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前上纵隔原发管状腺癌一例
患者男,63岁.8年前曾因持续胸闷1年余伴高热3d住院.当时体检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行胸部CT及MR检查见前上纵隔偏左有一巨大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大小约l0.8 cm×7.0 cm×7.4 cm,边界清楚,壁厚薄不均,后行手术病变切除.术后病理报告:前上纵隔管状腺癌,分化Ⅱ~Ⅲ级伴出血坏死.于我院行化疗6次,定期复查无异常.2010年3月18日常规体检义发现前上纵隔占位,患者咳嗽,无咳痰、胸闷、胸痛.体检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胃镜、肠镜检查亦未见明显异常.
-
延髓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一例
患儿女,1岁.入院前2d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共呕吐5次,均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量较多.2d内出现抽搐2次,每次约5~ 10 min,可自行缓解,于2010年10月18日就诊.神经科检查:前囟未闭合,张力较高,余均阴性.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影像检查:MR平扫示第四脑室底部偏右侧可见一不均匀实性肿块,边缘不规则.肿块信号不均匀,自旋回波序列T1WI呈稍低至等信号,向前与延髓分界不清(图1),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 W1呈稍高信号(图2),其内可见小点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脑室系统明显扩张,小脑及脑干背侧明显受压、变形.增强检查肿瘤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图3).
-
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误诊为周围型肺癌一例
患者男,52岁.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晨起咳血痰,时有痰中带血,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抗炎对症治疗.于20 d前,上述症状再次出现,痰中带血增多,于2011年4月1日入我院.体检未见异常.肺部肿瘤标记物不高,白细胞计数9.52×109/L,中性粒细胞0.80,余未见明确异常.CT示:胸廓对称,气管及纵隔居中.两肺血管纹理清楚,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可见大小约3.0cm×3.5 cm肿块影,边界清晰,CT值约14~ 33 HU,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约24~86 HU(图1~3).两肺门不大,纵隔内见数个直径1.2 cm以下淋巴结.CT诊断右肺下叶占位,考虑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建议活检;纵隔淋巴结肿大.
-
CT诊断肺动脉骨肉瘤一例
患者女,70岁.因反复活动后气促2年,加重伴胸闷15 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否认外伤或放射病史.体检:神清,血压141/84 mm Hg(1 mm Hg =0.133 kPa),心前区隆起,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及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粗糙喷射性收缩期杂音,3/6级,传导不明显.双下肢轻度水肿.生化检查:各项肿瘤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
后纵隔囊性血管淋巴管瘤伴椎管侵犯一例
患者男,52岁,因咳嗽、咳痰,腰背部酸痛半个月余,于2009年5月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无发热、胸闷、四肢无力等症状,术前全身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血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等各项指标均正常.影像表现:CT平扫,见右后上纵隔贴胸椎及后胸壁囊性肿物,大小约5.5 cm ×4.0 cm,CT值13 HU,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无强化;肿块边缘光滑,向邻近椎管内延伸,呈“哑铃形”,相应椎间孔扩大,上、下椎弓根受压,呈轻度硬化性改变,但骨皮质连续(图l,2).MR平扫,T1WI肿块呈均匀低信号,壁薄、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肿块呈明显高信号,肿块向椎管内延伸,包绕脊髓(图3,4).
-
血管中心性胶质瘤影像表现一例
患者女,31岁.因头痛并自发性呕吐5次、昏迷18h,于2010年12月5日就诊,既往有头晕、头痛反复发作2年.体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c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增强;膝径反射正常.影像检查:CT示:左侧脑室前角区有一密度不均匀增高肿块,考虑合并瘤内卒中,大小约3.9 cm ×3.6 cm ×4.2 cm,CT值76 HU,周围有低密度带,左大脑半卵圆区有结节状高密度病灶,大小约1.0cm×0.9 cm×0.8 cm,CT值72 HU(图1).MRI示:左侧脑室前角区见形态不规则混杂信号块,大小约3.9 cm×3.2 cm×3.6cm,病灶周围见短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显示条状强化.左侧顶叶见长T1、长T2信号影,大小约1.0cm×0.9cm×0.8cm,增强无强化征象(图2).
