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Ophthalmology 중국실용안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4443
- 国内刊号: 21-134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婴幼儿视力发展规律及检测方法的选择
目的 了解0~4岁婴幼儿视力发育规律,探讨婴幼儿视力检测方法的选择.方法 临床对比系列研究.对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在郑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1 000名月龄为0~48个月龄婴幼儿按年龄进行分组,对不同年龄组婴幼儿的视力采用不同视力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1 000名受试婴幼儿视力检测总成功率为83.2%;婴幼儿平均视力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平均视力左右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与单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0~4岁婴幼儿视力与年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85,P<0.01).结论 婴幼儿视力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不同年龄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视力检测方法:月龄≤2组婴幼儿应采用视动性眼震仪检测,2<月龄≤30组婴幼儿应采用Teller视力卡法检测,30<月龄≤48组应采用点状视力法检测,>48月龄可采用E视力表检测.
-
雷珠单抗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11月至2014年2月在宁夏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60岁确诊为wAMD的患者38例41只眼,每月1次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连续3次,之后按需注射.随访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6及12个月佳矫正视力、眼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多焦-ERG的数据资料,评估雷珠单抗治疗wAMD的临床疗效.结果 38例41只眼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12个月的佳矫正视力与治疗前相比平均提高(14.98± 1.65)个字母.OCT测量视网膜黄斑中央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平均下降了(123.98±24.09) μm.mf-ERG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比较第1环(黄斑中心凹)及第2、3环(离心2.58°、5.71°)潜伏期缩短,振幅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荧光渗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退,与治疗前相比渗漏面积平均下降了4.54 mm2.治疗后2例2只眼出现结膜下出血,5例5只眼出现角膜上皮损伤,3例3只眼出现眼压升高,1周后复查均恢复正常.结论 运用雷珠单抗治疗wAMD可有效地减轻黄斑水肿,改善患者视力,不良反应少.
-
两种不同攀设计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伪调节相关研究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攀设计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植入后伪调节力的差异.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2年5~12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82例(126只眼),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髓机分为两组,SN60WF为IQ组植入“L”形Acrysof IQ SN60WF (Alcon Laboratories,Fort Worth,Texas,USA)人工晶状体(59只眼);Adapt AO为AO组植入一体四点Akreos Adapt AO (Bausch&Lomb,Rochester,NY,USA)人工晶状体(67只眼).采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实时测量人工晶状体眼在诱导调节状态下的调节幅度、前房深度及瞳孔直径等变化.结果 两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平均伪调节力:AO组为(1.09±0.51)D,IQ组为(1.26±0.34)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4,P=0.041).IQ组前房深度变化值为(0.29±0.12) mm,AO组为(0.21±0.15)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2,P=0.034).IQ组瞳孔直径变化值为(0.52±0.20) mm,AO组为(0.49±0.16)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6,P=0.541).两组的瞳孔直径与伪调节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51,P=0.024).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单焦点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存在一定的伪调节力,不同攀设计可产生伪调节力的差异.AS-OCT是动态检测人工晶状体眼伪调节过程中眼前段结构的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
SD-OCT对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容积测量分析
目的 应用Spectralis频域OCT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测量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容积.方法 临床实验研究.对2009年6月至2013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采用Spectralis SD-OCT,对72名正常人136只眼,以直径1、3、6 mm ETDRS对黄斑区进行分区,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容积情况.结果 黄斑中心小凹的厚度为(215.68±15.73)μ m,分区中内环上方、鼻侧厚,下方次之,颞侧薄;外环上方厚,鼻侧次之,颞侧、下方薄;黄斑区内环各分区视网膜容积的变化与厚度变化相一致.经中央区的黄斑横切及纵切视网膜厚度地形图均为双峰“M”形,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地形图为开口向颞下的“马蹄形”,各分区视网膜厚度与年龄无明显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228~-0.009,P>0.05).结论 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地形图为开口向颞下的“马蹄形”,经中央区的黄斑横切及纵切视网膜厚度地形图均为双峰“M”形,Spectralis SD-OCT可以准确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容积,为临床黄斑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提供可靠依据.
