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중화급진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急诊医学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5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656/R
- 国内刊号: 马岳峰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联用开搏通与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近期疗效观察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对健康危害极大[1].心力衰竭的传统疗法以改变血液动力学为主(以应用强心甙类药物和利尿剂为主).近年来,随着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概念及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认为心力衰竭时患者体内有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过度激活,从而促进心肌重塑,加重心肌的损伤和心功能退化[1].目前已证实,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是改善心肌重塑的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可成功降低心力衰竭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但需在用药数月后才出现,故要求长期甚至终身服用[1].而临床上更多的患者关注的是如何能及早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在给予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洋地黄、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开搏通和美托洛尔联用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探讨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近期疗效.
-
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后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ET)变化的影响.方法患者分为局部亚低温组和常规治疗组.局部亚低温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发病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时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结果患者血浆NT、CGRP和ET在第7天、第14天时下降,局部亚低温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常规治疗组血浆NPY在第7天、第14天时升高.结论局部亚低温可调节脑出血后血浆NPY、NT、CGRP和ET的浓度,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术后再出血的诊治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术后再出血,因其处理困难,病死率高,手术风险大且并发症多而成为急诊外科诊治的难点.笔者就1992年至2003年收治的46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术后再出血患者的诊治报道如下.
-
428例儿童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
儿童急性阑尾炎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不典型,且儿童又不会表达,临床上常易误诊.本研究前瞻性地对临床上疑有急性阑尾炎的428例患儿进行超声检查,探讨急性阑尾炎的超声检查方法、诊断价值和声像图特征.
-
核因子κB活性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变化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1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3例,并选取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在入院第1、3、5天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的活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高.前两组随时间有下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后两组,后两组随时间无明显变化.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核因子-κB活性明显升高,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部分支持通气中对呼吸力学和呼吸功的影响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部分支持通气过程中对呼吸力学和呼吸功的影响.方法30例有自主呼吸的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在同样的分钟通气量和呼气末正压(PEEP)的设置下,先给予AC1模式通气45 min后改为ASV模式通气,时间为45 min,结束后改为AC2模式(参数设置与AC1一致),通气时间为45 min.记录上述三个45 min后的呼吸力学和呼吸做功的参数.结果ASV模式下的气道峰值压和平均气道压下降明显,P分别小于0.01和0.05.ASV下的内源性PEEP(PEEPi)发生率为23.3%,明显低于AC1的PEEPi发生率46.7%(P<0.05).ASV的器械附加功(WOBimp)和吸气压力时间乘积(PTP)明显降低(P<0.01).而两种呼吸模式的血气分析和血液动力学,以及前后两次AC模式的各种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危重症的部分支持机械通气过程中,ASV较常规通气模式有利于实施保护性通气策略,同时降低呼吸负荷和呼吸做功,因而能降低呼吸氧耗.
-
39例前置胎盘产前大出血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产前大出血的相关因素、妊娠结局与紧急处理措施.方法对1999年3月至2004年10月诊治的有产前大出血的39例前置胎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置胎盘各类型间产前大出血总量、大出血发生孕周无差异(P>0.05);前壁胎盘与非前壁胎盘的大出血量无差异(P>0.05);产前出血1~2次者与>4次者比较,产前大出血量无差异(P>0.05);在末次出血2 h内分娩者其产前大出血量明显多于2 h以上者(P<0.05);出血次数大于4次者的新生儿体重明显轻于出血次数1~3次者.结论前置胎盘产前大出血量不能以胎盘类型、胎盘附着位置及产前出血次数来预测.
-
小儿急性睾丸扭转的诊断与治疗
睾丸扭转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急诊,诊疗不当常导致睾丸坏死发生率高.睾丸坏死的发生与扭转的时间和程度有关,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可减少睾丸坏死的发生.本院1998年12月至2003年12月收治小儿急性睾丸扭转者24例.报道如下.
-
9例甲型副伤寒并发严重肾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甲型副伤寒(简称甲副)并发严重肾损害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思路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病例资料.结果中毒、消化道症状及尿检(尿蛋白、血尿等)轻度异常出现早,并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泌尿系症状及氮质血症多见于极期;4例早期经抗生素治疗者病情轻,恢复快.结论甲副可导致严重肾损害,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但尿检轻度异常不能忽视,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早期联合使用非肾毒性抗生素是避免和减轻严重肾损害的关键.