-
Rasmussen脑炎的MRI诊断
目的 总结Rasmussen脑炎的MRI特点,提高对本病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Rasmussen脑炎患者的MR图像,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11±4)岁.常规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垂直于海马长轴的斜冠状面扫描,获得T1WI、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图像.评估Rasmussen脑炎患者术前MR检查中脑萎缩和信号情况,以及上述改变在随访时MR的表现.结果 Rasmussen脑炎的影像特点为:(1)脑萎缩性改变:患侧侧脑室体部扩大(8/10),颞角扩大(9/10),外侧裂增宽(9/10),局部脑沟增宽和脑回变小(7/10),尾状核和壳核萎缩(6/10).病变晚期皮层萎缩多为半球性或累及2个以上脑叶.(2)信号改变:皮层或皮层下长T2信号(9/10),多累及2个以上脑叶.(3)病变进展性:8例接受随访MR的患者均可见病变侧半球的萎缩性改变加重,范围加大,由局部向半球性发展;皮层信号改变较大.结论 Rasmussen脑炎好发于儿童,表现为一侧大脑半球进展性萎缩改变,脑室扩大,外侧裂和脑沟增宽,脑回变小,伴有相应部位的皮层萎缩和皮层T2高信号,深部灰质核团也可受累.
-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颅内血管密度增高的CT表现及机制分析
目的 探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紫绀型先心病)患者颅内血管密度增高的CT表现及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紫绀型先心病患者术前头颅CT平扫和临床资料,按颅内血管密度增高程度分为正常密度组、轻度增高组、中度增高组及重度增高组,将血管密度增高程度与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值及临床紫绀程度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组间静脉窦内血液CT值及Hb、RBC、HCT值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对血液CT值与Hb浓度的相关性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直线回归分析;血管密度与紫绀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82例中,CT表现脑血管密度正常12例(14.6%),脑血管密度增高70例(85.4%).其中,轻度增高组22例(26.8%),CT值为(55.4 ±2.6)HU,Hb浓度为(169±6)g/L,RBC为(5.8±0.3)×1012/L,HCT为0.51 ±0.03;中度增高组29例(35.4%),CT值为(61.3±2.9)HU,Hb浓度为(209±15) g/L,RBC为(7.1 ±0.4)×1012/L,HCT为0.66±0.06;重度增高组19例(23.2%),CT值为(68.8 ±4.2)HU,Hb浓度为(242±23) g/L,RBC为(8.3±0.9) ×1012/L,HCT为0.78 ±0.08.不同组间血液CT值及Hb、RBC、H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63.263、134.703、120.974、136.541,P值均<0.01).血液CT值与Hb浓度呈正相关(r=0.98,P<0.01).血管密度与紫绀程度呈等级正相关(r =0.86,P<0.01).结论 紫绀型先心病患者颅内血管密度多呈不同程度增高,增高程度与Hb浓度正相关;临床上与紫绀程度正相关.
-
中国汉族正常成人内囊体积的高分辨率MRI测量
目的 测量中国正常汉族成人内囊体积,分析内囊体积与年龄、体质量及颅脑容积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健康汉族成人志愿者1000名,按照年龄18 ~ 30、31~40、41 ~ 50、51 ~ 60、61~80岁分为5组,每组男、女各100名.所有受试者均行3D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T1WI,应用3D体积分析软件手工勾绘ROI,测量受试者内囊体积,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双侧内囊体积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间内囊体积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之间内囊体积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对内囊体积和年龄、体质量、颅脑容积的相关性做积差相关分析.结果 1000名受试者左、右侧内囊体积分别为(2809±393)、(2677±343) mm3,左侧大于右侧(t=12.078,P<0.05).男性左、右侧内囊体积分别为(2863±396)、(2744±358)mm3,女性分别为( 2754±385)、( 2609±314 )mm3,男性左、右侧内囊体积均大于女性(t值分别为1.982、2.851,P值均<0.05).5组上述不同年龄志愿者左侧内囊体积分别为(3273±361)、(2943±299)、(2777±255)、(2607±199)、(2444±213)mm3,右侧分别为(2993±361)、(2814±270)、(2682±239)、(2543±219)、(2351±210)mm3,5组间左、右侧内囊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5.244、34.493,P值均<0.05).左、右侧内囊体积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18、-0.637,P值均<0.05).结论1.5 TMR扫描仪能明确辨别内囊的边界,精确测量内囊体积;内囊体积与年龄呈负相关.
