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镫骨肌反射测定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华;曹克利

    人工耳蜗的成功使用及患者对植入物是否满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术后对言语处理器舒适阈动态范围的准确调试,这种对阈值及大舒适阈(maximum comfort levels,MCL)的测定需要很好的可靠性及可重复性.

  • 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试结果的变化特点

    作者:钱宇虹;张超;江刚;郭梦和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小儿开机一个月调试结果 的变化特点,为其编程调试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受试对象为使用澳大利亚Cochlear Nucleus 24型人工耳蜗系统的31例儿童.术后一个月起行系列的人工耳蜗编程调试,在调试中运用小儿行为测听法获得阈值(threshold level,TL)、舒适阈(comfortable level,CL)等参数,并将开机及开机后一个月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开机与开机一个月时相比,TL降低而CL升高,其中高频段电极通道的TL下降幅度较低频段电极通道更大,而低频段电极通道的CL增高幅度较高频段大(P<0.001).各次调试获得的TL及CL结果 均显示高频段通道的电流水平高而低频段通道的电流水平低(P<0.001).开机时低频段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s,DR)大,而开机一个月后高频段DR大(P<0.001).开机一个月后高、中、低3个频段电极通道的DR均较开机时大,其中高频段的DR改变较低频段更明显(P<0.001).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小儿开机后的一个月期间,其编程调试结果 变化显著,有必要对患儿进行多次调试.

  • 小儿行为测听(2)

    作者:刘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婴幼儿听力测试的手段大大增加,但无论测试技术多么成熟完善,小儿行为测听都是听力评估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每位临床医师都必须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基本的小儿行为测听方法。有经验的儿童听力学家,都有一整套的特殊测试方法用于日常的临床听力检查,并能为每位小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测试程序;尽管目前有先进的客观听力检测设备,通过电生理检测方法可以获得听敏度反应值,但它不能完全反映小儿的真实听力,且有些客观听力测试缺乏频率特异性,电生理测试的阈值往往高于主观听力测试阈值;主观听力测试时声音经过听觉感受器、周围听神经、中枢神经系统的听觉脑干、听觉皮层和皮层的整合以及传出神经、效应器等过程,是一种心理物理测试方法,因此,小儿行为听力测试在临床听力诊断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客观听力测试是对脑干或皮层听觉电位的记录,是一种生理检查法,并不是真正的听力测试,因此,目前它无法取代小儿行为测听。

  • 听觉诱发电位(AEP)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临床应用(10)

    作者:李兴启;卢云云

    8.1.2阈值的判定用每秒70~80次的短声刺激,在95%以上的正常成份以30 dB nHL以下的强度,平均4 000次,可记录到大于0.1 μV的可辩认的脑干反应波V.

  • 听性稳态反应应用于婴幼儿听力评估的现状

    作者:

    刺激速率为70~110 Hz的听性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 ASSR)(亦称为80 Hz)近倍受听力学工作者特别是小儿听力学工作者的关注,设备制造商也正在推销其产品.本文回顾了ASSR的技术、应用基础,并总结了其应用于婴幼儿听力评估的现状.文中斜体字为基本原则.详细的ASSR方法学、正常值以及一些ASSR研究结果请参阅Picton(2003)的综述.ASSR并不是一个新发现的听觉反应,1960年Geisler就从人类头颅上记录到了该反应;以后研究者又记录到了短声、正弦调制波以及方波调制波所诱发的反应.Galambos等在1981年发表的有关40 Hz事件相关电位将ASSR引入听力领域.不同刺激速率的ASSR的产生部位是不同的,40 Hz的ASSR产生于皮层和脑干,而80 Hz的ASSR主要来源于脑干,而且很有可能它就是ABR的波Ⅴ,只是与ABR的刺激和记录方法不同而已.ASSR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频域内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位相相关性或刺激速率值处的信噪比,再根据统计学分析来判定反应的引出与否,这种客观性使ASSR显著优于ABR.ASSR的刺激信号早是象ABR一样的短纯音信号,以后主要用调幅调制声,有时也加入10%~20%的调频调制,目前大多数设备都采用这一信号,近一种新ASSR设备的缺省设置是5~8 ms的短音.ASSR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同时记录多个刺激声信号所产生的反应,这种多频刺激的方法能够同时记录双耳八个频率(每耳四个频率)的反应.研究证明只要各个信号的频率相距一个倍频程以上,强度在75 dB SPL以下,多个刺激声之间的干扰就很小或没有.不对称型的听力图、不同频率所产生的反应幅度的不同以及多频刺激方式所导致的各个频率反应幅度整体的下降延长了这种方法的测试时间,使其不如理想中的那么省时,但仍比单一刺激方式快2~3倍.80 Hz ASSR通常采用的是正弦调幅调制纯音,因为其特有的频率特异性而被认为是优于短纯音ABR的一个方面,但是声信号的频率特异性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还应考虑到耳蜗基底膜的部位特异性以及神经反应的特异性.研究证明ASSR的频率特异性与短纯音ABR是非常接近的.ASSR技术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十年前还没有商用的设备,五年前只有两家,而目前至少有六种不同的设备.随着设备的增加,各个设备之间标准化的问题突显出来.有些设备有很浑厚的研究背景,而有些则没有,使用者应该根据设备的性能及临床资料而加以选择.关于80 Hz ASSR与行为听力测试相关性的研究很多,多为感音神经性聋成人或较大儿童,结果表明至少在该人群中ASSR的阈值能够很好地预测行为听力阈值.许多ABR与ASSR的比较研究声称ASSR比ABR能够更好地评估残余听力,也就是当受试者听力损失很重、ABR不能引出时,仍能够引出ASSR.尽管这一现象客观存在,但是还有一些其他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如:①所比较的信号在某一特定频率上的能量是不相等的,众所周知短声的能量分布频率范围很宽,其大输出强度较ASSR信号小;②ASSR在高强度会有伪迹或非听性反应;③ASSR的长时强声刺激会导致耳蜗损害.因此需慎重对待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关于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气导ASSR的研究,模拟传导性聋的研究表明气导ASSR阈值远高于行为听阈,而且ASSR骨气导差过大.骨导ASSR的研究显示听力正常婴幼儿各个频率的ASSR的阈值与成人显著不同.正常听力婴幼儿的短纯音ABR阈值以及诊断标准已经确立,而ASSR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则显得不足,而且不同研究所采用的刺激(单频与多频)及记录(不同信噪比、噪声标准以及记录时间)方法不同,使这一形势更加恶化.综合不同调幅调制纯音ASSR的研究结果,正常听力婴幼儿在500、1 000、2 000及4 000 Hz的平均阈值分别为41、43、35和32 dB HL,如果转换为dB SPL则与短纯音ABR非常相似.如果以均值的90%~95%为可信区间,取二倍标准差,则诊断标准在500 Hz为60 dB HL,1 000、2 000及4 000 Hz为50 dB HL.关于感音神经性聋儿童ASSR的研究有很多,这种研究比较理想的方法应该将婴幼儿的ASSR阈值与行为听阈或短纯音ABR阈值相比较.遗憾的是多数研究都是短声ABR与ASSR的比较.总结以上工作发现,首先样本数量还很少,其次多数有方法学的缺陷,加之不同研究所采用的刺激和记录方法不同,临床资料就更加减少.后还没有不同类型听力损失的婴幼儿ASSR的研究.总而言之,尽管ASSR在婴幼儿听力评估方面很有前途,但目前单独以此作为听力诊断的电生理方法还为时过早,还必须结合短纯音ABR,因为只有短纯音ABR才具有充足的基础、临床研究和明确的诊断标准,因而也是目前婴幼儿听力诊断电生理方法的金标准.根据上述回顾,ASSR在婴幼儿听力诊断的现状总结如下:①新的刺激及记录方法通常都没有经过同行审阅的临床科研为依据,特别是缺乏听力障碍婴幼儿的数据;②不同设备采用不同的刺激和记录方法,且缺少专业人员的评估;③不同的方法或设备层出不穷,缺乏标准化;④刺激声信号的校准问题以及ASSR与行为听力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没有解决,各种设备采用不同的刺激和记录方法更加恶化了这一状况;⑤极重度聋者的ABR和ASSR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⑥听力损失儿童的ASSR与行为听力测试的关系的研究还很少,而且现有的大多数研究没有能够将ASSR与听力诊断的金标准--行为听力和/或短纯音ABR进行比较;⑦六个月以下婴幼儿的ASSR 研究还很少;⑧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成人和婴幼儿的研究还很少;⑨成人的骨导ASSR研究很少,还没有婴幼儿骨导ASSR的研究报道,也没有病理状态下成人或婴幼儿的骨导ASSR研究(极重度聋除外).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ASSR技术就不能称为成熟.因为对于一个结果,无法准确地判定该阈值是正常还是升高.短纯音ABR的研究虽然尚需完善,但它已有非常多的研究背景和临床数据,能够提供气导和骨导听阈,是当前婴幼儿(特别是6个月以下儿童)听阈确定的首选方法.因此目前ASSR还需与短纯音ABR或行为听力测试结合使用. 80 Hz ASSR除了用于阈值的评估外,也可以用于阈上功能的评估,如单词识别或助听器效果的预估.结果 表明在正常或异常听力成人以言语调制声为信号,其识别阈与ASSR有显著相关性,它反映了较低水平的听觉处理能力.