-
老年慢性非瓣膜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目的比较肠溶阿司匹林和结晶华法林对慢性非瓣膜房颤的老年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老年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431例,年龄>65岁,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华法林两组对照试验,服用2年,观察脑卒中和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年龄65~74岁没有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肠溶阿司匹林组为2.9%、华法林组为1.7%,差异无明显性(P>0.05);年龄65~74岁有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肠溶阿司匹林组为5.2%,明显高于华法林组2.1%.年龄≥75岁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阿司匹林组4.9%明显高于华法林组2.3%;年龄≥75岁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阿司匹林组6.7%,明显高于华法林组2.2%(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阿司匹林3.06%、华法林组2.7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年龄65~74岁没有危险因素的非瓣膜房颤患者可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而对于年龄≥75岁以及所有有危险因素的患者须服用华法林预防脑卒中,华法林在抗凝同时没有增加出血的并发症.
-
动态监测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功能的临床意义
目的动态监测患者出现脓毒症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功能和器官功能的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在患者被诊断为脓毒症后的第1、3、5、7天测定其血清TNF-α、IL-10浓度及其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率、单核细胞表面CD14与ICAM-1的平均荧光强度(CD14MFI与ICAM-1MFI)、当天的脓毒症相关性器官衰竭(SOFA)总评分及其预后.结果在20例持续存在7 d以上的脓毒症患者中,10例存活,10例死亡;存活组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率、CD14MFI水平在第5天明显升高,并高于死亡组的对应值(P<0.05),SOFA总评分明显下降;两组外周血单核细胞ICAM-1MFI水平、血清TNF-α和IL-10水平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单核细胞功能改善时,SOFA总评分下降,器官功能好转;单核细胞ICAM-1MFI、血清TNF-α和IL-10的动态变化不能反映患者疾病的演变和预后.
-
体重指数与急性高原病发病的相关分析
急性高原病(AHAD)是指人们自低海拔地区到高海拔地区(≥3 000 m)由于高原缺氧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通常分为急性轻型高原病(AMAD)(即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肺水肿(HAPE)、急性高原脑水肿(HACE)[1].高海拔氧分压降低是导致AHAD的直接因素,劳累、精神紧张、上呼吸道感染等是AHAD发病的诱发因素.而对于体重指数(BMI)与AHAD的关系国内外研究尚不多见.本组研究了BMI在正常人群与各型AHAD之间的差别,为AHAD的防治提供依据.
-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许多患者合并有下壁(Ⅱ、Ⅲ、aVF)导联ST-T的改变,其梗死相关血管(IRCA)通常为左前降支(LAD).为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或不伴下壁导联ST-T改变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关系,笔者连续分析本科2000年1月至2004年10月确诊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
高容量血液滤过对老年感染性休克合并MODS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老年感染性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对22例患者行HVHF治疗24 h,治疗前和治疗后1、3、6、9、12、18和24 h分别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液和超滤液中TNF-α、IL-1β、IL-6、IL-10的含量.结果22例患者均完成HVHF治疗.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显著改善(P<0.01).第28天存活10例,病死率为54.5%.血液中炎症介质浓度均有明显的下降(P<0.01),其效应在9 h时为明显(P<0.01),超滤液中检测到TNF-α、IL-1β,未发现IL-6、IL-10.结论HVHF有明显的清除老年感染性休克合并MODS患者血液中炎症介质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为膜的吸附和对流,在高流通量条件下,适时更换血滤器仍然很有必要.
-
老年患者累及右室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在老年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右室受累不少见,但在临床工作中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为更好地了解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治疗水平、改善预后,笔者对累及右室的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与未累及右室者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以探讨其临床特点.
-
4例闭合性外伤致严重心脏损伤患者的诊治
闭合性外伤致心脏损伤常合并全身多发伤,表现多样,缺乏特征性,但有隐蔽性、迟发性的特点,易漏诊和误诊.现将本院收治的4例患者报道如下.
-
5例胸部横向穿通性枪伤患者的诊治
胸部横向穿通性枪伤(枪伤的入、出口分别在中线的两侧)极易造成心脏、纵隔大血管、脊柱、膈肌及腹腔脏器的损伤,致死及致残率很高.笔者在2002年12月到2004年10月在援也门医疗队期间,共收治了胸部横向穿通性枪伤患者28例,其中未合并心脏、纵隔大血管、脊柱、膈肌及腹腔脏器损伤的有5例,现介绍如下.
