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실험화림상감염병잡지(전자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恩替卡韦耐药位点阳性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ETV变异位点及其相关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临床实验室PCR室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使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出的18例HBV多聚酶序列ETV耐药位点[T184、S202和(或)M250]变异阳性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有7例(38.9%)肝硬化患者,16例(88.9%)为核苷(酸)类药物经患者,且大多在LAM或LdT治疗失败后采取单药序贯治疗,部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12例患者为典型的ETV耐药位点变异,均为(L180M+M204V)+T184A/L或S202G变异,其中12例(66.7%)患者检测出T184位点变异,6例患者(33.3%)检测出S202变异,未检测到M250位点的变异。有6例患者为不典型的ETV耐药位点变异,仅检出T184单一位点变异,此6例患者既往均未服用过ETV治疗。结论核苷(酸)类药物经治患者单药序贯治疗及患者的依从性差是ETV耐药发生的主要原因。ETV耐药一般在L180M+M204V变异的基础上再加上T184、S202和(或)M250位点变异,但M250位点变异少见,而单一T184位点变异阳性并不代表对ETV产生耐药。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凋亡抑制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凋亡抑制基因Bag-1、Bcl-2在肝癌细胞、癌旁及正常肝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其与肝细胞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60例癌组织、30例癌旁组织及14例正常肝组织中VEGF、Bag-1及Bcl-2的水平,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EGF、Bag-1及Bcl-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P均<0.05);VEGF、Bag-1及Bcl-2的表达与肝癌的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癌栓形成以及有无包膜形成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级及大小以及甲胎蛋白(AFP)等因素无关。VEGF、Bag-1及Bcl-2的表达呈高度一致性(P<0.05);VEGF、Bag-1及Bcl-2阳性患者的1年和2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 VEGF、Bag-1及Bcl-2与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并可作为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
-
阿德福韦酯初治耐药与阿德福韦酯挽救治疗再耐药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目的:研究阿德福韦酯(ADV)初治耐药和ADV挽救治疗拉米夫定(LAM)耐药者再耐药的临床和病毒学特点。方法对ADV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突破的患者进行耐药位点的检测。明确耐药位点患者中单用ADV者37例,LAM耐药后换用ADV的患者40例,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时留取血清标本,行血生化检测并收集其临床资料。结果 ADV初治耐药(ADVr)组和ADV挽救LAM耐药再耐药(LAMr/ADVr)组患者临床特征中的平均年龄、性别分布、HBsAg定量、HBV DNA载量、基因型分布、肝功能指标(TBil、ALT和AST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患者的HBeAg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7.5%vs 83.8%;χ2=6.339,P=0.012)。在病毒学特征方面,N236T变异、A181T+N236T变异更多发生于ADVr组患者中,而LAMr/ADVr组患者的耐药模式更加复杂。结论 LAM耐药后换用ADV治疗同样会导致病毒耐药的发生,临床特征和ADV初治耐药相近,但引起HBV变异模式的复杂化。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修正评分及白细胞监测鉴别脑外伤患者应激反应与早期感染的价值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修正(ASS)评分及白细胞监测鉴别应激反应和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外伤患者80例,根据是否发生早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每组各40例。在入院7 d内对患者进行ASS评分,并于入院后前7 d以及第10、14、21 d对患者进行外周WBC监测并记录高体温。结果感染组患者ASS平均得分(8.873±2.366)分;非感染组平均得分为(3.896±1.350)分,感染组ASS评分显著高于未感染组(t=12.347,P<0.05);应激反应所致体温及外周白细胞水平异常在伤后第1天为明显,以后呈下降趋势,感染组患者下降后再次上升。结论患者伤后14~21 d的体温及白细胞走势对早期感染的诊断具有指示意义,ASS评分对早期感染有预测价值,可有助于鉴别应激反应与早期感染。
-
肝功能失代偿期的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抗病毒治疗的生存分析
目的:探讨肝功能失代偿期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在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及内科保肝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抗HBV治疗的获益情况。方法收集整理近7年来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33例肝功能失代偿期的HBV相关HCC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在不同治疗方案下患者的生存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在进行保肝治疗、射频治疗及介入治疗的同时,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较单独应用上述几种治疗方法的患者生存时间延长:单纯内科保肝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而在单纯内科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NAs抗病毒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射频治疗者为8.5个月,射频治疗的同时联合NAs抗病毒者为12个月;介入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介入治疗的同时加用NAs抗病毒治疗者为13个月。抗病毒治疗组与未抗病毒治疗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科治疗与内科加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χ2=7.35,P=0.007;射频治疗与射频加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χ2=11.78,P=0.001;介入治疗与介入加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χ2=16.43,P=0.000)。结论给予肝功能失代偿期的HBV相关HCC患者抗病毒治疗能够延长其生存期,可使患者获益。
