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活体肝移植后脑干梗死1例

    作者:张小进;江艺;吕立志;胡还章;杨芳;蔡秋程

    患者,男性,51岁,体重60 kg.因慢性乙型病毒性重型肝炎、急性肝功能衰竭于2007年4月15日收入我科.患者既往无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史.入院后第 4 日进入肝性脑病Ⅲ期,呈昏睡状态,神志不清,四肢肌张力增高.入院第5日行急诊亲属供肝活体肝移植.术前患者曾查血清总胆红素(TB) 443.7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28 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APTT) 102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5.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0.4 g/L.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46.6分.供者为患者之女,27岁,无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取其不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重量793 g,受者体重66 kg,供肝体积占受体标准肝体积的百分比(GRWR)为1.2%.无热缺血,冷缺血时间1 h.供肝右肝静脉和受体整形后的腔静脉端侧吻合,供受体右肝动脉端端吻合,供体右肝管和受体肝总管端端吻合,放置小儿吸痰管跨吻合口,从受体胆总管前壁引出作为胆道引流.术后30 h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

  •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作者:孙慧;孙伟

    目的 评估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采取随机方案选择某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接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59例作为治疗组,均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同期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50例作为对照组,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后对入选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入选患者均配合完成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94.92%(56/59),对照组为62.00%(31/50)(P<0.05);治疗组入选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以及白蛋白(Alb)等指标的改善情况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效果突出,可改善患者临床指征.

  • 溪黄草茶浸膏对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韩坚;钟志勇;林煌权;韩强;吴清和

    目的观察溪黄草茶浸膏对小鼠和大鼠的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和退黄作用.方法以0.1%CCl4花生油溶液腹腔注射,制备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以α-萘异硫氰酸酯(ANIT)造成大鼠黄疸模型,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该药对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和ANIT所致大鼠黄疸模型引起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血清总胆红素(STBIL)的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1).病理检查证实,该药具有明显的减轻肝细胞的肿胀、脂变、坏死、炎性浸润等症状的作用.结论溪黄草茶浸膏有一定的降酶利胆和保肝护肝的作用.

  • 广泛肝动脉-门静脉瘘误诊1例

    作者:吴敬聪;何岳林

    患儿,男,12岁。因发现HBsAg阳性4 a,面色灰暗3 a,腹水2月入院。于4 a前体检时发现HBsAg(+),HBcAg(+),抗-HBc(+),多次查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均正常或稍高,经治疗无好转,并逐渐出现消瘦、乏力、精神及食欲差。曾在多间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给予护肝、干扰素、输血等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近2个月出现腹胀。体查:消瘦、面色灰暗,精神疲倦,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口唇粘膜稍苍白,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膨隆,肝右肋下未触及,脾左肋下3 cm,质中,移动性浊音阳性。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5.8 μ mol/L,直接胆红素1.1 μ mol/L,间接胆红素4.7 μ mol/L,总蛋白59 g/L,白蛋白37 g/L,球蛋白22 g/L,白/球比值1.7,AST 37 U/L,ALT 66 U/L;B超示肝大小正常,肝内光点粗,腹水8.4 cm,脾肋下2.5 cm;食管钡透示轻度食管静脉曲张。给予护肝与支持治疗,但病情无好转,腹胀明显加重。肝穿病理检查:显示多数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少数肝细胞有胆色素沉着,无纤维化、结节。再行彩色B超检查:显示门静脉左支血流量呈逆向流动,右支呈双向,经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后见肝动脉和门静脉同时显影,门脉血流逆流,脾大,回声均匀,腹水。下腔静脉造影显示肝内未见异常密度灶,动脉期肝静脉早期显影。复查肝功能蛋白在正常范围,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成立。确诊后第3天在数字减影下行肝动脉-门静脉栓塞术,手术顺利,术后第2天腹部隆起明显消退,术后1周腹水征消失,精神明显好转出院。1月后复查,患儿精神食欲好,体检肝脾不大,无明显的腹水征。