-
心脏瓣膜功能不全并发急性肺水肿的急诊手术
心脏瓣膜功能不全并发急性肺水肿,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较高.本院曾治疗6例,采用体外循环下急诊手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雷帕霉素对烫伤后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大鼠白细胞介素10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脓毒症时应用雷帕霉素(RPM)干预对肝脏内源性白介素10(IL-10)表达和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烫伤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致严重脓毒症大鼠模型,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烫伤对照组(n=5)、烫伤脓毒症组(n=30)和RPM处理组(n=10).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测肝组织IL-10 mRNA表达,并应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肝组织、血中IL-10蛋白水平,同时观察肝功能指标的改变.结果与烫伤脓毒症组比较,RPM干预后0.5 h肝组织中IL-10 mRNA表达和血中IL-10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干预后2 h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显著高于伤前水平(P<0.05或P<0.01).同时,RPM干预组肝功能酶学指标明显改善.结论烫伤脓毒症早期应用RPM有助于保护IL-10的内源性抗炎效应,从而减轻失控性炎症反应和急性肝损伤.
-
局灶亚低温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佳灌流温度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局灶亚低温治疗的佳灌流温度.方法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改良模型,设定对照组、颅脑损伤组、全身亚低温组、局灶亚低温组(0℃、10℃、20℃、25℃组).取伤灶区脑组织分别检测其水、Na+、K+含量,同时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10℃、20℃、25℃组神经元损伤数显著少于全身亚低温组(P<0.01).25℃组水含量明显低于全身亚低温组(P<0.05),20℃、25℃组Na+含量均显著低于全身亚低温组(P<0.01),K+含量均显著高于全身亚低温组(P<0.01).结论25℃水温是创伤性脑损伤局灶亚低温治疗的佳灌流温度.
-
5-氟尿嘧啶对脓毒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5-氟尿嘧啶(5-FU)对脓毒性休克大鼠预后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脓毒性休克组和5-FU治疗组.实验操作6 h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的病死率和腹水率,称取肺组织湿重,收集肺组织标本做病理学检查,评估肺组织损伤程度.结果与脓毒性休克组相比,5-FU组大鼠病死率和腹水率显著减少,肺湿重和肺损伤评分明显好转.结论5-FU对脓毒性休克大鼠有保护作用.
-
超大剂量胰岛素注射致低血糖昏迷抢救成功一例
患者,女性,27岁.因与家人闹情绪,自己一次性皮下注射诺和灵30R1200U(这一剂量经患者清醒后反复确认),被家属发现神志不清约1 h送来抢救.患者有1型糖尿病史10余年,一直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
-
外伤性右锁骨下动静脉断裂大出血救治一例
患者,男,38岁,建筑工人,作业时被一截从5 m高处垂直落下的钢筋击中,其末端插入右锁骨上窝中部,深约3 cm,自行拔出钢筋,并用手按压止血,血液仍从伤口中喷出.工友发现后急用布类按压伤口,仍出血不止.
-
急腹症的早期止痛
1背景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对于急腹症在未明确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之前不应使用止痛剂,以免使用后掩盖病情、改变体征,终延误诊断和具体的治疗干预[1].但这种观点并无理论依据,近来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几项临床实验研究表明,早期正确有效地使用止痛剂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疼痛,而且并不影响诊断的正确性,甚至有研究表明,使用止痛剂后更有助于诊断.这些研究结果终导致人们逐渐接受早期使用止痛剂的观点.
-
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
自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颁布以来,便将心肺复苏作为一个理论或临床技能的热点问题已引起业内专家的关注.国内医务工作者更注重分析心肺复苏在临床和实验的研究结果,这使得提出的推荐治疗方案侧重于临床[1],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很少引用来自中国的临床或实验研究结果.这是不是因为我国心肺复苏研究领域的滞后,还是因为科学方法或国际规则掌握的问题?事实证实两者皆有.经过五年的艰辛与努力,我们虽然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但目前我国医务人员却仍面临着心肺复苏发展的问题.下面谈谈心肺复苏在我国发展的情况.
-
细胞周期抑制剂对局灶性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抑制剂对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光化学方法制作局灶性缺血模型,干预组大鼠腹腔注射细胞周期抑制剂Olomoucine.用HE染色测定皮层梗死灶的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缺血后第3天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和干预组大鼠梗死灶周围凋亡细胞的表达;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 blot)观察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梗死灶明显大于干预组;干预组梗死灶周围凋亡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显示Caspase-3蛋白的表达,干预组较假手术组增高(P<0.05),而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脑缺血损伤后细胞周期调控参与了神经细胞的凋亡过程.
