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

放射学实践杂志

Radiologic Practice 방사학실천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0313
  • 国内刊号: 42-120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2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同济医院《放射学实践》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郭俊渊 胡道予 Paul Gerhardt(德国)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肾脏平滑肌瘤一例

    作者:陶健;王伯胤;王华;王德清

    病例资料患者,女,48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8天入院。平时偶有腰部酸胀不适,无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等。入院体检无明显异常,常规及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B超示右肾中下部一低回声实质性肿块,边界清楚。CDFI示肿块内可见血流信号。

  • 肾脏巨大错构瘤一例

    作者:郑重

    病例资料患者,女,28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部胀痛,加重1个月人院,查体:腹平软,右中下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右肾区叩击痛明显,左肾区无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肾功能无明显异常。

  • 阔韧带巨大子宫肌瘤一例

    作者:洪永莺;陈建中;吴俊

    病例资料患者,女,48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下腹包块,近来增大明显伴排尿困难,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腹泻和腹痛等。既往有乳腺纤维瘤切除及胆囊切除史。查体:神清,皮肤无黄染。左侧乳腺可见2 cm疤痕,两侧乳腺外象限可触及2 cm×2 cm的包块,无压痛。中下腹隆起,可触及20 cm×20 cm×15 cm的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边界不清,活动欠佳,肠鸣音正常,无移动性浊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右侧肋缘下见10 cm的长疤痕。双下肢不肿胀。B超示腹部巨大肿块。

  • 脾原发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宋坤

    病例资料患者,男,42岁,因B超体检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入院1周,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腹痛、腹胀、腹泻,无乏力消瘦。查体:心肺(一),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腹平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PLT 561×109/l,WBC 7.3×109/l,RBC 4.77×109/l。CT:脾脏大小正常,中上极近脾门处可见一大小约9.0 cm× 7.0 cm软组织肿块,与正常脾脏分界不清,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动脉期(延迟25 s)示肿块实性部分强化,CT值约55 HU(图1);门脉期(延迟60 s)示肿块实性部分进一步明显强化,CT值约110 HU(图2),低于同层面脾脏密度;低密度坏死灶无明显强化,其周围及内部可见分隔样强化。腹腔内未见淋巴结肿大。CT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淋巴管瘤可能。

  • 胰腺巨囊型浆液性囊腺瘤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

    作者:罗华;梁亮;曾蒙苏

    目的:探讨胰腺巨囊型浆液性囊腺瘤的MSCT特点,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巨囊型浆液性囊腺瘤的患者,术前行上腹部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3个病灶均为类圆形囊性灶,呈均匀薄壁,轮廓清、欠规则,大部分未见壁结节(12例),其中2例呈外生性生长,大径2.0~6.5 cm,平均3.3 cm。11例囊内有纤细分隔,3例分隔内可见点状钙化;1例平扫密度较高似实性病灶,余为水样均匀低密度。动态增强扫描示囊壁和分隔轻度强化。3例伴胰管扩张,其中1例病灶内见多发点状钙化,病理证实为恶变。结论:胰腺巨囊型浆液性囊腺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MSCT表现。

  • 卵巢肿瘤蒂扭转的CT诊断

    作者:颜森森;罗敏;高源统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诊断卵巢肿瘤蒂扭转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例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的CT资料。结果:本组14例中7例病灶为囊性、6例囊实性、1例为实性。CT表现为附件区占位性病变,囊壁增厚11例,囊壁外缘毛糙3例,肿瘤内密度增高4例,肿块周边有渗出、积血4例,肿块与子宫间可见增粗、扭曲、强化的蒂带样软组织形成8例,子宫受牵拉移位8例,结论:卵巢肿瘤扭转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卵巢肿瘤蒂扭转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MSCT胃癌术前T、N分期及其局限性

    作者:陆志华;曹文洪;钱伟新

    目的:探讨MSCT在胃癌术前T、N分期中的价值。方法:经胃镜证实的62例患者(63个部位),术前采用16层螺旋CT行平扫和动脉期、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共同完成T、N分期,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采用MPR技术的MSCT对胃癌的检出率为96.8%(61/63),其中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66.7%(4/6),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00%(57/57)。胃癌的MSCT大体分型符合率为88.9%(56/63)。MSCT术前T分期总体符合率为71.4%(45/63),对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为33.3%(2/6),对进展期胃癌为75.4%(43/57)。MSCT术前N分期总体符合率为74.2%(46/62),诊断敏感度为88.4%,特异度为84.2%。结论:采用MPR后处理技术的MSCT配合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的检出和T、N分期有较大价值。

