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第二代双源CT肺动脉造影扫描方案优化选择
目的 探讨第2代双源CT行CTPA的扫描方案时其增强对比剂合理使用剂量.方法 选择2011年1-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120例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行第2代双源CT-CTP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4组,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双管注射对比剂及生理盐水,各组注射方案为:A组:35 ml对比剂+55 ml生理盐水,B组:40 ml对比剂+50 ml生理盐水,C组:45 ml对比剂+ 45 ml生理盐水,D组:50 ml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两位影像医师测量统计各目标血管增强CT值、并对图像质量及碘图伪影评分.结果 A组各段肺动脉增强CT值高于200 HU的比率( 80% ~ 90%)低于B、C、D3组(93% ~ 100%)(均P<0.05),B、C、D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图像质量评分4.33明显低于B、C、D3组(>4.8)(均P<0.05),B、C、D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碘图伪影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即伪影少,D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即碘图伪影多,B、C组碘图伪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91).结论 B、C组(40 ml对比剂+50 ml生理盐水、45 ml对比剂+45 ml生理盐水)方案图像质量好,碘图伪影少,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着尽量减少对比剂使用剂量的原则,B组扫描方案较C组方案更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
剖宫产瘢痕妊娠治疗方法与疗效综合分析
目的 综合评价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卫生经济学效益.方法 全面检索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生物技术信息检索系统(PubMed)、维普、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搜集CSP治疗的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纳入文献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转阴时间等观察指标,计算加权均数及组合标准差.结果 在CSP治疗方法中,甲氨蝶呤肌内或静脉注射后清宫术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子宫动脉栓塞后清宫术的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率以及住院天数均相对较小;甲氨蝶呤局部注射后清宫术的医疗费用相对较低;甲氨蝶呤肌注或子宫动脉栓塞后宫、腹腔镜手术的术后血清β-HCG转阴时间较短.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后清宫术治疗CSP较其他方法占有较大优势.
-
硬膜外腔预充1:200000肾上腺素对置管诱发剖宫产术患者硬膜外血管损伤的影响
目的 评价硬膜外腔应用肾上腺素(1∶200000)对置管诱发剖宫产术患者硬膜外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5至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单胎足月妊娠急诊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经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组和N组(n=50).硬膜外穿刺成功后,E组经硬膜外穿刺针注入0.9%含肾上腺素( 1∶200000)的生理盐水5 ml;N组经硬膜外穿刺针注入0.9%生理盐水5 ml,两组注射完后均保持注射器压缩针栓20 s,使预充液充分扩散,然后置入硬膜外导管.于麻醉前(T1)、穿刺置管成功后改仰卧位2 min时(T2)、胎儿娩出时(T3)和手术结束时(T4)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记录置入硬膜外导管时硬膜外穿刺针针尾出现淡红色血水、硬膜外导管回抽见淡红色血水、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从导管回抽出新鲜血液)和拔出硬膜外导管见尾端有暗红色血的例数.结果 两组血液动力学指标均波动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入硬膜外导管时硬膜外穿刺针针尾出现淡红色血水(10%比12%)、硬膜外导管回抽见淡红色血水(4%比6%)、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0%比0%)和拔出硬膜外导管见尾端有暗红色血(26%比30%)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硬膜外腔预充1∶200000肾上腺素并不能减少置管诱发的硬膜外血管损伤.
