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logy 림상신경병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影响因子: 1.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1648
  • 国内刊号: 32-133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8-2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张贞浏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急性脑梗死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黄继林;谭盛;段发亮;韦道祥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3、5、7、14天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进行动态检测.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3、5天周围血CD3+、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均较健康对照组低(均P<0.05),而第14天的CD3+、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第3、5天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降低,第7天开始逐渐恢复,第14天基本恢复正常,提示急性脑梗死后预防感染的重点时期是发病后10天之内.

  • 缺血再灌流时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大鼠脑组织的分布特点

    作者:袁琼兰;蓝顺清;李瑞祥;张光鹏;羊惠君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脑组织的分布特点,及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MCA)血流2小时,再灌流0.5~48小时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HE染色评价缺血性脑损伤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法观察GDNF在脑组织的分布特点.结果再灌流0.5小时组有灶性缺血区,24小时组面积大,包括视前区、纹状体和皮质.再灌流6小时组开始出现神经元不可逆变性,24小时组梗死形成.再灌流0.5小时组,缺血区皮质神经元GDNF弱阳性,缺血周边区中等阳性;再灌流3~48小时组,缺血区神经元GDNF阴性.再灌流48小时组视前区的梗死周边区巨噬细胞GDNF呈强阳性.GDNF阳性细胞计数显示缺血区各实验组与正常组相比均减少(均P<0.01);24小时和48小时组分别与0.5小时组和3小时组相比,GDNF阳性细胞数减少(分别P<0.01).结论缺血性脑损伤时,变性死亡的神经元GDNF不表达,存活的神经元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的GDNF表达增加.

  • 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脑组织中c-fos基因的表达与局部脑血流的改变

    作者:何效兵;何家声;姜亚军;吴颢昕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脑组织中即刻早期基因c-fos的表达和局部脑血流的变化.方法采用Nath改良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免疫组化法及RT-PCR法测定其脑组织中fos蛋白和c-fos mRNA的表达;氢清除法测定其局部脑血流.结果大鼠血肿周围区(基底节)在脑出血后1小时即出现fos蛋白的表达,至3小时达高峰;c-fos mRNA于出血后1小时达表达高峰,至3小时后仍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出血后1小时全脑的血流量均下降,4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并维持至出血后24小时,随后的24小时内再次出现脑血流下降.结论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和双侧皮质区的脑组织中存在着c-fos基因的快速而长久的诱导表达.局部脑血流的下降相对短暂,且脑血流的下降在时程上与c-fos基因的表达不相一致.

    关键词: 脑出血 fos 基因 脑血流
  •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锔钉在颅骨凹陷骨折复位固定中的应用

    作者:季庆;贡雁行;任玉琴

    目的探讨闭合性颅骨凹陷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闭合性颅骨凹陷骨折患者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锔钉将复位之凹陷骨折片与正常颅骨固定.结果随访5~54个月(平均26个月),无骨片移位与下陷、头皮下无积液、无排异反应或炎症,未见腐蚀, X线示复位固定之骨片与周围颅骨密度肉眼观察无明显异常.病人无精神负担,无不安全感.不影响 CT、MR检查.结论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锔钉固定复位之凹陷骨折骨片可获得良好的固定效果,有机械的回复力,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增强了骨折部位对外力的承受能力,整形效果好,合并症少,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颅骨凹陷骨折治疗手段.

  • 亚低温对大鼠短暂全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作者:陈施艳;张志坚;许国英;慕容慎行;陈余鹏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揭示亚低温的部分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全身低血压"方法来建立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用神经元尼氏体亚甲兰特殊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情况;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染色)及电镜观察脑缺血后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低温缺血组相比,常温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缺失明显(P<0.01).常温及低温缺血组海马CA1区均存在神经元凋亡,但低温缺血组海马CA1 区凋亡神经元数明显少于常温缺血组(P<0.01).结论经"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全身低血压"方法建立的大鼠短暂全脑缺血模型证实了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全脑缺血后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很可能经由凋亡途径,而亚低温可通过抑制缺血性神经元凋亡而发挥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 99mTc-MIBI断层显像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钱伟东;陈齐鸣

