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腺苷蛋氨酸治疗肝炎肝硬化重度胆汁淤积症35例

    作者:蔡宝玲;魏斯友

    部分肝炎肝硬化患者由于某些原因(如病毒重叠感染、胆红素代谢障、合并感染等)可出现重度肝内胆汁淤积[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μmol/L],治疗难度大,易发生并发症导致肝功能衰竭而死亡.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以腺苷蛋氨酸治疗35例肝炎、肝硬化重度胆汁淤积症现报道如下.

  • 小承气汤加味联合苦参碱对慢性乙型肝炎并胆汁淤积的影响

    作者:李卫东;柳盛;张秋璐

    我们以小承气汤加味联合苦参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胆汁淤积患者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3年1月~2005年3月的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其诊断符合2000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所选病例血清总胆红素>171 μmoI/L,血清ALT、AST、ALP及r-GT有不同程度升高.

  • 大剂量赤芍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并高胆红素血症56例

    作者:朱功华;兰宁;王月珍

    我院于2000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100例急性肝炎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现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治的100例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均大于171.1μmol/L(10 mg/d).入院后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其中男45例,女11例,平均33.5岁;对照组44例,其中男38例,女6例,平均34.2岁.两组患者治疗前在临床症状、体征、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56例抗HAV-IgM阳性32例,抗HBc-IgM阳性24例,对照组44例抗HAV-IgM阳性28例,抗HBc-IgM阳性6例.

  • 新生儿青铜症1例

    作者:卢玉容

    患儿男,出生10天,因全身皮肤黄染4天入院.孕37周因胎音不好行剖宫产,产重3.1kg,体检:反应较差,体温36℃,脉搏150次/分,呼吸50次/分,心音低钝,无杂音,双肺无干湿罗音,腹稍胀,肠鸣正常,肝脏肋下2cm,脾未扪及,全身皮肤重度黄染,巩膜黄染,血型为O型,其母为A型,Rh阳性.入院后考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败血症,HIE颅内出血,查血清总胆红素354.10μmol/L,直接胆红素107.2μmol/L,间接胆红素246.9μmol/L,谷丙转氨酶(ALT)52.7U/L,各草转氨酶(AST)80U/L,碱性磷酸酶(ALP)383U/L.给予抗感染、白蛋白、光疗全静脉营养治疗3天后黄疸略有消退,复查总胆红素173.5μmol/L,直接胆红素50.80μmol/L,间接胆红素122.7μmol/L,ALT11.3U/L,AST39.6U/L,ALP95U/L.因仍表现为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而再次给予光疗等处理.光疗24小时后出现全身皮肤灰绿色,如青铜绿,以面部皮肤尤为明显,而立即停止光疗.2周后,面色变红润,患儿精神反应尚可,住院21天.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作者:黄闯;张铀

    患者,47岁,1月前无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瘀点、瘀斑、逐渐加重的头昏、乏力.入院前3天出现言语混乱,幻视,幻听,两次出现短暂意识丧失.在外院用过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静滴等治疗无好转,查血发现贫血,血小板少,转入我院.查体:T 37.0°C,BP 95/55 mmHg,HR 90次/分,R 20次/分,贫血貌,神清,反应迟钝,双疃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无黄疸,全身无皮肤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未及.颈软,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不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血常规:WBC 6.3×109/L,HB 75 g/L,PLT 24×109/L,网织红细胞9.8%,尿常规酱油色,尿胆原+,红细胞++,尿含铁血黄素-,尿蛋白++,血清总胆红素28.1 μml/L,游漓胆红素18.4 μml/L,肾功能:BUN 12.15 mmol/L,CR 204 μml/L,Coombs试验阴性,Ham试验阴性,凝血功能检查:PT、APTT、TT与正常对照无差异.

  • 胰腺结核1例误诊分析

    作者:刘平

    1 病倒介绍患者,女,26岁,因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5天,加重1天入院.患者在1年前因"胆石症伴急性胰腺炎"在我院住院2次.入院查体:T 36.6℃,P 88次/分,R 19次/分,BP 13/9 kPa,痛苦表情,营养一般,现膜轻度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未闻及异常,腹软,上腹有明显压痛,无反跳痛,肝脾不大,墨菲氏征阳性.生化检查:血WBC 26.4×109 /L,中性粒细胞0.82,血淀粉酶518.5 U/L,谷丙转氨酶142 U/L,血清总胆红素30.54 μmol/L,直接胆红素21.98 μmol/L.B超诊断:胰腺炎,胆囊结石伴胆囊壁水肿,胆总管扩张.