-
人工鼻泪管植入术与泪道插管术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人工鼻泪管植入术和泪道插管术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泪道阻塞病人,A组90例(91只眼)行人工鼻泪管植入术;B组26例(27只眼)行泪道插管术,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随访7~28个月,A组:治愈72只眼,好转10只眼,无效9只眼,总有效率90.11% (82/91);B组:治愈20只眼,好转2只眼,无效5只眼,总有效率81.48% (22/27).二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09,P=0.578,P>0.05).结论 人工鼻泪管植入术和泪道插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这两种微创泪道手术值得应用和推广.
-
糖尿病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相关分析
目的 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测糖尿病(DM)患者视网膜功能异常变化,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得的D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RT)与mfERG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门诊收治的DM患者37例72只眼和正常对照组20例32只眼纳入研究.依据检查结果按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国际分期标准分为DM无视网膜病变(NDR,Ⅰ级)组17只眼,中、重度非增殖型DR(NPDR,Ⅲ-Ⅳ级)34只眼及增殖型DR (PDR,V级)组21只眼.mfERG评价DM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OCT和mfERG联合评价DM患者形态学和功能学的相关性.结果 NDR组较对照组,mfERG后极部二阶反应(SOK)总反应的P1波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147,P=0.036,P<0.05),而振幅密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608,P=0.000,P<0.05).一阶反应(FOK)仅有P1波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350,P=0.000,P<0.05).NPDR、PDR组较对照组,仅NPDR组FOK的N1波振幅密度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830,P=0.072,P>0.05),其余各指标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检查CRT与黄斑区水肿程度成正相关,mfERG的潜伏期和CRT有直接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50,P<0.05).结论 mfERG能早期发现DM患者亚临床视网膜局部功能异常,潜伏期延长程度和DR病情程度呈正相关.OCT和mfERG联合使用,测定黄斑区域形态及电活动改变,在疾病早期观察、随访和进一步治疗的选择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注视差异在分析双眼视功能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注视差异在评价和分析双眼视功能中的作用,探寻更加准确合适的反映眼部功能的检查方法,同时为异常双眼视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横断面研究.对2013年3月 至2013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选取志愿参与研究的在校大学生80名,男34人,女46人,平均年龄(22.3±3.2)岁,使用电脑验光仪和综合验光仪分别进行客观及主观验光,在全矫基础上于40 cm处,应用Wesson Fixation Disparity Card配合偏振片测量由不同棱镜诱导下的注视差异的大小和方向,并绘制注视差异曲线.应用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进行立体视锐度的检查.让被检者阅读纸质文本材料半小时,使用视疲劳评估表评估视疲劳程度.分析注视差异与双眼视功能各项参数的关系.结果 不同注视差异曲线类型所占比例不同,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6%(37/80)、9% (7/80)、26% (21/80)和19% (15/80).注视差异的大小与立体视锐度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0.350,P=0.004).注视差异曲线斜率与视疲劳程度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0.857,P=0.000).结论 注视差异是评估某些双眼视功能的有效方法,注视差异的测量结果可以辅助诊断临床异常双眼视功能.