-
院内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及分布
目的:了解院内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WHONET 5.6软件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临床分离的742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等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2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棒酸、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依次为89.1%(661/742)、66.7%(495/742)、64.2%(476/742)、61.5%(456/742)、54.7%(406/742)、53.8%(399/742)、52.2%(387/742)、50.4%(374/742)、48.4%(359/742)、36.3%(269/742)、33.7%(250/742)、25.3%(188/742)、15.5%(115/742)、8.1%(60/742)、6.1%(45/742)和0.4%(3/742)。本研究中43.7%标本来源于尿液、23.7%标本来源于痰液、11.1%标本来源于血液。科室分布情况:分别有18.1%和16.2%的标本来源于儿内科病房和泌尿内科病房。结论院内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其次是血流感染。对临床部分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发热原因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引起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发热的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8例行PCN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体温>38.5℃患者的年龄、结石大小、手术时间、术前是否尿路感染、术后是否引流不畅等因素与发热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158例患者中31例(19.6%)出现术后体温升高,其中14例患者术前存在感染,术后引流不畅导致发热者11例,结石直径>3.0 cm组患者术后发热率为47.61%,≤3.0 cm组为9.48%(χ2=28.436,P =0.000);手术时间>90 min组患者术后发热率为25.80%,≤90 min组为10.76%(χ2=5.486,P=0.019);术前存在感染组患者发热率为40.00%,不存在感染组为13.82%(χ2=11.840,P=0.001);术后引流不畅组发热率为84.61%,引流通畅组为13.79%(χ2=37.944,P=0.000);组间发热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年龄、同侧上尿路手术史、合并糖尿病组间发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热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保持引流通畅等治疗后痊愈。结论发热是PCNL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前尿路感染、结石较大、手术时间长和术后引流不畅是发热的主要原因。保持引流通畅及使用有效抗菌药物是主要的处理方法。
-
慢性HBV感染者不同免疫状态下及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和细胞因子水平特点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及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TNF-α和IFN-γ水平的变化特点及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相关性。方法纳入79例处于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HBV感染者(其中非活动性HBV携带期15例、免疫耐受期20例、免疫活化期44例)及21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对其中33例免疫活化期患者进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并随访至48周。分别于治疗前(T0期)及治疗后4周(T1期)、8周(T2期)、12周(T3期)、24周(T4期)和48周(T5期)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时间点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同时对部分患者血清标本中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慢性HBV感染者中,免疫活化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而CD8+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F =3.610,P <0.05)。抗病毒治疗后,△T0~T1、△T0~T2期,HBeAg血清学转换组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升高率显著高于未转换组(P均<0.05);△T0~T5期,HBeAg血清学转换组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升高率显著高于未转换组(Z =-2.200,P <0.05)。免疫活化组患者血清IL-10、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免疫耐受组(P均<0.05)。免疫活化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12周及24周,血清IL-10水平显著下降(t=3.037、3.180,P均<0.05),与ALT水平、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表现不同,免疫活化期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比CD4+T比例及CD4+/CD8+下降,CD8+T比例升高,血清IL-10水平显著升高。HBeAg阳性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升高可能有助于预测HBeAg的血清学转换。
-
2012年度211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病原学检测及分析