  •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并G-6-PD缺乏症1例

    作者:蓝淑玲;黄穗

    患儿,男.因皮肤黄染1 d收入院.患儿为第一胎,第一产,孕39+4周剖宫产娩出,出生时无窒息,Apgar评分1,5,10 min均10分,生后30 h出现黄疸,且呈进行性加重,于生后第2天由产科转入儿科.患儿母亲妊娠前1年发现梅毒感染,孕29周开始于我院妇产科产检,孕29+3周查RPR阳性,TPPA 1∶1 280,予青霉素钠80万u/次,2次/d,肌注10 d,孕36+1周复查RPR阳性,TPPA 1∶1 280,再次予青霉素钠80万u/次,2次/d,肌注10 d,孕38+5周查TPPA 1∶640.患儿父亲梅毒血清学检查阴性.患儿入院时体查:体重3.8 kg,发育正常,反应好,哭声响亮,全身皮肤、黏膜未见皮疹,全身皮肤重度黄染,波及手足心.前囱2.5 cm×2.5 cm,平软,双眼未见分泌物,双鼻道未见血性、脓性分泌物,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腹平软,肝肋下2 cm,可触及,质软,边界清,脾肋下未触及.肛门、外生殖器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吸允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存在.梅毒血清学检查:脐血RPR阳性,TPPA 1∶640,生后血清RPR阴性,TPPA 1∶320,4 d后复查血清RPR弱阳性,TPPA 1∶640.四肢骨X线示“两侧肱骨、桡骨、股骨及胫骨骨密度增加,骨皮质略增厚,髓腔密度增加变窄”.G6PD斑点荧光试验示G-6-PD缺乏.肝功能检查正常.血清总胆红素 321.1 μmol/L,间接胆红素297.1 μmol/L,直接胆红素24 μmol/L.血红蛋白148~160 g/L,网织红细胞1%~3%.HIV(-),RUB(-),TOX(-),CMV(-).诊断: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G-6-PD缺乏症);②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入院后予青霉素钠20万u/(kg*d),2次/d,治疗7 d后改用长效西林20万u肌注1次,同时予蓝光、输白蛋白、补碱等处理,患儿黄疸消退慢,至生后10 d复查血清总胆红素226 μmol/L,间接胆红素198 μmol/L,直接胆红素28.9 μmol/L.于生后14 d黄疸稍减退后出院.

  • 苦参碱注射液治疗黄疸型肝炎37例

    作者:罗宜招

    我院自1998年4月至2000年3月,应用苦参碱注射液治疗黄疸型肝炎,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1998年4月至2000年3月收治的7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总胆红素(STB)为50~322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152~3 250 U/L。全部病例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25例,慢性肝炎8例(中、重度各占4例),淤胆型肝炎4例,平均年龄36.5岁。对照组34例,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24例,慢性肝炎7例(中度4例、重度3例),淤胆型肝炎3例,平均年龄40.2岁。以上两组年龄及病情资料均具有可比性。

  • 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作者:赵文艺

    目的 分析讨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共计接收冠心病患者63例(试验组),63例患者根据病变程度不同分为单支组21例、双支组20例以及多支组22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此次试验的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血液标本检查血清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并分析讨论.结果 对照组血清中STB、SDB、UCB水平均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多,血清中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水平逐渐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中总胆红素(STB)、结合胆红素(SDB)、非结合胆红素(UCB)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存在很大程度的相关性,且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多三者水平呈递减趋势,临床上可将其作为诊断冠心病及评判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 室温下冷凝集素干扰血液分析仪多项检测参数1例

    作者:洪玲珍

    患者男,61岁,农民,不规则发热4~5 d,皮肤巩膜黄染.于2006年10月15日入院.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194μmol/L,直接胆红素107μtool/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96 IU/L,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88IU/L,r-L-谷氨酸转肽酶100IU/L,乳酸脱氢酶379 IU/L,总胆汁酸242.6μmol/L,血清总蛋白55 g/L,血清白蛋白25g/L,血清球蛋白30 g/L,白球比例0.83,凝血酶原时间22.5 s;