-
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D检测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病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D( SP-A,SP-D)的检测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合并间质性肺病(ILD)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2005年7月至2011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的100例PM/DM患者,20例肺部感染患者以及42名健康对照组血清中SP-A,SP-D水平.分析SP-A,SP-D与PM/DM合并ILD的关系及诊断ILD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判断PM/DM临床特点以及预后与血清中SP-A,SP-D水平相关性.结果 合并ILD的PM/DM组血清SP-A,SP-D水平分别较未合并ILD的PM/DM组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但与肺部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SP-A,SP-D,SP-A+ SP-D诊断PM/DM合并ILD的敏感性分别为66.1%、64.3%和80.0%,特异性分别为72.7%、72.7%和70.4%,PM/DM患者血清SP-A水平与血清铁蛋白(r=0.364,P<0.05)、CRP(r =0.458,P<0.05)呈显著正相关,而与DLCO%(r=-0.474,P<0.05)、VC%(r=-0.404,P<0.05)呈显著负相关.SP-D水平与外周血CD3+T细胞计数(r=-0.244,P<0.05)、CD4 +T细胞(r=-0.277,P<0.05)存在负相关关系.血清SP-A升高是PM/DM合并IL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P-A,SP-D可作为PM/DM合并ILD的潜在血清学标志物,对PM/DM合并ILD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其联合诊断ILD优于单个指标诊断.血清SP-A水平作为PM/DM合并ILD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
年轻与老年小鼠血管内皮细胞microRNA的差异表达
目的 观察年轻与老年小鼠血管内皮细胞(EC) microRNA (miRNA)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 原代分离并培养雄性C57BL/6J小鼠年轻和老年EC,免疫组化Ⅷ因子染色对EC进行鉴定,体外比较年轻和老年EC增殖速度,采用miRNA基因芯片分析年轻与老年EC内miRNA表达差异谱,荧光定量PCR(qRT-PCR)进行验证.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EC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Ⅷ因子染色证实原代分离的细胞为EC;在0.5%、1%、5%、10%、20%血清浓度下,MTT比色法测得年轻EC的吸光度值(A值)分别为0.260±0.006、0.350±0.011、0.404 ±0.027、0.519±0.034、0.590±0.040;老年EC的A值分别为0.360±0.011、0.480±0.019、0.532±0.025、0.641±0.036、0.710 ±0.038,发现老年EC增殖速度比年轻EC快(P<0.05);排除性别差异,经miRNA基因芯片,qRT-PCR证实miR-135a、miR-182、miR-96、miR-31、miR-126-3p和miR-362-5p在年轻EC表达上调(表达差异倍数分别为34.5±1.8、5.4±1、12.8±1、3.1±0.6和14.5±1.1),miR-335-3p和miR-335-5p在老年EC表达上调,表达差异倍数分别为3.3±0.6和2.1±0.3;其中,老年EC内miR-335-3p的上调,年轻EC内miR-135a,miR-96上调可能与老年EC内eNOS表达降低相关.结论 随年龄增长,EC的miRNA发生变化,调节EC内的基因表达,与衰老相关.
-
异氟烷麻醉对老龄大鼠海马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异氟烷对老龄大鼠海马Tau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61只,18 ~19月龄,体质量400 ~ 5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异氟烷麻醉组(Ⅰ组,n=31):1.4%异氟烷麻醉2h,于麻醉前5d和麻醉后2d分别进行行为学测试;对照组(C组,n=20):不行异氟烷麻醉,行为学测试同Ⅰ组;空白组(B组,n=10):不行异氟烷麻醉和行为学测试.以麻醉后5 dⅠ组逃避潜伏期比C组延长>1.96倍标准差为判断认知功能障碍的标准.根据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将Ⅰ组再分为2亚组,认知功能障碍组(P亚组)和非认知功能障碍组(NP亚组).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分离海马,测定海马总Tau蛋白(T-Tau)、磷酸化Tau蛋白Thr231( pT231)、磷酸化Tau蛋白Ser396 (pS396)、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和蛋白磷酯酶2A(PP2A)的表达.结果 P亚组6只,NP亚组25只.3组大鼠麻醉前行为学测试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C组游泳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亚组平台所在原象限停留时间[(49.1±0.9)s]短于NP亚组[(53.6±3.8)s]和C组[(55.0±3.3)s](P<0.01),NP亚组和C组平台所在原象限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鼠海马T-Tau、pT231、pS396、GSK-3β和PP2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亚组与NP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氟烷麻醉对老龄大鼠海马Tau表达无影响,提示异氟烷麻醉诱导的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Tau通路无关.
-
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和治疗策略
卒中是目前全球成人致残和死亡的重要病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死于卒中为150万,其中缺血性卒中超过一半[1].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约1/4的缺血性卒中与颈动脉狭窄有关[2].因此,加强并规范颈动脉狭窄疾病的治疗已成为预防卒中发病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
宫内伴宫角妊娠行宫角切开取胚后足月活产一例
患者女,30岁,2007年因原发不孕、输卵管积水行腹腔镜下双侧输卵管造口术,术后未避孕未孕.2010年7月因输卵管性不孕接受超促排卵及体外受精治疗,于2010年10月13日首次移植2枚冻融胚胎.移植后30 d常规B超检查发现宫内正常位置一活胎,孕囊大小约4.2cm×1.2cm,顶臀长0.9 cm;伴左侧宫角一活胎,孕囊大小约3.0 cm×3.0 cm,顶臀长1.1cm,孕囊外侧肌壁变薄,厚度约0.17 cm;盆腹腔未见游离液体.