  •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影像学特征

    作者:缪建良;刘淼;陈达伟

    目的:提高对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CT、MRI和病理学资料,分析和总结其影像学征象。结果:CT平扫示肝脏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灶,2例病灶边缘可见条状钙化灶。增强后动脉期主要表现为肿瘤周边轻度强化,延迟后肿瘤实质部分无明显对比剂进入,而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MRI显示肝内多个类圆形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边缘有低信号晕环。结论:EHE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CT和MRI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鞍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

    作者:邓利猛;廖伟华;王小宜;陈晨;郑发祥

    目的:探讨鞍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MRI资料。结果:19例中肿瘤均位于鞍上,向垂体窝内生长,突入第3脑室底部可引起幕上脑积水。肿瘤边缘光滑锐利,无瘤周水肿。8例为实性,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呈均匀性团块状强化;11例为囊实性,囊性部分T1W1呈低信号,T2Wl呈高信号,实性部分T1 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其中9例呈壁结节样强化,2例呈环形伴壁结节强化。结论:鞍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性。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白质束铁沉积的磁共振相位成像

    作者:丁蓓;凌华威;王涛;张欢;柴维敏;陈克敏

    目的:利用磁共振相位成像和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脑白质束损伤与相应白质束铁沉积的相关性。方法:对25例AD患者及2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老年志愿者进行MR扩散张量成像及相位成像。DTI数据经后处理生成平均扩散系数(MD)和部分各向异性(FA)图,分别测量穹窿、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双侧上下纵束,下额枕束及扣带束后部的FA值和MD值。相位图测量选取与DTI相同层面同样的兴趣区以获取相位值。结果:AD患者穹窿及双侧扣带束后部的相位值及FA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控制年龄因素后AD组穹窿的FA值与相位值呈明显正相关(偏相关系数r=0.666,P<0.001)。同时AD组左右两侧扣带束FA值与相位值也呈现正相关性,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右侧r=0.436,P=0.033;左侧r=0.458,P=0.022。在正常对照组中未发现DTI参数与相位值的相关性。结论:AD患者的穹窿和双侧扣带束后部区域的铁沉积与FA值减低存在相关性,提示铁质异常沉积可能是AD患者白质损伤的病因之一。

  • 创伤性假性肺囊肿的螺旋CT诊断

    作者:陶道均;李茂林;阳明;陈光祥

    目的:提高对创伤性假性肺囊肿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临床和随访证实的创伤性假性肺囊肿患者的螺旋CT资料。结果:31例共有40个假性肺囊肿,多发8例(25.8%),单发23例(74.2%);病灶位于上叶6个,中叶18个,下叶16个;形态上呈圆形(25个)、椭圆形(9个)或不规则形(6个)。首次CT检查示痛灶边缘均不光滑,灶周可见渗出性病变,17例随访复查,14例显示病变在一周后有缩小。结论:螺旋CT能清楚显示创伤性假性肺囊肿的病变特征,是目前诊断本病的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 磁标记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磁共振活体监测研究进展

    作者:张勇;王娟

    干细胞(stem cells,SC)是一类具有自我增殖、自我更新能力和未充分分化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干细胞移植后,活体状态下研究其宿主脑组织中的分布、迁移及转归,对于评估干细胞移植后的疗效至关重要。以往很多研究已经证实移植干细胞具有迁移能力,但这些结果均是通过在不同阶段处死动物组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所得出,不能动态连续观察和评价干细胞移植后在同一个体内的分布和迁移情况[1],并且组织病理切片取材的方法也不适用于患者的临床研究。如何无创性地在活体内动态监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迁移情况,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为关注的问题,也是近几年干细胞移植研究工作的热点和难点。

  • 实时超声引导下经皮肾脏穿刺活检技术的应用及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鲁慧;陈文莉;杨顺实;毛明峰;李渊

    目的:观察实时超声引导下穿刺肾脏活组织取材的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探讨此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42例肾疾病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采用自动活检针快速肾脏活体组织取材,送病理检查,增常规行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查。结果:除1例因取材不足未能满足诊断要求外,41例均取得正确临床病理诊断,占97.6%。3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肉眼血尿2例,肾周血肿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实时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操作时间短,方法简单,定位精确,穿刺命中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MSCT低辐射量扫描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作者:冯志清