  • 经皮测胆红素在评估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奕辉

    新生儿黄疸是在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所引起的常见临床现象,当游离胆红素增加过高过快可能会造成急性胆红素脑病,并造成患儿的慢性、永久性的临床后遗症如椎体系运动异常[1].因此动态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及时干预,对于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分别检测经皮测胆红素(TCB)值与血清总胆红素(TSB)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且进一步分析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等因素对TCB和TSB值的影响,寻求一种具有简便、安全、准确、无创,可动态监测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方法.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高胆红素血症(以下简称高胆)病例334例(胎龄35~42周,出生体重2 075~4 200 9,日龄1 ~ 28d),诊断标准(血清胆红素:~24h≥103 μmol/L,~48 h≥154μmol/L,~72 h≥205 μμmol/L,> 72 h≥257 μmol/L)[2],分别测试TCB.

  • 甲型肝炎并发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病1例

    作者:王朝光

    女,30岁.因发热、眼黄、纳差4天于1995年12月28日入院.查体:体温38 ℃,脉搏9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6/10 kPa.神清.无肝掌及蜘蛛痣,巩膜轻度黄染,两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球结膜无水肿.颈软.心、肺、腹无异常.肝肋下3 cm,剑突下3.5 cm,质软,有叩击痛和压痛,脾肋下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均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5.4×109/L,中性0.73,淋巴0.25,嗜酸0.02.肝功能:ALT800 U,血清总胆红素94 μmol/L,碱性磷酸酶150 U.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阳性.患者入院后按病毒性肝炎治疗,病情好转18天后肝功能正常.入院第14天出现口角右歪,左鼻唇沟浅,伸舌左偏,双侧额纹对称.颈抵抗感.左上、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增强,左巴氏征阳性.脑脊液压力2.15 kPa,无色透明,细胞数10×106/L,蛋白定性阴性,氯化物120 mmol/L,蛋白0.2 g/L,糖4.25 mmol/L,细菌培养阴性.头颅CT示:双侧额顶叶及左侧枕叶大片状低密度病灶,左侧侧脑室受压变扁,中线结构左移.增强后病灶内呈多个大小不等薄壁环状强化.应用甘露醇、地塞米松及对症治疗4周,而瘫消失,颈软,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均未引出.复查脑脊液及头颅CT均无异常,住院6周治愈出院.出院诊断:甲型肝炎并发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病.随访半年无复发.

  • 苯巴比妥和藏茵陈治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36例

    作者:尹有美

    1引言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是临床上较麻烦的一个问题.我们应用苯巴比妥联合藏茵陈(系青藏高原特有种属植物川西獐牙菜、抱茎獐牙菜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含有芒果苷、黄酮及齐墩果酸等活性成分,青海产)治疗36例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发热、颈部肿块、腹水、昏迷——查房选录

    作者:周学萍;江一平

    1 病历摘要患者男,18岁,农民.因腹胀、乏力半年,加重伴颈部肿块2个月于2005-04-28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诱因出现腹胀、乏力、食量减少,在当地医院就诊,查ALT、血清总胆红素、肝炎病毒标志物均异常(结果不详),B超检查提示有 "肝硬化",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予"乙肝清热解毒颗粒冲剂"等治疗,症状可缓解,其后一直服上述药物治疗.

  • 高热畏寒胸腹水截瘫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思考病例(91)讨论部分

    作者:周汉高;汪永录

    病历摘要见1997年第10期555页.临床讨论本病例有以下临床特点:①中年男性,营养中等;②以中等度发热开始,后转为高热,呈稽留热型,伴畏寒、寒战;③起病时即有纳差、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④有胸闷,轻度干咳和胸痛.病程中出现左上肺湿性哕音;⑤肝脾肿大,肝中等硬度,B超显示肝硬化波形;⑥血常规正常范围,尿蛋白(+),肝功能轻度损害,血清总胆红素(SB)正常.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乙肝e抗原(HBeAg)(+),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IgM)抗体(抗-HBcIgM)(一);⑦病程第2周末血清肥达反应"H"1:640、"O"1:160(+);⑧X线胸片示左中等量胸腔积液,胸腹积液呈血性、渗出性改变和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左上肺外带有明显胸膜增厚阴影;⑨强化抗结核方案和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⑩急性起病,急骤加重,迅速出现胸腹水、截瘫,病程第35天死于循环、呼吸衰竭.

