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杂志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inicae 중국의학과학원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影响因子: 1.4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503X
  • 国内刊号: 11-223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365
  • 曾用名: 中国医学科学学院学报
  • 创刊时间: 197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德培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那屈肝素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诊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卢长林;倪如旸;杨进刚;胡大一;郭静萱

    目的 通过监测抗Xa因子活性评价那屈肝素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诊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入选10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每12小时皮下注射那屈肝素1 mg/kg至少48 h后(≥5次)进行介入诊疗,术前、术后监测抗Xa因子活性.观察死亡、急性再闭塞或急性血运重建情况,以及住院期间的严重出血和轻度出血事件.结果 102例患者中57例(58.8%)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介入检查前和术后的抗Xa因子活性平均为(0.62±0.18) IU/ml,90%以上患者抗Xa因子活性>0.5 IU/ml.无术后30 d死亡、急性再闭塞或急性血运重建的病例.2例PCI患者出现血栓栓塞、4例出现轻度出血;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出现轻度出血.所有患者无严重大出血发生.结论 皮下注射那屈肝素至少48 h,在8~12 h内行介入诊疗安全有效.

  •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识别、评价和缓解能力的现状

    作者:胡国清;饶克勤;孙振球

    目的 了解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识别、评价和缓解能力的现状.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随机抽取4个省(市)作为调查样本,采用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编制的《省/地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66份,问卷回收率为90.91%.58%的地市(州)识别了当地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8%的地市(州)对所识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风险评价,8%的地市(州)对当地易发生事故的厂矿企业及大型设施进行了风险评价,10%的地市(州)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确定了当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重点,10%的地市(州)针对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了专门预防策略,5%的地市(州)对当地居民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估,57%的地市(州)开展过或正在开展应对能力评价工作,4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识别、评价和缓解能力的平均标准分为24.05,总体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18.32,29.77).结论 风险识别、评价和缓解工作在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中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应采取措施提高此方面的应对能力.

  • BCSC-1基因异位表达致鼻咽癌细胞CNE-2L2黏附性增强及细胞周期阻滞

    作者:陈双玲;周异群;田云;鞠吉雨;刘音;朱立平

    目的 探讨BCSC-1基因异位表达导致人鼻咽癌细胞CNE-2L2恶性行为减弱的机制.方法 采用碘化丙啶染色DNA,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周期;Hoechest 33258染色分析细胞分裂情况;细胞聚集实验检测细胞的黏附性;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E-钙黏蛋白、α-catenin和p53的表达.结果 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异位表达BCSC-1的CNE-2L2细胞、野生型CNE-2L2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的CNE-2L2细胞分别有55.1%、43.4%和39.4%处于G0/G1期,分别有25.2%、28.7%和30.9%处于S期,分别有19.7%、27.9%和29.7%处于G2/M期.野生型CNE-2L2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的CNE-2L2细胞有较多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相,异位表达BCSC-1的CNE-2L2细胞几乎见不到有丝分裂相.异位表达BCSC-1的CNE-2L2细胞的黏附性和E-钙黏蛋白、α-catenin及p53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野生型CNE-2L2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的CNE-2L2细胞.结论 异位表达BCSC-1的CNE-2L2细胞的黏附性增强可能与E-钙黏蛋白和α-catenin表达增强相关;异位表达BCSC-1的CNE-2L2细胞阻滞于G1期可能与p53表达增加相关.这些变化可能在细胞恶性行为减弱中发挥作用.

  • 人α-甘露糖苷酶Man2c1转基因对移植性肿瘤在小鼠体内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作者:蒋东东;刘玉琴;顾蓓;向志光;田云;周异群;鞠吉雨;刘音;张连峰;朱立平

    目的 研究人α-甘露糖苷酶(hMan2c1)转基因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转移的影响.方法 接种肝癌细胞H22或肉瘤细胞S180于野生型ICR小鼠和3个系的转基因小鼠(28、35和54号)右侧腋窝皮下,连续测量肿瘤体积.分别于接种细胞第9天和第10天处死小鼠,称重肿瘤.分别对肿瘤组织和肺组织进行HE染色.用Tris-NH4 Cl破碎脾脏中的红细胞,以Yac-1细胞为靶细胞,检测脾脏中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结果 接种于3个系的转基因小鼠的H22肿瘤或S180肿瘤的体积及重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绝大多数转基因小鼠的肿瘤向周围组织侵袭,而野生型小鼠的肿瘤几乎均有包膜.54、35和28号转基因小鼠的H22肿瘤肺转移率分别为30%(3/10)、50%(5/10)和30%(3/10),野生型小鼠的肿瘤肺转移率为10%(1/10);54、35和28号转基因小鼠的S180肿瘤肺转移率分别为16.7%(1/6)、50%(3/6)和33.3%(2/6),野生型小鼠的肿瘤肺转移率为0(0/10).转基因小鼠脾脏的NK细胞活性与野生型小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Man2c1转基因促进移植性H22肿瘤及S180肿瘤在ICR小鼠的生长、侵袭和转移,hMan2c1转基因对小鼠脾脏NK细胞的活性无影响.