目的:掌握2012年度北京大学北京地坛医院教学医院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病原体分布情况与变化趋势,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北京大学北京地坛医院教学医院儿科2012年度211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咽拭子标本,提取病毒RNA,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进行肠道病毒(EV)通用型、肠道病毒71(EV71)型和柯萨奇A16(CoxA16)型肠道病毒核酸检测。EV(+)标本判为EV阳性,EV(+)EV71(+)标本判为EV71阳性,EV (+)CoxA16(+)标本判为CoxA16阳性,EV(+)且EV71(-)CoxA16(-)标本判为非EV71非CoxA16型肠道病毒阳性。结果2012年度211例本院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中EV阳性标本共118例,占55.92%。病毒分型结果显示,非EV71非CoxA16型肠道病毒阳性标本共46例,占22.81%;EV71阳性标本共45例,占21.32%;CoxA16阳性标本共27例,占12.80%。病原学分布分析结果显示,5~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不同年龄、性别组患儿之间病原体构成无显著差异;患儿入院前3d肠道病毒检出率较3 d后高;不同型别肠道病毒感染患儿之间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012年度本院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不同型别EV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非EV71非CoxA16型肠道病毒、EV71、CoxA16,非EV71非CoxA16型肠道病毒感染率较往年具有升高趋势,尚待进一步研究。
-
深圳市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概率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讨深圳市儿童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为重症患儿的早期识别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本院住院的171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性别、年龄、入院时间、按照1︰2匹配的方法(病例组例数与对照组例数比值为1︰2)将患儿分为重症组和轻症组。以儿童职业、居住地、性别、年龄(月)、体重(kg)、发热天数、EV71、手部皮疹、足部皮疹、口腔疱疹、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发病至初诊时间、初诊至入院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9/L)、随机血糖、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等指标作为发生重症手足口病的可能影响因素,利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模型并进行预测,并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经二分类多因素分析,手部皮疹分布、白细胞计数、年龄和EV71阳性4个因素为重症手足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对模型的预测概率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870。根据该模型,对现有的数据进行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87.7%,特异度为93.8%,一致率为91.0%。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模型可定量评估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概率。
-
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及防护对策
目的:分析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通过调查和整理本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上报院感科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资料,对医务人员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结果本研究共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13人,其中针刺伤11人(84.6%)、皮肤暴露1人(7.7%)、黏膜暴露1人(7.7%)。暴露人员护士为主(84.6%),其次是医技人员(15.4%)。暴露源9人为艾滋病,2人为丙型肝炎,1人为乙型肝炎;9人进行了药物干预,其中6人为艾滋病预防性用药。13人全程跟踪随访,职业暴露无一人感染。结论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在传染病医院发生职业暴露,更易感染血源性传染病,故预防尤为重要。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规范操作行为,纠正个体操作手法缺陷,及时更新有效的防护用品、设施,可预防职业暴露的危险。
-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甲胎蛋白与HBV DNA清除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甲胎蛋白(AFP)与HBV DNA清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处于免疫清除期发病2周内AFP升高5倍以上患者共58例,分为非抗病毒治疗组(下称观察组)31例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组(下称阳性对照组)27例,另取同期住院AFP阴性首次发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患者3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分析影响HBV DNA清除率的相关因素。结果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患者均行抗病毒治疗,HBV DNA定量与各临床数据之间均无相关性,观察组HBV DNA定量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FP与HBV DNA清除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20,P=0.018),以下依次为ALT(r=0.7888,P=0.027)和总胆红素(TBil)(r=0.7816,P=0.032)。HBsAg(r=0.0480,P=0.413)和HBeAg(r=0.3356,P=0.191)与HBV DNA清除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AFP升高5倍以上患者,可先进行密切病情观察,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
