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 중국기생충학여기생충병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影响因子: 1.1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7423
  • 国内刊号: 31-124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362
  • 曾用名: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汤林华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物中特异性诊断抗原的研究

    作者:崔晶;王中全;张灯

    目的寻找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S)物中的特异性诊断抗原.方法应用SDS-PAGE和Westem印迹对旋毛虫肌幼虫体外培养18、30 h后的ES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研究.结果旋毛虫肌幼虫培养18、30 h后得到的ES抗原组分大致相同,两种ES抗原中主要蛋白带的分子量为112、110、108、97、53、49、45、42、35、23和16 kDa.18h ES抗原中的102、97、95和53 kDa以及30 h ES抗原中的53、49、45和43 kDa均与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及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发生明显的交叉反应.ES抗原中的23 kDa蛋白组分只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小鼠及患者血清反应,而不与上述其它寄生虫感染者、正常大鼠和小鼠及正常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结论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中的23 kDa蛋白组分为旋毛虫肌幼虫的特异性抗原,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血清学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用噬菌体十二肽库筛选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抗原

    作者:朱晓华;姜昌富;魏兰英;雷家慧;时红波;潘虹

    目的从噬菌体十二肽库中筛选出特异、灵敏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抗原.方法以日本血吸虫急感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作为靶分子,免疫筛选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经过3轮吸附-洗脱-扩增的淘筛过程,随机挑取10个蓝色噬菌斑扩增,用ELISA检测其免疫活性,并通过对并殖吸虫病及旋毛虫病患者血清的检测分析其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价值.结果6个克隆可以与日本血吸虫急感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特异结合.其中A492值高的克隆(SjA1)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结论从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中筛选到的克隆对日本血吸虫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斯氏按蚊血淋巴蛋白浓度的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杨松;黄复生;况明书;段建华;张敬如

    目的了解斯氏按蚊成蚊在不同食源条件下血淋巴蛋白浓度的变化.方法挤压法分别收集4组(吸蔗糖水组、吸正常血组、吸感染血组和吸硝喹组)斯氏按蚊成蚊血淋巴,采用Bradford法测定血淋巴蛋白浓度,并进行Excel自动分析.结果吸血感染约氏疟原虫8 d后,吸感染血组血淋巴蛋白浓度高于吸蔗糖水组和吸正常血组,平均分别为4.436、3.080和3.092μg/μl,通常硝喹组浓度(2.264μg/μl)低于吸感染血组.结论吸硝喹组蚊体内血淋巴蛋白浓度下降,提示蚊血淋巴蛋白可能参与疟原虫卵囊的黑化包裹反应.

  • 弓形虫信号转导蛋白14-3-3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作者:都建;沈继龙;汪学龙;王维

    目的体外扩增弓形虫RH株信号转导蛋白14-3-3(Toxo 14-3-3)基因编码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质粒,并表达Toxo 14-3-3.方法收集、纯化弓形虫RH株速殖子,提取RNA,在设计合成的引物中引入EcoRI和XhoI酶切位点.应用RT-PCR扩增Toxo 14-3-3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重组子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结果从弓形虫RH株RNA中扩增出803 bp的Toxo 14-3-3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质粒pET28a/14-3-3;IPTG诱导,SDS-PAGE显示表达产物的大小约30.7 kDa,Western印迹鉴定为Toxo 14-3-3.结论成功地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获取了14-3-3基因,构建了pET28a/Toxo 14-3-3重组质粒,并获得高效表达.

  • 核糖体蛋白S7在大劣按蚊抗疟原虫感染免疫研究中的内标作用

    作者:徐文岳;黄复生;段建华

    目的探讨核糖体蛋白S7(ribosomal protein,rpS7)在大劣按蚊抗约氏疟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方法根据rpS7的保守mRNA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以大劣按蚊血细胞mR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克隆、并测定序列;RT-PCR结合凝胶图像扫描比较、分析血餐后d1、d2、d3、d4、d7和d11,未吸鼠血组(N)、吸正常鼠血组(B)和吸感染约氏疟原虫鼠血组(I)大劣按蚊血细胞中rpS7的转录差异.结果成功克隆大劣按蚊rpS7部分cDNA序列(465 bp),吸血和约氏疟原虫感染均未明显地影响大劣按蚊血细胞中rpS7的转录(P>0.05).结论大劣按蚊血细胞rpS7可作为研究大劣按蚊抗约氏疟原虫感染免疫相关因子的内参照.