  • 血必净注射液对烫伤大鼠肾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急性肾损伤的干预效果

    作者:王强;姚咏明;王文江;咸力明;董宁;徐姗;窦科峰

    目的 探讨烫伤大鼠肾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变化规律,并观察血必净注射液(简称血必净)对烫伤大鼠肾脏HMGB1及急性肾损伤的可能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大鼠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78只动物随机分为假伤组(n=18)、烫伤组(n=30)和血必净组(n=30),分别于伤后8、24、72 h活杀取材.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肾组织HMGB1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HMGB1蛋白表达;同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肌酐(Cr)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与假伤组比较,烫伤组肾组织HMGB1基因和蛋白表达于伤后8、24、72 h显著增强(P<0.05,P<0.01),血清Cr水平于伤后24、72 h显著增高(P<0.05,P<0.01).给予血必净治疗后24、72h动物肾组织HMGB1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显著抑制(P<0.05,P<0.01),血清Cr水平亦显著降低(P<0.05).光镜下观察烫伤组肾组织大量炎细胞浸润,其中以24 h重,血必净组24、72h病理形态改变则明显减轻.结论 HMGB1作为晚期炎症因子参与严重烫伤后肾脏炎症反应及组织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血必净治疗可显著下调肾组织HMGB1合成与释放,并减轻烫伤所致急性肾损伤.

  • 含转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人表皮细胞复合皮的构建与移植

    作者:肖仕初;朱世辉;夏照帆;王广庆;王永胜;刘志国

    目的 探讨转染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基因的人表皮细胞移植后EGF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Balb/c小鼠的表皮细胞和转染EGF基因的人表皮细胞按1:1、1:3、1:5的比例混合,种植于脱细胞真皮替代物表面,于体外培养后形成复合皮,将复合皮移植于Balb/c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抗EGF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后EGF的表达,抗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表皮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小鼠表皮细胞与转EGF基因的人表皮细胞按1:5混合构建的复合皮移植后1~2周,抗EGF染色阳性,1周时,新生表皮基底层中PCNA阳性细胞比含单纯小鼠表皮细胞的复合皮移植后显著增多(P<0.01).结论 转染EGF基因的人表皮细胞在移植后早期可表达外源基因产物,并促进表皮细胞增殖.

  • 心肌显像剂99Tcm N-NOET在健康人体中的安全性、生物学分布及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

    作者:杜延荣;李方;王学斌;唐志刚;田建;巴建涛;龙明清;张俊波

    目的 研究心肌显像剂99Tcm N-NOET在健康人体中的安全性、生物学分布及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方法 10名正常志愿者静脉注射99Tcm N-NOET 744~792MBq后,观察受试者24 h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有无不良反应,于给药后1、30min,1、2、4、8和24 h进行全身显像以测定生物分布,用感兴趣区技术对重要器官进行放射性计数,用MIRDOSE 3.0剂量估算软件,估算各主要受照器官的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于给药后1和4 h进行心肌断层显像.结果 试验后24h内受试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和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无任何不良反应.所有受试者的血清学和生化指标均无改变.心肌对99TcmN-NOET的摄取较高,2 h时达2.68%;给药后30 min心/肺比值大于1,2 h达大,为1.91±0.53.有效剂量当量为1.28×10-5 Sv/MBq,按一次给药740 MBq计算,各主要器官的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均低于50mGy.结论 心肌对99Tcm N-NOET的摄取率高,断层图像清晰,99Tcm N-NOET的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低,安全性好,符合临床用放射性显像剂的要求.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

    作者:刘峰;姚咏明;董宁;徐珊;盛志勇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经不同浓度的HMGB1(10、100、1 000、10000 ng/ml)作用24 h,或以10 000n ng/ml的HMGB1作用不同时间(6、12、24、48 h)后,以连接素Ⅴ/放线菌素D双染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巨噬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经不同浓度的HMGB1刺激24h,其中10 000ng/ml组HMGB1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作用强,为(39.84±5.98)%,与对照组(4.49±1.72)%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以10 000ng/ml的HMGB1作用巨噬细胞不同时间,其中24 h组凋亡率发生高,为(38.30±6.9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HMGB1可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