糖尿病合并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2年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60例糖尿病合并泌尿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特点,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尿液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阳性率为43.4%;革兰阳性球菌(G+球菌)阳性率为36.5%,真菌阳性率14.3%。药敏结果显示,检出的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及复方新诺明敏感性较低,分别为7.6%、68.9%、45.2%、55.9%和31.3%;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及哌拉西林敏感性较高,分别为94%~100%和100%;检出的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哌拉西林敏感性较高(均为100%),耐药率均为0,其次氨苄青霉素、左氧氟沙星及链霉素,分别为70%~100%、50%和67%;对庆大霉素和红霉素敏感性较低,分别为20%和14%。结论大肠埃希菌(E. coli)仍是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但比例下降,而G+球菌呈现增加的趋势。此外,糖尿病患者真菌感染不容忽视。检出G-杆菌对头孢菌素及哌拉西林耐药性较低;检出G+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哌拉西林耐药性较低。
-
雾化法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并发肺部感染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雾化法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冠心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冠心病常规治疗上雾化法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雾化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部体征,判断治疗有效率,观察患者心率变化以及心绞痛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显效3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0%),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P<0.05)。结论雾化法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冠心病并发肺部感染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患者心绞痛次数,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抗感染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影响及分析
目的:探讨抗感染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所收治的9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PCT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感染组血清PCT、CRP水平显著高于无感染组(F=4.419、5.807, P<0.05);感染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PCT水平显著下降(t=6.428、3.513,P<0.05);且经Spearman相关分析,患者血清CRP和PCT水平与SBP的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结论血清PCT和CRP水平是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并SBP的重要指标,抗感染治疗可显著降低PCT和CRP的水平。
-
右美托咪定在感染诱发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早期肺性脑病患者中的镇静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病房内感染诱发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早期肺性脑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本科室收治的60例感染诱发的AECOPD并早期肺性脑病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DXM)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菌、化痰、平喘及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DXM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右美托咪定针应用。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动脉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插管率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经无创呼吸机应用及药物综合治疗12 h后,两组患者一般生命体征均稳定,均不需要行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二氧化碳分压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氧分压显著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DXM组患者心率下降(t=4.182,P<0.05),而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感染诱发的AECOPD并早期肺性脑病患者相对安全有效,对呼吸无明显抑制作用,不增加插管率。
-
两种MALDI-TOF质谱仪对临床分离细菌鉴定结果的比较
目的:比较并评价两种商业化MALDI-TOF MS系统--Bruker Biotyper和Vitek-MS在临床常规实验室细菌鉴定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沈阳军区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临床分离的细菌共238株(包括40个菌属和81个菌种)。按照本实验室临床菌株年分离率,将其分为临床常见菌(149株)和不常见菌(89株)。同时采用两种MALDI-TOF-MS系统对上述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与Vitek2 compact常规生化鉴定进行比较,对3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菌株用16 S rDNA测序确认。结果本研究238株细菌中,Bruker Biotyper和Vitek-MS属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95%和90%,种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91%和87%,无鉴定结果的菌株分别为11株和21株。在149株常见细菌中,Bruker Biotype属和种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98%和96%,Vitek- MS属和种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97%和95%。89株不常见细菌中, Bruker Biotype和Vitek-MS属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90%和79%,种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83%和73%,无鉴定结果的菌株分别为8株和16株。结论 Bruker Biotype属的正确鉴定率高于Vitek-MS;两者种的鉴定水平相似。对不常见细菌,Bruker Biotype属的正确鉴定率高于Vitek-MS。两种质谱仪数据库都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