  • 综合护理干预对病理性黄疸新生儿TSB及BMI的影响

    作者:方新丽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我院122例病理性黄疸患儿,根据入院顺序分组,各61例.对照组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SB水平、BMI及干预前后患儿家属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得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TSB水平、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SB水平低于对照组,BM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家属SAS、SDS评分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家属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效果,降低血清TSB水平,提高BMI,且可有效缓解家属负性情绪.

  • 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生儿换血疗法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作者:Patra K;Storfer-Isser A;Siner B;闵志军;陈会友;田兆嵩

    随着临床应用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胎儿骨髓成红细胞增多症以及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和过去相比,作为换血指标的血清总胆红素界值的提高,使临床需要换血治疗的病例减少,医护人员临床经验不足,换血不良反应率上升,如并发感染、心跳停止和死亡等.由于近10年有关新生儿换血不良反应的风险资料缺乏,本研究调查了Clevelandd,Ohio两家新生儿围产期中心近年的新生儿换血治疗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分析了换血治疗时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 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后血清总红胆素变化水平与预后分析

    作者:王铭;周威龙;陈芳;许艳;唐红

    目的:建立简易预后模型总胆红素反弹率( TBRR)、总胆红素存留率( TBARR),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3例经人工肝治疗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ELD、MELD-Na、CTP评分系统在不同临床结局患者中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ROC曲线评估TBRR、TBARR的预后预测能力,观察终点为3个月。结果死亡组MELD、MELD-Na、CTP评分及TBRR、TBARR均高于存活组(P<0.05)。 ROC曲线分析中,TBARR、TBRR、MELD、MELD-Na、CTP的AUC分别为0.751、0.531、0.783、0.777、0.771,除TBRR外,余四种预后模型均提示了较好的预测分辨度且AUC值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与传统的肝病预后模型MELD、MELD-Na、CTP相比,简易预后模型TBARR的预后预测能力无显著性差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十二指肠胃粘膜异位致阻塞性黄疸1例报告

    作者:万叔良;郑兴学

    患者,女,28岁,因皮肤黄染伴发热10天入院.查体: 皮肤、巩膜深度黄染,触及肿大胆囊,肝脾未触及,右上腹轻压痛,莫非氏征阴性.外周血常规正常,尿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7.2 mg/dl,直接胆红素5.8 mg/dl,GPT<35 U,白蛋白35g/L,球蛋白26 g/L, HbsAg(-).

  • 凯西莱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伴中重度黄疸疗效观察

    作者:江堤;扬光;罗万蓉

    1资料和方法1 病例选择治疗组:慢性病毒性肝炎70例,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9.6岁,慢性乙肝60例,(其中合并甲肝3例,合并戊肝6例),丙型肝炎10例,其中2例合并乙肝;对照组病毒性肝炎70例,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19~54岁,平均年龄37.6岁,慢性乙肝60例,(其中合并甲肝4例,合并戊肝7例),丙型肝炎10例,其中3例合并乙肝;对照组及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TB)均在200~500μmol/L之间,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

  • 老年2型糖尿病血清总胆红素、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吴仕英;丁光明;谭葭

    目的 探讨老年T2DM患者血清TBIL、UA水平与CAS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T2DM老年患者210例,按照有无CAS分为颈动脉正常组及CAS组,比较两组TBIL、DBIL、IBIL及UA指标;CAS组内依据斑块程度分为0级组、1级组、2级组、3级组,比较各组TBIL、DBIL、IBIL、UA等指标;按照UA值分组,比较BIL指标.结果 CAS组TBIL水平低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UA高于正常颈动脉组(P<0.05);CAS组内比较:TBIL:斑块3级组<2级组<1级组<0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斑块3级组>2级组>1级组>0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水平的UA组间T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T2DM合并CAS斑块形成患者血清TBIL降低、UA升高,且TBIL降低、UA升高程度与斑块病变程度一致,而TBIL与UA无明显相关.