-
甲型血友病合并抗体阳性患者骨科大手术的替代治疗三例
病例1患者男,26岁,57 kg,因“确诊甲型血友病25年,右大腿疼痛2个月”就诊于我院,患者2年前因“右股骨干骨折”于外院行“右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入院诊断“右股骨髁上骨折、右膝血友病性关节炎、甲型血友病”,拟行“右股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同种异体骨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术前查FⅧ:C为7.1%,无凝血因子Ⅷ( factorⅧ,FⅧ)抗体,手术当日FⅧ制剂按100%替代,术后前3d按80%替代,术后第4~7天按60%替代.
-
经气管造瘘口置入支架急诊治疗气管留置套管后狭窄一例
患者男,75岁,主因全喉切除术后7个月,进行性呼吸困难1个月于2009年12月12日急诊入住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患者7个月前因喉癌(T4N1M0)行全喉部切除和双侧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术后予以颈部气管切开造瘘,留置气管金属套管维持通气.近1个月出现渐进性呼吸困难,患者来耳鼻喉科求治时已经出现显著的呼吸障碍,吸气性“三凹征”明显,气促评级为Ⅳ级,脉氧饱和度( SPO2)高流量吸氧时为70%.
-
高龄患者卒中后时间窗内给予rt-PA治疗可获益
每年约有新发卒中患者2200万,急性卒中患者对社会的负担是显而易见的.在欧洲,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于急性卒中后的溶栓治疗是有严格指征的:年龄< 80岁,发病时间<3h.但是根据既往的一些报道和荟萃分析发现,年龄> 80岁,溶栓开始时间>发病时间3h,似乎患者也能从中获益.为此第3次国际卒中试验(IST-3)协作组将部分发病时间<6h,年龄>80岁的溶栓患者均纳入研究,其结果发表在5月23日的《柳叶刀》杂志在线版( Lancet,Published Online May 23,2012).
-
华法林使用者急性卒中后静脉溶栓治疗不会增加自发颅内出血风险
急性卒中后,静脉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是目前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应用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增加了自发性颅内出血( sICH)的风险(sICH患者约为溶栓后患者的2.4% ~8.8%).经验告诉我们,华法林使用者静脉溶栓后的sICH风险更高.
-
关节镜辅助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受伤机制主要为膝关节屈曲位受到轴向暴力,经常表现为内侧髁劈裂,外侧髁塌陷,伴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或胫骨髁间棘ACL止点的撕脱骨折.此类骨折常需要通过后侧入路,直视下进行复位固定,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力学的稳定性,手术中存在暴露关节面困难,难以同期处理ACL损伤等困难,本研究回顾通过关节镜辅助治疗的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的资料,探讨该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
-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前景
在过去的20年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已经成为一个引人入胜、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尽管治疗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症状性ICAD临床复发率仍然很高,并且大多发生在同一动脉供血区,有近半数患者致残[1].
-
一站式多模式CT在脑出血诊疗中的应用
多模式CT包括平扫CT、CT血管造影(CTA)以及CT灌注成像(CTP).目前北京天坛医院对脑出血患者进行一站式多模式CT项目检查(图1),在CTA预测早期血肿扩大、平扫CT获得“相对增容比”预测脑疝风险、CTP-PS(CTP -毛细血管通透性)评价血脑屏障破坏等方面获得了一些研究数据.
-
重视脑白质高信号的异质性和临床重要性
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s),表现为在磁共振T2加权或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FLAIR)上,双侧侧脑室周围或皮质下白质多发的点状、斑片状或融合性高信号.WMHs也被称脑白质疏松,是由Hachinski等[1]在1987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脑皮质下白质的异常CT表现,即白质密度减低.WMHs普遍存在于老年人群中,据统计,60 ~ 70岁的人群中80%以上患有WMHs,而到80 ~ 90岁则几乎可达100% [2],因此常常被认为是一种老龄化现象,被许多医生所忽视.
-
一代宗师 总编楷模
2012年7月7日,当大地在沉睡之中,人们满怀希望期待着新的太阳升起之际,噩耗传来,我国内科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华内科杂志》杰出的总编辑翁心植教授驾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翁心植教授1919年5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6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内科学与呼吸病学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朝阳医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