-
虚拟血管内介入器械三维模型的建立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虚拟血管内介入器械三维模型的建立方法、术前模拟方法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三维造型软件3D Studio MAX R3创建虚拟的导丝、导管、支架、弹簧圈等介入器械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21例脑动脉瘤(CA)栓塞的术前模拟研究.CA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后交通动脉10例、大脑中动脉3例、颈内动脉2例、椎动脉1例,术中参照模拟结果塑型微导丝、微导管及释放弹簧圈和支架,参与模拟研究的低年资医师41名.结果 (1)所有虚拟器械与真实器械高度相似,建模总时间20 h;术前模拟耗时50 ~ 80 min.(2)在插管方面,18例对指导术中微导管、微导丝头端合理塑型有参考价值,缩短了操作时间;在栓塞方面,模拟填塞弹簧圈及释放支架的结果与手术结果相同或相近者占76%( 16/21).(3)在教学培训方面,93% (38/41)的低年资医师认为术前模拟对加强手术意图的理解有价值.结论 建立虚拟器械模型的方法可靠,术前模拟结果能较准确地指导实际临床操作,对于介入医学的虚拟手术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
儿童静脉畸形介入治疗硬化剂无水乙醇与平阳霉素效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无水乙醇碘油混合液与平阳霉素碘油混合液介入硬化治疗儿童静脉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期间,对80例临床诊断为静脉畸形的患儿进行全麻下介入硬化治疗.80例患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组,每组40例.A组行无水乙醇碘油混合液治疗,B组行平阳霉素碘油混合液治疗.术后随访6 ~ 24个月,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疗效评价分为4级:治愈、基本治愈、有效、无效,治愈、基本治愈、有效的总例数为治疗有效例数.两组患儿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x2检验比较.结果 A组治疗有效率为95.0%(38/40),B组治疗有效率为65.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5,P<0.01).不良反应:A组8例皮肤破溃、4例瘤体肿胀、2例肌肉纤维化、1例并发脑梗死;B组2例术后出现发热及呕吐,2例皮肤破溃,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9,P<0.01).结论 无水乙醇治疗儿童静脉畸形较平阳霉素疗效好,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中以皮肤破溃较多见,甚至可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脑梗死.
-
全身麻醉下气管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气道狭窄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下气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气管、主支气管狭窄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8例恶性肿瘤引起的气管、主支气管狭窄患者(气管腺癌1例、食管癌9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癌7例、甲状腺癌术后纵隔内淋巴结转移1例),术前均行64排CT扫描及气道重组.其中气管狭窄5例,右支气管狭窄1例,气管合并左或右支气管狭窄7例,气管、左右支气管均狭窄5例;气管狭窄51% ~70%7例,71%~90% 11例.所有患者均为重度呼吸困难,根据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评估Ⅳ级17例、Ⅲ级1例.患者均经全身麻醉后,在DSA监视下,经气管插管连接管的吸痰孔进入,进行气管支架置入术.手术全程监测血压、心电图、经皮血氧饱和度( SaO2)、呼吸频率.术后观察患者呼吸困难缓解情况,麻醉及手术相关重要并发症,评价全麻效果(舒适度评分),并进行气管支架置入操作顺利度综合评价.对患者在麻醉过程不同时间的血压、心率、呼吸、SaO2以及手术前后动脉血气监测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18例均成功置入支架,术后呼吸困难均明显缓解,7例出现轻度痰中带血、1例痰液涌出堵住支架,对症处理后好转,手术均顺利,未出现其他麻醉及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气管支架置入操作顺利度综合评分9 ~11分17例,6~8分1例;手术过程中患者均配合良好;舒适度评价优16例,良2例.呼吸频率及心率在麻醉苏醒后[分别为(18.6±1.4)和(73.2±7.6)次/min]明显低于麻醉前[分别为(37.1±2.8)和(106.5 ±14.2)次/min](t值分别为17.81、3.80,P值均<0.01),SaO2在术中[(91.2±1.8)%]高于术前[(76.3±8.6)%](t=2.06,P<0.01).麻醉苏醒后患者SaO2[(94.5±4.3)%]较术前明显升高(=2.26,P<0.01);血压在麻醉苏醒后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综合评价均良好.结论 恶性气管狭窄在充分评估后,全身麻醉下进行气管支架置入术是安全可行的.