  • 肝-脑-眼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洁;张萍;何妮;王淳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9岁,因“双眼视力下降1 d”收治入我院神经内科。入院1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眼视力明显下降,伴双手震颤、持物不稳,反应较平时迟钝,无其它伴随不适,症状持续不缓解。病前2d前患者曾解黑便。既往史:1+年前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服用“替米夫定”等药物治疗(近半年来未复查肝功)。个人史:有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史,1+年前戒烟酒。入院查体:T 36.4℃, P 85次/min,R 17次/min,BP 145/78mmHg,慢性肝病面容,蛙状腹,剑突下轻压痛,余内科查体(-)。神经专科查体:反应迟钝,定向力减退,高级智能活动减退。双眼视力仅存光感,光定位不准,强光刺激下无明显瞬目反射,双瞳等大形圆,光反射存在,眼球可见各向运动,无眼震,余颅神经查体(-)。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双上肢扑翼样震颤阳性,双下肢腱反射对称活跃,双下肢踝阵挛阳性。双下肢病理征可疑阳性。颈软。眼科检查:双眼光感,余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示RBC 3.66×1012/L, Hb 111 g/L, HCT 31.6%, PLT 68×109/L。肝功示血清总胆红素30.0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10.9μmol/L↑,白蛋白34.6 g/L↓,血清前白蛋白0.09g/L↓,肾功示BUN 12.24mmol/L,电解质、血脂基本正常,急查血氨43.5μmol/L ↑。感染性疾病检测示 HBsAg 225.000 ng/mL ↑, HBeAb 0.263 PEIU/mL↑, HBcAb 1.369 PEIU/mL↑。粪便隐血阳性。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双眼视觉诱发电位示P100潜伏期明显延长,双眼视觉通路异常。腰穿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腹部彩超示肝脏体积偏小,实质回声异常,肝右叶实性非均质性结节,肝硬化?胆囊壁水肿。脾大,脾静脉扩张。腹腔积液。电子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头颅MRI 示轴位T1 WI序列(见图1)双侧苍白球、红核对称性高信号, T2 WI信号正常。入院诊断:①肝-脑-眼综合征(肝性皮质盲);②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脾大,腹腔积液。经治疗发病后第2天患者血氨恢复正常,病后第4天患者未再出现活动性出血,视力有所改善,数指/20cm,病后第3周患者出院时双眼视力已恢复正常。

  • 透明质酸单项升高在肝脏病学中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张聪敏;李丹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四项中血清透明质酸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715例患者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透明质酸(HA),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血清胆碱酯酶(CHE),采用PCR技术检测病毒载量,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单项透明质酸升高与血清胆红素升高呈正相关,与胆碱酯酶降低成正相关,与病毒载量没有相关性.结论:血清总胆红素与胆碱酯酶两项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而病毒载量与透明质酸升高临床意义不大.提示透明质酸升高受肝脏炎症影响较大,其升高程度与病毒载量高低无关,透明质酸对患者预后有很大临床指导意义.

  •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检测在脑梗死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作者:杨必清;王勋

    目的 观察分析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检测在脑梗死突发事件中的相关应用.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德宏州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发病≤2周)6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正常者6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2组受试者入院72 h内的血清总胆红素、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85±0.36)mmol/Lvs (1.36±0.21) mmol/L,(4.9±1.5) mmol/L vs (4.5±1.1) mmol/L,(1.56±0.39) mmol/L vs(1.43±0.28) mmol/L,(83.1±11.5) mmHgvs (75.2±10.3) mmHg,(132.5±22.4) mmHg vs (117.3±19.8) mmHg,(5.9±0.3) mmol/L vs (5.3±0.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2.01±0.29) mmol/L vs(2.41±0.37) mmol/L].观察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显著均高于对照组[(15.1±3.8) μmol/L vs (12.1±3.5) μmol/L,(4.6±1.1) μmol/L vs (3.9±1.3) μmol/L,(10.5±2.1) μmol/L vs (8.1±1.4) μmol/L](P<0.05).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16.1±3.7) μmol/L比(1 1.9±2.9) μmol/L、(4.9±1.1) μmol/L比(3.6±1.1) μmol/L、(11.2±2.1) μmol/L比(8.2±2.3) μmol/L](P<0.05).结论 对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检测,能够了解患者胆红素水平,有利于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判断患者预后.