慢性乙型肝炎与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新探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重型肝炎临床分型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分型建议。方法对124例慢性乙型肝炎及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3个生化指标进行临床分型。结果1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型、中型和重型患者分别占总例数的38.7%,31.5%和29.8%。ALT、TBil和PTA 3个指标在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轻型和中型患者的临床治愈好转率均为100%,而重型肝炎患者为51.4%;在重型肝炎患者中,有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死率或无效率显著高于无肝性脑病患者(χ2=,14.4,P=0.000)。结论根据ALT、TBil和PTA 3个生化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临床分型,简单实用,值得推广。
-
孕妇产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的分析
目的:了解孕妇产前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4项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在本院待产的2352例孕妇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T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HBsAg阳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表面标志物,抗-HIV阳性者标本送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进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确认试验。结果2352例孕妇中,HBsAg阳性率6.54%、抗-HCV阳性率0.97%、抗-HIV阳性率0.12%和抗-TP阳性率0.21%,HBV分布模式和交叉感染情况各异。结论为阻断和降低上述感染性疾病的母婴传播、避免医疗纠纷、预防医院感染等,孕妇产前感染4项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研究Hp感染与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90例来本院就诊的胃癌患者,根据感染Hp与否分为感染组(57例)和非感染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3年内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的平均生存期为(25.75±4.25)个月高于未感染组的(14.32±3.96)个月(t=12.601,P<0.05)。不同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局部浸润深度、远处转移以及根治性切除方面Hp感染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间接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但并非独立影响因素。
-
89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两性霉素B和(或)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住院CN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结果患者首发症状多表现为头痛(89/89,100.0%)和呕吐(62/89,69.7%)。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为该病主要临床表现。CNM确诊前怀疑为结核性脑膜炎19例,占21.3%;怀疑为巨细胞病毒脑炎8例,占8.9%。经两性霉素B和(或)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抗真菌治疗后,66例好转、治愈,20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结论 CNM易出现误诊,两性霉素B和(或)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抗真菌治疗疗效显著。
-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干扰素α功能初探
目的:旨在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干扰素α(IFN-α)的情况,以探究其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和单核细胞功能是否存在缺陷。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肝炎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6例,同期选取与之年龄相匹配的HBV携带者16例和健康人18例。采集血样,分离PBMC,分别与含未甲基化的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序列的寡脱氧核苷酸2216(CPG ODN2216)、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 I:C)刺激共培养,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量其分泌IFN-α量。结果经ODN2216刺激后,CHB组患者PBMC分泌IFN-α量平均为31.20(7.33~44.04)pg/ml,HBV携带者组PBMC分泌IFN-α量平均为109.91(13.74~240.27)pg/ml,健康对照组PBMC分泌IFN-α量平均为107.95(48.59~227.33)。CHB患者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91,P=0.007)。CHB患者组显著低于HBV携带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06,P=0.027)。经poly(I:C)刺激后,三组PBMC分泌IFN-α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28,P=0.427)。结论较HBV携带者和健康对照组,CHB患者体内PBMC中树突状细胞分泌IFN-α明显下降,而单核细胞分泌IFN-α量无显著性降低。
-
成人急性腹泻抗菌药物治疗佳适应证的探索性研究
目的:分析夏秋季急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抗菌药物治疗佳适应证。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10月,本院肠道门诊就诊的30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探索抗感染治疗的佳适应证。结果成人急性腹泻患者中,20~30岁人群发病率较高,女性较多,普通留便率较低,感染性因素所致者居多,抗菌药物治疗需要谨慎。结论急性腹泻是夏秋季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与饮食习惯、食品卫生等多种因素相关,食品卫生监管部门需加大管理力度,治疗上需要加强抗菌药物使用指征的探索。
