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
1 术前配合1.1 查术前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肝功能、空腹血糖及出凝血时间结合化验结果,术中、术后给予针对性治疗,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
《出凝血时间操作规程》的实施体会
为了标准化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测,更好解决患者手术前止血功能的判断,卫生部《出凝血时间操作规程》文件对操作进行了规范化.我院实施已有一年时间,共做近万余例人次,体会如下.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0~18周妊娠效果观察
终止10~18周妊娠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本站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0 ~ 18周妊娠620例,现将临床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9年12月于本站就诊要求终止10 ~18周妊娠妇女620例,平均年龄26.59(19~45)岁.初产妇61例,经产妇559例.均单胎妊娠,妇科、B超、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检查均无异常,无药物使用禁忌证,签订知情同意书.
-
输卵管结扎术中心脏骤停1例
资料:李某,女,33岁,孕2产2.于2001年9月16日(产后60天)来本站行输卵管结扎术,术前查体:T36℃、P80次/min、R20次/min、BP16/11kPa,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正常,尿常规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图大致正常.腹部B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妇科检查:外阴(-)、阴道通畅,宫体后屈位,大小正常,活动尚可,双合诊复位失败.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0.2%普鲁卡因局麻后(普鲁卡因皮试阴性),取耻骨联合上3cm处纵切口长约3cm,垂直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层、腹直肌前鞘,钝性分离腹直肌,打开腹膜,检查子宫后倾后屈位,复位困难,嘱护理人员同受术者交谈,缓解紧张情绪.因受术者腹直肌紧张,术者用力下压复位,受术者大呼疼痛,约1min后受术者突然呼吸停止,心脏听诊心音消失,立即停止手术.
-
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中检验工作问题的分析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发展道路.<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将计划生育手术前的血常规、白带常规、出凝血时间等列为必查项目,有效保障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质量和安全.但在基层工作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检验工作仍存在常规项目开展不完全、其他项目难拓展等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
米非司酮在中晚期妊娠引产中的运用
2007年开始在羊膜腔穿刺引产术中使用米非司酮运用于终止中晚期妊娠,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2007~2010年引产人次100例,孕妇年龄17~42岁,平均28.5岁.孕周15~31周,平均26周.其中初产妇56列,经产妇44例.入院体格检查、产检、妇检无异常.无肝肾疾病史.化验血常规、白带常规、肝肾功、出凝血时间及凝血初筛均正常,无引产禁忌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行传统的羊膜腔穿刺引产术.研究50例在羊膜腔穿刺术基础上加用米非司酮行引产术.
-
二妙散加味治疗过敏性紫癜18例
资料与方法2002~2006年运用二妙散加味治疗过敏性紫癜18例,其中男5例,女13例;年龄8~16岁,平均12岁;疗程3天~3年,其中10天以内6例,10天~1个月5例,1个月~1年3例,1~3年4例.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正常;白细胞>10×109/L者10例;血红蛋白:9~12ɡ/L.尿常规:蛋白(+~++)者3例,红细胞(+~++)者5例.
-
保阴煎合失笑散治疗上环后出血30例
资料与方法收治上环后子宫出血门诊患者30例,年龄24~43岁;上环时间10天~12年.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正常,B超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并示环位正常,妇检排除宫颈及阴道活动性出血.
-
两种输液拔针方法的比较
资料与方法2008年4月至今,在对40例病人静脉输液468次过程中,应用两种不同按压方法拔针,分组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适合有效的拔针按压方法.40例病人中,男27例,女13例,共输液468次,均选用手背静脉网,采用6号半针头穿刺,病人均为基本外科疾病,出血时间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随机将40例分成两组,实验组20例,男15例,女5例,输液次数258次;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输液次数210次.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出凝血时间等经X2检验均无明显差异(P>0.05).
-
脊柱外伤后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例
病历资料患者,男,30岁,因间断上腹胀痛不适伴恶心呕吐3年加重2个月收住入院.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上腹胀痛不适,进餐后症状明显,有时呕吐出黄绿色胃内容物,无皮肤黄染,腹泻或便秘等症状,曾多次做胃镜提示胆汁返流性胃炎,B超检查肝胆胰脾无异常,给与抗炎抑酸,保护胃黏膜对症治疗后缓解,此后症状时轻时重.入院前2个月再次出现腹胀,恶心明显,呕吐黄绿色胃内容物,伴疲乏消瘦,按原方案治疗无效,2个月内体重下降约5kg,随收住入院.该患者曾3年前因脊柱压缩性骨折在外科矫正治疗.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睑结膜稍苍白,心肺无异常,剑下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移浊阴性,肠鸣音4次/分.肝肾功均正常,血钾稍低(3.2×109/L),出凝血时间正常,AFP、CEA正常.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提示十二指肠水平部受压,钡剂通过延迟,考虑十二指肠上动脉综合征改变,彩超提示,腹主动脉与十二指肠上动脉夹角<15°,腰椎拍片提示腰1、腰2压缩性骨折.住院给与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症状缓解后先进流食,少量多餐,1周后好转出院.
