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중화림상감염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2397
- 国内刊号: 11-5673/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MELD与PT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价
目的 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系统与PT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139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成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记录入院第2天的MELD评分和PT,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评价MELD和PT的预测价值,观察3个月内的病死率.结果 生存组患者MELD评分和PT分别为25.09±3.92和(26.46±6.46)s,死亡组患者MELD评分和PT分别为36.25±6.42和(40.78±10.80)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评分和PT显著相关(r=0.824,P<0.01).MELD评分和P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6和0.890,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0.895~0.977和0.839~0.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LD评分与PT均能较好的预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临床预后,两者判断预后的价值无统计学差异.患者病死率随MELD分值和PT的增加而升高.
-
15例肝移植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15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因素及菌株同源性.方法 收集2006年9至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病房的15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浓度梯度法(Etest)测定15株细菌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小抑菌浓度(MIC),通过WHONET5软件对菌株进行抗生素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机械通气史和长期使用广谱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史,1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体外对米诺环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和环丙沙星敏感性好.抗生素型和PFGE分析提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为局部流行,在不同时间段有克隆A(9株)和克隆B(6株)两个克隆株流行.结论 机械通气可能与肝移植患者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有关.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7年1-12月65例NHL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结果 58例患者的NHL属于B细胞,7例属于T细胞.所有患者均接受CHOP方案作为初始化疗,23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与年龄、住院天数、病理类型、骨髓侵犯、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及侵袭性治疗等因素有关.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感染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结论 NHL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控制易感因素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
74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LAM)耐药HBV多聚酶基因区基因突变的分布及其与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方法对74例LAM耐药患者血清HBV多聚酶基因区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并检测病毒载量情况.通过描述性统计及多元统计分析HBV耐药基因突变情况及与病毒载量情况.结果 74例HBV感染者多聚酶基因区基因突变类型有7种,其中以rtM204V/rtL180M、rtM204I和rtM204I/rtL180M为多见.HBV多聚酶基因区基因突变位点主要为rtM204I(38.7%)、rtM204V(21.8%)、rtL180M(38.7%)和rtV173L(0.8%).结论 LAM耐药突变位点和类型复杂多样,常见HBV基因耐药位点及类型与病毒载量之间无直接相关性,但可能存在少数位点突变类型与病毒载量相关.
-
酶联免疫斑点法在诊断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T SPOT)在我国用于诊断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T SPOT对35例明确诊断的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细胞的检测,同时对所有患者做PPD试验进行比较.结果 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所有患者、CD4<200/μl、CD4>200/μl、抗结核疗程<2个月及抗结核疗程>2个月的各组患者中,T SPOT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5.71%、66.67%、60.00%、83.33%和25.00%,而PPD试验的阳性检出率仅为24.24%、25.00%、33.33%、9.09%和25.00%,其中在患者总体、CD4<200/μl组、抗结核疗程<2个月组中,T SPOT检测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PPD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检测的敏感性高于目前常用的PPD试验,适用于我国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快速诊断.
-
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 研究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变迁,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病原培养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对2007年530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样本进行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检测,同时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并与2000年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00年共检出99例支原体感染,其中UU 65例,MH 15例,UU+MH 19例;2007年共检出344例支原体感染,其中UU 236例,MH 47例,UU+MH 61例.≤20岁年龄组支原体感染率由2000年的5.0%上升到2007年的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2,P<0.05);21~30岁年龄组支原体感染率高,两个年份分别为46.2%和50.5%.2000年和2007年,四环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均在80%以上;与2000年相比,2007年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对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强力霉素(DOX)、米诺环素(MIN)和交沙霉素(JOS)的耐药率低且变化不显著.结论 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炎性反应以UU感染为主.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有低龄化趋势,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UU和MH对大部分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较高,临床上应尽量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DOX、MIN和JOS耐药率低且变化小,可在临床经验用药中作为首选药物.
-
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DC型AmpC酶基因研究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A)中ADC型AmpC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收集2007年11月-2008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的临床样本中分离到的鲍曼不动杆菌62株.应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PCR及序列分析法分析ADC型AmpC酶基因.结果 62株MDR-ABA中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有较高敏感率(69.4%)以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较低.62株MDR-ABA中检测到ADC阳性36株(58.1%).结论 本组MDR-ABA多药耐药情况十分严重,MDR-ABA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与其产ADC型AmpC酶密切相关.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并发多脏器栓塞和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附文献复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并发多脏器栓塞和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患者的临床表现除了血小板严重增多导致的多脏器栓塞的症状和出血倾向外,还伴有肢体对称性下运动元迟缓性瘫痪、感觉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四肢瘫痪、肋间肌和膈肌无力,引起呼吸麻痹,导致呼吸停止.