  • 早期抚触护理应用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中的临床效果

    作者:林慧宁;林锦宁

    目的 探讨早期抚触护理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抚触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首次排便时间、 黄疸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200.1±35.9)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7.6±50.2)μmol/L(P<0.05).观察组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结论 早期抚触护理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研究

    作者:蔡淑英;邹享珍;李少巡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其病情分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A组,43例)和慢性乙型肝炎组(B组,77例),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对三组进行IgG、 IgA、 IgM等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同时根据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将所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改善组(88例)和非改善组(32例),比较分析两组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以及总胆红素水平(TBIL)。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A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改善组患者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 TBIL显著低于非改善组患者(P<0.05),改善组患者PTA显著高于度非改善组患者(P<0.05)。结论 IgG、 IgA、 IgM等免疫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以及总胆红素水平(TBIL)可作为有效的指标诊断和判断乙型肝炎的发生和病情的进展,可以作为临床进行针对性治疗时的参考依据。

  • 24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特点与光疗效果

    作者:农玉芳;单庆文;刘悠南

    1999年2~7月我科收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79例.为观察本地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 床特点与光疗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值与经皮黄胆指数的效果,对24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 与光疗前、后有经皮黄胆指数、血清总胆红素值记录的血清总胆值及经皮黄胆指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不同剂量免疫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吴艳蓉;梁跃波;冉敏;秦继平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免疫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收治的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129例,随机分为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3组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大剂量组给予免疫丙种球蛋白1.0 g/(kg·d),静脉滴注,治疗1 d;小剂量组给予免疫丙种球蛋白0.5 g/(kg·d),静脉滴注,治疗2 d;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进行安慰治疗.对比3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48 h、72 h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血红蛋白(Hb)水平,记录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蓝光照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并记录患儿治疗后3d、7d、14 d新生儿神经性行为(NBNA)评分,记录患儿贫血和换血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分别与小剂量组和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组患儿血清TBIL水平显著降低,黄疸消退时间、蓝光照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Hb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小剂量组和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大剂量组治疗后3d的NBNA评分高于小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3组治疗7d、14d的NBNA评分相当(P>0.05).大剂量组贫血和换血发生率分别为2.33%、0.00%,显著低于小剂量组的11.63%、4.65%和对照组的13.95%、9.30% (P<0.05).结论:单次高剂量静脉注射免疫丙种球蛋白可提高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治疗效果,有效降低患儿血清TBIL水平,提高Hb水平,早期可改善NBNA评分,并减少贫血的发生.

  • 2型糖尿病血清总胆红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其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季丰;童天夫;叶健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清总胆红素(TBiL)、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其及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将T2DM患者依据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分为单纯的T2DM患者及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两类,从中各抽取符合本研究筛选标准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定义为DM组(UAER< 30 μg/min)及DN组(30 μg/min≤UAER≤300 μg/min),同时选取4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血清TBiL、HbA1c、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和UAER的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DM组和DN组的TBiL和HDL-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DN组显著低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M组和DN组的HbA1c、FPG、TG、TC、LDL-C、FINS和UAE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DN组显著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清TBiL水平与FPG、TC、TG、LDL-C、FINS和UAER呈负相关关系(r=-0.547、-0.539、-0.419、-0.483、-0.242、-0.470,均P<0.05),与HDL-C呈正相关关系(r=0.404,P<0.05);血清HbA1c水平与HDL-C呈负相关关系(r=-0.520,P< 0.05),与FPG、TC、TG、LDL-C、FINS和UAER呈正相关关系(r=0.718、0.753、0.588、0.619、0.533、0.815,均P<0.05).结论:血清TBiL和HbA1c水平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DN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 新生儿重度烫伤抢救成功1例