-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在小儿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诊断为KD冠状动脉损害,同时行经胸多普勒超声(TTE)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的患儿资料;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独立阅片,以5分法评价整体图像质量,Kappa检验评价诊断的一致性;记录所有患儿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及动脉瘤的位置、数量并测量其大小;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DSCT成像和TTE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计算所有患儿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19例患儿均成功完成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比率为91.5%(226/247),其中,15例患儿被诊断为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或动脉瘤形成,DSCT成像上共发现28个动脉瘤、15支血管瘤样扩张.其中,9个动脉瘤(2个位于右冠状动脉远段、2个位于左心室后支、1个位于前降支中段、1个位于回旋支中段、2个位于回旋支远段、1个位于钝缘支)及2支瘤样扩张(1支对角支、1支钝缘支)TTE未显示.DSCT成像与TTE对比显示冠状动脉瘤及瘤样扩张大直径的平均测量值分别为(0.63 ±0.20)和(0.58 ±0.20) cm,相关性较好(r=0.989,P<0.05);对瘤体及瘤样扩张大长径的平均测量值分别为(1.49±0.83)和(1.22±0.66)cm,相关性较好(r=0.965,P<0.05).2名影像科医师对所有患儿的CTA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好(Kappa=0.87).19例患儿的ED为(0.24±0.08) mSv.结论 相比TTE,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远段的动脉瘤及瘤样扩张的显示较好.
-
正常人踝关节屈伸运动时小腿肌肉的在体速度编码相位对比MRI研究
目的 探讨采用速度编码相位对比MRI( VE-PC MRI)技术研究正常人小腿肌肉在体运动生物力学特征的价值.方法 24名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0~ 40岁)和老年组(60~78岁).所有受试者平卧于MR仓内,进行周期性踝关节主动屈伸运动.应用VE-PC MRI技术,采集左小腿胫骨前肌(TA)、腓肠肌内侧头(MG)和比目鱼肌(SOL)的运动图像,1个屈伸运动周期包括20个时相.通过软件分析小腿肌肉的收缩速度,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试者小腿肌肉在体收缩速度的差异.结果 在踝关节进行周期性屈伸运动时,背伸阶段(1 ~10时相),2组受试者TA均表现为向心收缩;跖屈阶段(11 ~ 20时相),2组受试者MG及SOL均表现为向心收缩.在背伸阶段中的第3~6时相,青年组TA收缩速度(中位数值分别为:- 37.66、-53.00、- 60.66、-56.00 mm/s)大于老年组(中位数值分别为:-30.33、-42.49、-53.00、-48.67 mm/s),在跖屈阶段中的第13 ~ 15时相,青年组MG收缩速度(中位数值分别为:-47.66、-60.00、- 66.33 mm/s)大于老年组(中位数值分别为:-25.17、-37.99、-50.98 mm/s),跖屈阶段中的第12 ~ 14时相,青年组SOL收缩速度(中位数值分别为:- 27.21、- 40.10、-49.13 mm/s)大于老年组(中位数值分别为:- 20.66、-29.61、-37.16 m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踝关节周期性屈伸运动时,老年组TA、MG及SOL收缩功能下降.VE-PC MRI技术可以反映小腿肌在体活动的生物力学特点,为肌肉功能在体评估提供依据.
