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周血中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变化
我国患有胃癌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且由于胃癌死亡的人数持续不降[1,2]。胃癌具有早期不易发现、病死数高等特点。虽然对于已经发现的胃癌患者可以进行治疗,但是在治疗后易出现复发或转移[3]。提早发现和准确诊断胃癌,是现今医疗事业中急需解决的一项问题。对于胃癌的判断可以通过检验外周血中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 ERT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癌胚抗原阳性患者的外周血中 hTERT 和 MMP‐7 mRNA 阳性率较低[4,5]。因此,我院就外周血中hTERT 及MMP‐7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变化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
防止乳腺癌复发的四大误区
乳腺癌早期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往往担心肿瘤不知何时会复发或转移.其实,了解乳腺癌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乳腺癌,避免认识误区和恐惧心理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误区一做乳房全切手术不容易复发转移.乳腺癌是全身性的疾病,切掉乳房的局部复发率为1% ~ 2%,保乳手术的局部复发率为3%~ 4%,虽然高了一两个百分点,但按照现在的技术,对局部复发是可以通过综合治疗完全控制的,放疗就是方法之一.
-
癌症自愈之谜
有少数癌症患者,虽未经任何治疗却能够自然痊愈,这并非天方夜谭.据报道,一位肝癌患者,剖腹探查时见肝上长有8厘米×7.5厘米的肿块,未能手术切除.仅取部分组织活检,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该病人因种种原因未进行抗癌治疗,随访患者15年,后经各项检查证实肝癌已自行消失.无独有偶,一位经病理切片检查确诊的乳腺癌病人,患者拒绝任何治疗,后来该病人屡发疟疾,乳房肿块也逐渐缩小,多年以后,乳腺癌也未复发或转移.
-
胃肠肝等癌症患者血浆胃动素观察的临床意义
胃动素(motilin, MTL)是分子量为2700的直链多肽, 具有生物活性; 因促进胃的运动而得名; 主要由分布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近端的粘膜隐窝的肠嗜铬细胞所产生.外周神经组织、大脑皮层、小脑和垂体也存在能分泌胃动素的细胞.鉴于癌组织中存在MTL分泌细胞(即M细胞), 本文对胃、肠、肝、肺、食道、乳腺癌血浆MTL和血清CEA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 在6种癌症患者中, 胃、肠、肝癌血浆MTL增高明显, 且与CEA水平呈一定相关性, 这对疗效、病程进展、复发或转移、预后判断提供了高灵敏指标.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
推荐PSA差值指标替代比值测定鉴别诊断良恶性前列腺疾病临床应用的初评
检测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是早期发现与诊断前列腺癌(PCa)不可缺少的首选标志物[1], 而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测定对前列腺增生症(BPH)有较高的阳性率[2].由于上述任何单项检测对BPH或PCa患者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重叠升高, 给临床鉴别诊断带来误漏诊因素.因此, FPSA/TPSA比值测定是目前国内实验室通用的惟一鉴别指标.本文以绝对差值(即差值=TPSA值-FPSA值)替代FPSA/TPSA比值, 并分析对良、恶性前列腺疾病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复发或转移)的效果, 现将结果与分析报道如下.
-
卵巢癌干细胞在腹腔温热化疗治疗卵巢癌腹膜转移及并发恶性腹水中的作用
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腹膜转移及并发的恶性腹水是影响卵巢癌预后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癌症的复发或转移由癌症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引起,针对CSC而不是成熟的癌细胞的治疗策略在癌症腹膜转移及恶性腹水的治疗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本文仅对卵巢癌CSC在腹腔温热化疗(intraperitoneal hyperthemic chemotherapy,IHPC)治疗卵巢癌腹膜转移及并发恶性腹水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
管状囊状肾细胞癌伴低分化灶临床病理分析
管状囊状肾细胞癌( TCRCC)是新近认识的一种少见类型的肾细胞癌[1-2]。在2012年国际泌尿病理协会( ISUP)温哥华肾肿瘤共识分类中, TCRCC被正式认定为5种新类型的肾细胞癌亚型之一[3]。生物学行为上TCRCC通常为惰性,仅在罕见的情况下出现复发或转移。临床分期是决定预后重要的因素,但已有文献报道TCRCC在组织学上显示局灶的高级别生长方式如低分化癌灶[4]、肉瘤样分化[5]时,肿瘤可表现出侵袭性的临床进程。我们收集2例伴有低分化灶的TCRCC,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
-
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性
一、材料与方法 1.标本来源和临床资料:5份Ki-1(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Ki-1ALCL)标本(乳腺2 例,胃1例,皮肤1例,骨髓1例)来自本院和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1985~1998年间手术或活检病例,男3份、女2份,年龄大者58 岁,小者19岁。首发症状为不明原因的发热。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了随访,2例因复发或转移死亡,另1例因胃腺癌死亡。3例平均存活时间3.08年。
-
鼻咽癌生物治疗研究
鼻咽癌(NPC)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部位隐匿,临床上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放射治疗是NPC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放疗或放化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但会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抑制而使肿瘤易于复发或转移。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现代生物治疗技术为提高中晚期NPC患者生存质量带来了希望。生物治疗的机理是干扰肿瘤细胞的发生、生长、分化、凋亡、侵袭、转移和复发,促进机体免疫细胞重建。主要包括:免疫细胞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基因治疗、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以及肿瘤疫苗治疗等。
-
转移性结直肠癌全身治疗原则、现状和进展
大多数转移性结肠癌或直肠癌(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 mCRC)不能治愈,但一些局部复发或转移的mCRC,经手术切除等治疗后可获得长期生存。靶向药物明显提高了mCRC 的生存,将中位总生存期( overall survival , OS )从数月延长至两年以上。
-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颌面部腺源性恶性肿瘤9例观察