    计算机体层成像技术的发明开创了数字化影像学的新时代,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其利用X线成像的本质也使其不可避免地存在放射危害问题,使用不当或过度使用也会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拥有的CT数量近5000余台,已跃居世界第三,基本已普及到了各基层及县医院,每年大约有4000万人次进行CT诊断检查。在美国CT的使用仅占所有放射学检查的13%,但患者此过程中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却占整个医疗辐射总量的70%,因此CT检查可能导致的辐射相关疾病危险性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满足l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尽量降低辐射剂量的各种CT扫描技术逐渐得到了重视和研究。鉴于此,笔者对目前国内外关于MSCT低剂量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作一综述。

  • 动态增强MRI评估糖尿病足足底软组织血流灌注情况

    作者:孟利民;张挽时;宋云龙;毕永民;肖黎;樊红霞;祝红线

    目的:初步探讨动态增强MRI评估糖尿病足病患者足底软组织血流灌注的技术方法及应用价值,并分析糖尿病足软组织微循环的病变特征。方法:26例单侧足发病(湿性坏疽12例,干性坏疽4例,混合性坏疽6例,缺血高危足4例)的糖尿病足患者,运用2D FLASH序列行双侧足底软组织单层动态增强MRI检查,对比分析双足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及相关指标参数(开始强化时间、强化峰值、10 s及30 s信号改变率)特点及差异。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4种类型糖尿病足双侧动态增强曲线参数(开始强化时间、强化峰值、10 s及30 s信号改变率)的比值(患侧足/非患侧足),湿性坏疽分别为0.97±0.08,1.55±0.66,1.77±0.78和1.21±0.43;混合性坏疽分别为0.98±0.10,1.23±0.37,2.14士1.44和1.54±0.59;干性坏疽分别为1.04±0.06,0.74±0.02,0.62±0.07和0.66±0.02;高危足分别为0.96±0.06,0.88±0.10,0.85±0.11和0.79±0.08。湿性坏疽与混合性坏疽的患侧足强化峰值、10 s及30 s信号改变率较非患侧高,而干性坏疽及高危足的这3项参数值较非患侧低;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分布及开始强化时间在患侧足与非患侧足之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DCE MRI能够评估糖尿病足病足底软组织血流灌注水平,湿性坏疽与混合坏疽患侧足的灌注状况有高于非患侧足的趋势,干性坏疽及缺血性高危足与之相反。

  • 髌股关节紊乱的MRI表现与临床

    作者:杨景震;霍英杰;王成健;王增力;陈韶伟;何凤丽;黄永福;赵永强

    目的:探讨髌股关节紊乱(PFD)的MRI表现。方法:膝关节正常组6例(10个膝)及病例组42例(70个膝)受试者均行MRI检查,对病理性髌股关系及髌骨支持带的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70个膝)髌骨外侧半脱位程度6~15 mm,60%为双侧。其他恒定的异常包括股骨滑车发育不良、髌骨内侧支持带薄、髌外侧支持带增厚以及髌股轨迹失常所致的创伤改变。除1例外,其余患者均经MRI确诊。结论:髌骨内侧支持带、股骨滑车发育缺陷可为PFD的主要形成因素,MRI检查可作为PFD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判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 良恶性石骨症的临床及X线分析

    作者:周伟文;何旭升;刁胜林;庞伟明;温志玲;欧陕兴

    目的:探讨良、恶性石骨症的临床及X线平片的特征性表现,提高对本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12例良恶性石骨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X线平片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5例,恶性7例。结果:良性病变的临床特点为早期无症状,发病轻,进展慢。恶性型临床特点为发病早,进展快,进行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主要指标: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12例石骨症的基本X线表现为全身骨质硬化,髓腔变窄。其中5例良性病变的特征性X线征象:椎体呈“夹心蛋糕”征5例,髂骨呈“同心圆”征5例,伴发病理性骨折2例;7例恶性痛变的特征性X线征象:长、短骨呈“棒球杆”征7例,“骨中骨”征6例,肋骨呈“浆”征7例,头颅呈“面罩”征7例,椎体呈“夹心蛋糕”征2例,伴发佝偻病改变7例。结论:良恶性石骨症各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早期治疗有指导意义。