-
全身MR扩散加权成像测量骨髓的正常值
目的 分析全身DWI(WB-DWI)上的骨髓正常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98名健康志愿者(男47名,女51名)进行WB-DWI扫描,测量胸椎、腰椎、双侧股骨(头、颈、上段、远端)、髂骨、肱骨头、肩胛骨的ADC值、DWI(b=800 s/mm2)及STIR信号值.采用秩相关性检验分析骨髓DWI信号值与ADC值及STIR信号值的关系,不同部位骨髓ADC值比较采用ANOVA法,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 Keuls检验,男女不同部位骨髓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秩相关检验.结果 (1)98名志愿者中,69名骨髓呈低至中等信号,其中女24名、男45名;29名骨髓呈高信号,其中女27名、男2名.(2)胸椎、腰椎、股骨头、股骨颈、股骨上段、髂骨、肱骨头、肩胛骨骨髓DWI信号值(M值分别为44.54、35.01、13.61、16.00、21.45、25.77、18.35、36.12)与ADC值[(0.55±0.08)×10-3、(0.53±0.08) ×10- 3、(0.30 ±0.10)×10- 3、(0.42 ±0.16)×10-3、(0.74±0.14)×10-3、(0.49±0.10)×10-3、(0.36±0.13)× 10-3、(0.49±0.11)×10 -3mm2/s]及STIR信号值(M值分别为61.81、64.99、53.27、69.08、73.10、66.35、73.16、79.81)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3、0.695,0.741、0.764,0.443、0.489,0.641、0.656,0.510、0.648,0.475、0.715,0.366、0.446,0.437、0.739,P值均<0.01.(3)不同部位骨髓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69,P<0.01).胸椎与腰椎、髂骨与肩胛骨,股骨头与股骨远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任意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4)女性胸椎[(0.59±0.07) ×10-3 mm2/s]、腰椎[(0.58 ±0.06)×10-3 mm2/s]、股骨头(M值0.33×10-3 mm2/s)、股骨颈(M值0.53×10-3 mm2/s)、股骨上段(M值0.81×10-3mm2/s)、股骨远端(M值0.32×10-3 mm2/s)、髂骨[(0.52 ±0.09)×10-3 mm2/s]、肱骨头(M值0.42×10-3mm2/s)、肩胛骨[(0.53±0.09)×10-3 mm2/s]骨髓ADC值均高于男性[(0.51 ±0.07)×10-3、(0.48±0.07)×10-3、M值0.23×10-3、M值0.31×10-3、M值0.66×10-3、M值0.23×10-3、(0.46±0.10)×10-3、M值0.27×10-3、(0.45 ±0.11)×10-3mm2/s].(5)女性胸椎、腰椎、股骨(头、颈、上段)、髂骨、肱骨头骨髓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 0.549、- 0.629、- 0.329、-0.524、-0.338、-0.548和-0.416,P值均<0.05),而女性股骨远端、肩胛骨和男性各部位骨髓ADC值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骨髓ADC值及STIR信号值越高,其DWI(b=800 s/mm2)信号值越高;骨髓ADC值受年龄和性别影响,不同部位骨髓ADC值不同.
-
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评价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价值
目的 探讨MSCT灌注参数评价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价值.方法 对经肝穿刺病理活检确诊的轻度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为S1、S2期)31例,重度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为S3、S4期)和(或)早期肝硬化34例,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的晚期肝硬化42例以及对照组30例行16层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全肝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及达峰时间(TTP)5个指标,并与病理分期作对照研究.各组肝脏不同CT灌注参数值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各灌注参数值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秩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探讨肝脏灌注参数值中对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影响大的指标.结果 对照组、S1、S2期组、S3、S4期组及肝硬化组的HAP值分别为(28.9±8.6)、(24.6±2.4)、(29.2±2.3)和(38.9±7.0)ml·100 ml-1·min-1,表现为先下降后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26,P<0.01);上述各组PVP分别为(111.3±18.1)、(92.9±5.3)、(73.0±9.0)和(54.1 ±13.8)ml·100 ml-1·min-1,TLP分别为(140.2 ±25.9)、(117.1±4.5)、(102.3±8.7)和(93.0±ll.8)ml.100 ml-1·min-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6.79、67.40,P值均<0.01);各组的HPI分别为(20.4±2.6)%、(21.0±2.1)%、(28.5±3.1)%和(42.6±1 1.1)%,TTP分别为(123.7±22.2)、(137.1 ±27.1)、(145.0±28.6)和(166.5 ±25.1)s,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3.05、17.37,P值均<0.01).PVP、TLP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920和-0.846,P值均<0.01;HAP、HPI、TTP则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11、0.882和0.545,P值均<0.01.在肝脏CT灌注扫描的参数值中,PVP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大(-8.798).ROC曲线判断得到的佳临界点PVP =84.76 ml· 100 ml-1· min1作为重度肝纤维化S3、S4期和(或)早期肝硬化的诊断阈值,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0、0.950,准确度达0.931.结论MSCT灌注参数能反映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改变;CT灌注成像有助于鉴别重度肝纤维化和(或)早期肝硬化及晚期肝硬化.
