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普济方》美容方药初探
中医美容是中医约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十富的内容,在相当多的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用于美容疾病治疗和驻颜的方药.<普济方>是明代朱棣领衔编撰的部大型方书,全书收集了明初以前的中医方剂61 739首,其中涉及美容方面的多达1 100余首,规模空前,主要包括美容治疗和美容保健两方面内容.书中全面总结汇集了当时巾医美容的经验,颇具特色,对于我们研发美容及损容性皮肤病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实用及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对书中美容方药的粗略研究,对其特色进行了仞步探讨.
-
乳晕周围环形切口在乳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美容意识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对女性乳房除要求其生理功能良好外,对其外形的完美及身体的曲线美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乳房手术切口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否则术后由于腺体的损伤及明显的手术瘢痕,既影响哺乳功能,又影响外形美观,给患者增添新的痛苦.1998年以来,对部分乳腺疾病及乳房整形美容患者,采用乳晕周围环形切口手术治疗,取得很好效果.
-
成人教育原则在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健康教育是医院实施整体化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康教育促进病人及其家庭认识、态度、行为的改变,以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我科开展健康教育以来,一直采用教育内容以疾病治疗知识为主,教育活动以护士为主,教育形式以口头指导和提供书面材料为主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不甚理想.为了优化教育形式,提高健康教育实效,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教育学的知识,并尝试运用成人教育原则指导健康教育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泛发性疣状痣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8岁.颈部、躯干和四肢出现褐色丘疹、疣状斑块15年.15年前腹部出现数个绿豆大褐色丘疹,无疼痛和瘙痒,未予处理.皮疹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蔓延至胸背部、腰部、颈部、四肢及腋窝,部分皮疹融合成灰褐色斑块,表面粗糙,呈疣状增生.以"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等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为第1胎,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
对1981~1997年中文期刊中颞颌关节疾病治疗文献的评价
颞颌关节疾病是常见多发疾病.其中颞颌关节紊乱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尤以20~40岁多见,被WHO列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四位口腔流行病(依次为龋病、牙周病、错(牙合)及颞颌关节疾病);颞颌关节强直尽管较少见,但由于完全不能张口,影响语言、咀嚼功能,颌面部常伴发育畸形,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
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腹部疾病中的应用
腹部疾病在临床工作中占很大比例,特别是门静脉系统的相关疾病越来越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随着16层及64层螺旋CT广泛应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uli-slice row CT portography,MSCTP)作为一种相对无创性检查方法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它能清晰显示门静脉分支及属支等细管径血管,因此MSCTP对肝硬化,肝癌,肝移植,胰源性门脉高压等疾病治疗前门静脉系统情况的评价方面显示其独特的价值.本文就MSCTP检查技术、技术参数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加以综述.
-
药物洗脱支架在预防血管成形术再狭窄中的应用进展
经皮腔内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是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但术后6个月内高再狭窄率及症状复发率是限制其中远期疗效的桎梏.支架植入通过其对管壁的机械支撑来消除弹性回缩及负性重塑使再狭窄率降低到15%~30%,但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问题又成为本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瓶颈.
-
临床工作中的心理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在影响健康与疾病的条件中,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由于人的认识和思维兴趣、爱好、情景、动机、家庭文化修养、道德观念等个体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心理因素.因此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心理矛盾,所以,护理人员应善于观察了解掌握患者主要心理变化,通过语言交流、培养、诱导患者建立健康的心理,充分发挥心理护理对疾病治疗的积极影响作用.
-
遗传咨询干预新生儿疾病筛查确诊病例治疗的探讨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对新生儿进行某些疾病或先天畸形的筛查或诊断.我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按照我国<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检查项目,进行了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及苯丙酮尿症(PKU)两病的检查和治疗.在对新筛疾病治疗中,由于一些患儿父母对新筛疾病意识不足,不重视连续治疗或无故中断治疗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采取遗传咨询干预新筛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浅谈临床中的营养教育
临床中的营养教育和饮食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念的生动体现,在疾病治疗和健康教育中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现代护理教育也包括营养学和饮食护理的内容.
-
小儿静脉穿刺成功技巧
静脉穿刺术是护士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是小儿科护士的基本功.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疾病治疗和抢救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在儿科抢救中静脉穿刺做到一针见血能保证静脉通路的顺利开通,为抢救和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小儿静脉穿刺的技巧.
-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与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存在配伍禁忌
在脑外科患者疾病治疗中,颅内感染比较多见.我们于2011年1月6日进行静脉输液时发现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与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注射液之间交替使用时,输液器茂菲滴管内出现了白色浑浊,而且配伍禁忌表中没有提及上述2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因此我们进行了实验和临床观察,以指导正确使用2种药物,来达到他们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
医院药房的规范化管理探索
药物治疗是疾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因而药品质量和药品合理使用也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药品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及时、有效,是医院药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药房是药品的主要使用场所,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医院药学大力提倡全程药学服务的新形势下[1],笔者认为药品管理依然是医院药房的主要工作内容.本文中,笔者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国医院实际情况,就医院药房规范化管理进行探索,以供参考.
