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视四肢隐匿性骨折特殊体位投照技术的临床应用
四肢骨折是急诊医学中为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目前尽管CT、MRI已较为普及,在骨关节外伤的检查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2],但是在尚不具备这些大型设备的基层医院,还是主要依靠传统X线摄影进行检查与诊断,且传统X线摄影仍为骨关节外伤首选检查方法.在常规投照位置检查后未发现异常或发现可疑异常征象时,应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进一步加摄特殊体位或专用摄影位置予以明确.现根据16例患者临床应用经验,结合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
乳腺病变X线检查技术研究进展评价
X线是由于高速运动的电子束撞击物质突然受阻而产生的.实际上,X线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具有穿透性、感光作用、荧光作用、电离作用等特性;同时也具有光的一切通性,即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医用诊断用X线波长范围0.008~0.031nm.人体的组织结构存在着一定的比重和密度的差异,X线通过人体后,密度大的组织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的对X线的吸收少、透过多.
-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评价青光眼视觉通路中的研究进展
青光眼是一类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均具有差别的眼病,常与眼压水平有关[1].即眼压超过了眼球内组织,尤其是视网膜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青光眼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高眼压导致的特征性视神经损害以及相关的视野缺损[2].早期轻微的视野缺损通常难以发现,如视神经严重受损,可导致失明.尽早地进行青光眼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是防止视神经损害和失明的关键.因此探讨其诊断方法,提高诊疗水平,是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用于青光眼视觉通路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有CT、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而CT和超声对脑灰质和白质的分辨率较低,对青光眼视觉通路疾病的诊断价值有限.而MR可多层面成像,其灰白质分辨力高、无辐射损伤,尤其是MR弥散张量成像及锰离子增强性MRI成像对视路白质纤维具有高度敏感性,可满意地获取视路白质纤维本身病变的详细信息.
-
麻醉综合技术在结直肠外科快速手术流程中的应用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微创手术、减轻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和控制疼痛等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外科正在经受着潜移默化的革新,将这些新技术结合起来,以多学科团队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为基础,逐步诞生了外科快速手术流程(fast-track,FT), 又称作快速康复(fast-track-rehabilitation,或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programme,ERAS)这种创新理念.
-
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肿瘤转移是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细胞进入外周血是发生远处转移的前提,早在1896年,Ashworth在1例因癌症死亡的患者外周血中发现了类似肿瘤的细胞,并首次提出了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的概念.进入循环未被清除的肿瘤细胞可相互聚集形成微小癌栓,并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转移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循环肿瘤细胞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有关乳腺癌患者CTC检测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
雅安市雨城区乡镇医疗机构消毒技术应用与效果评价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乡镇医疗机构消毒技术应用情况,全面掌握乡镇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状况,正确评价消毒技术应用效果.雅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7年对雅安市雨城区5所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采取消毒基础知识摸底测试和现场指导并进行效果评价;对3所卫生院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
小儿严重肝外伤的手术治疗
本文报道小儿严重肝外伤26例,治愈率为80.8%,病死率19.2%.处理的方法根据肝受伤情况不同分为:清创缝合、填塞、胆道引流、肝动脉结扎和肝叶切除.充分显露、全面探查和仔细止血是处理小儿严重肝外伤的关键.术后妥善处理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无肛术后后遗直肠尿道瘘的治疗
本文报告了14例中间位无肛男婴于新生儿期在他院接受过经会阴肛门成形术,术后仍遗留有直肠尿道瘘及不同程度的肛门狭窄.作者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用肛门狭窄成形经直肠内瘘修补术、经会阴前途径行尿道瘘修补术、经尾路肛门成形术和经腹行直肠内拖出肛门成形术,均获痊愈.并对其手术方法和指征进行了讨论.