  • 保护性气管插管预防气管内细菌污染

    作者:徐建青;朱斌;叶铁虎;任洪智

    目的 初步观察传统气管插管操作方法对气管内细菌污染的影响,并评价保护性气管插管操作方法预防气管内细菌污染的效果.方法 90例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Ⅰ组采用传统的气管插管操作方法,Ⅱ组采用无菌透明隔离套保护的气管插管操作方法,在气管插管前和拔管前分别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实施气管内试子取样,进行菌落计数.结果 在180次细菌培养中,总细菌检出率为34.4%(62/180),Ⅰ、Ⅱ组拨管前与插管前的菌落计数差值分别为(21.4±56.7)和(-0.3±35.6)100 CFU/ml,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传统气管插管操作方法可以引起气管内细菌污染,而保护性气管插管操作方法可能较有效地减少气管内细菌污染.

  • 兄妹同患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作者:张雅妮;张成;冯慧宇;孙筱放;卢锡林;李少;张慧敏;李美山;于美娟;王淑辉;黄慧;李中;申本昌

    目的 探讨同患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兄妹的临床以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血清酶、肌电图、心电图及心脏彩色超声检查、肌肉病理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肌肉组织抗肌萎缩蛋白、utrophin的表达,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对抗肌萎缩蛋白基因1~79号外显子进行缺失和/或重复突变检测,利用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CA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对该家系进行STR-PCR连锁分析.结果 兄妹二人符合DMD诊断,具有典型的DMD临床表现,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值,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HE染色符合DMD,男患者的抗肌萎缩蛋白表达阴性,女患者的少量肌纤维仍可见不连续膜阳性,两患者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1~79号外显子未见缺失和重复突变,女患者与男患者携带相同的母源性X染色体.结论 携带DMD致病基因的女性携带者可以具有临床以及实验室的典型表现,应加强对携带者的全面检查.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赘发生过程中的基因表达

    作者:李军伟;翁习生;邱贵兴;吴志宏;金今;赵宏;林进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关节炎骨赘发生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及作用特点.方法 选取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原发性骨关节炎骨赘标本25例,制备石蜡切片,行HE和甲苯胺蓝染色及Ⅰ型、Ⅱ型(Ⅱa和Ⅱb)和Ⅹ型胶原分子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骨赘中主要组织的细胞数量与间质含量等组织学特征、蛋白多糖含量及Ⅰ、Ⅱa、Ⅱb和Ⅹ型胶原分子的表达特点将骨赘进行分类.每类组织分别进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染色.结果 共获得5种不同类型的骨赘,分别标记为Ⅰ、Ⅱ、Ⅲ、Ⅳ和Ⅴ型骨赘.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主要在Ⅱ和Ⅲ类骨赘的软骨细胞显著表达,在其他类型骨赘的软骨细胞内表达较少(P<0.05,P<0.01).结论 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在骨赘形成的早期和中期显著表达,其主要作用可能在骨赘早期的软骨发育阶段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成熟.

  • 树突状细胞在介导创伤后迟发型超敏反应受抑中的作用

    作者:王震平;梁华平

    目的 探讨失血合并闭合性骨折对小鼠迟发型超敏(DTH)反应的影响.方法 致伤后分别用2,4-二硝基氟苯(DNFB)和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涂抹小鼠腹部诱导DTH反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腹股沟淋巴结内FITC阳性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并测定DNFB致敏24 h后淋巴结细胞过继性转移DTH反应的能力.结果 创伤小鼠的DTH反应显著低于正常小鼠(P<0.01).流式细胞分析表明,创伤小鼠腹股沟淋巴结中的FITC阳性细胞、携带FITC的DC以及携带FITC的成熟DC的百分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小鼠(P<0.01).DNFB致敏24 h后淋巴结细胞过继性转移DTH反应的能力显著降低(P<0.01).结论 失血合并闭合性骨折导致小鼠DTH反应低下,这与创伤后DC向引流淋巴结内细胞递呈抗原的能力显著下降密切相关.