  • CT引导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疼痛性淋巴结转移性腺癌

    作者:林振文;初虹;窦永充;孔健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疼痛性淋巴结转移性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0年9月在本院接受CT导向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12例淋巴结转移性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比术前与术后患者的疼痛情况、肿瘤大小变化,并观察并发症情况,随访期2~6个月。结果:1例疼痛完全缓解,7例疼痛减轻,4例疼痛无明显变化;无1例疼痛加重,止痛有效率66.7%(8/12);其中4例单发淋巴结肿大者经治疗后疼痛均有缓解(4/4),8例多发淋巴结肿大者4例达到止痛效果。12例经治疗后肿瘤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8例,无变化3例,肿瘤缓解率75.0%(9/12)。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疼痛性淋巴结转移性腺癌,CT导向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可减轻疼痛,缩小肿瘤体积,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在掌握适应证和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前提下,此方法是安全的。

  • 平板DSA低剂量技术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朱纯生;洪国斌;郑晓琳;谭志斌;邓福友;黄桦

    目的:探讨低剂量技术应用于平板DSA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将70例似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研究组采用低剂量采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采集模式,其余扫描参数完全相同,对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累积剂量(CD)值分别是(210.26士58.58)和(388.74±141.30)mGy,剂量面积乘积(DAP)分别为(1929.82士585.29)和(2950.57士1058.12)cGy·cm2,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0.65±0.64)分和(20.83±0.57)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技术可应用于冠状动脉平板DSA,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经皮左锁骨下动脉药盒系统置入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冯晓波;罗成刚;李子林;杨大勇;万洁;张勇

    目的:探讨经左锁骨下动脉导管药盒系统(PCS)置入术,在治疗腹部晚期恶性肿瘤中的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2例腹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行左锁骨下动脉药盒置入术的操作过程、技术要点及药盒系统的维护。结果:所有病例PCS置入术全部成功,仅有1例伤口渗血较多需重新止血包扎,1例留置管被刺破,拆开伤口皮肤,重新处理。结论:经皮穿刺左锁骨下动脉药盒置入术,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并发症少,是动脉内化疗的一条安全可靠的途径。

  • 256层CT前瞻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ECG电流调制技术的应用

    作者:李芳云;唐秉航;张晓东;李良才;吴任国;何亚奇

    目的:探讨256层CT前瞻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ECG电流调制技术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0例患者分为3组:A组50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关闭ECG电流调控;B组50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开启ECG电流调控;C组60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横轴面扫描,心率≤70次/分(32例)时数据采集时间窗设在R-R间期75%时相,心率>70次/分(28例)时,数据采集时间窗设在45%~50%R-R间期。冠状动脉分段采用美国心脏协会(AHA)15分段法,采用3分法评价图像质量,3分为优,2分为中等,1分为差,其中≥2分为合格。在横轴面图像上左冠状动脉主干自左窦发出的层面测量升主动脉中心部的噪声值。对3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进行方差分析。结果:①三组图像质量评分中,A组中99.3%节段(609/612)为可评价节段,B组为99.1%节段(607/615),C组为98.9%节段(732/740),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率≤70次/分和>70次/分时3组可评价率无明显差异,但心率>70次/分时A、B组优秀率无差异,但A组与C组、B组与C组冠脉段数的优秀率有差异;③三组图像噪声值分别为32.95士5.49、32.7士5.14和33.47士5.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三组CTDIvol均值分别为(62.52±4.67)、(50.56±9.76)和(17.47±7.42)mGy,三组ED值分别为(15.3±1.44)、(13.05±2.34)和(3.06±1.23)mSv。B组有效剂量比A组减少约13%,C组比A组有效剂量减少约80%,三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且不受心率的影响,当需要进行心功能分析或心瓣膜痛动态观察时,可以采用ECG电流调制技术降低辐射剂量。

  • 根据体重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周智鹏;张辉阳;邱维加;凌秀梅;苏寿红;陈德勤;殷亮