  • 肝片吸虫组织蛋白酶L1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作者:张韧;李海云

    目的研制肝片吸虫的候选DNA疫苗.方法根据国际发表的相关序列设计引物,在引物端加酶切位点,应用RT-PCR方法.结果成功地将肝片吸虫组织蛋白酶L1(FheCL1)基因cDNA序列克隆进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对所克隆的FheCL1基因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其与已发表序列相比,核苷酸序列有4.3%的差异;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有6.9%的差异.两者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有3个区域的区别,磷酸化位点有10个不同,但共有一由20个疏水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保守区域.结论实验构建的pcDNA3.1-FheCL1重组质粒是一种新型的抗肝片吸虫DNA疫苗候选重组质粒;肝片吸虫可能存在不同的亚种,两者的FheCL1基因编码的第1~20个氨基酸残基可能组成膜螺旋.

  • 日本血吸虫重组信号蛋白14-3-3疫苗免疫保护性的观察

    作者:刘庆中;沈继龙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重组信号蛋白14-3-3(rSj14-3-3)作为血吸虫病疫苗分子的潜能,并探讨rSj14-3-3、rSjGST两种重组蛋白作为疫苗的协同作用及结核杆菌低分子量耐热多肽(Mtb)激活的γδ-T细胞在抗血吸虫病中的作用.方法用SDS-PAGE、电洗脱和透析的方法制备rSj14-3-3和rSjGST抗原,将两种抗原(分别用福氏佐剂和Mtb为佐剂)分别免疫BALB/c小鼠后,进行尾蚴攻击感染实验.在攻击感染6 wk后,剖杀小鼠计算各组的减虫率.结果各组的减虫率为rSj14-3-3+福氏佐剂组32.20%,rSj14-3-3+rSjGST+福氏佐剂组31.10%,rSj14-3-3+Mtb佐剂组27.96%,rSj14-3-3+rSjGST+Mtb佐剂组26.00%,rSjGST+Mtb佐剂组27.10%;各组的减卵率分别为(按以上组序)50.40%、53.30%、51.10%、58.60%和51.30%.结论rSj14-3-3具有一定的抗血吸虫潜能,有可能成为抗日本血吸虫疫苗,但未见rSj14-3-3和rSjGST的协同作用;Mtb激活扩增的γδ-T细胞在抗血吸虫免疫中的效果与福氏佐剂产生的免疫作用类似.

  • 自愈水牛血清免疫筛选日本血吸虫cDNA文库

    作者:王文琴;刘述先;宋光承;徐裕信;曹建平;陈家旭

    目的采用自愈水牛血清免疫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并寻找日本血吸虫疫苗新候选抗原.方法用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的自愈水牛血清免疫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将阳性重组子克隆、测序,对核酸序列进行分析,确定目的基因.结果从大陆株日本血吸虫成虫λZAPII cDNA文库筛到26个阳性克隆,经初步鉴定获3种编码蛋白分子的基因:副肌球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结论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的自愈水牛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可用于寻找日本血吸虫疫苗新候选抗原.

  • 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免疫血清筛选成虫cDNA文库与新基因分析

    作者:袁仕善;易新元;曾宪芳;欧阳理;王敏;唐连飞;Larry McReynolds

    目的筛选与日本血吸虫尾蚴抗原有共同免疫原性的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分子,为血吸虫病诊断和疫苗研究提供新的候选分子.方法利用日本血吸虫尾蚴可溶性抗原免疫兔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Sj)成虫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的插入片段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3个阳性克隆,PCR扩增出特异的插入片段.测序分析获4个新基因SjCAI、SjCA、SjCAI-2和SjCAI-3(登录号分别为AF495883、AF515834、AY118086和AY129303),分别编码353、161、137和72个氨基酸的蛋白.SjCAI蛋白含6个DNA结合锌指,与原肠胚锌指蛋白XLCGF48.2有一定同源性;SjCA蛋白、SjCAI-2蛋白和SjCAI-3蛋白含N-糖基化和磷酸化位点.结论筛选Sj成虫cDNA文库获得了新的基因序列.

