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目前认为是一种炎症性疾病,是损伤因素损害血管内皮后,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在局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非特异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活动期其水平升高.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实CRP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并有研究发现阻断CRP作用途径,可以减小实验小鼠急性心肌梗死的的面积.本文综述关于目前CRP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氟伐他汀对低LDL-C并高hsCRP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判断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对低LDL-C并高hsCRP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的预后判断.方法 将127例低LDL-C同时高hsCRP的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常规治疗+氟伐他汀40mg/晚)和对照组62例(常规治疗),观察16周调脂治疗对心脏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影响,检测血浆LDL-C及hsCRP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经氟伐他汀治疗后LDL-C由(3.11±0.79)mmol/L降至(1.56±0.42)mmol/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CRP由(5.51±3.72)mmol/L降至(1.65±0.56)mmol/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常规治疗后hsCRP由(5.92±4.23)mmol/L降至(3.31±1.67)m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脏事件的发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UAP患者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LDL-C及hsCRP水平,同时减少了心脏事件再发.
-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心脏事件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 165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的AMI冠心病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非介入干预血管或血管段存在冠脉狭窄临界病变,根据其hs-CRP、FG水平分为hs-CRP增高组和FG增高组,并以符合条件正常组进行对照,随访各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出院6个月时,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出院12个月时,hs-CRP增高组心绞痛、心梗的发生率均较其余两组高,FG增高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心脏事件各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hs-CRP增高是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中远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警因子,FG无明显预警作用.
-
胸痛中心的概念和意义
为了正确地理解胸痛中心(CPC)的概念和意义,让我们首先简要回顾一下冠心病治疗的历史变迁.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目前冠心病都是给社会造成严重负担的公共健康问题.美国每年有50万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超过历年美国战争造成军人死亡的总和.社会迫切需要一个策略来改善这种状况.20世纪60年代以前,没有一个真正的方法处理急性心脏事件.
-
急性脑卒中与心率变异性(HRV)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HRV变化的特点.方法对急性脑出血49例(A组),急性脑梗死58例(B组),在72小时内行HRV检验,并与正常健康人50例(C组)进行对照,将三组HRV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HRV较正常人明显减低(P<0.01);脑出血组HRV较脑梗死组更下降(P<0.01);死于心脏事件者(并发急性心梗、左心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室颤等)HRV低.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自主神经系统严重失衡,HRV下降,诱发心脏事件,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早期检测HRV、预防心脏事件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心血管危险控制--临床试验
1 近期关于ACE抑制剂治疗心血管病的临床试验1.1 PROGRESS 在PROGRESS研究中,6105例既往有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患者随机接受安慰剂或培哚普利(4mg/d),其中部分患者联合应用利尿剂吲哒帕胺(2.5mg/d)治疗.在入选的受试者中30%为女性,只有48%的患者存在高血压,16%的患者合并冠心病.3.9年的随访期后,以培哚普利为基础治疗的患者卒中的相对危险降低28%(95% CI 17% ~38%).再发卒中危险的降低与治疗前卒中的类型无关.更为有趣的是,在这些既往有脑血管病而并不存在心脏疾病的患者中,治疗后还可以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主要冠脉事件的相对危险降低38%(95% CI 14%~55%),心力衰竭的相对危险降低26%(95% CI 5%~42%).
-
心肌肌钙蛋白Ⅰ与心力衰竭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与心脏功能及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测定66例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TnI,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并分为cTnI正常组和升高组,随访至少12月患者远期心脏事件,分析cTnI与心脏功能及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66例心力衰竭患者中有27例血清cTnI升高,5例CK-MB轻度升高;Ⅲ级心功患者crnI升高检出率(66.7%)比Ⅱ级心功cTnI升高检出率(5.9%),显著增高(P<0.05);Ⅳ级心功患者cT-nI升高检出率(100%)比Ⅲ级心功患者明显增高(P<0.05).62例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随访,随访时间(18±6)个月,cTnI正常组远期心脏事件17例次,cTnI升高组远期心脏事件35例次(P<0.01).结论:心功能越差cTnI升高的检出率越大,血清cTnI不仅是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损伤的敏感标志物,而且是远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危险分层方法及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段,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是引起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AMI的方法逐渐完善,其早期死亡率已逐渐下降.心肌梗死(MI)后还需要正确的评价预后,帮助医生和患者选择恰当合理的治疗,加强病人的后期管理以进一步降低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简便、有效的评判预后的危险评分系统可以应用于临床,有助于AMI的治疗及二级预防.目前已有一些针对AMI的危险评分体系,本文将对现有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危险分层方法进行综述.
-
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造影特点及随访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冠状)造影特点及其与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比较青年ACS与老年ACS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范围,并进行心脏事件随访.结果:78例青年ACS患者有冠脉病变74例(94.9%),单支病变46例(58.9%);171例老年ACS患者有冠脉病变166例(97.1%),单支病变41例(23.9%).平均随访9个月,青年ACS患者发生心脏事件者10例(12.8%),其中心绞痛再入院6例(7.7%);老年ACS患者发生心脏事件者47例(27.5%),其中心绞痛再入院30例(1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青年时期之前已经发生,ACS预后与冠脉病变程度和年龄呈正相关.
