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β-羟丁酸诊断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阈值的建立

    作者:柯培锋;周海涛;万泽民;吴晓宾;林海标;黄宪章

    目的 探索建立血β-羟丁酸(βOHB)诊断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阈值及βOHB水平与DKA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急症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βOHB与[HCO3-]进行相关分析,同时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出[HCO3-]为18.0、15.0、10.0 mmol/L时的βOHB值,并以与[HCO3-]为18.0 mmol/L对应的βOHB值作为DKA诊断的阈值,并结合临床评估其诊断性能.结果 血βOHB水平与[HCO3*]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7023,P<0.001.[HCO3-]为18.0、15.0和10.0 mmol/L时的βOHB值分别为3.0、4.70和7.5 mmol/L,并与DKA病情严重程度相符;结合血糖浓度≥13.9 mmol/L,当血βOHB≥3.0 mmol/L时,诊断DKA的灵敏度为99.0%,特异性为86.0%,总有效性为92.81%.结论 血βOHB≥3.0 mmol/L可作为DKA诊断的阈值,并且βOHB可作为DKA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

  • 基于小波阈值变换的心电图去噪研究

    作者:刘婷;刘红秀

    目的 运用小波阈值变换对心电图进行去噪.方法 应用matlab进行仿真实验,计算信噪比与均方根误差,并对去噪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与结论在软阈值量化规则下,选择无偏似然估计阈值效果佳,硬阈值条件下则固定阈值比较好,阈值随噪声方差调整的方法要优于阈值固定的方法.

  • 血液3-羟基异戊酰肉碱增高的遗传代谢疾病分析及其阈值的建立

    作者:曾伟宏;欧阳海梅;谢汛杰;袁莹;梁金群;陈暖;刘舒;韦思思;陈丽莹;江剑辉

    目的 探讨分析血液3-羟基异戊酰肉碱(C5-OH)增高的遗传代谢病类型、代谢指标及临床表现,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评价串联质谱(LC-MS/MS)技术非衍生法对C5-OH增高疾病诊断价值并建立本中心C5-OH的阈值.方法 选取确诊患儿20例为阳性组,正常健康儿童281例为正常对照组,通过LC-MS/MS测定血液C5-OH浓度,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尿液有机酸.同时绘制ROC曲线,确定C5-OH的佳阈值.结果 确诊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6例,多种羧化酶缺乏症8例,甲基丙二酸2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例,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例,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1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糖原贮积症Ⅸ1例.阳性组血液C5-OH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液C5-OH ROC曲线下面积为0.937,佳阈值为0.769 μmol/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00%、80.07%.结论 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和多种羧化酶缺乏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C5-OH增高的遗传代谢病,LC-MS/MS非衍生法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建立佳阈值有利于提高疾病的诊断率.

  • 0~7岁儿童年龄分层后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诊断心力衰竭的阈值

    作者:陆桂宁;林春旺;曾祥林;江少虎

    目的:探讨0~7岁儿童年龄分层后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NT-proBNP )诊断心力衰竭(HF)的阈值。方法测定根据改良Ross评分诊断的40例0~1岁(0~1岁HF组)、40例>1~3岁(>1~3岁HF组)、20例4~7岁(4~7岁HF组)HF患儿和100例0~7岁例数及年龄相对应的健康儿童(0~1岁、>1~3岁及4~7岁对照组)血浆的NT-proBNP,通过ROC曲线分析不同年龄分层儿童血浆NT-proBNP诊断HF的阈值。结果0~1岁、>1~3岁及4~7岁HF组血浆NT-proBNP水平均异常升高,3组间血浆NT-pro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与改良Ross评分相关(r=0.867, P=0.000)。0~1岁、>1~3岁及4~7岁对照组NT-proBNP无一例异常升高。对照组血浆NT-proBNP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 r=-0.739,P=0.000)。0~1岁、>1~3岁及4~7岁儿童中NT-proBNP诊断HF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3、0.952、0.956(均P=0.000),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0.894~0.992、0.926~0.995、0.915~0.998,取切点值时约登指数分别为0.785、0.778、0.773,NT-proBNP诊断HF佳阈值分别为≥550、≥506、≥448 ng/L。结论健康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NT-proBNP水平呈逐步降低。0~1岁、>1~3岁及4~7岁HF患儿NT-proBNP诊断HF佳界值分别为≥550、≥506、≥448 ng/L,此数值可作为相应年龄段HF的诊断指标。