-
MRI鉴别卵巢良性与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I对良性卵巢黏液性囊腺瘤(MC)与交界性卵巢黏液性囊腺瘤(BM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良性MC和19例BMC患者(良性肿瘤23个、交界性肿瘤20个)的术前MRI表现,观察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分房、囊液信号、囊壁及分隔和肿瘤赘生物等情况,结果与病理对照.采用x2检验比较MC与BMC肿瘤分房、囊液信号、囊壁或分隔增厚及肿瘤赘生物的差异.结果 T1WI单一低信号和T2WI单一高信号为良性MC的主要信号类型(18/23和17/23),出现率较BMC高(5/20和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1979和5.0553,P值均<0.05).蜂窝状子房、T1WI含高信号囊液、T2WI含低信号囊液、囊壁或分隔不规则增厚(≥5 mm)及结节或乳头状突起(≥5 mm)5个征象在BMC(10/20、9/20、8/20、10/20和14/20)均较良性多见(4/23、3/23、1/23、1/23和1/23)(x2值分别为5.1804、5.4300、8.2163、11.7113和20.2990,P值均<0.05),对BMC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和82.6%、45.0%和87.0%、40.0%和95.7%、50.0%和95.7%、70.0%和95.7%.出现T2WI低信号的蜂窝状子房、囊壁或分隔不规则增厚(≥5 mm)、结节或乳头状突起(≥5 mm)3个征象之一时,MRI诊断BMC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0%、91.3%和90.7%.结论 MRI可很好地显示卵巢BMC的病理特征,可靠地鉴别良性与BMC,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订.
-
膈下段腔静脉旁局限性脂肪积聚的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表现
目的 探讨膈下段腔静脉旁局限性脂肪积聚的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246例胸腹部MSCT图像,45例横断面影像初步诊断有IVCfat者进一步行MPR证实,观察其好发部位及与下腔静脉(IVC)的关系;冠状重组像上IVC与IVCfat边缘成锐角者为腔内型,成钝角者为腔外型.随机选取同时期MSCT检查图像上膈下段腔静脉旁无类似于腔内肿块样脂肪密度影者50例作为对照组.IVCfat组和对照组间下腔静脉矢状倾角(SIA)、膈上、下段下腔静脉直径比值(DR)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结果IVCfat的检出率为0.55% (45/8246).肝静脉陷窝8例、IVC内侧膈下间隙28例,IVC沟9例.IVCfat形态横断面上主要呈类圆形、椭圆形及半月形,15例腔内型中4例呈“靶征”;MPR上以半月形为主.IVCfat组的SIA和DR分别为21.62.±8.42.和2.01 ±0.84,对照组分别为16.75.±7.82.和1.31 ±0.28,D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1,P<0.05),SI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4,P>0.05).结论 膈下段腔静脉旁类似于腔内的类圆、椭圆或半月形局限性脂肪密度影是IVCfat的特征性表现.
