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T波形态在心律失常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正常T波一般在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各导联T波方向和QRS波主波方向相同。直立的T波其正常形状是移行自然,双支不对称,下降支比上升支略陡且凹面向下,波峰圆滑而粗顿;倒置的T波其正常形状也是移行自然,双支不对称,下降支比上升支略缓且凸面向上,波谷圆滑而粗顿。 QRS波振幅一般均比T波高, QRS波位于T波内某一部分时较易确认;而P波时限较短,振幅较小,当房性早搏(房早)、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或心房扑动(房扑)的P 波或F 波位于T 波内某一部分时也可能会使T 波形态发生改变,但有时T 波的形态改变并不明显,当T 波失去正常形态特点时其内部可能埋藏有P 波,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分析T 波形态在心律失常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
1例罕见凹面畸形患者骨牵张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牵张技术早有学[1]1992年率先成功应用于下颌骨的延长,骨牵张技术的发展已使许多复杂的面部畸形得到治疗,其新骨形成速率可达儿童期新骨形成的4~6倍[2].
-
ST段的偏移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探讨
ST段变化在心电图中比较常见,它起始于J点,终止于T波的起始端,光滑而凹面向上,正常时可轻度上抬1mm或下移0.5mm,V1~V3导联可以上抬2~3mm,持续时间0.05~0.12s.ST段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占时不多,却对临床医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几乎每个医生都在解读心电图时不能不注意它的变化,以便为临床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加深对它的了解显得非常重要,现就ST段偏移类型和鉴别诊断阐述如下.
-
早期复极综合征伴非梗死性Q波酷似后、下壁心梗1例
1资料与方法男性36岁,身高1.8m,职业交警,既往无任何病史.2005年4月4日于医院体检时ECG(图略)示:Ⅱ导呈qRs型,q=0.04s>1/4R,Ⅲ、aVF呈Qr型Q>0.04s>r,Ⅰ、aVL呈Rs型,Rv1=1.0mV,R/S>1,Ⅱ、Ⅲ、aVF的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达0.15~0.25mV,Ⅰ、aVL水平下移达0.15mV,Ⅱ、Ⅲ、aVF的T波高耸,Ⅰ、aVL的T波倒置或双相,V5、V6的T波直立.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急性下壁心梗;③高侧壁心肌缺血.
-
心电图ST段变化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1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ST段综合征无病理意义其特征是ST段抬高,常见于胸导联V2~V5,在V3~V4导联明显,通常>0.2mV,少数高达0.5mV.抬高的ST段占时极短,凹面向上,其后伴有一对称且高大的T波.ST段抬高可持续多年不变,运动及过度换气后可使大部分病例中抬高的ST段暂时恢复正常.可能与心脏在复极过程中动作电位的2相缩短及3相提前有关,也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有关.
-
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猝死1例
患者男性,69岁.因"心前区持续性疼痛1h"就诊,自行口服硝酸甘油无效.体检:T 37.1℃,R 65次 / min,BP 130 / 70mmHg,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无殊 .11:23急查心电图(图1)示: 窦性心律,心房率65次 / min,V2~V4 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0.50~0.70mV, V2~V4 T波直立,达1.7~2.1mV,未见病理性Q波.
-
急性心肌梗死墓碑形ST段抬高的预后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上早期表现之一是ST段抬高,其常见的形态有凹面向上形、弓背向上形、单向曲线形、斜直形,ST段及T波呈规律性动态演变是诊断AMI重要指标.
-
治疗浆液性耳廓软骨膜炎塑敷两法
浆液性耳廓软骨膜炎又称耳廓假囊肿.因其好发于耳廓内侧凹面之舟状窝或三角窝内呈丘状隆起,表面肤色正常,富有弹性,无充血疼痛,并可抽出鸡蛋清样黄色黏稠液,故中医称之为耳廓痰包.
-
反甲一家系报道
反甲也称匙状甲,甲板变薄,中央凹陷而周边翘起.本文报道一反甲家系.临床资料 先证者,女,27岁.因手足指、趾甲变形、变厚并脆裂2年,于2007年11月来我科就诊,患者自述出生时指、趾甲板有凹面,2年前一个趾甲开始变形、增厚并脆裂,后逐渐影响到其他的指、趾甲.
-
射频仪治疗耳廓假性囊肿25例临床分析
1998年以来,我们使用SHP-1型射频治疗仪治疗耳廓假性囊肿2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0例,女5例;年龄20~65岁,平均35岁.均系不明原因耳廓上部出现无痛性包块,检查耳廓凹面局限性隆起,触之有波动感,皮肤颜色正常,均穿刺抽出淡黄色液体.诊断为耳廓假性囊肿.