-
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败血症致宫内死胎一例
患者女,28岁,停经3月余,因反复发热10 d入院.10 d前产科B超提示单活胎,否认既往基础疾病史,5年前顺产一女婴,无流产史,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史.查体:体温38.3℃,脉搏112次/min,呼吸20次/min,BP 90/60 mm Hg(1 mm Hg=0.133kPa),神志清,腹膨隆如孕周,宫底耻骨联合上3指,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心、肺、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
HCV感染患者妊娠期合并胃癌穿孔一例
患者女,33岁,孕2产0,自然流产1次.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6年9月28日,预产期2007年7月5日.孕22周+5 d开始在上海市某区妇幼保健医院建卡产检,查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阳性,肝功能正常.2007年5月25日起出现明显恶心、呕吐,4~5次/d,伴有食欲减退,2周内体质量下降2 kg.
-
宿主免疫状态决定慢性乙型肝炎的转归和临床疗效
人体感染HBV后,病毒、人体的免疫应答和肝细胞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乙型肝炎的病程进展和转归.其中,宿主免疫状态是决定乙型肝炎临床转归和治疗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1].
-
慢性乙型肝炎中氧化损伤产生的效应
慢性HBV感染是肝癌发生的一个主要的原因.HBV感染会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由病毒引起的分子化学机制尚不明了.氧化损伤是氧化剂的增多或是抗氧化能力的减弱,它参与了病毒感染后的几乎所有病理机制.现就氧化损伤在HBV感染机体后产生的效应做一概述.
-
慢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HBV感染是严重影响全球公众健康的问题.据估计,全球约有3.5亿慢性HBV感染者,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HCC.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相关肝衰竭或HCC [1-2].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和HCC有效的方法,但多数乙型肝炎患者尚未发展到需要接受肝移植的阶段,或不具备进行肝移植的指征.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患者积极开展抗病毒药物治疗,促使患者血清中病毒载量降低或转阴,是理想的治疗终点.当前,正确认识慢性肝病与合理用药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性/生殖传播
HBV感染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且传播途径多样.全球大约有20亿HBV感染者,其中,慢性HBV感染者超过3.5亿.15%~40%的慢性HBV感染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HCC,因此HBV感染已成为人类社会的第十大死因[1].由于缺乏特效药物,慢性HBV感染难以根治,因此预防显得尤为重要.HBV感染的预防包括接种疫苗和阻断传播途径等.在欧美国家,性/生殖传播的流行病学意义已受到普遍关注,但我国学者对其的关注程度仍显不足.
-
慢性肝衰竭患者体内SDF-1α的表达及意义
骨髓干细胞可以特异归巢至损伤肝脏并参与肝脏的再生修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α,SDF-1α)靠近N端的两个半胱氨酸被一个其他的氨基酸隔开而被归为CXC亚家族,它的惟一受体是CXCR4.SDF-1α被证明是趋化干细胞向损伤组织归巢的重要因子[1].
-
21例人苍白杆菌败血症患者的诊治分析
人苍白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等多种病变[1-3].近年来,关于人苍白杆菌感染的临床病例报道并不多见.笔者对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期间收治的21例人苍白杆菌败血症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
艾滋病患者并发肺部马红球菌病九例临床分析
随着HIV阳性患者增多,其机会感染也日渐增多,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作为机会致病菌已在艾滋病患者中出现[1].广西龙潭医院自2007年4月-2008年5月发现HIV机会感染胸部马红球菌病9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
60例肝病患者肝组织活检和临床诊断分析
目前对肝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血清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但鉴于免疫应答水平的差异,一些患者肝脏受损后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这给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判断带来不少困难.肝组织病理活检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肝组织及肝细胞的微观变化,虽然不易为患者所接受,且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被国内外公认为诊断肝脏病变的"金标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病中心近年来对60例各类肝炎患者行肝组织活检(肝活检),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胸腺素联合拉米夫定序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年随访研究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2].然而,拉米夫定对肝细胞内cccDNA无直接作用,因此停药后容易复发,而长期应用又会诱发病毒变异和耐药[3],单独用药的远期疗效不尽人意.近年来,联合或序贯抗HBV治疗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1,3-4].1999年以来,笔者观察了单用拉米夫定及联合胸腺素进行抗HBV治疗的疗效,发现序贯治疗效果较好[5].为了整体评价胸腺素联合拉米夫定序贯治疗的长期疗效,现将停药后随访3~4年的结果报道如下.
-
172例手足口病患者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或粪-口途径传播,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婴幼儿,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个别患者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和脑炎等并发症.我国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起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管理[1].今年3月份以来,手足口病在安徽、浙江、上海等地发生局部流行.
-
第十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感染科医师分会第四届中美临床微生物研讨会会议纪要
第十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感染科医师分会、第四届中美临床微生物研讨会于2008年9月11-14日在杭州萧山休博园隆重召开.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441篇,其中专题报告57篇,大会发言21篇,共有2000余名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士、德国、菲律宾、泰国、意大利、马来西亚及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专家参加了会议,其中外宾40余位.
-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感染病及肝病等相关杂志工作会在杭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