  • CE-Chirp刺激声诱发的正常听力者听性脑干反应分析

    作者:刘绮明;严小玲;丘理子;陈观贵;张华宋;张建国

    目的 探讨新型CE-Chirp刺激声与传统短声(click)诱发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差异,获得正常听力者CE-Chirp ABR参数的正常范围.方法 选择健康正常听力者16例(32耳),其中男6例(12耳),女10例(20耳).ABR检测时分别采用CE-Chirp和click刺激声,获得波Ⅰ、Ⅲ、Ⅴ的潜伏期和波间期,及不同刺激强度波Ⅴ的反应幅度和反应阈,两刺激声ABR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高刺激强度(80、90 dBnHL)下,CE-Chirp ABR波Ⅲ、波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间期比click ABR要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70 dBnHL刺激强度以下CE-Chirp比click ABR波Ⅴ幅度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在60dBnHL刺激强度波Ⅴ幅度达到大,是click的2.13倍(男性)和1.79倍(女性).有11耳(34%)的CE-Chirp比click ABR反应阈值低.结论 CE-chirp刺激声增加了ABR的反应幅度,便于阈值的判断,节省检测时间.

  • 深入开展麻醉深度及镇静程度监测与调控的研究

    作者:佘守章

    随着现代麻醉学的迅猛进展,麻醉深度及镇静程度监测与调控已成为临床麻醉工作者关注的新课题.麻醉学者历来对麻醉深度及镇静程度有着不同的观点.Prys-Roberts[1]认为麻醉是一种药物诱导的无意识状态,而意识消失是阈值性(全或无)现象,不存在麻醉深度;但更多的观点则认为麻醉深度是伤害性刺激的激惹和麻醉药物抑制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中枢神经状态,取决于手术刺激、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三个因素.Criffith[2]等的研究显示随着麻醉药剂量的增加意识呈逐级变化,表现在认知功能和对麻醉中事件的记忆呈逐级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客观测量,反映麻醉深度.

  • 右心室流出道电极穿孔1例

    作者:蓝荣芳;徐伟;吉文庆;余洪松

    患者女,42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症,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我院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其中心室主动电极拟同定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术中右心室电极阻抗1 020 Ω,阈值0.8V,R 波8.0mV,腔内图见ST段抬高10mv.术后患者无特殊不适,心电图提示起搏和感知良好.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17 d,患者因头晕、黑嚎两次入院.

  • 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后阈值升高1例

    作者:李凯

    患者男,78岁,2年内黑矇5次,无晕厥史.门诊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提示:房颤律,心率高121次/min,慢39次/min,平均64次/min,24 h内见大于2.0 s长间歇355次,均为房颤伴交界性逸搏(长3.21 s).于2009年3月24日通过右侧头静脉径路置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德国Bitronic Philos Ⅱ S),电极(Selox ST 60).

  • 心肌纤维化致起搏器晚期阈值升高2例

    作者:谢立新;肖永祺

    病例1:患者女,76岁,既往因"头晕、乏力不适"于2007年10月31日在我院住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2007年11月2日在我院行心脏起搏器安装术.有多年高血压病、糖尿病史.于2008年10月9日因"头晕、乏力不适"在我院门诊就诊,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偶有起搏心律、多为起搏信号.

  • 羊水过少216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浮;邓敏芝

    我院1999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216例羊水过少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同期内分娩总数7 135例,其中羊水过少216例,发生率为2.12%,初产妇178例(占82.3%),经产妇38例(占17.5%),全部为单胎,年龄大41岁,小20岁,平均年龄26.3岁,孕期37周5例,孕37~40周57例,孕40~41+6周132例,≥42周22例,剖宫产121例(占55.06%),阴道分娩95例(占44.94%).1.2 诊断标准以B型超声监测羊水指数≤5.0 cm为羊水过少阈值,5.1~8.0 cm为警戒值,人工破膜时羊水量少于100 ml,则可拟诊为羊水过少,分娩结束时,证实羊水量<300 ml者,可以诊断.

  • 放射性肺损伤的检测与防治进展

    作者:蓝柳;杨春旭

    放疗已在胸部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放射性肺损伤日益受到关注.肺是辐射中度敏感器官,放射治疗可使邻近肿瘤的肺组织因受到的剂量超过其引发生物效应的阈值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故肺损伤已经成为制约胸部肿瘤放疗剂量的重要因素.使放疗效果大大降低[1].由于严重的放射性肺损伤往往不可逆转,其发病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有效的预测指标[2],因此,如何避免或尽量减少严重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成为肺癌治疗研究的焦点.