-
205例丙型肝炎患者血脂水平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维吾尔族和汉族丙型肝炎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5例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HCV、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CV RNA,均相酶比色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h)和甘油三酯(TG)。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维吾尔族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的阳性率为79.46%,显著高于汉族患者(65.59%),维吾尔族丙型肝炎患者HDL-C、Tch和apoA1的含量分别为(1.78±0.96)mmol/L、(3.38±1.79)mmol/L和(1.59±0.83)g/L,显著低于汉族患者[HDL-C、Tch和apoA1的含量分别为(2.25±1.29)mmol/L、(4.37±1.34)mmol/L和(1.95±0.88) 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民族患者间的抗-HCV阳性率、LDL-C、TG、LP (a)和apo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汉族丙型肝炎患者相比,维吾尔族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的阳性率高,而Tch、HDL-C和apoA1的含量降低,提示维吾尔族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受损可能更为严重。
-
院内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及分布
目的:了解本院院内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鑫科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XK-96A-C药敏板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本院临床共分离34株大肠埃希菌和32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34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氨曲南、头孢吡肟、洛美沙星、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依次为70.6%(24/34)、67.6%(23/34)、64.7%(22/34)、58.8%(20/34)、55.9%(19/34)、55.9%(19/34)、52.9%(18/34)、52.9%(18/34)、52.9%(18/34)、50.0%(17/34)、44.1%(15/34)、44.1%(15/34)、38.2%(13/34)、29.4%(10/34)、14.7%(5/34)、11.8%(4/34)、11.8%(4/34)、5.9%(2/34)、2.9%(1/34)和2.9%(1/34)。3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呋喃妥因、头孢唑林、头孢呋辛、洛美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妥布霉素、环丙沙星、氨曲南、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依次为100%(32/32)、37.5%(12/32)、31.3%(10/32)、28.1%(9/32)、28.1%(9/32)、25%(8/32)、21.9%(7/32)、21.9%(7/32)、18.8%(6/32)、18.8%(6/32)、18.8%(6/32)、15.6%(5/32)、15.6%(5/32)、15.6%(5/32)、12.5%(4/32)、12.5%(4/32)、9.4%(3/32)、6.3%(2/32)、6.3%(2/32)和0.0%(0/32)。58.8%(20/34)的大肠埃希菌标本来源于尿液,68.8%(22/32)的肺炎克雷伯菌标本来源于痰液。结论本院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泌尿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临床可根据耐药监测常用的抗菌药物治疗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部分抗菌药物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
-
病毒因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自然史研究表明,HBV持续复制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1],而抗病毒治疗是CHB治疗的关键。但是抗病毒治疗后,仅部分患者的远期预后获得显著改善,部分CHB患者则发生原发无应答、应答不佳,甚至出现耐药及复发,疗效差异较大。目前大量临床研究发现,治疗前病毒、宿主及药物选择等因素及治疗早期宿主对药物应答反应均可影响抗病毒治疗疗效,充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与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实现疗效优化。本文仅就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病毒因素对CHB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做一综述。
-
脓毒症实验动物模型及盲肠结扎穿孔模型的研究进展
尽管医学不断向前发展,但脓毒症(sepsis)及其相关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isfunction syndrome,MODS)仍然是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日益成为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的巨大挑战[1-2]。尽管已做了大量研究,但人类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3]。为进一步研究脓毒症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脓毒症动物模型的选择应用是关键之一。随着对脓毒症本质不断深入认识的同时,如何建立、选择更贴近临床实际的脓毒症动物模型,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实际显得尤为重要。
-
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4(TLR4)单克隆抗体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治疗效果以及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影响。方法采用人血白蛋白,D-氨基半乳糖以及LPS联合诱导的大鼠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并应用TLR4单克隆抗体作为干预剂以及兔抗鼠IgG作为对照,观察TLR4单克隆抗体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肝脏组织学、血清ALT、TNF-α、IFN-γ、HMGB1水平以及肝组织中HMGB1水平的影响。结果 TLR4单克隆抗体能够明显改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损害,降低血清中ALT、TNF-α、IFN-γ和HMGB1水平,并且降低肝组织中HMGB1水平(P均<0.05)。而与模型组相比,以上指标在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LR4单克隆抗体能够保护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并减少HMGB1胞外释放以及肝组织中HMGB1的产生。