    作者:于波;温平城;王利民

    患儿女,3 d,因热水烫伤5 h,于1998年12月11日下午3时入院.入院前近3 h无尿.体检:体温36℃,脉搏145次/min,呼吸52次/min,体质量3.2 kg.神清,烦躁不安,皮肤粘膜干燥,皮肤巩膜黄染,心肺腹无异常,肢端凉,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存在.臀部、会阴、下腹部、右下肢、左小腿外侧、左足烫伤,烫伤面积占患儿体表总面积24%,其中浅Ⅱ度17%,深Ⅱ度7%.血常规:RBC 7.31×1012/L,Hb 246 g/L,WBC 37.1×109/L,N 0.54,L 0.45,M 0.01;血气分析:pH 7.448,PCO2 2.37 kPa, BE-7.3 mmol/L, HCO3-12.4 mmol/L, PO2 13.77 kPa;血K+ 4.76 mmol/L, Na+ 143 mmol/L,Cl-103 mmol/L,SCr 127.5 mmol/L,BUN 6.67 mmol/L;血清总胆红素256.4 μmol/L,直接胆红素18.7 μmol/L.入院诊断:新生儿重度烫伤并低血容量性休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第1个24 h共经静脉补液285 ml,其中血浆6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15 ml,生理盐水55 ml,5%碳酸氢钠2 ml.晶体液平均含钠张力为1/3张.开始滴速为15 ml/h.入院3 h后开始有尿,入院8 h皮肤粘膜干燥缓解,小便增多,输液速度渐减慢至8 ml/h.烫伤后第1个24 h尿量为6.2 ml/h.次日复查血Na+ 137 mmol/L,K+ 3.79 mmol/L,Cl- 106 mmol/L,SCr 92.3 mmol/L,BUN 4.3 mmol/L,血气分析:pH 7.373,PCO2 3.07 kPa,BE-8.2 mmol/L,HCO3- 13.4 mmol/L.住院第2天休克纠正,创面局部水肿渗出已不明显,吃奶好.遂给静脉生理补液135 ml/d,含Na张力1/3~1/4张,白蛋白3 g/d,静滴.住院第2,第3天,24 h尿量分别为7.7 ml/h,10.5 ml/h.在液体治疗的同时,用暖箱保温,温度控制在28~30℃,湿度55%~60%.给予静注青霉素钠120万U/d,第3天创面分泌物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依药敏改用先锋霉素Ⅴ.第5天患儿右大腿创面溶痂,出现神萎、呼吸急促、腹胀、腹泻、发热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并一度出现近5 h无尿,有脓毒血症倾向.予停先锋霉素Ⅴ,改用罗氏芬0.16 g/d,丁胺卡那霉素15 mg/d, 静滴,连用6 d,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得到控制.住院第3天起给丙种球蛋白400 mg/kg*d-1,静滴,连用5 d.患儿烫伤后数小时皮肤黄染明显加深,遂给蓝光治疗48 h,住院第3天黄疸基本消退.休克期及发生脓毒血症时,严格控制饮食,给胃肠道外营养.烫伤初10 d给予静滴甲氰咪胍20 mg/d以及思密达、双歧杆菌制剂.烫伤创面用生理盐水清创后,局部涂一层素高捷疗软膏,并覆盖经庆大霉素浸泡的新鲜人胎羊膜,第4~5天创面上皮开始生长,部分人胎羊膜渐溶解,剪除已溶解的人胎羊膜,改用素高捷疗加百多邦软膏涂创面,覆盖一层紫花烧伤软膏纱布呈半暴露状态,经10~12 d治疗,浅Ⅱ度创面痊愈,深Ⅱ度创面经13~15 d亦顺利愈合.住院45 d痊愈出院,无后遗症.

  • G-6-PD缺陷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诱因分析

    作者:黎惟广

    [目的]探讨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诱因.[方法]对1996年至1998年210例此病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诱因排列顺序发生变化,使用氧化剂排到诱因第一位,感染因素排到第二位.[结论]在该病高发区,应作为常规筛查病种,并给予积极诱因预防.

335 条记录 13/17 页 « 12...9101112131415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