  • 位置锐度的感受野和内部噪声随着特征分开度而改变

    作者:Dennis M.Levi;叶宁国;翁强

    人类对相对位置的改变是非常敏感的.一个基本和长期存在的问题是根据目标的长度,位置锐度的信息如何被整合,为何当特征分开度增加时,视觉表现有所削弱.要强调这个问题,我们使用了由离散样本(视标)组成的目标,每个样本都屈从于二进位位置噪声,并结合"逆相关"来评估行为感受野(模板),还有一个"10-通过"方法来量化限制位置锐度的内部噪声.我们的结果显示人类观察者对刺激物每个部分的估量都不同,根据特征分开度的不同,模板会有很大的改变.与理想观察者对比,人类表现被模板限制,它会由于特征分开度增加和随机内部噪声增加而效率降低.虽然系统内部噪声被认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限制察觉阈值的元素之一,发现在我们的位置任务中系统噪声被忽略.

  • 64层螺旋CT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中自动跟踪触发扫描阈值的选择分析

    作者:曾玉平;陈观尚;龙世亮;王耀光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中自动跟踪触扫描佳应用阈值.方法 将8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随机分成4组(触发阈值分别为80 HU、100 HU、120 HU、140 HU),采用64层螺旋CT结合自动跟踪触发扫描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触发点感兴趣区(ROI)设在上腔静脉内.结果 阈值为100 HU组(参照组)肺动脉、段肺动脉和亚段以下肺动脉强化明显,肺动脉平均CT值为(442.5 ±91.7),而肺静脉强化不明显,动静脉密度差别大,经后处理显示的动脉图像清晰.阈值为80 HU组肺动脉主干CT值较低,平均CT值为(248.2 ±74.5),提示触发扫描过早;阈值为120 HU组肺静脉密度明显升高,CT值与肺动脉几乎相等;阈值为140 HU组肺动脉密度明显下降,肺静脉密度升高,CT值大于肺动脉,提示触发扫描过迟,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采用自动跟踪触发扫描,触发点设在上腔静脉内,造影剂35~ 40 ml,注射流速4.8 ml/s,触发阈值为100 HU时扫描图像质量较好.

  • 64层螺旋CT扫描触发阈值的选择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廖玉荣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触发阈值的选择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接受64层螺旋CT检查的11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触发阈值随机分为60 HU组28例、80 HU组30例、100 HU组29例、120 HU组31例,比较4组扫描启动延迟时间、增强CT值、图像质量评分.结果:60 HU组、80 HU组、100 HU组、120 HU组间扫描启动延迟时间[(10.21±1.35)s vs (12.08±1.42)s vs (13.71±1.68)s vs (15.31±2.14)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60 HU组、80 HU组、100 HU组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左回降支(LCX)增强平均CT值明显低于120 HU组(均P<0.05);60 HU组LM、LAD、RCA、LCX增强平均CT值明显低于80 HU组100 HU组(均P<0.05);80 HU组与100 HU组LM、LAD、RCA、LCX增强平均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0 HU组图像质量评分明显低于80 HU组、100 HU组、120 HU组(t=11.578、11.101、12.626,P<0.05);其他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80 HU、100 HU监测触发阈值下64层螺旋CT能够有效缩短扫描启动延迟时间,减少对比剂用量,降低对比剂肾毒性,且保证图像质量.

  • 688例女性标本中解脲支原体的培养及耐药分析

    作者:张红梅;梁立全;朱莲娜

    近年来,性病病原菌的感染已由淋球菌感染转化为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为主.泌尿生殖道支原体为男性或女性泌尿道的正常微生物,含有解脲支原体(Uu)及人型支原体(Mh)两种,当其达到病理阈值(≥104CFU/ml)时可引起感染.特别是解脲支原体,它可引起一系列的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和性传播疾病,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文献报道支原体与不育症、孕妇感染及其导致的母婴传播有密切相关性[1].