-
肺炎克雷伯菌cAMP受体蛋白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在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构建肺炎克雷伯菌cAMP受体蛋白基因(crp基因)缺失突变株与回补株,了解crp基因在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设计位于crp基因(566 bp)上游698 bp片段及下游576 bp片段的两对引物,分别扩增出相应片段并通过融合PCR构建一个1274 bp片段的突变盒,利用双酶切克隆的方法将突变盒克隆至温度敏感性自杀载体pKO3-Km的NotⅠ位点间,电转化至肺炎克雷伯菌中构建肺炎克雷伯菌crp基因无痕缺失突变株(Δcrp)。扩增包含crp基因编码、启动子结合区及转录终止区的2063 bp基因片段并克隆至pGEM-T-easy质粒上,将此质粒电转至crp基因缺失突变株中构建crp基因回补株(C-crp)。采用RT-PCR方法检测crp基因在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的表达情况,确定crp基因缺失突变株与回补株构建成功。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crp基因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通过酵母凝集试验检测crp基因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菌毛形成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肺炎克雷伯菌crp基因缺失突变株与回补株,RT-PCR结果显示,crp基因在缺失突变株中无表达,在回补株重新表达。体外试管静止培养48 h后,crp基因缺失株无明显生物膜形成,而在野生株及回补株的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宽厚生物膜。结晶紫染色定量发现,crp缺失突变株的生物膜相对形成量显著低于野生株(0.063±0.011 vs 1.020±0.056,P<0.001)。酵母凝集试验发现在crp基因缺失突变株中细菌菌毛生成能力下降,提示crp基因影响肺炎克雷伯菌菌毛的生成。结论肺炎克雷伯菌crp基因可能通过调控肺炎克雷伯菌菌毛生成而正调控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
气管滴注法与雾化吸入法建立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及其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脂多糖(LPS)气管滴注法与雾化吸入法建立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确立更为有效的小鼠肺损伤建模方法。方法2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气管滴注组、NS雾化吸入组、LPS气管滴注组和LPS雾化吸入组。分别采用气管滴注法和雾化吸入法建立肺损伤模型,5 h后进行小鼠肺湿重/干重(W/D)比值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蛋白含量测定、细胞分类计数及炎性细胞因子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气管滴注组和LPS雾化吸入组小鼠肺W/D比值,BALF中总蛋白浓度,TNF-α、IL-6、MCP-1和IL-1β等多项炎性细胞因子以及中性粒细胞数目均显著升高(P均<0.05);NS气管滴注组较NS雾化吸入组炎症背景高;LPS气管滴注组较LPS雾化吸入组各项肺部炎症指标组内差异大。结论雾化吸入方法对于建立小鼠ALI模型更有效。
-
苦参素抗病毒作用的临床观察
随着90年代对苦参素药理学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大量应用,发现其对病毒性肝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对需要抗病毒治疗但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接受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本着不放弃每1例有希望治疗的患者的原则,探索用苦参素治疗被正规抗病毒方法“抛弃”的部分患者,近4年观察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33例,证明苦参素抗病毒的临床效果确切,是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报道如下。
-
黄芪对免疫无应答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的影响
艾滋病全球广泛流行、破坏性极强,病死率高,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和根治措施。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ifciency virus,HIV)后,HIV主要侵犯CD4+的免疫细胞,在侵入细胞中大量繁殖,终使免疫细胞完全破坏。目前已证实,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可促使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重建,这也是近年来艾滋病治疗获得的重大进展之一。但是仍有20%~30%患者的HIV载量被完全抑制,而CD4+T细胞计数并未显著升高,这些被称为免疫无应答。中药黄芪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早已被人们认可[1-2],为探索黄芪是否对免疫无应答的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对HAART治疗的免疫无应答的艾滋病患者加用中药黄芪联合治疗1年,观察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
-
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伴HIV阳性一例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出现的脑脊膜、血管或脑脊髓实质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无特征性[1],而以精神症状起病者较为少见,而常被误诊。当神经梅毒合并HIV 感染时,则患者的临床特征变得更为复杂,为神经梅毒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增加了难度,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1例神经梅毒合并HIV 感染的病例报道如下。
-
右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并发两种多重耐药菌感染一例