-
3.0 T MR标准化表观扩散系数值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研究
目的 探讨标准化ADC值对肝纤维化程度定量分析的能力.方法 采用3.0 TMRDWI检查回顾性分析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43例经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肝功能代偿期的肝病患者(慢性肝病组)资料,慢性肝病组患者进行肝纤维化分期(S分期).测量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下肝脏ADC值、脾脏ADC值、肾皮质ADC值、脾脏标准化ADC值(S-ADC)及肾脏标准化ADC值(R-ADC).采用非参数Spearman检验分析S分期与ADC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期ADC值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ADC值预测纤维化程度的能力,选择约登指数大作为截断点,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10名对照组志愿者均为SO期.慢性肝病组SO、S1、S2、S3、S4期分别有2、5、9、12和15例.S0~S4期肝脏ADC值分别为(1.37±0.13) ×10-3、(1.33±0.16)×10-3、(1.17±0.16) ×10 -3、(1.23 ±0.14)×10-3和(1.12 ±0.11)×10-3 mm2/s,S-ADC分别为1.86 ±0.18、1.68 ±0.12、1.34 ±0.14、1.48 ±0.15和1.34 ±0.10,R-ADC分别为0.71 ±0.08、0.68 0.12、0.61 ±0.09、0.64±0.11和0.6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48、18.70和3.04,P<0.05).S-ADC、肝脏ADC值和R-ADC均与肝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71、-0.51和-0.41,P值均<0.01),但S-ADC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高于肝脏ADC值和R-ADC.对于预测≥S2期、≥S3期及s4期纤维化,S-ADC的效果均优于肝脏ADC值、R-ADC,约登指数分别为0.91、0.58和0.59.结论 S-ADC在评价肝纤维化方面优于肝脏ADC值及R-ADC,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
-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尿道中段韧带改变的MRI评价
目的 探讨MRI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尿道中段韧带损伤性改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治疗的女性SUI患者及30名健康女性志愿者盆腔MRI表现并对比分析,观察女性SUI患者尿道中段韧带损伤的MRI表现特征.SUI患者尿道中段韧带形态改变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女性尿道中段的支持韧带包括尿道周围韧带(1条)、耻骨尿道韧带(2条)、尿道旁韧带(2条)和尿道下韧带(1条),韧带在正常时于T1WI和T2 WI上均呈细条状偏低信号,具有张力感;30名志愿者中有6名(20%)可见尿道周围韧带走行迂曲,呈松弛状.20例SUI患者尿道中段韧带的损伤性改变表现为韧带的松弛或断裂,松弛和断裂的发生率分别为39% (47/120)和42%(5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191,P<0.05);韧带松弛表现为韧带失去张力感呈漂浮状,还可表现为一侧韧带较对侧延长、变细,韧带断裂表现为韧带信号的连续性中断、韧带挛缩且一端与附着点分离.结论MRI可客观、有效地评价女性SUI患者尿道中段韧带的病理性改变.
-
侧位脑血管数字图像反向转动配准减影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将侧位脑血管数字图像进行反向转动后配准减影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 (1)实验研究:在笔者用Visual Basic编写的旋转配准减影软件中对试验靶片直接进行减影处理和将靶片旋转角度后再进行减影处理.观察软件的自动旋转角度探测功能是否探测出直线旋转的角度以及减影功能是否正常.(2)患者图像回顾性研究:将15例在侧位脑血管成像过程中靶血管围绕冠状轴发生了转动的图像读入软件.对同一组蒙靶片分别进行传统的配准减影和先反转一定角度后再进行传统配准减影处理.(3)评价:由4名相关专业的高级职称医师一起对这两组图像进行对比读片.结果 (1)软件配备的自动旋转角度探测功能提示靶片应逆时针方向旋转1.3..软件减影结果正确.(2)在回顾性研究中,用传统减影方法获得较清晰图像3例,在经反转配准减影处理后,伪影明显减少,图像更加清晰;经传统配准减影后有明显伪影的图像10例,在经反转配准减影处理后,获得清晰图像,末梢的血管影像也得以显示;经传统配准减影后无法辨认的图像2例,经过反转配准减影后达到诊断要求.(3)评价结果:反转配准减影的噪声控制和血管细节显示能力都优于传统配准方法;图像没有变形失真;图像清晰度稍有下降.结论 反向转动配准减影技术能明显提高侧位脑血管数字减影图像的质量.