-
鼻中隔偏曲与鼻出血的关系分析
2000年1月-2005年1月鼻中隔偏曲伴鼻出血患者210例,发现鼻中隔偏曲的凸面或者棘与距状突的出血机会并不多于凹面.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
心包造瘘术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心包炎
1973~1984年对10例急性化脓性心包炎患儿行心包造瘘术治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采用胸骨左侧或剑突下引流入路,切开心包清除脓液及脓腔分隔.取一蕈型尿管剪去蕈伞头前半使其成一根凹面向上的伞状引流管.将此凹面伞头置入心包腔内妥善固定.
-
倒石膏疗法配合仙方活命饮治疗浆液性软骨膜炎30例
浆液性软骨膜炎,即耳廓假性囊肿,指耳壳凹面某处局部肿起,皮色不变,无压痛.本病目前口服药物效果欠佳,常规在无菌操作下,抽液后加压包扎,但常易复发,给予患部抽液后用倒石膏法作耳廓加压包扎,加服中药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伪性改善2例
例1.男,69岁.患高血压病15年,反复心前区针刺样疼痛并向左肩背部放射7 h,于2005年6月23日14:30入院.心电图示:V1,V2呈rS型,V3,V4呈RS型或Rs型,STV1~V3呈凹面向上形抬高0.30~0.45 mV,T波高大直立,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考虑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超急性期.
-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临床与ST段形态影响的探讨
短暂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可明显增强心肌对较长时间持续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耐受能力,此现象称为心肌缺血预适应.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24 h内出现心绞痛产生的心肌缺血预适应,可表现为心电图ST段凹面向上形特征性抬高,而非凸面向上(弓背向上)形抬高.本研究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临床和ST段形态影响,及对ST形态影响可能机制.
-
指导胫骨平台骨折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体会
胫骨平台指胫骨上端的两个微凹面,与股骨髁间构成膝关节(1).我科1998年度共收治8例胫骨平台骨折,均采用跟骨牵引、手法整复后小夹板外固定并结合早期指导功能锻炼的治疗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
238例鼻中隔偏曲手术的切口选择
鼻中隔偏曲手术是临床上常见手术,正确的手术切口选择是手术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至于选择鼻中隔凹面切口或鼻中隔凸面切口,尚无定论[1-3].作者通过2008~2010年本院收治的23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总结出鼻中隔偏曲手术切口选择的方式,现报道如下.
-
肾脏介入超声
肾脏解剖及大体结构肾脏是成对的实质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的肾浅窝内,相当于第十一胸椎与第三腰椎之间,左肾比右肾高1~2cm.肾上极距脊柱较近,下极距离较远,肾脏纵轴向与脊柱各形成一个15°左右的角度,近似"八"字形.肾脏长约10~12cm,宽5~6cm,厚3~4cm.肾脏呈豆形,外侧缘为凸面,内侧缘为凹面,凹面中部切迹称为肾门.肾动脉、肾静脉、淋巴和神经均从肾门进出,肾盂也由此处通出.若以位置上下而论,肾动脉在上,肾静脉居中,肾盂在下.
-
心电图ST段变化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1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ST段综合征无病理意义其特征是ST段抬高,常见于胸导联V2~V5,在V3~V4导联明显,通常大于0.2 mV,少数高达0.5 mV,抬高的ST段占时极短,凹面向上,其后伴有一对称且高大的T波.ST段抬高可持续多年不变,运动及过度换气后可使大部分病例抬高的ST段暂时恢复正常.其产生可能与心脏在复极过程中动作电位的2相缩短及3相提前有关,也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有关.
-
一侧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的影像学评价(附3例报告)
病例1:患者 女,15岁,5年前行房间隔缺损治疗时发现动脉导管未闭,当时考虑其对患者发育有益而未予处理。近期因心悸、气短而欲行介入治疗入院。胸片及 CT 平扫见两侧胸廓不对称,右侧胸廓较对侧小,另见右肺纹理增多、紊乱,肺动脉段膨隆。随后心彩检查提示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存在一直径约4 mm 的未闭导管。术中右心室造影见右肺动脉显影,而左肺动脉未显影(图1A);于主动脉弓部造影示左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凹面,近侧段狭窄,远侧段扩张(图1B)。肺动脉CT 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再次明确了左肺动脉异常起自主动脉弓凹面下壁及其远侧肺门段明显扩张增宽(图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