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Notch信号途径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关系
Notch信号通路在心血管系统的胚胎发育过程、损伤血管的修复以及血管病理改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整个细胞周期中,都有多个Notch受体的表达,Notch在VSMCs的增殖、迁移与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VSMCs 构成血管壁组织结构的主要细胞成分,具有维持血管正常形态、血管张力的功能,VSMCs的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会导致其增殖与迁移,是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性疾病和血管狭窄性疾病等多种血管疾病的细胞病理学基础。
-
脑小血管病与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大脑萎缩、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脑血管沉淀样变、颗粒空泡变性.大量研究也显示至少有1/3的AD患者有明显的脑血管病理改变,其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为其明显的特征.AD的脑小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脑淀粉样血管病和微血管的变性,导致脑血管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基膜功能的丧失,发生小血管的透明样变和纤维素样变.这些病理变化也会伴随周围血管旁神经元功能的丧失,出现认知功能下降.
-
老年高血压左心肥厚病人冠状循环微血管病理改变与心脏事件的关系
许多临床多中心观察显示,高血压病人成功的降压治疗并未能使缺血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下降到期望值水平,这使人们重新思索高血压病人缺血性心脏事件的其他相关因素,如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1,2]及与其并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程度[3]等。近年来,高血压状态下的冠状循环微血管病变已日益引起重视。微血管病变指冠脉循环中由微动脉(直径<300 μm)、毛细血管(直径3~8 μm)和微静脉(直径<500 μm)构成的微循环系统发生了结构结构改变[4]。有动物实验报告证实这种微血管的改变是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的关键部位。本研究旨在通过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老年高血压LVH者冠状循环微血管的病理改变与缺血性心脏事件的相关关系。
-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要从儿童抓起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冠心病、高血压和脑血管病的一种血管病理改变,其基本改变是脂质沉积在血管内膜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而致心、脑血管病发生与发展.另外,病理学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损害始于儿童期,甚至在婴儿期就已开始.而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行为危险因素,特别是不良饮食习惯大都是儿童期就已形成,对日后的影响颇大.因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要从儿童期抓起,目前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防治的重点是从小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控制体重和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脂血症.
-
MRA和TCD对椎基病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
椎基病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往往反复发作,但难发现阳性体征.选择性血管造影是确定血管异常疾病的重要指标,但因其创伤性和价格昂贵不易被病人接受.我们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VBI病人进行检测,从椎基底动脉(VBA)血管病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两方面对VBI进行研究.
-
联合瓣膜置换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撤机护理
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行联合瓣膜置换的患者由于术前存在严重的肺血管病理改变,体外循环过程加重,肺泡及血管内皮损伤,使其术后较普通体外循环患者更易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撤机风险高.
-
大鼠断肢保存方法与血管组织病理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断肢不同保存方法与断肢血管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选用成年标准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Ⅰ组:干燥实验组;Ⅱ组:75%乙醇实验组;Ⅲ组:生理盐水实验组.每组又根据实验条件的不同分为3个实验小组,每组5只.各组动物根据正交设计安排实验.结论实验证实了(1)断肢保存的佳方法是干燥、低温(0~4℃)、12 h以内;(2)用生理盐水、0~4℃,36 h的条件保存断肢与干燥、低温(0~4℃)、12 h的条件能获得同样的保存效果,且不造成断肢血管明显的病理改变;(3)保存温度与断肢血管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大,高温是造成断肢血管组织病理改变的首要因素.
-
丁苯酞联合美金刚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临床上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和神经元减少是AD的主要病理改变。大量研究表明,血管性危险因素是中老年人记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1],临床病例研究也显示超过1/3的AD死者脑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病理改变[2]。本文拟通过测定AD患者治疗前后痴呆量表评分、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以探讨丁苯酞联合美金刚对AD患者的临床疗效。
-
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术后预防肺动脉高压危象临床观察
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前存在严重的肺血管病理改变.心内直视体外循环过程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进一步加重肺泡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肺泡气体交换功能下降,使血液氧合程度及肺组织供氧能力下降,肺血管收缩致肺动脉压增高,严重时引起肺动脉高压危象等多种严重的并发症[1,2].肺动脉高压危象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达50%[3],严重的威胁患者的生命.本文总结了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4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合并早期肺动脉高压危象的预防方法,现报告如下:
-
高血压性动脉硬化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同时,高血压也是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它可以累及全身的大小动脉,因而与心、脑、肾、眼等靶器官功能障碍密切相关。高血压所致的这些功能障碍可归因于两种不同但又有联系的血管病理改变[1]: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动脉硬化在小动脉及阻力血管的表现是管壁细胞以增生为主、中层增厚并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在大中动脉则表现为管壁细胞以肥大为主、内膜及中层增厚、管壁僵硬并发生弥漫性血管扩张,进而影响动脉的缓冲功能,使收缩压和脉压增加。
-
儿童动脉硬化不容忽视
动脉硬化是引发冠心病、高血压和脑血管病的一种血管病理改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动脉硬化的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芬兰科学家通过对75例在意外灾祸中死亡的15岁以下儿章研究发现,5岁以下小儿就可见到动脉硬化的迹象.美国科研人员也发现,动脉硬化经常从一个人的少年时代就开始产生,并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
-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与肺血管病变
随风湿性心脏瓣病(简称风心病)的发展,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肺动脉高压并伴有异常肺血管病理改变,此即肺血管病变.它是风心病所致瘀血性肺血管病理损害的终结局.本文就其发生机理、病理特点、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
MRI与MRA对脑梗塞的诊断应用
我们对60例脑梗塞病人同时进行了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脑梗塞程度与血管病理改变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1材料与方法
-
大鼠离断前肢优势保存方法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断肢的优势保存方法与断肢血管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选用成年标准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5只.Ⅰ组为Euro-Collins液实验组,Ⅱ组为生理盐水实验组,Ⅲ组为干燥实验组.每组在低温(0~4℃)条件下根据12、24、36、48、60 h实验时间段又分为5个实验小组,每组5只.各组动物根据随机分组实验设计安排实验.结果:3组大鼠断肢保存效果在12 h内没有明显差异;24 h时Ⅰ组、Ⅱ组的大鼠断肢保存效果优于Ⅲ组;Ⅰ组60 h与Ⅲ组12 h、Ⅱ组36 h断肢保存具有同样的效果.结论: 在低温(0~4℃)条件下,断肢放在Euro-Collins液中是简单、方便的保存方法,且保存时间长达60 h时不会造成断肢血管明显的病理改变.
-
急性脑卒中的院前救治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综合症,是由于各种脑血管病理改变,如栓子或血栓形成引起血管闭塞,血管破裂,血管壁损伤或通透性改变,以及血液成分和血液粘稠度改变等导致的脑部病变。卒中的分类:根据病理改变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和脑栓塞)。卒中治疗的目标:减少脑损伤,使病人大程度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