-
数字断层融合技术与多层CT胸部扫描病变检出及辐射剂量的体模研究
目的 评价数字断层融合(DTS)技术及MSCT胸部扫描对肺结节的检出率及辐射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DTS及MSCT分别扫描共置入45个肺模拟结节及热释光剂量计(TLD)的胸部体模,记录并储存图像,测量胸部主要组织器官的吸收剂量并计算有效剂量.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样本数小于30)和x2检验,比较DTS与MSCT扫描对模拟结节检出率的差别;两种检查方法器官吸收剂量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DTS与MSCT对肺结节的检出率分别为66.7%( 30/45)和91.1% (4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73,P<0.05);对CT值为- 650 HU的磨玻璃结节检出率分别为73.3% (11/15)和93.3%( 14/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TS对CT值为- 800 HU及直径<8 mm的磨玻璃结节检出率分别为33.3% (5/15)和16.7% (2/12),MSCT的检出率分别为80.0% (12/15)和66.7% (8/12),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部DTS检查各主要组织器官(肺、胸椎、心脏、肝脏、乳腺和甲状腺)的吸收剂量明显低于MSCT,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部位的t值分别为19.69、30.01、16.33、5.06、9.43和8.05,P值均<0.05).DTS与MSCT胸部扫描的有效剂量分别为0.65和7.71 mSv.结论 DTS对于CT值为- 650 HU的磨玻璃结节检出率与MSCT相近,对极低密度(- 800 HU)磨玻璃结节及直径<8 mm的磨玻璃结节检出率低.肺部结节检查时,DTS有效剂量低于MSCT,约为MSCT辐射剂量的8.41%.
-
冠状动脉CT成像对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预测价值
自电子束CT问世,CT可以完成冠状动脉成像,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就得到了肯定[1].随着64排螺旋CT及双源CT的相继问世,通过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来越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如今后64排CT不但能清晰显示斑块,还能通过能谱信息初步分析斑块的成分.随着CT设备的发展,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认识也随之深入.冠心病作为临床多发,致死率、致残率高的疾病,其防治的目的就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因此,冠状动脉CTA提供的斑块信息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之间的关联近年来一直受到关注[2].其目的就是超越传统的危险因素预测体系,利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证据来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更进一步指导冠心病的临床诊治路径.关于冠状动脉CTA预测未来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价值的研究,近年来向纵深发展,概括起来,可归为两大类:(1)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预测价值;(2)冠状动脉CTA的预测价值.笔者就此两大问题,复习文献,进行总结提炼.
-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MRI表现
自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 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于1983年首次被Steeper和Rosai报道,到2009年为止,大概仅有300例见于各类文献[1].作为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盆底和会阴部的软组织肿瘤,AAM由于其病理组织特点而在影像上有特征性表现.笔者分析本院自2005年至2010年经手术证实的4例AAM MRI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
胰腺原发性类癌的MRI表现
类癌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中90%发生于胃肠道,绝大多数位于阑尾和小肠,少数见于胰腺、胆管系统、肝脏,余位于生殖泌尿道、肺及胸腺[1].原发于胰腺的类癌很少见,笔者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胰腺类癌患者资料,总结其MRI表现,并结合病理分析其MRI表现的组织病理基础,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循证放射学应该成为放射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基于医学科学的发展规律,医学实践和医学研究需遵循所处时代的认识水平和共识.迄今人类对生命科学客观规律的认知仍远远不足,因此在医学实践中医师在相当程度上仍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做出判断和决策.这种对经验直觉有意和无意的依赖,造就了医学的“经验科学”属性.
-
小肠影像检查的方法及应用选择
小肠是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而且小肠黏膜下固有膜层还广泛分布着丰富的淋巴组织,如空肠的教在淋巴结和回肠的集合淋巴结等,小肠本身可以发生炎症、肿瘤、血管畸形及外伤等病变,不少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动脉粥样硬化等也可以累及小肠.虽然胶囊内镜的运用,使内镜检查成功地延伸到小肠.但是,胶囊内镜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仅能观察小肠黏膜面的情况,无法了解小肠肠壁全层、肠腔外结构及腹部其他脏器的情况;而且胶囊内镜有可能嵌塞在病变肠管近端的风险,在Crohn病患者中胶囊内镜嵌顿的发生率高达13%[1];胶囊内镜的另一个缺点是,把可出现在正常人群中的黏膜中断和糜烂征象作为早期病变,而导致较高的假阳性率.因此,小肠病变的检查仍然大量地依赖影像学的手段.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5 | 09 |
1993 |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