    目的探讨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断层显像(SPECT)对幕上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53例脑胶质瘤患者中,高度恶性脑胶质瘤31例,低度恶性22例,注射740~930 MBq MIBI 15分钟后行SPECT检查并重建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图像.MIBI的摄取指数计算为病灶区与对侧相同部位正常脑组织计数的比值.结果高度恶性脑胶质瘤MIBI摄取指数为1.9~6.6(平均3.6±1.4),低度恶性胶质瘤为0.8~1.7(1.1±0.2),两组比较P<0.01.结论 99mTc-MIBI断层显像对于幕上高度恶性和低度恶性脑胶质瘤的鉴别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Ⅱ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付氧酶1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章政;李江;张晨

    目的探讨付氧酶1(PON1) A191B基因多态性与单纯Ⅱ型糖尿病及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72名正常人(对照组)、42例单纯Ⅱ型糖尿病、45例Ⅱ型糖尿病并CI患者PON1 A191B基因型.结果对照组PON1 191基因B多态性频率与单纯Ⅱ型糖尿病患者(0.63)没有相关关系;而与Ⅱ型糖尿病并CI患者(0.78)显著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并CI患者PON1 191 B基因频率明显增高,B基因突变可能是Ⅱ型糖尿病并发CI的危险因素之一.

  • 胸腺瘤病理分型与重症肌无力关系的研究

    作者:郭秀海;吴卫平;石怀银;李向红

    目的探讨胸腺瘤新WHO病理分型与重症肌无力(MG)发生率、其他病理分型及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74~2000年105例因胸腺瘤行胸腺切除的患者,分别应用胸腺瘤的传统病理分类法、Levine-Rosai分类法及新WHO分型标准对胸腺瘤进行分类,并在MG发生率及手术预后等方面分析比较.结果 (1)WHO病理分型A型+AB型良性病例较多,B型恶性病例较多,体现出A型及AB型胸腺瘤良性的特点.(2)B3型较A型及AB型易合并MG(P<0.05),C型13例均未合并MG.B3型胸腺瘤合并MG的手术危象发生率比A型+AB型组、B1+B2型组高,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3)Masaoka分期的良、恶性程度与手术危象明显相关(P<0.05).手术危象主要集中在Ⅱb型及Ⅲ型中(P<0.001).结论胸腺瘤新WHO病理分型对于区别良、恶性肿瘤及预后有指导意义,结合Masaoka病理分期对提示术后危象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尼古丁对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GDNF和多巴胺含量的影响

    作者:朱晓临;管绯;童萼塘;孙圣刚

    目的研究尼古丁对帕金森病(PD)大鼠纹状体脑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羟多巴胺(6-OHDA)立体定向注射到大鼠右侧中脑腹侧背盖部(VTA)和黑质致密部(SNpc),建立PD大鼠模型.采用生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剂量尼古丁对PD大鼠的作用,检测纹状体GDNF表达及DA含量的变化.结果造模前及造模后皮下注射尼古丁的PD大鼠,纹状体GDNF表达及DA含量较PD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尼古丁可减轻6-OHDA对黑质DA能神经元的损伤,对PD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 急性河豚中毒患者P300的研究

    作者:赵向东;周冰玲;谢静;张美莲

    目的研究急性河豚中毒患者的P300的改变.方法应用纽科公司的Medicid-03E脑诱发电位仪测定21例急性河豚中毒患者的视觉(图像)、听觉刺激诱发P300波之潜伏期和波幅,与30例正常对照组作比较,并比较不同病情患者的P300波改变.结果病例组视觉(图像)、听觉刺激P300波的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波幅明显降低(P<0.001).P300波之潜伏期和波幅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随着中毒症状的改善,P300波的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也逐渐增高.结论 P300 波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急性河豚中毒患者脑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和恢复情况的一项客观指标.患者P300波的动态观察更有意义.