-
角膜塑形镜疗效和并发症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疗效及并发症,评估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到2013年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眼科医院使用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的青少年176例321只眼,男72例123只眼,女104例198只眼,年龄7~19 (11.34±0.31)岁.戴镜后1周,1、3、6个月,1、2年随访.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数,角膜曲率,矫正视力(VACC),眼轴长度,裂隙灯检查眼部的健康状况.结果 (1)戴镜前的裸眼视力为0.16±0.11,戴镜1周,1、3、6个月,1、2年后为0.78±0.12,0.79±0.13,0.88±0.12,0.89±0.10,0.90±0.12,0.89±0.13,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52,-32.046,-30.129,-26.116,-25.618,-28.987;均P=0.000);戴镜后1周,1、3、6个月,1、2年的屈光度等值球镜明显下降,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7.737,18.485,18.419,18.152,18.184,18.826;均P =0.000);角膜水平曲率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04,22.037,21.038,27.595,28.156,23.915;均P=0.000);角膜垂直曲率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44,20.564,19.316,21.247,21.763,19.838;均P=0.000).(2)戴镜后1周,1、3、6个月,1、2年的矫正视力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3,0.912,0.097,0.700,0.946,1.372;P=0.280,0.366,0.923,0.487,0.349,0.176);眼轴长度虽有波动,但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801,4.510,3.242,3.561,3.750,3.194;P=0.061,0.072,0.068,0.074,0.073,0.076).(3)配戴过程中并发症有:角膜上皮损伤,结膜炎,重影及眩光,角膜炎,角膜后沉着物(keratic precipitates,KP),角膜云翳.其中角膜上皮损伤有65只眼占20.2% (65/321),结膜炎有31只眼占9.7% (31/321),重影及眩光有8只眼占2.5% (8/321),角膜炎、KP、角膜云翳各有1只眼占0.3% (1/321).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裸眼视力明显提升,矫治近视效果明显.配戴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
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功能长期随访研究
目的 评价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的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60例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按手术时年龄分为3组.A组:<1岁;B组:≥1岁且<2岁;C组:2~6岁.随访期5年,观察患儿术后不同时间佳矫正视力、视觉诱发电位(VEP)和双眼视功能的变化.结果 术后6个月、1、3和5年佳矫正视力、VEP P100潜伏时和振幅均优于术后1周;术后1年上述指标优于术后6个月;术后1、3和5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视力:术后6个月Vs术后1周:qA=60.10,qB=99.51,qC=56.09;术后1年Vs术后6个月:qA=6.71,qB=8.72,qC=9.73;术后3年Vs术后1年:qA=1.10,qB=1.30,qC=1.00;术后5年Vs术后3年:qA=0.35,qB=0.76,qC=0.25.P100潜伏时:术后6个月Vs术后1周:qA=92.31,qB=109.21,qC=83.51;术后1年Vs术后6个月:qA=45.07,qB=49.29,qC=48.17;术后3年Vs术后1年:qA=1.88,qB=1.54,qC=1.66;术后5年Vs术后3年:qA=1.20,qB=1.59,qC=1.02.振幅:术后6个月Vs术后1周:qA=140.97,qB=100.99,qC=95.81;术后1年Vs术后6个月:qA=74.66,qB=98.97,qC=76.95;术后3年Vs术后1年:qA=1.57,qB=1.79,qC=1.02;术后5年Vs术后3年:qA=1.72,qB=0.67,qC=1.59.三组术后5年与术后1周视力差值分别为0.411±0.026、0.387±0.022和0.214±0.015(qAB=4.49,qBC=53.47,qAC=47.33);P100潜伏时差值分别为(64.78±1.06) ms、(42.67±1.02) ms和(32.65±0.92) ms (qAB=93.54,qBC=59.30,qAC=150.18); P100振幅差值分别为(12.74±0.26) uV、(9.08±0.22) uV和(6.88±0.21) uV(qAB=68.55,qBC=58.65,qAC=117.00),均从A组依次减小.三组各有20 (71.43%) (20/28)、20 (33.33%) (20/60)和10 (13.89%) (10/72)例获得不同程度双眼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AB=3.88,x2BC=4.40,x2AC=14.81,P<0.05).结论 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视功能恢复与手术年龄有关,手术年龄越小,视功能恢复越好.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屈光矫正及增视训练,对患者视功能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
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对后发障行激光切开术后视觉质量评估
目的 应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研究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切开术后患者眼内散射的变化,客观评价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7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42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后患有后发性白内障纤维型Ⅱ级及Ⅱ级以下膜,明显影响视力的患者行Nd∶YAG激光切开术.术前及术后2周散瞳前测量佳矫正视力(BCVA),并将瞳孔充分散大,用裂隙灯数码相机进行眼底红光反射照相,联合Image Pro Plus6.0软件测量激光孔的大小.采用OQAS Ⅱ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4mm瞳孔下手术前后的客观散射指数(OSI),OQAS值(OVs),斯特列尔比(SR)和调制传递函数(MTF).结果 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切开术后2周,BCVA明显提高,logMAR视力由术前平均0.541提高到术后0.137,术后OSI值(3.263±2.118),较术前(12.148±3.511)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18,P<0.05),术后SR、MTF以及OVs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切开术后2周,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眼内散射明显减小,术后视觉质量显著提高.