  • 近视性屈光不正与眼底病变

    作者:郭立斌;郑晓华;王景文;王忠海;耿爽;陈辛元;叶俊杰

    目的 探讨近视性屈光不正眼底病变的发生率,以及与屈光度、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拟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1 449例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2 879只眼)的眼底情况及其与屈光度、年龄及性别之间的临床关系.结果 2 879只眼中发生眼底病变的有413只眼(14.35%),其中后极部病变22只眼(0.76%),周边部眼底病变396只眼(13.75%).轻度、中度、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组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18%、8.72%、19.18%和37.44%,4组间周边部眼底病变发生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78.594,P<0.001);不同年龄段的3个组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8.11%、15.34%和24.59%,3组间周边部眼底病变发生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76.090,P<0.001).近视患者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与屈光度及年龄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男性与女性的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9.32%和16.07%,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886,P<0.001).后极部眼底病变仅发生于Ⅱ、Ⅲ组及高度、超高度近视组.Ⅱ、Ⅲ组的后极部病变发生率分别为0.55%和3.55%,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2.523,P<0.001);高度、超高度近视组的发生率分别为0.86%和6.67%,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31.898,P<0.001).结论 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的眼底病变发生率较高,并具有其临床特征.周边部眼底病变随年龄及屈光度的增加而增高,发生部位以颞侧为多.后极部病变多发生于年龄≥25岁及屈光度>-6.00D的患者.对于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详查眼底对早期发现眼底病变、及时给予治疗是必要的.

  • 地塞米松对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体外凋亡的影响

    作者:张丕红;杨柳荣;黄晓元;梁鹏飞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体外凋亡的影响及bcl-2、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应用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地塞米松对正常血清和烧伤血清诱导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体外自发凋亡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中性粒细胞bcl-2、NFκB蛋白表达.结果 烧伤血清较正常血清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减少(6.18±0.96 vs.21.77±2.32,P<0.05),bcl-2、NFκB蛋白表达增加(83.27±5.45 vs.49.95±2.67,0.1802±0.0130 vs. 0.0434±0.0196,P<0.05);加入地塞米松后,烧伤血清组凋亡增加(12.67±0.71 vs.6.18±0.96,P<0.05);且NFκB蛋白表达减少(0.1031±0.0154 vs.0.1802±0.0130,P<0.05),而正常血清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地塞米松可减轻烧伤血清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NFκB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 汉族人髓样分化蛋白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严重创伤后并发症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顾玮;单佑安;刘庆;周健;蒋东坡;姚元章;张连阳;都定元;高劲谋;董蕻;杨策;朱佩芳;王正国;蒋建新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髓样分化蛋白2(MD-2)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严重创伤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脓毒症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105例严重创伤患者(其中42例并发脓毒症)MD-2基因启动子-1625C/G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结果 -1625G等位基因携带者MODS评分显著高于C等位基因携带者(显性遗传模式P<0.001,隐性遗传模式P>0.05).携带G等位基因型的创伤患者比C等位基因携带者并发脓毒症的可能性高(OR值为0.477,95%可信区间为0.266-0.855,P<0.05).携带G等位基因型的创伤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C等位基因携带者(显性遗传模式P<0.05,隐性遗传模式P>0.05).结论 汉族人严重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的易感性与MD-2基因启动子-1625C/G单核苷酸多态性相关.-1625G可能是严重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 4 519例多发伤院内救治分析

    作者:杨帆;白祥军;唐朝晖;李占飞;刘开俊;宋先舟

    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 519例多发伤患者的致伤原因、治疗情况、并发症、死亡原因及与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 多发伤后致伤主要原因为道路交通伤(2410例,53.33%)、暴力伤(747例,16.53%)、坠落伤(575例,12.72%);主要受伤部位颅脑(2 247例,18.71%)、腹部和骨盆损伤(2 118例,17.64%)、胸部损伤(1 853例,15.43%);主要并发症为休克(1 497例,33.13%);后期主要致死原因为脓毒症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衰竭(28例,82.35%),显著高于同时段其他致死原因(P<0.01).结论 多发伤致病因素复杂,临床病情、急救与诊断有其特点,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一体化救治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 严重烧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变化及其与脓毒症的关系

    作者:董宁;姚咏明;于燕;顾春瑜;雷树红;盛志勇

    目的 动态观察严重烧伤患者血浆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脓毒症及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25例烧伤总体表面积大于30%患者,根据是否并发脓毒症分组(脓毒症组14例、非脓毒症组1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及改良基质显色法鲎实验分别检测患者伤后1、3、5、7、14、21、28 d血浆HMGB1及内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 严重烧伤患者伤后第1天血浆中HMGB1含量显著升高,其中伤后第7、21、28天脓毒症组HMGB1含量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脓毒症患者存活组伤后第3、21天HMGB1含量显著低于非存活组(P<0.05,P<0.01),血浆中HMGB1含量与是否易并发脓毒症有关,但与烧伤总体表面积无相关性(P>0.05).伤后第3、5、7、21天血浆HMGB1与内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结论 HMGB1作为重要的晚期炎症介质参与严重烧伤后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其诱生与内毒素刺激密切相关,动态观察其水平有助于烧伤后病程监测及患者预后判断.