  • 75例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临床分析

    作者:吴小炼;朱松华

    目的探讨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防治.方法对密切接触正已烷的96名皮鞋厂工人中75人存在周围神经损害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5例均表现肢端麻木、无力,末梢型感觉障碍,17例四肢肌萎缩,2例出现球麻痹症状.神经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下降,部分有失神经改变.常规治疗组有效率18.78%,皮质激素治疗组25%,神经生长因子组60%,75例患者均明显好转,70例恢复正常工作.结论正己烷中毒可引起周围神经轴索变性、脱髓鞘,出现周围神经受损症状.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神经生长因子优于普通神经营养药物.患者大多预后良好,症状、体症先于神经电生理恢复.

  • Alzheimer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IL-6及sIL-6R水平的研究

    作者:吴崇巍;韩杰;王琳;张昱;许晶

    目的探讨Alzheimer病(A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SF)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对11例AD患者、13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及13例正常对照者(NC)血清和CSF中IL-6及sIL-6R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 (1)CSF中IL-6和sIL-6R水平各组检测的阳性率均较高,依次为AD>VD>NC,痴呆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2)痴呆两组患者血清sIL-6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3)CSF中IL-6和sIL-6R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r=0.75,P<0.05),与MMSE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69,P<0.05).结论 CSF中IL-6水平与痴呆严重程度有关,检测CSF中IL-6更能反映痴呆患者的免疫炎性改变,不仅为AD的慢性免疫炎症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将为A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 A型肉毒毒素加用抗痉挛药治疗Meige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光;汤晓芙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及抗痉挛药物联合治疗Meige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30例Meige综合征患者应用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肌肉多点注射,每点0.1~0.2 ml(2.5~5 U),同时服用抗乙酰胆碱和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结果 A型肉毒毒素对眼睑痉挛的治疗,4~5天症状缓解,1个星期明显缓解,2个星期疗效达高峰.有效率100%.有效作用时间为10~24周,平均11.7周.而抗乙酰胆碱和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对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磨牙咂嘴和舌不自主伸缩等症状.结论 A型肉毒毒素和抗乙酰胆碱及苯二氮(艹)/(卓)类药物联合应用是治疗Meige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变化

    作者:杨勇;刘芳;谢集建;常燕群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HIE患儿和10例同期无窒息、无神经系统疾病的足月新生儿出生后第3天常规留取股静脉血和脑脊液各1 ml,迅速低温离心后取上清液用酶联免疫法测定NSE,对34例随访者采用盖氏法测定其发育商.结果 HI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NSE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 HIE临床分度的增加,NSE的含量显著升高,并且血清和脑脊液NSE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NSE可作为早期判断HIE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生化指标.在判断HIE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时血清NSE水平与脑脊液NSE值有同等价值.

  • 甘露醇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的影响

    作者:尹延河;李秀芹;宋方禹

    目的观察甘露醇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的影响.方法将182例经头颅CT确诊的发病在6小时以内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甘露醇组和白蛋白组,观察两组用药后对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和脑出血部位及有无高血压病史对继续出血的影响.结果甘露醇组继续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白蛋白组(P<0.05).丘脑部位的继续出血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有高血压病史者应用甘露醇后继续出血率高于白蛋白组. 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应用甘露醇能增加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

  • 纳络酮对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肽Y、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及其促抑郁作用的观察

    作者:林群力;郑吾最;郑声浩;洪加林

    目的探讨纳络酮对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及其促抑郁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70例不伴抑郁症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PY、β-EP 水平并评定治疗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结果纳络酮治疗组发生抑郁11例,常规治疗组发生抑郁3例.纳络酮组治疗后的血浆NPY及β-E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纳络酮能改变血浆NPY、β-EP水平,有促抑郁作用.

  • 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徐卫平;谢飞;董闽田;苏军凯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41例脑梗死患者和99例对照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同时观察其中4例患者血清S100B蛋白动态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发病后24小时开始升高,第2~3天达到高峰.尤其梗死面积大的中、重型患者明显升高.结论血清S100B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早期脑损伤的重要标志之一.