-
OCT在特发性黄斑部CNV偏心注视患者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干涉光断层扫描(OCT)对特发性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偏心注视患者的注视性质进行检查.方法 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在沈阳市第四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单眼特发性黄斑部CNV偏心注视且注视比较稳定患者20例.用蔡司Cirrus HD-OCT对注视点及病灶进行扫描,应用蔡司Cirrus HD-OCT利用黄斑程序分析系统计算偏心注视点距离黄斑中心凹的距离.结果 20例患者中心凹下均有CNV,OCT扫描见色素上皮层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增厚,反射增强,注视点位于病灶旁的视网膜;注视点在黄斑中心凹正上方者6例,颞上象限8例,鼻上象限6例;颞下象限、鼻下象限未出现.注视点距离黄斑中心凹的平均距离为(1152+296) μm,偏心距离范围为571~1735 μm.结论 蔡司Cirrus HD-OCT是一种对注视性质有效地检查方法,可以较精确地确定出偏心注视点的位置及黄斑中心凹的距离.
-
光动力疗法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观察
目的 评价光动力疗法联合雷珠单抗(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在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眼科就诊的21例(21只眼)经光动力疗法(PDT)联合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RAM)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1.5±10.6)岁,均为初次就诊或是以前就诊已确诊,但是从未接受治疗的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在光动力疗法后72 h后至1周内行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0.5 mg/0.05 ml),并在注射后4、8、12周随访,记录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和中心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经3个月的随访,21例患者视力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初诊视力与术后4、8、12周佳矫正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170、8.508、8.530,P<0.05);术前中央视网膜厚度与术后4、8、12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170、8.508、8.530,P<0.05);中央视网膜厚度术后4周和术后8周及术后12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6、1.993,P >0.05).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PDT联合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疗效显著,可以降低中央视网膜厚度,提高患者视力.
-
泪道阻塞性疾病置管选择及疗效
目的 根据泪道阻塞患者阻塞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置管方式,评估其术后的疗效.方法 对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48例(51只眼)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排除外伤性及先天性婴幼儿泪道阻塞)中,20例(22只眼)慢性泪囊炎或鼻泪管阻塞的患者行鼻泪管探通+泪道再通管逆行植入术,17例(18只眼)单纯泪点、泪小(总)管阻塞者行泪小管激光成形+环形引流管植入术,11例(11只眼)泪点、泪小(总)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或鼻泪管阻塞患者行泪道激光探通+联合置管.结果 拔管后随访2~6个月,鼻泪管探通+泪道再通管置管组治愈率90.9% (20/22),泪小管激光成形+引流管环形植入组治愈率83.3% (15/18),泪道激光探通+联合置管组治愈率81.8% (9/11).总有效率治愈率86.3% (44/51).结论 针对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泪道阻塞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方式的置管手术,简单、有效、可行.
-
A与B超及CT对眼内异物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A与B超、CT对眼内异物的诊断及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3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就诊的48例(48只眼)眼外伤术前诊断为眼内异物患者的A与B型超声图像和CT图像,并与手术所见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48例中确诊眼内异物43例.术前A与B超检查漏诊3例,出现假阳性5例,检出率83.33% (40/48);正确诊断40例,确诊率93.02% (40/43).CT扫描漏诊8例,否认超声5例的假阳性图像,检出率为72.92% (35/48);正确诊断35例,确诊率81.40% (35/43).综合分析双向检查图像,术前诊断眼内异物43例,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诊断准确率提高至100%.A与B超对诊断的40例异物定位准确同手术所见一致,优于CT.CT对诊断的35例异物定性准确率均同手术所见一致.结论 A与B超和CT对眼内异物的诊断各有优缺点,A与B超联合CT可提高眼内异物诊断准确率.