    目的:探讨根据体重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均使用双期对比荆注射。A组采用对比剂总量(75 ml)注射法;B组根据体重13 s对比剂注射法;C组根据体重16 s对比剂注射法。分别比较各组冠脉分支显示情况和评分,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左心室、右心室、右心房和室间隔的CT值,并以CT值的标准差作为对比荆均匀度值。结果:各组对比剂总量平均为A组75.0 mI,B组52.2 ml,C组62.9 ml。B组较A组减少对比剂量约30.4%(P<0.01),C组较A组减少约16.1%(P<0.01);各组对比剂注射流率为A组5.0 ml/s,B组4.0 ml/s,C组3.9 ml/s。B组较A组降低约19.7%(P<0.01),C组较A组降低约21.3%(P<0.01)。三组中主动脉根部、左心室和室间隔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右心室和右心房CT值明显高于B组(P<0.01);B组和C组右心房CT值均匀性高于A组(P<0.01)。各组冠状动脉增强水平均能满足临床诊断,冠脉图像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体重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对比剂用量少,对右心腔和室间隔显示好,有利于冠脉显示以及心脏形态和功能的分析。

  • 3.0T MR颈动脉成像技术

    作者:赵子周;赵辉林;曹烨;戈欣;路青;许建荣

    目的:探讨颈动脉“亮血”3D-TOF MRA配合“黑血”血管壁MR成像技术对血管病变显示的能力。方法:采用颈动脉专用表面线圈,对31例疑有颈动脉病变的脑卒中患者行MR多序列(“亮血”3D-TOF、“黑血”T1WI、T2WI)检查,并进行颈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分类,比较“亮血”序列和“黑血”序列检测的阳性率。结果:31例受检者均完成检查。3D-TOF MRA发现血管腔显示正常4例(斑块阳性率50%),轻度狭窄10例(斑块阳性率60%),中度狭窄8例(斑块阳性率75%),重度狭窄5例(斑块阳性率100%)。结论:采用颈动脉专用线圈,选用颈动脉“亮血”3D-TOF MRA配合“黑血”血管壁扫描序列能有效的显示颈动脉血管壁的斑块和狭窄程度。

  • 鼻咽癌MRI动态增强曲线及其时间窗

    作者:吕建勋;徐坚民;沈新平;陈耀强;赵均雄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曲线及时间窗对鼻咽癌及其放疗后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原发或经放射治疗后的鼻咽癌患者57例,将其分为3组,其中未经治疗组33例,放疗后纤维化组18例,放疗后复发组6例,所有病例治疗前的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观察和分析3组病例增强前后的MRI表现,采用FLASH序列获取3组病例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结果:TIC形态及类型分析发现未经治疗组呈速升-缓升型9例、速升-平台型10例和速升-缓降型14例,纤维化组均表现为缓升型(18例),复发组呈速升-缓升型5例和速升-缓降型1例。根据3组病例的TIC形态,在注射对比剂后42.5~45.0 s进行扫描可大程度地显示纤维化组与复发组(或未经治疗组)病变强化程度的差异。结论:动态增强TIC的类型和增强后第42.5~45.0 s时间点强化程度的差异有助于鉴别鼻咽癌复发与纤维化。

  • 三角籽骨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与影像学评价

    作者:包磊

    三角籽骨综合征(Os trigonum syndrome)是后踝关节慢性反复疼痛常见的病因之一,本病在1804年首次报道,认为是附属于距骨的副骨[1]。1822年Shepard等[2]认为三角籽骨是距骨后外结节骨折的结果,而Turner则认为是二次化骨中心,Gorgan等[3]经标本病理证实符合二次化骨中心,源于距骨,由软骨桥相联接。有临床症状的三角籽骨不论是继发于骨折,还是二次化骨中心,其病理及发病机制相似,治疗方法相同,故采用与病理学相关的三角籽骨综合征、后踝撞击综合征或距骨受压综合征未命名[2,4]。但长期以来临床上对于三角籽骨综合征较难作出明确诊断,因而影像学检查对提示或证实本病的诊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三角籽骨综合征的相关解剖、发生机制及病理、临床体征和影像学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 CT灌注成像对大鼠脑梗死半暗带的时间依赖性

    作者:尹峰;朱静;綦书抑;张洪伟;韩辉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阈值进行判定,并着重探讨其时间依赖性。方法:取110只Wistet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缺血组(50只,分为5个亚组)、缺血再灌注组(50只,分为5个亚组)。用栓线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后2组于手术后5个时间点(2、4、6、8和10 h)分别行CT灌注成像检查,再灌注组经再灌注24 h后还需再次行CT灌注成像检查。检查结束后对图像进行判定,确定半暗带和终梗死区的rCBF值,并取大鼠的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缺血2 h和4 h的中心区及边缘区,缺血6、8和10 h的边缘区为半暗带,在缺血4 h之前,即使此区域的rCBF低至0.143,仍可逆;缺血6 h之后rCBF>0.223以及10 h之后rCBF>0.271的区域才有挽救的意义。病理检查显示在缺血6 h后,光镜和电镜发现有坏死神经细胞。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判断半暗带及其阈值,预测其转归。在判断阈值应考虑到阈值与缺血时间的关系。