  • 抗日本血吸虫噬菌体抗体库的筛选和阳性克隆的鉴定

    作者:陈代雄;俞慕华;雷智刚;郑斌;何蔼;张瑞琳;詹希美

    目的研制抗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Sj-MAg的单链抗体.方法用日本血吸虫成虫代谢抗原Sj-MAg包板,对已构建的抗日本血吸虫噬菌体抗体库进行3轮富集,然后用ELISA法从富集的次级抗体库中筛选阳性克隆,后借助ELISA、SDS-PAGE和Western印迹等方法,根据阳性克隆表达产物与其它4种吸虫抗原反应的情况,进行特异性鉴定.结果从随机挑取的72个克隆中筛选到阳性克隆6个,经交叉筛选和鉴定终获得特异性抗日本血吸虫阳性克隆2个.结论用固相富集和ELISA筛选法可以从抗体库中有效地筛选到抗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的阳性克隆,获得的抗体克隆可用于抗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单链抗体的制备.

  • 约氏疟原虫与伯氏疟原虫侵入期抗原的初步研究

    作者:金立群;骆建民;傅玉才;许世锷;郭衍;谢霖崇;坪井敬文;鸟居本美

    目的用针对鼠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侵入期的8种单克隆抗体,对约氏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P.berghei)侵入期即动合子、裂殖子和子孢子棒状体和表面抗原检测分析.方法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对各侵入期抗原进行亚细胞结构定位,SDS-PAGE及Western印迹对两种鼠疟原虫的不同侵入期进行抗原组分分析.结果经上述两种方法检测发现,顶端复合体抗原成分复杂,约氏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的棒状体有共同的抗原表位,约氏疟原虫的动合子与其自身的裂殖子有类似成分,也有各自独特的抗原.两种鼠疟原虫动合子抗原有类似成分.约氏疟原虫的子孢子具有与裂殖子、动合子不同的抗原成分.结论疟原虫侵入期棒状体和表面抗原在同一虫种的不同侵人期和不同虫种中有共同的抗原表位,也有各自的独特组分.

  • 甘肃省的白蛉区系

    作者:陈生邦;管立人;李凡;刘丕宗;冯宇;杨成明

    何观清于1948年首次记载了甘肃省的蛉种及其分布的一些资料,指出在永靖、临夏、皋兰、通渭、平凉和泾川6县有中华白蛉的分布,在皋兰和永靖还查见了蒙古白蛉[1].

  • 近年福建省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状况的变化

    作者:林金祥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沿海地区,气候与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非常适合各种寄生虫和媒介的繁衍与传播.自古以来就有"寄生虫王国"、"热带病之乡"之称[1].

  • 术后诊断脑囊尾蚴病一例

    作者:孙惠珍

    患者,女,32岁,农民,江苏籍.因间歇性头痛2个月,于2003年5月14日在当地医院作颅脑核磁共振(MRI)检查,诊断为"左额叶占位性病变,胶质瘤可能".后因头痛加重,住入上海某医院,行左额叶占位性病变切除术.

  • 肺型恶性疟合并戊型肝炎一例

    作者:王军;于红

    患者,男,36岁.因乏力、恶心、尿黄18 d,发冷发热伴剧烈干咳15 d,于2003年3月17日入院.患者为船员,2001年11月出国,曾去过尼日利亚等非洲十几个国家.