-
鼻泪管支架治疗鼻泪管阻塞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鼻泪管阻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经回顾性分析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89例103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慢性泪囊炎77例88只眼,单纯鼻泪管阻塞12例15只眼.自下鼻道逆行扩张鼻泪管成功后植入鼻泪管支架,术后7d内每天冲洗泪道,局部滴用含激素的抗生素滴眼液,术后1个月内每周冲洗泪道,术后6个月内每月冲洗泪道.结果 随访6~36个月,76例88只眼获得成功,术后溢脓症状消失,溢泪症状改善有效率85.4% (88/103).3例3只眼因骨性鼻泪管畸形无法逆行扩张鼻泪管而未能植入鼻泪管支架,改行鼻腔泪囊吻合术.3例3只眼术后2~3个月泪总管阻塞致流泪症状复发,6例8只眼术后6个月内、1例1只眼术后26个月鼻泪管支架出现阻塞,经泪道空芯探针反复疏通,同时给予0.4%庆大霉素+0.1%地塞米松混合液冲洗泪道,滴用含激素的抗生素滴眼液后治愈.结论 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鼻泪管阻塞性疾病,具有手术无切口,术后面部不留瘢痕,保留泪道解剖位置,具有可重复性,操作简单、安全、微创、省时等优点.通过提高手术技巧、加强术后泪道护理,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推动鼻泪管支架在临床的应用.
-
七氟烷在婴儿先天性白内障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吸入七氟烷在婴儿先天性白内障筛查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36例出生(71.0±14.6)d的婴儿,睡眠状态下面罩密闭吸入4%七氟烷,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达60%时行眼科检查.结果 麻醉诱导时间(112.5±21.4)s;诱导前后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脉博氧饱和度(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8.2±2.7) min;入手术室至出麻醉复苏室(PACU)时间(22.3±5.1) min.筛查过程中出现屏气2例,未发生喉痉挛、咳嗽、分泌物增加和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术后苏醒快,无恶心呕吐、躁动.结论 单纯吸入浓度4%的七氟烷行全身麻醉,用于婴儿先天性白内障筛查,效果好且安全,禁乳水时间缩短,利于生理功能恢复.
-
双眼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单眼视盘小凹一例
患者女,57岁.左眼白幼视力不佳,近两年右眼视力下降明显,2013年11月28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联姻,家系中无类似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8(-0.75 DS<-0.25DC×90° =0.8),左眼0.2(-1.75 DS<-0.50 DC×90°=0.2),双眼眼压正常,眼球运动正常,无眼球震颤.双眼直、间接对光反射灵敏,角膜透明,前房深度适中,虹膜未见缺损,晶状体密度增高,玻璃体浓缩.
关键词: -
间歇性外斜视伴外直肌中异常骨组织一例
患者女,8岁.因左眼间歇性外斜视3年,加重1年,于2013年1月10日初诊.患者父母亲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同样眼病史.患者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无眼部手术及外伤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1.0,左1.0;眼位检查:(1)角膜映光:33 cm,右眼注视(REF),左眼-10°,左眼注视(LEF),右眼-10°;交替遮盖,双眼(OU)外->正.
关键词: -
先天性双眼对称性黄斑区脉络膜缺损一例
患儿男,5岁.因自幼视力差,于2014年3月30日就诊于我院.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亲否认怀孕期间服用药物,接触放射线等,患儿足月、剖宫产、第二胎,患儿姐姐体健.眼部情况:视力右眼0.04,左眼0.04(原镜矫正),原镜度数双侧均为-3.00 DS,患儿家长拒绝屈光检查.回弹式眼压检查:右眼12 mmHg,左眼13 mmHg.双眼水平震颤.
关键词: -
Cogan综合征二例
例1 女,53岁.因双眼视物模糊、畏光、流泪、头晕半年于2011年3月22日来诊.同时伴有听力下降.半年期间,因相同症状多次就诊于多家医院,先后多次被诊断为急性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本次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5,左眼0.6.双眼球结膜透明,上下睑结膜轻度充血.双眼角膜基质层混浊,颞下方见斑片状水肿,角膜近周边处可见毛刷样新生血管生长,伴影子血管(图A),双眼角膜病变基本对称.其余眼部表现正常.