-
剖宫产术后膀胱返折腹膜血肿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33岁,因孕4产1,孕38周+5要求住院,于2011年1月31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全身皮肤无青紫,宫高30 cm,腹围100 cm,胎心率139次/分,辅助检查:血红蛋白130 g/L,红细胞压积40.5 %,血小板83×109 /L,出凝血时间正常.入院诊断:孕38周+5头位待产孕4产1,因社会因素于1月31日行子宫下段剖宫术,子宫下段横形切口,术中切口无裂伤,胎盘胎膜自然娩出完整,血压稳定,出血200 ml.术后常规保留导尿管,腰硬联合镇痛泵持续,术后10 h,患者诉下腹持续性胀痛伴少许淡红色尿液,予以止痛栓,输液治疗.
-
健脾止血方对脾不统血证大鼠出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健脾止血方对脾不统血证大鼠出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归脾汤组),健脾止血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以小承气汤+阿司匹林灌胃法建立大鼠脾不统血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0.5 ml,归脾汤组给予归脾汤6.0 g/ kg 灌胃,健脾止血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健脾止血汤2.0 g/ kg,4.0 g/ kg,6.0 g/ kg,每日1次,共2周。检测各组大鼠出凝血时间、凝血指标[(凝血酶原(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健脾止血方高剂量组出凝血时间明显缩短,PT、APTT、TT 缩短,FIB 明显增加,血小板聚集率提高(P <0.01),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健脾止血方高剂量组作用优于归脾汤组(P <0.05)。结论健脾止血方能够促进脾不统血证大鼠血液凝固,其止血作用优于归脾汤。
-
息风止痛口服液对小鼠出凝血时间及耐缺氧时间的影响
目的:观察息风止痛口服液对小鼠出凝血时间及耐缺氧时间的影响.方法:60只昆明小鼠按体重随机分空白组,阳性药组,息风止痛口服液大、中、小剂量组,采用常压耐缺氧法和脑循环障碍耐缺氧法观察息风止痛口服液对小鼠缺氧生存时间的影响;采用断尾法、玻片法观察息风止痛口服液对小鼠出、凝血时间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息风止痛口服液大、中剂量给药组缺氧生存时间均较空白组显著延长;息风止痛口服液3个剂量组小鼠出、凝血时间均较空白组显著延长.结论:息风止痛口服液具有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和延长小鼠出、凝血时间的作用.
-
二陈汤加味治疗产后子痫伴左额叶梗塞1例
笔者近年用二陈汤加味治疗产后子痫伴左额叶梗塞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兹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向某某,女,24岁,因"停经39周,阵发性腹痛1天多",于1998年1月14日上午10时入院.查体:营养中等,一般情况良好,体温37℃,脉搏8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16/10~11kPa.血常规: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16g/L,白细胞9.0×109/L,中性0.80,淋巴0.20;尿常规:尿蛋白(-),尿红细胞(-),出凝血时间在正常范围内;血电解质正常;肾功能:尿素氮5.22mmol/L,肌酐48μmol/L.入院诊为宫内足月孕临产.入院后10小时因宫口仍未开全,产程无力,并应患者及家属要求,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娩出一活男婴,手术顺利,麻醉差,术中各项生命体征正常,出血约100ml.术后20分钟突然抽搐,呈全身强直阵挛性抽搐,伴意识障碍,测血压23/16kPa,立即静脉推注25%硫酸镁30ml,利血平1mg肌肉注射,持续约10分钟抽搐停止.此后10小时抽搐反复发作4次,每次持续约3~5分钟,性质同前.查尿常规:尿蛋白(++).随后病员失语.查:神清,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偶有单音调"嗯"),眼底正常,无面瘫及舌瘫,右上肢肌力Ⅳ级,摸索和持握反射、噘齿反射均(+),肌张力和腱反射正常,锥体束征未引出.头颅CT提示:左额叶梗塞.据上诊为:产后子痫合并左额叶梗塞,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经西医改善血液粘度和脑循环,活化脑细胞、营养脑神经,清除有害自由基、抗感染等综合措施治疗2周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停西药改中药治疗.