  • 痰液中检出棘颚口线虫一例报告

    作者:李小敏;陈代雄

    棘颚口线虫是犬、猫等动物的寄生虫,其幼虫偶可寄生在人体,引起棘颚口线虫病.迄今,国内报道34例[1].我们从1例痰液中检出棘颚口线虫,这是广东省感染该虫的第2例报告,现报道如下.

  • 粪类圆线虫病重度自身感染一例

    作者:欧阳录明;何汉江

    患者,男性,73岁,农民.因发热,咳嗽、咳痰,哮喘于2002年12月24日入院.患者近2月来经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差,间歇性稀便,时有粘液,一天3~4次,自觉疲乏无力.曾服过多种中草药和抗生素均无效,病情逐渐加重.

  • 湖北省孝昌县1995~2002年疟疾流行病学简况

    作者:钟玉叶

    湖北省孝昌县面积1 200km2,共辖12个乡镇,总人口约62万.年平均气温17.8℃,年降雨量900~1 300m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于按蚊孳生和疟疾传播.

  • 氯硝柳胺控释贴膜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初步试验

    作者:严晓岚;杨明瑾;漏磊君;李思温;吴玲娟

    采用生物医用高分子研制药物控制释放系统能使药物长效化、低毒化.近年来生物医用高分子作为药物控制释放的载体,成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方向,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 29例疟疾病人的外周血象及骨髓象分析

    作者:陈万新;樊丽华;刘军;胡间石

    疟疾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外周血涂片找到疟原虫而确诊.因抗生素及皮质醇的应用,患者就诊时症状不典型,有的甚至不发热[1],临床上易误诊,常疑及造血系统疾病而做骨髓象检查,即使如此也易漏诊或误诊为其它疾病.本文总结了29例间日疟病人的外周血象及骨髓象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 淮南市区成蚊越冬场所调查

    作者:蔡茹;李朝品;湛孝冬

    蚊虫是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虫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控制蚊虫的密度是预防虫媒病的主要措施之一.而杀灭越冬蚊虫是控制蚊虫的有利时机.为了解淮南市区蚊虫越冬情况,我们于2002年12月~2003年1月对淮南市区成蚊越冬情况进行了调查.

  • 开封市初中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刘英杰;刘艳红;刘云

    2000~2002年,我们在每年的11、12月份,对开封市的部分中学生进行了蠕形螨感染调查.

  • 一种延长大劣按蚊虫卵保存时间的方法

    作者:李道生

    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是一种非滞育性昆虫,如饲料供应无缺,终年都可繁殖.虫卵在适宜条件下(温度为26℃±1℃,相对湿度60%~85%),胚胎发育较快,经3 d几乎全部发育成熟.

  • 外源性花生四烯酸在弓形虫入侵巨噬细胞中的信号作用

    作者:彭碧文;黄清玲;林建银;蒋明森

    目的探讨花生四烯酸在弓形虫侵染巨噬细胞中的信号作用.方法采用普通光镜、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的感染率;Fura-2/AM染色,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宿主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巨噬细胞感染率随着外源性花生四烯酸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并呈剂量依赖性关系.细胞外的钙离子内流,细胞内储存的钙离子释放,包括胞膜钙离子通道均在花生四烯酸的作用下,参与了胞内钙离子的升高.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对花生四烯酸作用前后的感染率的影响不明显.结论花生四烯酸可能通过钙离子作用于宿主细胞,增高其感染率.

  • 东方田鼠血清IgG抗体的快速纯化法

    作者:蒋守富;潘彩娥;何艳燕;朱民;李浩;石耀军;魏梅雄

    目的探索快速、高效纯化东方田鼠血清IgG抗体的方法.方法采用G蛋白或A蛋白亲和层析法,对3种东方田鼠血清IgG抗体进行纯化,比较抗体纯度和回收率.结果获得的IgG抗体纯度和回收率均以G蛋白亲和层析法为高.纯化的抗体活性高,与酶标二抗的吸附力分别为非IgG洗脱物的8.5倍和未纯化血清IgG的3.1倍.结论G蛋白亲和层析法纯化东方田鼠血清IgG快速、活性高,具有实用价值.