关键词: -
眼睑毛细血管瘤切除术后伤口反复渗血一例
患者男,67岁.因右眼上睑新生物2月余于2013年7月25日入院.病程中新生物逐渐增大,不慎触碰可出现破溃出血.既往高血压病史4年余,2012年12月曾于我院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及“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查体:右眼上睑距外眦8 mm处可见一13 mm×8 mm大小分叶状新生物,表面光滑,可见扩张毛细血管,色暗红,质地软,基底较宽,与周围组织分界清,不可推动,无压痛及破溃出血.
关键词: -
眼眶胃肠道间质转移瘤一例
患者女,43岁.因“左眼视力下降,眼球突出1月余”于2013年7月23日至我院就诊.既往史:2009年曾因小肠间质瘤行手术切除;2011年于我院行肝脏转移间质瘤部分手术,术后病理报告(见图1~2)示:(肝尾状叶、肝右后叶结节)胃肠道间质瘤;瘤细胞梭形、卵圆形,核异型性明显,见出血坏死、核分裂像,0~5个/100HPF;免疫组化标记结果(201106002):瘤细胞:AE1/AE3(-)、EMA(-)、CD117(+)、DOG-l(+)、CD34部分(+)、EMA(-)、S-100蛋白(+)、Des(-)、Ki-67:15%(+).
关键词: -
白内障术后囊袋阻滞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58岁.因“右眼白内障术后9月,视力下降1月”于2014年2月1 1日来我院就诊.有双眼近视史.“左眼视网膜脱离”于2008年3月21日在外院行“环扎+玻璃体切除+注C3F8术”,2012年1月“左眼老年性白内障”在我院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中见悬韧带离断,未植人人工晶状体,2012年6月在我院行“左眼人工晶状体悬吊植入术”.2013年5月15日因“右眼老年性白内障”在我院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顺利.
关键词: -
乳腺癌脉络膜及颅内转移一例
患者女,28岁.因左眼痛、头痛伴视力下降半月于2013年11月25日就诊我院,既往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3年余,免疫组化:ER(+),PR(-),Her-2(+++).入院检查,左眼视力手动/眼前20 cm,眼睑痛性痉挛,角膜雾状水肿,瞳孔散大,玻璃体腔内见青灰色半球状隆起肿物,眼压T+1.眼部B超:左眼后极部扁圆形中强回声实性隆起,边界清伴视网膜脱离(图1).
关键词: -
浸润性乳腺癌眼睑转移一例
患者女,68岁.2010年6月因左眼上睑肿物5个月就诊于邢台市眼科医院,门诊给予抗炎治疗,效果不佳,疑为转移性肿瘤,经检查发现右侧乳腺外上象限肿块.2010年7月于外院行右侧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曾放疗.同年10月行化疗,发现左眼上睑肿物明显缩小,停药后增大.为求进一步诊治,患者于2011年1月5日再次就诊于邢台市眼科医院,门诊以“左眼上睑肿物,双眼老年性白内障”收入院.体检: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右前胸壁长约25 cm手术瘢痕延及右腋,愈合好.
关键词: -
单纯性眼球脱臼二例
例1 患者女,50岁.因左眼被双轮车车把击伤后眼球突出3h于2014年4月7日入院.入院时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眼科检查:左眼视力无光感,眼球完整突出于眶缘外,角膜朝向颞上侧,下直肌、内直肌、视神经离断(棉签所指处,见图1).眼眶CT检查提示眼眶骨无骨折征象.诊断:左眼球脱臼,视神经离断.处理:行眼球摘除术.
关键词: -
波阵面像差在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晶状体材料和设计的不断更新完善,加之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白内障手术已经越来越接近屈光性手术的范畴.如何使白内障患者术后获得更好地视觉成像质量,如何选择更适合人眼的人工晶状体,目前是白内障手术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波阵面像差理论的问世,可以通过波阵面像差技术对不同材料,不同设计的人工晶状体进行必要的光学质量评价,从而设计出更加适合人眼生理特点的人工晶状体.文中就波阵面像差在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色素膜炎继发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色素膜炎继发性白内障由于手术治疗时难度大、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逐渐成为许多研究关注的焦点.文中简要的介绍了色素膜炎继发性白内障的分类、术前评估及炎症控制、术中手术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为色素膜炎继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提供一些新的信息.
