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RAM护理干预对肠癌术后肠胃功能恢复与心理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肠癌手术患者采用罗伊适应模式(Roy adaptation model,RAM)护理模式干预后肠胃功能恢复与心理状态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4-08/2016-08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20例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RAM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禁食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等肠胃功能评价指标进行记录;在患者出院后2 wk复查时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调查术后3d内患者谵妄发生率并统计患者临床满意度及护理疗效.结果 出院后2 wk时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禁食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排便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2 wk时观察组患者HAMD及HA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d内谵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癌手术患者采用RAM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后,可有效改善患者肠胃功能及心理状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应用
目的 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伴有焦虑抑郁状态GERD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PDCA护理模式,观察2组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症状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及依从性.结果 护理后2组SAS、SD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护理前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护理前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结论 应用PDCA护理模式能提高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GERD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焦虑抑郁心理状态和提高其依从性.
-
自我护理对肠造口患者不同时点造口变化及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了解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情况,并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探讨自我护理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06/2015-06在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首次行直肠癌结肠造口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干预组患者除常规护理外给每位患者都发放《肠造口自我护理管理》手册,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护理.在术后1 d(T)、出院前1 d(T0)、出院后1 mo(T1)及出院后3 mo(T2)对患者进行各方面监测与评估.患者出院后6 mo(T3)对其进行随访,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肠造口自我护理管理问卷(变化阶段、决策平衡、变化过程、自我效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析自我护理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结果 进行干预护理后,对干预组和对照组不同时期的变化阶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时点两组的所处变化阶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决策平衡、变化过程、自我效能等方面的干预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干预组的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方面除化疗的不良反应、对未来健康担忧及胃肠道症状外,其他维度的干预主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维度的时间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术后自我护理有助于身体康复,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对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补充性肠外营养对重症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补充性肠外营养(supplemental parenteral nutrition,SPN)对重症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4-06/2016-06收治的108例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实施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联合SPN,分为单纯EN组(对照组)和EN联合SPN组(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SPN对重症患者的临床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经SPN治疗1 wk后,观察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臂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死亡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PN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减少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耐受和活动状态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表达差异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免疫耐受和活动状态的临床和病理学差别.方法 选择102例CHB免疫耐受期患者组成免疫耐受组,215例CHB免疫清除期或再活动期患者组成免疫活动组,分析两组间肝组织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的表达、性别、谷丙转氨酶、血清HBV DNA载量、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S)的差异.结果 免疫耐受组的HBsAg胞膜表达强度低于免疫活动组(P=0.037),而肝组织内HBcAg表达强度、HBcAg胞核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免疫活动组(P=0.00).仅在免疫活动组,肝组织内HBsAg表达强度与HBV DNA存在正相关性(P=0.019),肝组织内HBcAg表达强度、HBcAg胞浆和胞核表达强度与HBVDNA均存在正相关性(均P<0.05);肝组织内的HBcAg表达强度和HBcAg胞核表达强度与G、S存在负相关性(均P<0.05).仅在免疫耐受组,肝组织内的HBsAg胞浆表达强度与G、S存在正相关性(P=0.016和P=0.003).结论 肝组织内的HBsAg胞膜表达强度与CHB免疫活动程度呈正相关.肝细胞胞浆内表达的HBsAg有可能系免疫耐受状态机体攻击的靶抗原.肝细胞核内表达的HBcAg即是CHB病毒复制,又是免疫耐受状态的打破进展至免疫活动状态的关键,也是肝组织炎症活跃和纤维化进展的关键.