  • GE Definium6000DR故障检修2例

    作者:洪国慧

    故障现象一:机器正常使用中,禁止曝光。故障分析:点击监视器下方的禁止曝光信息按钮,观看错误信息,显示“HEATER ERROR(0)”。故障代码提示设备在灯丝加热部分出现故障,所以考虑以下几个与灯丝相关方面的问题:①灯丝加热板(heater board)故障;②球管内灯丝自身故障;③高压发生器内部故障。

  • 小儿肾肿瘤病理与影像学诊断

    作者:李欣;胡晓丽;刘俊刚

    小儿肾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肿瘤较为少见,主要来自肾的上皮和间叶组织,常见的有肾腺瘤、肾小球旁细胞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肾内畸胎瘤;肾的恶性肿瘤较为多见,由于某种原因后肾胚芽未能分化成肾组织而残存于肾内,是肾内肿瘤发生的潜在因素,肿瘤重现了肾胚胎发育过程,呈现不同分化阶段的特点。目前US、CT和MRI是小儿肾肿瘤术前定位、定量和定性诊断不可或缺的检查方法,本文目的是认识小儿肾肿瘤的病理特点,以便更深刻理解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从而提高诊断水平。

  • 非屏气法电影MRI测量健康志愿者左心室功能

    作者:王荣品;梁长虹;黄美萍;邓奇平;刘辉;徐莉

    目的:评估非屏气多时相采集电影MRl测量左心室功能的价值,探讨非屏气法电影MRI用于不能配合屏气患者心功能检查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非屏气法和多次屏气法快速稳态平衡进动(FIESTA)序列电影MRI对15例健康志愿者左心室功能进行测量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两种方法测量的心功能指标的差异,包括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平均心肌质量(MM)、心输出量(CO)及相应的体表面积标准化指标。结果:非屏气法和多次屏气法电影MRI测量左心室各项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屏气多时相采集电影MRI能较准确地测量左心室各项功能指标,用于评价不能配合屏气患者的心功能检查具有可行性。

  • 心率对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张晓东;唐秉航;李芳云;李良才;黄晖;何亚奇;吴任国;黄德成;梁建雄;赖紫霞

    目的:探讨心率对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对照分析。方法:156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73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所有病例按心率分为<60次/分,60~69次/分,70~79次/分,80~89次/分,90~99次/分及≥100次/分共6组。对所有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4分法)。比较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比较各心率组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图像质量。记录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每例图像是否出现运动伪影,并对平均心率与运动伪影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冠状动脉节段评分优良(1~2分)者在各心率组分别达96%、93%、80%、62%、45%和54%,不同心率组冠状动脉分段评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各心率组评分为优良者分别达100%、95%、90%、88%、92%和49%,不同心率组冠状动脉分段评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的,在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时分别为100%、99%、98%、98%、98%和100%;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时分别为100%、100%、99%、100%、100%和96%;除心率80~89次/分之外,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能满足诊断图像质量者在各心率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ROC分析表明平均心率与运动伪影密切相关(AUC=0.783;95%CI:0.709~0.856;P<0.01)。结论: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时心率对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前瞻性心电门控能获得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相似的能满足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平均心率影响冠状动脉运动伪影的出现,心率65.5次/分可作为冠状动脉出现运动伪影的临界点。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 低剂量冠状动脉CTA: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对比分析