-
周围性面瘫所致眼部损害的治疗进展
周围型面瘫由面神经受损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眼睑闭合不全、瞬目减少,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鼓腮、吹口哨时漏气,口角歪向病灶对侧.面瘫引起的眼睑闭合不全等眼部损害,如果缺乏及时、恰当的治疗,轻者发生干眼,重者会出现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溶解甚至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文中对面瘫所致眼部损害的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
人工晶状体材料研究进展
目的 白内障术中人工晶状体植入是术后恢复视力的有效的方法.人工晶状体种类繁多,不同材料和不同设计的人工晶状体在临床应用方面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文中对近年来人工晶状体材料研究进展,包括传统的PMMA材料、硅胶和水凝胶材料、丙烯酸酯材料以及可注入式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优缺点及临床应用前景.
-
液性后发障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液性后发障是一种罕见的后发性白内障类型,是白内障摘除术后一种远期并发症.表现为在人工晶状体和后囊膜之间一种均质乳白色液体的集聚,可引起短期视力下降,偶可白行缓解,多需干预治疗.因其罕见,临床眼科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在此对此病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发病危险因素等进行简要总结,以增强广大眼科医师对此病的了解,掌握其治疗方法.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眼内压升高原因及对眼后节影响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普及,手术中眼内压的升高日益受到重视.囊袋阻滞综合征、灌注液迷流综合征、术中高灌注压及合并其它眼部或全身疾病等因素均可引起术中眼内压升高.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问题是手术中眼内压的升高对眼后节带来的影响.
-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郎罕细胞在角膜浅层斑翳形成研究
目的 采用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浅层斑翳形成过程中的眼表郎罕细胞(langerhans' cells,LC),分析LC在角膜浅层斑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病例实验研究.对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342例(342只眼)浅层角膜溃疡和角膜炎、轻度的角膜外伤和化学伤患者,进行连续的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观察,对恢复期的LC共聚焦显微镜图像进行研究总结,分析LC在角膜浅层斑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结果 (1) 342例(342只眼)中,有317例(317只眼)患者在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中发现郎罕细胞从角膜缘的毛细血管和(或)新生血管中游离移行出来,占92.69% (317/342). (2)有287例(287只眼)发现郎罕细胞移行参与角膜上皮细胞层及前弹力层的修复过程,占83.92% (287/342).(3)有231例(231只眼)发现郎罕细胞在角膜上皮修复后继续移行至病灶周边部,同时郎罕细胞变形、伸出更多突触,开始参与角膜浅层斑翳的修复过程,占67.54%(231/342).(4)有322例(322只眼)发现郎罕细胞移行聚集至病灶处,参与与角膜浅层斑翳的修复过程,占94.15% (322/342).结论 郎罕细胞在角膜浅层斑翳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根据研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1阶段渗漏移行期:毛细血管或者新生血管扩展,郎罕细胞从血管中移行出来.第2阶段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的修复移行期:郎罕细胞向病灶聚集移行,参与角膜上皮的修复过程和前弹力层的修复过程.第3阶段角膜浅层斑翳形成期:郎罕细胞在溃疡灶处聚集,参与浅层斑翳的形成.
-
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2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中时空表达变化研究
目的 评估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 induced retinopathy,OIR)中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2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 FGF2)的时空变化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随机化将C57BL/6J幼鼠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制作OIR模型,P17取各组视网膜行HE染色及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acyanate-dextran,FITC-dextran)眶后注射视网膜铺片确定OIR模型建立;P13、P15、P17取视网膜,WEST BLOT检测FGF2时空表达变化.结果 OIR模型建立成功,P13、P15、P17实验组FGF2表达呈现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OIR可能通过增加FGF2表达抑制氧诱导视网膜病变.
年 | 期数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