-
胃癌分子信号通路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和放化疗,然而大多数胃癌被发现时已处于晚期,错失佳手术期,加上对放化疗的不敏感,无法解决癌细胞弥漫和转移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致癌的分子信号通路也越来越多,阻断其信号通路,从而逆转癌症的发生发展、提高胃癌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和阻滞癌细胞的转移,成为目前研究胃癌的重点.本文综述了近几年与胃癌密切相关的分子信号通路,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PI3K-Akt-mTOR通路、AMPK通路、NF-κB-COX-2通路和HNF4a-Wnt通路,拟给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竞争性内源RNA与消化系恶性肿瘤关联的研究进展
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是一种相互作用的RNA转录本,通过竞争性结合并降低靶标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水平,解除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的抑制作用.miRNA、mRNA、长链非编码RNA、假基因、环形RNA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网络,通过这种复杂的网络互相调节各自的表达水平,从而参与一系列的生物学行为,包括肿瘤的发生.肿瘤相关性ceRNA在消化系肿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我们对消化系肿瘤相关性ceRNA做简要综述,并简单分析其与靶标miRNA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理解ceRNA介导的肿瘤生成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
-
炎症性肠病与血栓栓塞性疾病
血栓栓塞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肠外表现,既往病理研究指出IBD合并血栓栓塞的发生率高达41%,但在日常工作中,这一肠外表现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总结了目前IBD并发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结果,并对IBD药物治疗的潜在致血栓风险进行了分析,同时详细阐述了其防治现状,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C型趋化因子XCL1研究进展
C型趋化因子家族唯一成员XCL1,又称淋巴趋化因子,主要由CD8+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产生.XCL1具有独特的序列特征以及两种可相互转换的蛋白空间构象,使得XCL1有别于其他趋化因子并发挥独特的功能.XCL1特异性受体XCR1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二者相互作用不仅在胸腺的阴性选择和建立自身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启动交叉抗原递呈并介导细胞毒性免疫反应.XCL1不仅能调节免疫系统平衡,维持肠道免疫稳态,而且与多种疾病相关,如自身免疫病、肾炎、结核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近年来证实XCR1选择性地表达在具有抗原递呈能力的CD8+DCs细胞上,引发许多XCL1相关应用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使得XCL1在黏膜免疫,抗肿瘤免疫治疗和靶向疫苗研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外鞘管辅助在困难空肠置管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胃镜下利用外鞘管辅助放置鼻空肠营养管的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于2013-10/2016-10于南充市中心医院就诊的28例不适宜经口胃进食且下消化道无梗阻、需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利用外鞘管辅助困难空肠置管法放置鼻空肠营养管,记录各患者置管深度、耗费时间及置管成功率;观察患者耐受情况,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穿孔、吸入性肺炎以及心律失常等置管相关并发症;追踪置管成功后实施肠内营养的总天数、营养管管路堵塞及拔出情况.结果 鼻空肠管放置达Treitz韧带以下20-40 cm,成功率为100%,置管时间为为7.5 min±3.8 min,置管深度达110-130 cm,平均深度达118.4 cm±6.8 cm;28例置管患者24例出现轻微的恶心、呕吐,但未影响继续操作,所有患者均顺利实现肠内营养支持,对置管的耐受良好,未发生腹痛、出血、穿孔、吸入性肺炎、心律失常等置管相关并发症,实施肠内营养的中位时间为32 d(16-72 d),未发生堵管及脱位现象.结论 外鞘管辅助困难空肠置管法成功率高、耐受性好,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准确等特点,为肠内营养提供了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胃底腺息肉与结直肠肿瘤相关性
目的 探讨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s,FGPs)与结直肠肿瘤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05/2016-05所有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同期行胃镜及肠镜检查的患者病历资料,分为FGPs组(243例)和对照组(486例).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FGPs和结直肠肿瘤的相关性.结果 FGPs组结直肠肿瘤检出率高于对照组[19.8%(48/243) vs 8.8%(43/486)],其中结直肠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而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对年龄、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得出,女性及≥50岁的FGPs患者的结直肠肿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0.001).进一步就不同部位的结直肠肿瘤分层分析显示,FGPs合并结直肠肿瘤的患者中,女性及≥50岁的,无论是在近端结肠还是远端结直肠,结直肠肿瘤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患有FGPs尤其是女性及≥50岁的患者,合并近端结肠及远端结直肠肿瘤的风险增高,应尽早行肠镜检查.
-
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进展至肝硬化的必经阶段,迄今为止临床上尚缺乏特异性针对肝纤维化的有效逆转或阻止其进展的药物,肝纤维化是一个由多种细胞因子和分子途径参与的复杂病理变化,深入探究肝纤维化的细胞分子机制从而发掘出特异性的抗纤维化治疗靶点并将其转化为临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
原发性胃鳞状细胞癌3例及文献复习
原发性胃鳞状细胞癌临床罕见,多为胃上部受累,>60岁男性多见,国内外共报道约百余例.病因及发病机制不详,较之胃腺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依赖病理,治疗首选手术,预后尚存争议.本文报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治3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加深对其临床、治疗及预后特点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