-
B型利钠肽和中心动脉压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预测价值
BNP和CAP是UA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独立的危险因素;BNP与CAP密切相关;BNP和CAP是影响UA患者远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
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在冠状动脉血管中的作用
1.引言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在男性心血管病人中较为流行,因为该类病人常伴有多种危险因素,包括: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加上,在经历心脏事件后,如心肌梗死、冠脉搭桥术后的病人更担心性活动可能带来不测,更易产生恐惧心理、精神压抑,易导致勃起功能障碍.
-
CIT2016: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等疑难问题的介入治疗策略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王贵松--在2016年3月17日的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2016)PCI中合并临床疑难问题专场中,王贵松教授介绍了合并脑卒中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策略。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几率为19%,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内发生脑卒中者死亡或致残的概率为65%,脑卒中急性期合并心肌梗死患者1年死亡率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必须进行早期血运重建治疗,且必须在术前、术中、术后充分使用抗栓药物。而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出血性转化(HT)发生率高达10%~65%,但目前几乎没有强有力的临床研究证据和指南提供参考,术者总会担心抗栓药物的使用会造成脑出血的风险。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探求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综合ICU(重症医学科)及心内科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共计20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观察组共97例,患者入院时先应用IABP进行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择期PCI治疗,对照组予以急诊PCI治疗.统计并分析两组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尿量改善情况;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及死亡率.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尿量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为8.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死亡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AMI并发CS的患者应用IABP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尿量,并有效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
急性冠脉综合征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疗程及疗效评价
目的 比较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中,低分子肝素钙应用5~7天,和30天的临床近、远期疗效.方法 选自2003年7月至2005年10月间以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治疗的年龄、性别、病情相匹配的两组患者,其中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5~7天患者157例,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30天患者117例,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内所发生的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低分子肝素钙应用5~7天组和30天组,住院期间心肌梗死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明显下降;出院后至1年内心肌梗死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低分子肝素应用30天较应用5~7天者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相当.
-
心脏骤停与院前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是以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是国内外医学界一直非常关注的心脏事件.目前认为,若能在病者心脏骤停后,目击者立即进行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术,利用自动心脏除颤器进行抢救,并能马上通过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启动EMSS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急救医务人员在不超过5~8 min赶到现场进行高级的心肺复苏,就可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
老年高血压左心肥厚病人冠状循环微血管病理改变与心脏事件的关系
许多临床多中心观察显示,高血压病人成功的降压治疗并未能使缺血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下降到期望值水平,这使人们重新思索高血压病人缺血性心脏事件的其他相关因素,如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1,2]及与其并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程度[3]等。近年来,高血压状态下的冠状循环微血管病变已日益引起重视。微血管病变指冠脉循环中由微动脉(直径<300 μm)、毛细血管(直径3~8 μm)和微静脉(直径<500 μm)构成的微循环系统发生了结构结构改变[4]。有动物实验报告证实这种微血管的改变是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的关键部位。本研究旨在通过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老年高血压LVH者冠状循环微血管的病理改变与缺血性心脏事件的相关关系。
-
雷帕霉素和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复杂病变的临床近远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雷帕霉素(CYPHER)和紫杉醇(TAXUS)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冠心病复杂病变中的临床近、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选自2002年4月至2004年6月接受雷帕霉素和紫杉醇DES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分别611例(642处病变,共置入698个雷帕霉素支架)和450例(534处病变,共置入600个紫杉醇支架),复杂病变的种类包括长段弥漫性狭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分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以及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和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结果雷帕霉素和紫杉醇DES置入成功率分别为99.2%(606/611)和98.8%(445/450),住院期间心脏事件[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管重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分别为0.65%和1.30%(P>0.05),6~8个月随访率分别为97.5%(596/611)和96.2%(433/450),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分别为2.3%和3.2%(P>0.05),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7.3%和14.0% (P>0.05),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0.49%和0.89%(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复杂性病变,雷帕霉素和紫杉醇DES均有良好的临床近、远期疗效,在再狭窄发生率方面雷帕霉素支架优于紫杉醇支架.
-
全面关注老年人血脂异常更多降低心脑血管事件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重要的疾病之一.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证实,脂代谢异常是老年人心血管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异常能够抑制、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并显著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总病死率、心脏性死亡、心脏事件及脑卒中的发生率.对于老年人,调脂治疗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和减少血管事件的重要措施.
-
心脏与心理——双心构筑健康未来
关注精神心理 对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的刘梅颜教授指出,随着医学研究及生物技术的日渐成熟,尤其在当今崇尚技术的时代,如何理智安全地运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日益受到人们瞩目的问题.就心内科而言心血管科自创检查或治疗后合并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在美国曾对心内科医生进行调查,约有半数的心内科医生对伴有焦虑抑郁障碍的患者没有给予心理疏导或治疗,在国内则更为突出.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状态、急性期焦虑、创伤后应激等.这些问题主要通过生物学机制和心理学机制造成心脏病患者心脏事件增加、康复困难、再入院风险增加.
-
冠状动脉非单纯狭窄型病变行支架置入术后的效果
目的对冠状动脉非单纯狭窄型患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PCI)随后观察其预后判断.方法对51例非单纯狭窄型病变(NSCAD)患者进行PCI,随访6个月.同时将35例NSCAD未行PCI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也随访6个月.结果 PCI组无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CI组和对照组心脏事件(未含心绞痛)的发生率分别为40.12%、 8.6%.结论 NSCAD的冠心病患者PCI后心脏事件发生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