目前,对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特别是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的三联疗法的治疗原则,已经成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共识.但常规放射治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组织或器官造成伤害,副作用较大.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照射治疗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较新的一种放疗方法.它是在超声、CT引导下,根据采集的靶区图像,通过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设计方案,在肿瘤内或瘤周组织内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使靶区得到持续、短距离辐射,而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的方法.既往文献表明[1-3],该法能够有效地控制恶性肿瘤的复发或转移.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自2009年起,对就诊的9例口腔颌面部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手术+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照射"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过去50 a来,尽管手术方式和辅助治疗手段不断发展,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生存率却无太大变化,约50%患者术后因局部复发或转移而终死亡.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就诊时绝大部分患者已属中晚期,仅56%患者可行根治性切除,因此死因直接与分期较晚和是否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关联.今天病理分期被认为是前瞻性评价原发病灶范围、正确选定治疗方案和预测根治性手术后生存率和正确制定术后随访计划具有极重要的临床意义.自从1926Lockhart和Mummery认识到直肠癌病理分期的重要性并首次提出分期系统以来,结直肠癌病理分期系统的临床应用已有近80 a历史,尽管分期方法颇多,但基本依据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即原发灶范围、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否和远处转移状况,当今趋势是强调结合临床的病理分期,本文详述了病理分期的临床意义,手术前后各种临床病理分期方法,病理分期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现况并比较了各分期优缺点.虽然分期方法众多,众说纷纭,但基本是以经典的Dukes分期为基础,目前常用的方法还是Dukes分期和TNM分期系统,Australian分期和中国分期均为Dukes分期的改良.澳大利亚Concord Hospital临床病理分期把切缘是否有癌细胞残留作为分期标准之一似乎欠合理,因切缘是否有癌细胞残留受诸多因素影响.新的记分分期系统虽简便易行,但临床应用病例不多,还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虽然纯病理特征有其决定性临床意义,但许多临床特征对判断预后也至关重要,因此晚近强调结合临床的临床病理分期.
-
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有11万人死于肝癌,约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主要有三种方法:手术、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放射治疗.临床就诊者具有手术适应证的原发性肝癌仅占20%左右,单纯手术者中约60%的病人又于2年内复发或转移.
-
胃癌术后双侧附睾转移一例报告
患者,男,65岁.因双侧阴囊坠痛1个月余入院.3年前因胃癌在外院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定期复查.未见复发或转移.1个月前感双侧阴囊坠胀、疼痛,渐加重,左侧显著.B超提示双侧睾丸鞘膜积液.查体见左侧阴囊肿大约5 cm×4 cm×4 cm,轻微触痛,张力较大,睾丸及附睾均触不清,右侧阴囊肿大不明显,附睾有结节,无触痛,睾丸无异常.
-
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后复发患者的动脉栓塞化疗
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后复发或转移,临床处理较为棘手.2004年至2007年我们采用动脉化疗栓塞方法(TACE)治疗5例,现报告如下.
-
辅助及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联合局部根治性手术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现状
对局限性或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包括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和根治性放疗2种,但局部治疗后仍有30%~40%的患者会出现PSA复发或转移[1],说明局部治疗后有肿瘤残余或治疗前已经存在转移.对这些具有复发或转移危险的患者是否应进行新辅助或辅助性治疗国外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简要介绍如下.
-
肾癌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回顾及展望
手术是治疗肾癌的主要手段,Ⅰ~Ⅲ期肾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6%、82%和64%[1],但约20%~30%的患者术后将出现复发或转移[2-3].人们一直在探寻预防肾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方法,现就肾癌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回顾,并依据肾癌靶向治疗的研究现状对辅助治疗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术后复发转移的大肠癌血路播散检测
血路播散是大肠癌转移的一种主要方式,为大肠癌复发转移的主要根源[1]。我们使用靶向细胞角蛋白20(CK20)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40例术后复发转移的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微转移癌细胞同时进行了检测,旨在探讨大肠癌血路播散与术后复发或转移的关系及其在预测愈后、指导随访监测方面的临床价值。
-
胆道开口远端的肠梗阻致梗阻性黄疸二例
例1 男,57岁.因右侧腹痛3个月,皮肤巩膜黄染1个月入院.黄疸逐渐加重,尿如浓茶色,大便无异常,无畏寒发热和呕吐.4年前因胃窦部低分化癌在我院行根治性胃次全切除术,胃周淋巴结无转移,术后定期随访未发现胃癌复发或转移.1年前因横结肠低分化腺癌(Dukes B期)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实验室检查:ALP 437.9 IU/L,总胆红素94.5 μmol/L,直接胆红素73 μmol/L,CEA正常,血清淀粉酶569.5单位(正常100~1 200单位),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胃肠间质瘤靶向与近代外科治疗中的若干问题
随着对胃肠间质瘤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以及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等药物的引入,外科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作用在某些问题如复发或转移病例的处理方面又有所变化,因此外科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作用及其地位需重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