  • 41例病毒性脑炎合并锥体外系症状临床分析

    作者:李应宏;李玲;黄如训

    目的探讨锥体外系症状在病毒性脑炎中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436例临床确诊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36例中41例(9.36%))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多数在病程第1~2周内发生,少儿患者以扭转痉挛、舞蹈、手足徐动症多见,青壮年患者以震颤多见,出现锥体外系症状者不一定有相关影像学的改变,其预后较未合并锥体外系症状者差.结论病毒性脑炎患者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可以作为判断病情严重性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 亚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临床和病理研究(附3例病理报告)

    作者:王国平;李淮玉;陈柯;胡闻;孙柏松;陈宜鑫;朱守政;周本秀;周清潮

    目的探讨亚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SIDP)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7例SIDP患者临床资料和腓肠神经活检所见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呈亚急性起病,达到高峰时间均在4周~2个月;运动障碍较感觉障碍明显,上升性呼吸肌麻痹很少发生,对激素治疗有效且无复发.3例腓肠神经活检,病理显示:以脱髓鞘为主要表现,伴有单核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但无洋葱样肥大神经改变.结论 SIDP不论临床表现还是病理特点都不同于急、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CIDP),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 脆性X综合征筛选方法的评价

    作者:易咏红;陆雪芬;廖卫平;陈争;夏学锋

    目的探讨某些脆性X综合征筛选方法在我国的可行性.方法按Nolin和Laing等报道的筛选标准对10例细胞遗传学检查脆性X阳性及PCR法检测FMR-1基因有CGG异常扩增的智力低下患儿进行评分,并将本组病人的得分和临床表现与筛选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按上述两种筛选标准得分≥5分者占30%;仅1例得分为3分的病人有智力低下家族史.与前述筛选方法比较,本组仅40%符合,即假阴性率高达60%.结论上述两种方法不适合国内脆性X综合征患儿的筛选.

  • 禁睡联合自然睡眠诱发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包兴昌

    目的研究禁睡联合自然睡眠诱发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8例有多次发作性症状患者,应用禁睡联合自然睡眠作诱发脑电图描记.结果阳性结果者14例(17.95%),其中发作性头痛17例中3例,抽动18例中5例,眩晕11例中5例,腹痛3例中1例.结论禁睡联合自然睡眠作诱发脑电图描记对癫痫和非癫痫性发作的鉴别诊断是有价值的.

  • 溶栓胶囊对单侧颞叶皮质脑梗死大鼠空间认知能力的改善

    作者:董闽田;管兴志;匡培梓;高杨;管林初;匡培根;钱惠康

    目的探讨溶栓胶囊治疗脑梗死后脑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采用光化学诱导脑梗死大鼠模型,观察脑梗死组、脑梗死后治疗组及假手术组在Morris水迷宫的训练成绩.结果治疗组较非治疗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溶栓胶囊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药物,早期溶栓治疗脑梗死可改善脑缺血后的认知功能障碍.

  • 15例神经肌炎临床分析

    作者:王艳昕;陈松林;任廷文

    目的探讨神经肌炎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方法对15例神经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此病患者有如下特点: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肌无力,2例伴有肌肉酸痛;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血清肌酶升高,其中10例超过正常5倍;全部患者肌电图异常,其中13例呈神经或肌肉神经混合损害,2例呈肌源性损害;14例肌活检中13例呈肌炎性改变,1例病程超过3年者呈肌病改变.结论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神经肌炎,早期诊断治疗与预后有关.