-
肺水肿(心源性)16螺旋层CT诊断
心源性肺水肿是临床常见病,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左心功能衰竭,在临床实践中,早期准确的诊断对决定治疗方案及预后起关键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CT影像学的特点及表现,进而比较肺水肿在胸部CT上的影像学变化特点,以便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心源性肺水肿属于临床中比较多见的一类疾病,主要是由于各类因素导致的左心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CT表现会与肺部原发性病变难以进行鉴别,准确的诊断是疾病治疗的关键。心源性肺水肿主要是由于患者左心功能不全引起肺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肺静脉压上升,肺毛细血管血浆渗出,产生肺泡性肺水肿以及间质性肺水肿[1]。CT表现为肺门影扩大并,支气管血管束模糊,视野密度提高,显示为磨玻璃样高密度影,肺泡性肺水肿属于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CT显示为云雾状高密度影,肺野内显示斑片状,能见支气管气相。肺水肿一般在肺静脉高压性心脏病和左心功能不全中比较多见,心外原因,例如输液过多、尿毒症以及过敏反应等都会出现肺水肿,心源性肺水肿不但具有上述肺部主要表现意外,心脏外型会出现变化,患者的心脏会增大。 -
改良电休克治疗21例重度抑郁症的护理体会
电休克治疗(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ECT)是以一定量的电流在患者脑部特定的位置,给予适时短暂的刺激,引起意识丧失伴或不伴痉挛发作,以消除或改善某些症状为目的的一种躯体治疗方法[1],也是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一种经典的、行之有效和安全方便的方法[2].
-
浅谈静脉输液的认识误区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在2009 年全国医疗输液总数达到104亿瓶,按全国13亿人口来算,平均每个中国人在1年要挂8 个吊瓶,比国际上平均水平的2.5~3.3瓶高出很多[1]."人均8瓶"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被民众当成热议话题.这一现状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医疗水平和民众对静脉输液认识误区的双重因素而造成的.现今很多患者、甚至个别医生都认为疾病治疗有效的方法是静脉输液,因此不管什么病都进行输液治疗,以为静脉输液可以让病情迅速好转,把静脉输液当成了万能疗法.确实,输液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提高疗效,但必需提醒大家输液治疗是一把双刃剑:不适当的输液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比如过敏、输液反应,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专家提醒,输液并非无所不能的,不可能达到"液到病除"的效果,反之,输液过度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目前实践中存在以下主要的误区.
-
心律失常患者伴发焦虑的研究进展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导致亚健康人群逐渐增多,常常使人们产生过重的心理负荷或社会压力,进而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及躯体疾患。在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恩格尔(O.L.Engel)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了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心血管系统的生物节律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目前主要采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来分析,但影响心律失常发生和预后的因素众多,除经典的自主神经系统外,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有证据显示这种应激性心律失常(SIA)的机制十分复杂,可能涉及人格、中枢神经系统、遗传等方面,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细节和相互关系对应激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有重要意义。但这些机制的细节和相互联系目前尚不甚明确。本文拟从心律失常患者伴发焦虑的发病率及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
临床应用冷沉淀的注意事项及研究
20世纪60年代冷沉淀被pool博士发现,1964年首先应用冻融沉淀法从血浆中提取出来白色沉淀物。因富含F峪、Fg、Fn等凝血因子,而用于HA、Fg缺乏、凝血因子愈芋缺乏和vWD等出血性疾病治疗,是现代成分输血的一部分。因其纯度不高,在生物体内半衰期短,在发达国家,除非无可先择或紧急情况,并不考虑应用冷沉淀治疗HA、vWD和F愈芋缺乏等疾病。近年来,随着临床输血技术快速发展,该项技术突破传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除用于手术后出血、严重外伤及DIC的治疗,还有报道应用于深度烧伤、手术创伤、恶性肿瘤激发的口腔溃疡等病的替代治疗。现将冷沉淀组成和作用机制,制备方法,规格与储存,在临床中的应用,输注剂量及注意事项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便冷沉淀制品能更好地服务与临床。
-
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分析及临床防治
心源性脑栓塞起病急骤,其脑梗死面积较大,神经功能损害通常较重,治疗较棘手,预后较差。虽然心源性脑栓塞具有较强的可预防性,然而一旦发病,其预后效果往往较差,所以通过对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辅助检查、临床治疗与预后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早期诊断心源性脑栓塞,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为提高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
纳米抗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骆驼体内存在着天然缺失轻链的重链抗体,克隆其可变区得到的单域抗体是小的功能性抗原结合片段,相对分子质量为15kD,称为纳米抗体。纳米抗体具有容易表达、稳定性强、可溶性好等优点。这种小型抗体在基础研究、新药开发和疾病诊断与治疗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针对纳米抗体的性质与应用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