  • 急性高原反应综合征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作者:张世范;罗晓红

    危重病急救医学(CCM)是临床各专业的重点和难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泛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CCM的重点和难点;发生在高海拔地区的SIRS(泛称H-SIRS)还要与急性高原反应综合征相鉴别,从而使诊断、治疗更为复杂.高原CCM学科建设、专业范围、H-SIRS诊断治疗标准化、降低MODS病死率等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 细胞凋亡显像剂99mTc-膜联蛋白Ⅴ的制备与体内分布

    作者:张迎强;李方;蔡炯;郑连芳

    将本室改造的毕赤酵母接入100 ml BMGY培养基培养24h,离心收集酵母细胞并重悬于100 ml BMMY培养基,每12小时加入终浓度为0.5%甲醇诱导表达具有内在金属螯合位点的突变型人膜联蛋白Ⅴ.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组织损伤效应及其干预途径

    作者:姚咏明;徐珊;盛志勇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严重感染所致脓毒症的重要晚期介质,参与了包括肺脏、肝脏、肠道在内的多器官损害过程.采用HMGB1中和抗体或特异性拮抗剂抑制其分泌(丙酮酸乙醇、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或下调其基因表达(正丁酸钠、信号通路抑制剂)的干预方法有助于减轻组织损伤效应,并可能为严重脓毒症的防治开辟新途径.

  • 道路交通伤研究和思考

    作者:王正国

    本文概述了道路交通伤的发生情况,从饮酒/醉酒驾车、事故倾向性、疲劳驾车、超速行车和车体质量等方面分析了事故的原因,介绍了安全防护、急救、基础研究等交通伤研究情况,指出交通安全是公共卫生问题,交通伤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人员的因素是关键,而建立准确全面的交通事故数据库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并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 Carto merge技术指导永久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

    作者:方丕华;任振芳;麻付胜;楚建民;马坚;张澍

    目的 探讨Carto merge技术指导永久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的作用和优势.方法 用Carto merge技术指导射频消融治疗永久性心房颤动15例.术中用Carto导管标测和构建左心房和肺静脉的电解剖图,然后与术前心脏核磁共振造影的三维图像进行数据整合形成二者的复合图形(Carto merge).首先在Carto merge的指导下行双侧上下肺静脉环线消融,直到Lasso标测证实所有肺静脉均达到电隔离效果,如心房颤动不终止,依次进一步消融左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及三尖瓣峡部线,如上述部位消融后心房颤动仍未终止,即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结果 15例患者中2例在消融过程中心房颤动自行终止,13例均经直流电复律.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4 h、1和5周时复发持续性心房颤动.其余患者经1~10个月随访,均维持窦性心律.近期手术成功率为80%.结论 Carto merge技术可有效地指导永久性房颤的射频消融,结合单Lasso标测,可简化操作,提高消融手术的成功率.

  • 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爱;周炯;马小军;廖泉;李桂萍;赵玉沛

    目的 调查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率并探讨发生SS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例胰腺外科手术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住院时间、切口类型、美国麻醉协会(ASA)评分、手术时间.结果 196例胰腺外科手术患者发生SSI 14例,SSI发生率为7.1%.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性别、年龄、术前住院时间、切口类型、ASA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感染组手术时间为(383.57±157.64)min,非感染组手术时间为(265.52±107.68)min,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引起胰腺外科手术SSI的主要原因为手术时间,而与术前住院时间、切口类型、ASA评分无相关性.

  • 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

    作者:王爱;周炯;马小军;董俐俐;李桂萍

    目的 探讨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胰腺外科手术后发生的48例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特点及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情况.结果 检出病原菌79株(细菌74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7株、肠球菌属17株、大肠埃希菌属12株、肠杆菌属5株.三代头孢菌素配伍抗厌氧菌药物是预防用药的主要品种,预防用药平均时间为(4.7±1.2)d;感染多发生在术后第6~14天,中位时间为术后第9天;主要是腹腔感染(39例);抗感染用药以三代头孢菌素配伍抗厌氧菌药物、糖肽类或单用碳青霉烯类为主.结论 术后第6~14天为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好发时间;MRSA和肠球菌已经成为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预防用药及抗感染经验用药的选择应考虑细菌耐药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