-
小切口脓胸廓清术
本文介绍小儿脓胸,脓气胸129例.早期开胸廓清术100例,治愈94.6%,好转4.4%,死亡1例,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方法.近2年创用小切口脓胸廓清术24例均获满意效果,文中提出了本术式的优点,指征及手术操作注意事项.
-
B型超声诊断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评价(附15例报告)
我院自1985年4月~1986年3月试行B型超声(以下简称B超)检查诊断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共15例,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
小儿网膜囊肿
网膜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半数以上在小儿期发病.我院从1971年~1985年治疗小儿网膜囊肿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小为1岁,大为14岁,6岁以内者12例.术前仅有8例确诊.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愈.网膜囊肿多为单发多房性囊性肿物,少数为多发性.本组2例在大网膜及小网膜均有囊肿存在,其中1例在整个结肠系膜同时有多发单房性囊肿30余个,囊肿大者如儿头,小者如米粒.
-
尾后路肛门成形术的体会(附20例报告)
1976年张金哲氏首先报告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小儿采用尾后路途经施行手术以来,引起了儿外科工作者的重视.我院学习该术式后,自1978年10月到1982年7月对先天性肛门闭锁20例施行了尾后路肛门成形术(其中直肠前庭瘘者19例,直肠尿道瘘1例),并对手术操作稍加改进,结果均较满意,现报导如下:
-
上对偶三角组织瓣换位法修复单侧唇裂
对偶三角组织瓣换位术又称Z改形术.早已广泛应用于口角、唇缘、鼻翼附近、颈部、腋窝及肘关节的索状挛缩性疤痕的解除和功能的恢复(1~6).
-
女孩会阴缺损、肛门失禁的病因和修复方法
本文报告7例4~12岁女孩肛门失禁的病因是婴儿时期(2~6个月)存在有肛门正常的直肠前庭瘘,其中3例由于局部炎症扩散溃烂的结果,4例由于初期治疗(8个月~2岁时)将瘘管切开或挂线疗法所致.介绍术前准备和一期手术修复方法.术后外形恢复正常,完全控制排便,随访疗效满意.
-
影像磁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许多人儿时把玩过小磁体,隔着障碍物用磁力移动书钉之类的小铁件.磁场力的这种非接触的跨空间作用方式为各领域进行遥控操作提供了科学基础.影像磁导航技术( magnetic navigation techniques,MNT)就是利用外界磁场控制铁磁小珠运动,引导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至患者病变处,从而完成复杂外科手术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数字骨科入门(二)
1计算机辅助设计人体骨骼快速成型技术的起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功能强大、性能完备的计算机软件,人们可以获得拥有足够分辨率的三线曲线模型、表面模型以及实体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应运而生了.
-
骨科技术创新的哲学思考
身处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之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在学术之林中谋得话语权,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高回报的特点带来了甜蜜的收获,但其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也引发了不少问题.
-
棘突间动力性稳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传统的脊柱融合术被认为是治疗下腰痛和腰椎不稳等疾病的金标准.尽管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椎体融合率已可达到90%~100%的标准[1-2],但是人们却发现融合率的提升并不能带来患者相应症状的改善[3],且不可避免地出现腰椎活动受限、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和症状复发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学者开始重视非融合固定技术,动力性固定(亦称动态固定或软固定,即保留有益运动和节段间负荷传递的稳定系统,不做椎体节段融合)的概念[4]遂被提出.
-
大力开展关节镜技术,不断提高关节创伤的诊疗水平
关节镜技术是20世纪骨科领域重要的技术革命之一,其广泛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关节创伤的诊疗水平.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新器械的不断开发,关节镜技术发展迅速,由于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除关节置换手术外,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已基本取代关节切开术.
-
如何正确合理规范地使用脊柱外科新技术
近20年来,由于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我国脊柱外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新技术的涌现给脊柱外科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应用各种新型影像学检查、新的内置物、融合与非融合技术、微创技术等对患者的处理方法产生了变化,明显地提高了诊疗水平,缩短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