  • 足月显性黄疸新生儿 TcB 与血清 TSB 测定的比较

    作者:孙立平;王助衡;底建辉;张铮;洪翠翠

    目的:评估应用BiliCheck 设备新生儿经皮胆红素( TcB)测定的准确度。方法分别使用直接分光设备和Bili-Check设备进行测定,获得血清总胆红素(TSB)值和TcB值,以TSB为参考标准,使用Stata/SE 12.0(StataCorp LP,美国)统计方案对数据进行分析,考察健康足月显性黄疸新生儿TcB测定的准确度,并重新评估新生儿黄疸指南。结果获得222例新生儿368对TSB/TcB样本,TSB平均值为225.4±25.4μmol/L,TcB平均值为237.9±21.0μmol/L。两者之间相关性较差( Pearson相关系数为0.439;Lin一致性系数为0.377(95%置信区间为0.301~0.453,P<0.001)。 Bland-Altman分析表明,TcB的测定高估了TSB值(均数差为12.5±24.9μmol/L),95%一致性范围较宽(-36.2μmol/L~61.3μmol/L)。结论应用BiliCheck设备测定足月显性黄疸新生儿,TcB值与TSB值之间的相关性较差,在预测实际TSB水平方面往往不够准确,可能增加了新生儿需要光疗的几率。

  • 中医药诊治慢性病毒性重型肝炎现状分析

    作者:张秋云;钱英;姚乃礼

    慢性病毒性重型肝炎,中医证候,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慢性病毒性重型肝炎(以下简称慢重肝)是在慢性病毒性肝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背景上,出现大块性(全小叶)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其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d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即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根据该病的临床特征可将其归为中医的"疫黄"、"急黄"、"黄疸"、"臌胀"、"血证"等病证中.近年来,中医药涉足该重症的诊治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 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红素与血脂及胱抑素C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罗年秀;彭益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伤时血清总胆红素与血脂及胱抑素C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78例肝硬化患者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胱抑素C(Cys C).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ys C明显升高(t=5.685 3,P<0.05),异常检出率高(88.20%).TC,HDL-C和LDL-C的t值分别为7.937 7,5.334 7和5.851 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的t值=0.721 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检出率低(29.77%).肝硬化患者组间TBiL水平与TC水平相关性良好(q=2.77,P<0.01),TBiL水平与CysC水平比较(q=4.03,P<0.01).结论 Cys C是反映肝脏功能变化的一个较灵敏的指标,能及早发现肝脏的损伤.而综合TBiL与TC的联合检测则能更准确反映肝脏功能的受损程度.

  • 血清总胆红素两点终点法测定

    作者:张旭;顾庆华;戴强

    血清总胆红素(TBIL)测定一般多用单试剂法,因未做样本空白,样本的干扰因素如色泽、脂血等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笔者用2,4-二氯苯胺(2,4-Dichloranilin,缩写DLAN),采用两点终点法在自动分析仪上测定TBIL,取得较好的效果.

  • 我国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现状与即将发布行业标准的分析比较

    作者:张诗诗;王薇;赵海建;何法霖;钟堃;王治国

    目的 分析我国临床实验室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检验项目的参考区间现状,并与即将发布的行业标准WS/T404第4部分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基于Web方式的室间质量评价(EQA)软件,收集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2014年全国临床常规化学血清TBIL,DBIL项目EQA活动中的所有临床实验室的参考区间相关信息,包括参考区间来源、分组与验证情况、上下限、所用仪器、试剂、方法和校准物等.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实验室使用参考区间与即将发布行业标准的差异;并根据检测系统对来源比例高的实验室中的配套实验室进行分组,选取其中使用较多的3种配套系统所用参考区间分别与即将发布行业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纳入TBIL和DBIL项目参考区间来源分布调查的实验室分别为749和709家;其中分布比例高的均是试剂厂家说明书(TBIL 58.08%,DBIL 58.67%),其次是《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版)(TBIL 29.64%,DBIL 28.91%),其他来源不足10%;验证参考区间的比例分别是50.60%和49.93%.各项目实验室使用参考区间上、下限分别与即将发布行业标准参考区间上、下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目实验室使用参考区间均比即将发布行业标准窄.血清TBIL,DBIL项目参考区间来源为试剂厂家说明书的实验室中,使用配套系统的实验室分别占41.88%和41.48%;单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显示,除Beckman检测系统对应的血清DBIL项目参考区间下限(P=0.068)和HITACHI检测系统对应的血清DBIL项目参考区间上限(P=0.087)以外,各配套检测系统对应的各项目参考区间上下限与行业标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前我国临床实验室血清TBIL,DBIL项目参考区间使用情况不够科学合理,与即将发布行业标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该尽快发布行业标准WS/T404第4部分,帮助临床实验室建立合适的参考区间,促进参考区间使用规范化.

335 条记录 15/17 页 « 12...9101112131415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