-
核因子κB活性在心肺脑复苏后的变化
目的观察心搏骤停患者经心肺脑复苏(CPCR)后核因子κB(NF-κB)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EMSA)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NF-κB活性,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结果NF-κB活性、TNF-α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在复苏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组和死亡组分别明显高于非PR-MODS组和存活组(P<0.05);NF-κB活性、TNF-α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搏骤停和CPCR过程可以使NF-κB激活、TNF-α表达增加,这对PR-MODS的发生、病情轻重具有重要决定作用.
-
高渗盐羟乙基淀粉液对失血性休克犬中性粒细胞Fas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HSCH)对早期严重失血性休克复苏前后中性粒细胞(PMN)Fa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早期严重失血性休克救治的特殊用途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修订的Wiggers犬失血性休克模型,分离中性粒细胞,流式细胞仪法测定Fas表达.结果失血性休克后PMN Fas表达下调,与生理盐水复苏组比较,HSCH复苏组PMN Fas表达明显增加.结论HSCH可对抗创伤失血性休克后PMN的凋亡延迟,减轻由于PMN的过度活化而导致的过度炎症反应,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复苏成功率.
-
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大鼠大脑额叶皮层NMDAR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大鼠大脑额叶皮层NMDAR1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大鼠大脑额叶皮层NMDAR1表达的改变.结果亚低温组大鼠大脑额叶皮层NMDAR1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明显降低,与常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能够减轻心肺复苏后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为亚低温通过减少NMDAR1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降低阳离子通道通透性的作用,而减轻脑水肿的形成,起到治疗心肺复苏后脑水肿的作用.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保护兔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研究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24只大白兔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A组)、对照组(B组)和bFGF组(C组);C组再灌流后输入bFGF持续6 h,B组应用等量生理盐水,A组仅分离血管.分别测定缺血前、缺血30 min及再灌流0.5、1、3、6 h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并比较脑水含量和病理损害情况.结果B组和C组的NSE、S-100B于再灌流1 h开始增高,6 h达峰值,再灌流3 h、6 h时B组明显高于C组;TNF-α缺血30 min后升高,再灌流后和IL-1、IL-8一起升高,6 h达峰值.TNF-α、IL-1在3 h、6 h时C组较B组为低,IL-8差异无显著性.B、C两组脑水含量差异无显著性,后者病理损害轻.结论bFGF对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减少再灌流过程中炎症因子生成及介导的损伤有关.
-
老年人与交通事故的调查分析
目的中国目前正在经历老年人口与交通车辆的同时快速增长.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加剧以及社会的发展,老年驾驶者人数将预期明显增加.国际上对老年人交通安全的经验可能对中国即将增加的老年驾驶者有借鉴作用.方法检索并分析了中国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等有关老年驾驶者以及交通事故安全的论文及论著.结果尽管老年人较少开车且普遍地使用安全带,但他们交通事故发生数以及死亡率较其他年龄组高.老年人视觉以及感知功能的损害也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性,同时也产生了其独特的事故形式.与年轻人相比,在相同的受伤程度下,老年人体格上的衰退和疾病因素可能对会产生更坏的结果.虽然老年驾驶者在中国还是少数,与其他年龄组相比,老年人有较高的交通事故伤害率、步行者死亡率和较高的农村老年人受害率.结论国际上对老年人交通安全的经验,比如更好的道路安全设计,高可视安全标识和安全带法律的实施,安全带使用的公共教育,以及老年驾驶证的更新等对中国的交通安全设计者以及法律的制定者可能会有帮助.这些经验对损伤预防研究者在老年人交通事故危险因素的识别方面,以及对工程师在驾驶环境和车辆设计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
心搏骤停后脑缺血缺氧损害与脑复苏
心搏骤停是全脑缺血缺氧性损害为重要的原因.心搏骤停及心肺复苏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可触发易损区域(海马、皮层、丘脑等)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性损害.大量的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后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顺行性记忆缺失,学习困难,情绪和社会行为改变,抑郁,严重的出现昏迷、持续植物状态直至死亡.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
1997 | 01 02 03 04 05 06 |
1996 | 01 02 03 04 |
1995 | 01 03 |
1994 | 01 02 03 04 |
1993 | 03 |
1992 |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