  • 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发育起点温度的研究

    作者:孙乐平;周晓农;洪青标;黄轶昕;杨国静;奚伟萍;姜玉骥

    目的研究环境温度对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程度.方法采集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以钉螺与毛蚴1:20比例感染,感染后置于30℃、27℃、24℃、21℃和18℃环境中饲养,计算钉螺体内血吸虫的尾蚴开放前期和发育速度,分析尾蚴开放前期和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间的相关关系.结果21℃、24℃、27℃、30℃时血吸虫的尾蚴平均开放前期分别为(128.89±16.05)d、(95.00±21.03)d、(71.93±12.74)d和(62.74±14.19)d.尾蚴开放前期与环境温度的回归方程为y=730.68x-0.8918(r=0.9976,P<0.01).血吸虫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的回归方程为y=0.02351n(x)-0.0639(r=0.9973,P<0.01).从此方程中推算出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17℃±0.43℃.结论环境温度降低,钉螺体内血吸虫幼虫发育速度减慢.

  • 驱虫治疗土源性线虫病效果观察

    作者:朱志航;应娇红;徐志强

    土源性线虫病在我县农村广泛流行,为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控制效果,且能为群众接受,节省人力物力,较易开展此项工作,本研究于1996~1998年在全县18个镇乡各设一观察点,进行驱虫治疗土源性线虫病效果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肠道寄生虫感染干预策略和措施的评价

    作者:屠兴国;姚立农

    目的评价浙江省肠道寄生虫感染干预策略及各种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以县为单位,随机抽样10个县30个村为调查点,调查各地的干预措施和干预前后寄生虫感染率,比较干预前后各相关干预措施对降低寄生虫总感染率的保护率(PR)、效果指数(IE).结果实施干预后,除蛲虫感染率上升以外,其它各主要寄生虫感染率及寄生虫总感染率都有明显下降,总感染率由10年前的77.0%降至10年后的22.84%,总保护率为70.34%,总效果指数为3.37.各县分别统计,保护率均在45%以上,效果指数为1.85~14.47.开展改厕、发展经济、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依次排在前三位.结论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采取健康教育、环境改造和集体驱虫等措施,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再感染.

  •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征订启事

    作者:

    关键词: 国外医学 寄生虫病
  • 贵州都匀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调查和虫体内元素及氨基酸的检测

    作者:陈艳;包怀恩;李金福;郎书源;裘学丽;黄江;吴渊明;张朝云

    目的了解贵州省都匀市牛带绦虫病的流行因素及病原虫种,并对成虫体内氨基酸组分及元素进行检测.方法①对该市河阳乡的米秀村等6个村寨进行牛带绦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对70名现症患者(男性67,女性3)的感染原因、临床症状进行了解分析并作驱虫治疗.②对驱出的成虫作形态学鉴定和测量.③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及分子荧光仪等分别测定成虫体内游离氨基酸组分及各种元素的含量.结果①当地牛带绦虫感染主要是因群众喜吃生的或不熟的猪肝引起,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排节片、肛门瘙痒、腹痛、腹泻等为主.70位有临床症状的成人中,有25人驱出成虫(男性24人,女性1人).②成虫外形与牛带绦虫极其相似,头节上无顶突及小钩;但虫体较短,大小在0.61~2.58 m之间,节片较薄而且数量少.③检测了成虫的16种氨基酸及12种元素.结论贵州省都匀有牛带绦虫病局部流行,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传统的牛带绦虫病相似.根据感染原因和对虫体的测量结果,认为病原体应当是牛带绦虫亚洲亚种(Taenia saginata asiatica).

  • 新疆喀什地区再度流行内脏利什曼病

    作者:管立人;左新平;依马木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南部边陲,辖12县、市.早在20世纪30年代,该地即有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的报道,50年代初确定当地为VL疫区,70年代中期在疏附三角洲(喀什、疏附和疏勒三县市)VL曾一度流行,年发病人数在200例左右,经1977~1983年反复防治,至1989年新发病人数降至11例,基本控制了当地VL的流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