  • 16层螺旋CT椎动脉成像关键扫描参数的研究

    作者:林益良;莫深;卢家灵;黄发明;张中文;盛国全;冼新源;方培

    目的 对比在不同扫描参数下椎动脉CT血管造影( CTA)的效果,以提高椎动脉CTA图像质量. 方法 60例接受椎动脉CTA检查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C 3组,分别以90 Hu、120 Hu、150 Hu作为监测阈值采用造影剂自动跟踪扫描技术进行跟踪触发扫描,比较各组内椎动脉起始处(ⅰ点)、第6颈椎横突孔处 (ⅱ点)、椎动脉从枢椎穿出处(ⅲ点)及椎动脉穿出硬脑膜处(ⅳ点)动脉强化CT值及以上监测点同层颈内静脉CT值. 另将40例接受椎动脉CTA检查患者随机平均分成Ⅰ、Ⅱ两组,分别采取不同层厚与螺距匹配(层厚分别为1 mm、0.5 mm,螺距均为1.5 :1)进行扫描,比较两组椎动脉图像质量的差异. 结果 A、B、C 3 组 CTA 全部获得成功,60 例患者共120 条椎动脉 CT 值减去邻近颈内颈脉 CT 值(CA-CV评分)均为3分. 3组在各监测点的动脉强化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监测点的同层静脉CT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阈值升高,静脉CT值明显升高. Ⅰ、Ⅱ两组病例在显示椎动脉CA-CV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对于采用16 层螺旋 CT 行椎动脉成像检查,关键参数设置为阈值90 Hu、层厚1 mm、螺距1.5 :1时,可获得优良的椎动脉图像.

  • 次声的生物作用

    作者:杨林静

    本文总结了次声的生物效应及生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主要对次声噪音对人的主观和行为的作用,次声对听觉系统的作用、次声对人的生理作用及次声的医学价值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暴露 振动 损害 阈值
  • D-二聚体年龄校正阈值与传统阈值在老年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作者:曹云;张晓艳;曹德勇;张瑞;辛田田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年龄校正阈值在老年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及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年龄为50岁及以上的疑似PTE患者,首先采用修正日内瓦评分标准进行临床概率评估,对于低风险人群不再纳入研究对象;对于中、高风险患者全部进行了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及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随后采用D-二聚体年龄校正阈值与传统阈值两种判定标准进行判定,比较两种判定方法的诊断效能.通过ROC曲线寻找PTE佳血浆D-二聚体阈值.结果 入选的549例疑似PTE的患者中,经CTPA确诊的PTE患者共163例,阳性率为29.69%.按照传统阈值和年龄校正阈值两种标准判定:血浆D-二聚体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为83.44%、78.53%,特异度分别为17.88%、31.61%,漏诊率分别为16.56%、21.47%,误诊率分别为82.12%、68.39%,约登指数分别为0.013 2、0.101 4.所有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50~<60岁、60~<70岁、70~<80岁、≥8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相比传统阈值,上述各年龄段校正阈值诊断PTE的误诊率分别下降了4.00%、15.70%、21.36%、17.39%;特异度分别提升了约1.23、1.65、2.56、3.00倍.ROC曲线求得PTE佳血浆D-二聚体阈值约为1 760 ng/mL FEU.结论 年龄校正阈值的诊断准确性高于传统阈值;通过ROC曲线同时结合临床实际求得佳阈值,临床医师可作为参考.

  • 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

    作者:崔俊林;丁涛

    目的:了解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指征,分析血小板输注疗效,为临床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住院并输注血小板患者128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血小板计数数值,在输注前后各1 h、输注后24 h分别采集血常规计数血小板,监测血小板输注疗效。结果预防性输注血小板输注阈值小于10×109/L有效率为71.8%、阈值(10~<20)×109/L有效率59.1%、阈值(20~<30)×109/L有效率53.3%。结论临床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时,计数越低输注有效率越高;血小板输注阈值应严格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

  • ELISA检测抗-HCV抗体灰区设置的探讨

    作者:甘新宇;杨洋;于丽君;张利;宋建

    由于ELISA法的局限性,在进行相关抗原或抗体检测时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对于血站来说,假阴性的危害远大于假阳性,为大程度减少假阴性的发生,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在进行检测时对阈值,即吸光度值/临界值(S/CO)进行设置,对吸光度值虽处于CO值以下但很接近的标本进行阳性剔除,这一范围就是灰区,这种设置就是灰区设置[1].实际运用中有的实验室将这一范围设为CO值的10%以下[2],有的将这一范围设为CO值的20%以下[3],还有的是将CO-2s的范围设为灰区[4].为摸索出适合本站实验室的灰区设置,笔者将本站2007~2010年抗-HCV抗体ELISA检测比值处于CO值30%以内的183例灰区标本进行HCV RNA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445 条记录 19/23 页 « 12...15161718192021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