  • 儿童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一家系3例报告

    作者:李晻;杜小平;杨期东

    儿童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甚少见,现报告一家系3例如下。1先证者男,12岁,因阵发性四肢活动障碍6年于2001年7月5日来本院就诊。患者近6年来出现起始运动时困难或运动中的动作忽然停止。缓慢活动后恢复正常,尤以上楼及骑车时明显。无肢体麻木及疼痛。患者系足月顺产。查体:神志清楚,口齿流利,智能正常,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无明显肌萎缩及肥大,无感觉障碍,腱反射(),叩击右肱二头肌、双侧股四头肌可见不典型肌球。查体过程中见运动障碍发作1次。患者头颅MRI及EEG均正常,血清钾、钠、氯、钙、磷、T3、T4、TSH、PT、KPTT均正常。血清肌酶学:AST、LDH、HBDH、CK均正常,CKMB 263 U/L(NV:0~25.0);EMG示四肢肌呈典型肌源性损害,可见肌强直电位发放;周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腓肠肌活检见肌纤维大小不等,有核内移,萎缩纤维散在分布不成组,血管未见异常,支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诊断。

  • 恙虫病脑膜炎和脑炎3例报告

    作者:李文胜;龚琼

    恙虫病脑膜炎和脑炎是恙虫病所致的一种特殊的临床表现,文献报道较少,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报告如下.

  • Wallenberg和Millard-Gubler综合征同时出现1例报告

    作者:王苏苏;张昭馥;王小红;张宝和

    椎-基底动脉系统多发性梗死,可表现多种脑干综合征,但同时表现Wallenberg和Millard-Gubler综合征的患者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 线粒体周围神经病、胃肠型脑病

    作者:杜岩;张晓君;郭玉璞

    线粒体(mitochondria)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细胞内进行生物氧化,从而产生能量的细胞器,线粒体结构功能异常可以导致多系统损害,其中以骨骼肌为主称为线粒体肌病,如果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则称为线粒体脑肌病[1].线粒体周围神经病、胃肠型脑病(MNGIE)是线粒体脑肌病的少见类型,曾有许多名称命名此综合征[2~4].(1)线粒体周围神经病、胃肠型脑病(MNGIE);(2)多发性神经病伴眼肌麻痹、白质脑病、假性肠梗阻(POLIP);(3)眼部及胃肠肌营养不良(OGIMD);(4)线粒体脑肌病伴多发周围神经病、眼肌麻痹和假性肠梗阻(MEPOP);而MNGIE是常见的缩写名称.至今国内尚无该综合征的病例报道.故在此将MNGIE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后介绍如下.

  • 神经肽Y、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与癫痫

    作者:陈丽丽;杨晓苏;肖波

    神经肽Y(NPY)是神经系统中含量多的肽类之一,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也不少.新近许多研究表明,两者与癫痫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就近几年来NPY和 BDNF,特别是前者与癫痫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小脑梗死的临床诊断

    作者:蒋辉华;陈为安;包仕尧

    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若不及时作CT、MRI检查,常有误诊、漏诊,有必要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

  •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恙虫病21例分析

    作者:李圣华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恙虫病较少见,现将我院1995年~2000年收治的216例恙虫病中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21例患者分析如下.

  •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一家系10例报告

    作者:黄树其;黄流清;赵忠新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又称Erb型肌营养不良,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肌病,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更少见,现报道一家系10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如下.

  • 进行性腓肌萎缩症一家系5例报告

    作者:周志明;吴家幂

    进行性腓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病)又称遗传性神经性肌萎缩症,属于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MSN).是以四肢远端肌肉对称性萎缩为临床特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本病有家族史的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X染色体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现报道一家系5例患者如下.

  • 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及眼睑痉挛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洪标;高凌

    我们从1997年5月~2000年7月采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面肌及眼睑痉挛180例,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76例,女104例;年龄32~74岁,平均54±14岁.病程3个月~12年.面肌痉挛168例,眼睑痉挛12例.右侧80例,左侧84例,双侧16例;痉挛强度分级:Ⅱ级8例,Ⅲ级116例,Ⅳ级56例.均为药物、手术及针灸等治疗无效者,并至少随访6个月(6~16个月).

  • 脑卒中急性期低血压分析

    作者:司徒洁;林友俊

    我们选择1995年~2000年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87例(脑出血63例,脑梗死1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中发生卒中后低血压者43例(23.0%)进行分析,以探讨急性脑卒中后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 疏血通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丁立东;郭俊华;茆华武;申仕海

    我们采用疏血通对68例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进行了治疗,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临床神经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