙槽嵴丰满度对(牙合)托位移的影响,初步探讨人工后牙偏颊侧位置排列的适合范围.方法:利用激光三维扫描仪取得下颌无牙颌标准模型牙槽嵴表面形态数据,通过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软件形成下颌全口义齿(牙合)托,以及标准牙槽嵴(S)、丰满牙槽嵴(U)和刃状牙槽嵴(V)等3种断面形态的牙槽嵴黏膜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牙合)托模型咬合面左侧第一前磨牙区(P),第一磨牙区(M1)和第二磨牙区(M2)分别设定始于牙槽嵴顶(PT,M1T和M2T)并向颊侧排列的加载点(PB1-9,M1B1-9,M2B1-9,同部位各加载点间距为0.5mm),共计30个加载点,垂直加载9.8N的力,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各条件下(牙合)托的大综合位移.结果:随着单侧加载点由牙槽嵴顶部向颊侧移动,各牙槽嵴条件下(牙合)托的位移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增加的幅度因牙位而不同(牙合)在P加载时的(牙合)托位移增幅较M1和M2的大;在M1和M2加载时,加载点在牙槽嵴顶至颊侧1.5mm范围内,各牙槽嵴条件下(牙合)托位移的增幅都较小且相近,超出此范围,(牙合)托位移增幅显著加大.结论:不同牙位偏牙槽嵴顶颊(牙合)加载对全口义齿(牙合)托位移影响的程度不同.在各牙槽嵴丰满度条件下,前磨牙区人工牙偏颊侧排列较磨牙区更易破坏义齿稳定性,而在磨牙区偏颊侧1.5mm范围内排列人工牙则对义齿稳定性影响较小.

  • 腭穹隆形态对上颌全口义齿基托位移的影响

    作者:肖敏;白乐康;安虹

    目的:研究腭穹隆形态对上颌全口义齿基托位移的影响.方法:模拟5种咬合状态,对尖、平、凹3种腭穹隆形态的上颌全口义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加载.结果:3种腭穹隆形态上颌全口义齿基托在5种加载方式下,凹型腭穹隆形态基托的上腭前部及后缘区向黏膜组织的下压位移大,基托边缘封闭区背离黏膜组织的位移小.基托的位移方式因加载方式不同而不同.结论:上颌全口义齿基托位移方式及大小与加载方式有关;腭穹隆形态对上颌全口义齿基托位移方式无明显影响,对位移值大小有影响.

  • 后倾曲作用下上颌支抗磨牙运动趋势的三维有限元法研究

    作者:彭友俭;程祥荣;朱远平

    目的分析Begg技术第一期后倾曲作用下上颌支抗磨牙的运动趋势.方法三维有限元法,模型采用中国人上颌第一磨牙平均几何尺寸,包括516个单元,1128个节点.结果牙体瞬间转动中心是一个范围,位于根分叉处偏近中颊根及舌侧根区域的牙槽骨中.牙体呈现出"螺旋式”不平衡近中舌向旋转伸长趋势,伸长的量从多到少顺序:近中颊尖、近中舌尖、远中颊尖、远中舌尖.结论支抗磨牙的各部分运动趋势不平衡.

199 条记录 2/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