    作者:古今;吴晟;史河水;韩萍;吴爱兰;刘永华

    目的:对比分析前瞻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时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差异,为临床低剂量冠状动脉CT成像扫描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双源CT冠脉成像资料,前瞻性门控扫描组55例,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40例,未应用ATCM技术15例。回顾性扫描组50例均采用ATCM技术、ECG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及螺距-心率自动匹配技术。计算所有患者CTA检查的辐射剂量,对所有冠脉节段(直径≥1 mm)进行图像质量评分(采用4分法,1~3分能用于诊断,4分不能用于诊断)。结果:①未应用ATCM前瞻组、应用ATCM前瞻组、回顾扫描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6.02±0.61)、(4.46±1.04)和(6.61±2.26)mSv,三组间两两比较,应用ATCM前瞻组与未应用ATCM前瞻组及回顾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未应用ATCM前瞻扫描与回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②前瞻扫描-ATCM组15例患者共评价冠脉197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100%,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95.93%。前瞻扫描+ATCM组40例患者共评价冠脉554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99.27%,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96.93%。回顾扫描组共评价冠脉645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3分)比例为98.76%,评价为优的冠脉节段比例为88.99%。结论:前瞻扫描与回顾扫描均可提供优秀的、可供临床诊断的图像。前瞻扫描是减少辐射剂量的有效方式,但较低且平稳的心率仍是其获得优质图像的有力保证。应用各种降低辐射剂量的措施,回顾扫描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一样能达到较低的辐射剂量。

  • 扩散加权成像在小儿髓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吴伟军;吴于淳;张军;唐雯娟;韩燕乔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小儿髓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颅后窝肿瘤,其中髓母细胞瘤8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5例,室管膜瘤4例,回顾性分析其扩散加权成像及ADC图像。结果:小儿髓母细胞瘤好发于小脑蚓部(7例),发生于小脑半球1例,肿瘤实质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有中度~明显强化。肿瘤实质DWI呈高信号,ADC值为(0.60±0.07)×10-3mm2/s;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肿瘤实质DWI呈低信号,ADC值为(1.28士0.28)×10-3mm2/s;室管膜瘤D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ADC值为(0.89±0.11)×10-amm2/s;正常脑白质的ADC值为(0.78±0.05)×10-3mm2/s。结论:DWI对小儿髓母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先天性梨状窝瘘的放射学诊断及初步分型

    作者:杨宾;乔中伟;钱镔

    目的:探讨食管钡剂造影和CT扫描对先天性梨状窝瘘管临床诊断和分型的价值。方法: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梨状窝瘘患儿36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食管钡荆造影和/或颈部CT扫描的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对其进行分型。结果:36例中,27例术前行食管钡剂造影检查者,其中25例出现梨状窝形态异常、窦道形成、窦道合并末端窦腔等征象。36例中24例术前行颈部CT扫描,包括21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和3例CT平扫,其中23例患儿发现异常征象。联合CT和食管钡剂检查,术前正确诊断35例(97.2%)。进而根据CT表现和食管钡荆造影,并结合手术病理,将梨状窝瘘初步分为4型,包括梨状窝型、颈部蜂窝组织炎型、颈部肿块型和甲状腺脓肿型。结论:联合食管钡剂造影和颈部CT扫描可以提高梨状窝瘘的诊断正确率;依照影像学表现对梨状窝瘘分型,有利于正确诊断和对外科治疗方案提供合理依据。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儿童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诊断价值

    作者:姚琼;胡喜红;帕米尔;黄国英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儿童肺静脉异位引流(AP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APVD患者的MSCTA资料,常规行多平面重组(MPR)、薄层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并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E)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所有患儿MSCTA均显示肺静脉回流异常,17例完整显示引流静脉行径,17例患儿引流位置诊断明确,显示率均高于TE。重组图像能直观明确的显示引流静脉的整体形态。结论:MSCTA结合后处理技术对APVD诊断价值高于TE,能全面的评价患儿状况并指导治疗。

  • MRI快速扫描序列在胎儿前腹壁缺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玉珍;张忠阳;范国平;高煜;刘明;李玉华

    目的:通过分析3l例胎儿前腹壁缺损在快速磁共振扫描序列中的表现,探讨MRI在胎儿前腹壁缺损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胎儿前腹壁缺损的MRl图像,并与产前超声或分娩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RI正确诊断所有31例胎儿前腹壁缺损,其中脐膨出19例,腹裂12例。19例脐膨出胎儿中伴发畸形7例(7/19),12例腹裂胎儿中伴发畸形3例(3/12)。在脐膨出胎儿组中5例经MRI诊断后实行引产终止妊娠,14例活产,其中5例经手术等治疗后死亡,9例存活;在腹裂胎儿组中3例经MRI诊断后实行引产终止妊娠,9例活产,其中2例经手术等治疗后死亡,7例存活。结论:快速MRI在胎儿前腹壁缺损及相关伴发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是对产前超声的重要补充。

放射学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