-
FNAC诊断肝占位性疾病171例
我国肝肿瘤的发病率已超过25/10万,每年有13万余人死亡(1).对肝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本文作者于1986年以来对肝占位性疾病进了细胞学观察与诊断,将影像学提示的占位性病变提高到细胞病理学定性诊断,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依据.1 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86-1998年间经B超或ct检查提示肝占位性疾病171例,行针吸细胞学诊断(frne needle aspietion Cytology,FNAC),其中手术治疗136例.男性133例,女性38例,男:女=3.5:1.年龄10个月-79岁,41-60岁为高发年龄段,占67.05%.取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时间正常、无严重心肺疾病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经B超或CT引导定位,进行经皮细针穿刺抽取病灶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成分及其形态学特征,并与其组织学形态对比,同时抽血检测AFP,了解其在诊断肝肿瘤中的意义.
-
肝包虫病并多处皮下包虫1例
患者,女,37岁,哈萨克族,教师.因右侧大腿逐渐增大无痛性肿物4年,来本院就诊,以"右大腿脂肪瘤"收住院.查体:四测正常,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右侧大腿内侧中下段有一直径约8 cm半圆形肿物,触及质软,表面光滑,有囊性感,界限清楚.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胸透、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X光片显示,右大腿内侧软组织内见4.7 cm×7 cm高密度均匀致密影,轮廓清晰,未延及骨皮质.结合临床考虑为右大腿内侧软组织脂肪瘤.于入院当日下午行"脂肪瘤"切除术.术中分离皮下组织见肿物包膜呈灰白色,且肿物为囊性,考虑包虫病.完整分离外囊壁,取出肿物约5 cm×5 cm,切开外囊见有两个子囊及粉皮样内囊,证实为包虫病.术后查体又发现右侧腋窝处有一拇指大小肿物,触之质软,有囊性感.肝B超示:肝右叶有一约130 mm×135 mm无回声液性暗区,张力大,壁光滑,呈"双层壁",B超诊断为肝包虫病.后经手术证实为右腋窝皮下包虫病、肝包虫病.
-
儿童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一例
患者男,18个月.因颈上部无痛性包块3个月,生长加快2个月,于1998年10月12日入院.体检:颈上部正中包块7 cm×3 cm,质韧偏硬,无压痛,动度差,与皮肤无黏连.表面皮肤弥漫性肿胀,无溃破充血.血小板计数:90×109/L.出凝血时间无异常.B超检查示颈部软组织内实性肿物,回声欠均匀.临床诊断:颈上部良性肿瘤.术中见:包块似分为2个,位于甲状软骨两旁,质韧,边界不甚清楚.
-
5 1/2号双向采血针应用于头皮静脉采血
临床上小儿术前常规查肝肾功能、乙肝六项、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进行配血一般需血7~8 ml,很难一次抽够,反复抽血给患儿带来痛苦,也给护士增加了压力.临床上采血针为7号或8号,我们大胆设想试验应用51/2号双向采血针应用于头皮静脉采血,应用一年多来效果满意,经与厂家联系已大量生产,现介绍如下.
-
脾高血氏病B超误诊为血管瘤1例
患者,女,26岁.以反复发作鼻衄20余年,加重两个月入院.查体:腹部膨隆,肝右肋下3横指,巨脾占据整个腹腔,下达耻骨联合上,右达右肝下,脾切迹位于右腹平脐.实验室检查:红血球1.72×1012/L,血小板24×109/L,血色素40g/L,出凝血时间正常,临床以肝脾肿大原因待查入院.
-
介入性超声经皮穿刺诊治腹腔内巨大乳头状囊腺癌1例
患者,女,65岁.以发现腹部肿块10月余入院.查体;心肺未见明显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部明显膨隆(彩图10见Ⅱ页),比足月妊娠还大,腹围113cm,不能平卧,坐位入睡,无巩膜黄染,出凝血时间正常,胸片心脏呈横位心.B超检查,肝、胆、脾被挤上移,肝脏上移至右第二肋.腹腔内见80cm×80cm×60cm的液性暗区,有包膜,其内见多个分隔光带,液性暗区内有飘浮的强光点(图2),4点到6点处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稍强回声团,向腔内突起,其中一个约3.6cm×2.9cm.B超诊断:腹部巨大混合性占位病变,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