近年来由创伤引起的骨折呈复合性、多发性,且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外伤性引起肌腱骨骼暴露、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创面感染是外科常见病[1],由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日益严峻[2],如何有效防治细菌感染创面、防止骨髓炎发生、促进外伤愈合成为临床治疗的重点。本文对2013年1月28日就诊于本院1例胫腓骨折并发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临床转归报道如下。
-
卡氏肺孢子菌感染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通常发生在先天性免疫不足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ifciency syndrome,AIDS)人群。其中约70%为AIDS患者,剩余的主要为器官移植,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免疫力低下或诊断未明者,其中<1岁和>14岁的患者以AIDS为常见;1~14岁患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为常见。未经特效药物治疗的肺孢子菌病感染仍然是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和死亡原因之一[1]。现介绍2例临床确诊PCP患者的临床、影像及辅助检查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网上查询途径
-
2014年起本刊对来稿参考文献格式的要求
关键词: 文献 -
本刊常用英文缩写词汇
本刊对于以下读者、作者比较熟悉的感染病学专业名词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即除文题和内文中小标题外,在正文中下列缩写词汇第一次出现时,不必再标注中文。
-
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视频及幻灯文献引用格式说明
-
声明
关键词: -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表格规范
-
关于医学论文中的作者署名和志谢
-
本刊对来稿医学名词和文字的要求
关键词: 医学名词 -
恩曲他滨抗HBV治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FTC)为胞嘧啶核苷类似物,自2006年始,已先后于欧洲和亚洲完成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证实其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中的抗病毒作用[1-2]。FTC多种国产制剂已完成生物等效性试验,被批准用于中国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3-4]。为规范FTC的临床应用,《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与《Infection International(Electronic Edition)》编辑部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对FTC相关数据进行汇总讨论,形成《恩曲他滨抗HBV治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
传染病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观念调查分析
随着医学研究生的扩招,医学研究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为全面了解当前传染病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心态、择业观念等,对某院在读的传染病专业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不足,就业期望值较高,需要加强就业观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就业。
-
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成立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在北京市民政局、中关村管委会等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和大力支持下,以及相关医院、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的共同努力配合下,2014年3月28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国内数十家医院,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森隆药业有限公司等数十家科研院所及企业自愿联合发起,经市民政局核准登记的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正式成立,这是一家集产、学、研为一体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旨在整合各方资源,协调多方力量,搭建肝病临床诊疗产业技术领域的创新平台,以实现肝病诊疗技术的规范、创新和推广为目标,达到“政、产、学、研、用、资”的互补与互动,提升我国肝病产业技术的整体水平与竞争力。
-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征稿启事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感染病学专业学术电子期刊,是一本在载体形式上与纸媒体相互补的多媒体光盘期刊(CD-ROM)。本刊以电子期刊特有的表现形式,运用影视语言和多媒体技术登载有关感染病的专业论著、专家讲坛、临床病理讨论及学术会议等,图文声像并茂,是广大感染病工作者了解当前学科前沿、掌握新技术的有效工具。本刊内容主要包括各种感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临床诊断及预防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以及本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进展。本刊常设的主要栏目有述评、专家讲座、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继续教育园地、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疑难病例分析、综述、临床病例荟萃、设备技术介绍、国内外学术动态等。
-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征稿启事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为卫生部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承办的肝脏病学专业学术电子期刊,是一本在载体形式上与纸媒体相互补的多媒体光盘期刊(CD-ROM)。本刊以电子期刊特有的表现形式,运用影视语言和多媒体技术登载有关肝脏病的专业论著、专家讲坛、临床病理讨论及学术会议等,图文声像并茂,是广大肝脏病工作者了解当前学科前沿、掌握新技术的有效工具。本刊内容主要包括各种肝脏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临床诊断及预防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以及本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进展。本刊常设的主要栏目有述评、专家讲座、论著、指南、继续医学教育、经验交流、短篇报道、综述、临床病理讨论、设备技术介绍、国内外学术动态等。
-
读者·作者·编者
关键词: -
与本刊编辑部互动方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