  • 人工耳蜗植入后不同言语处理器编程方案的比较

    作者:钱宇虹;郭梦和

    目的了解和认识体佩式(SPrint)和耳背式言语处理器(ESPrit 3G)在调试中的不同特点,以便更好地进行人工耳蜗调式.方法对9例年龄2~54岁的全聋患者于手术后6~24个月由使用SPrint转换使用ESPrit 3G,比较使用不同言语处理器调试所创建的电听力图之阈值(threshold level,T-L)和舒适阈(comfortable level,C-L)、以及在ESPrit 3G使用不同程序时的声场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由SPrint获得的程序佩戴ESPrit 3G,4例患者(1组)感觉聆听效果满意,与以往佩戴SPrint无差异.有5例患者(2组)从不同言语处理器所获得的T-L和C-L有显著差异(P<0.01);使用不同的编程佩戴ESPrit 3G进行声场(啭音)听阈测试,结果有显著差异(P<0.01);问卷调查显示使用经ESPrit 3G直接调试获得的程序较使用由SPrint转换而来的程序有更好的聆听效果.1组与使用ESPrit 3G调试获得程序的2组的声场测试结果无差异(P>0.05).1组与使用由SPrint转换而来程序的2组的声场测试结果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由佩戴SPrint转为使用ESPrit 3G时,部分患者直接使用由SPrint转化而来的程序可能存在音量感受不足的情况,因此为了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聆听效果,应经ESPrit 3G重新进行调试.

  • 16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智能触发阈值的合理选择

    作者:缪熙音;周建军;陈刚;刘豪;陆海峰;曾良斌;顾君英;张晓骅;曾蒙苏

    目的:研究不同智能触发监测点阈值条件下的CTA扫描效果,以期提高颈动脉CTA图像质量.方法:60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检查.3组监测阈值分别为80 HU、100 HU、120 HU,监测点选在主动脉弓降部,比较3组双侧颈总动脉、颈静脉胸廓入口处(A点),入口处与分叉处之中点处(B点),颈总动脉分叉处(C点)以及颈静脉孔处(D点)的动静脉强化CT值.结果:在3种监测阈值下,各点的颈动脉强化CT值分别是:A点287.75~316.70,B点338.35~359.30,C点334.70~357.65,D点316.55~320.40,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点的颈静脉强化CT值分别是:A点68.10~104.15,B点100.60~169.60,C点120.10~216.70,D点176.10~247.30,而B、C、D点颈静脉强化CT值显示,监测阈值越低,静脉强化CT值越小.监测阈值为80 HU时的静脉强化显影明显低于100、120 HU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16层螺旋CT而言,以主动脉弓降部为监测点,监测阈值为80 HU时,可获得更为理想的颈动脉CTA图象.

  • 短声改变听觉中枢下丘神经元对纯音的反应特性

    作者:刘冬云;赵岩;肖中举

    目的 研究短声与纯音之间对听觉中枢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反应的相互影响.方法 采用对侧给声、细胞外记录(cell-attached recording)的方法,给予短声后,记录下丘神经元对纯音反应的变化情况,分析短声和纯音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 给予短声后,某些下丘神经元对纯音感受野(receptive field,RF)发生改变,从低频向高频方向飘移,且这些神经元的阈值都升高.结论 短声可以改变听觉下丘神经元对纯音的反应特性.

  • 初步探讨不同扫描触发阈值技术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惠英;陈伟彬;马春梅;宫凤玲

    目的 探讨在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中不同扫描触发阈值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不同扫描激发阈值,将接受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03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第1组27例,触发阈值为120 HU;第2组26例,触发阈值为100 HU;第3组26例,触发阈值为80 HU;第4组24例,触发阈值为60 HU.同时选择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及左回旋支远段测量对比剂增强水平.统计分析四组的图像质量和冠状动脉对比剂增强水平及从对比剂注射到触发扫描前所用延迟时间.结果 不同触发扫描阈值所得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四组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2 ±0.26)分,(4.65±0.27)分,(4.67±0.26)分,(3.40±0.02)分,前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组与其他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及左回旋支远段平均CT值比较,前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从对比剂注射到触发扫描前所用延迟时间,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中确保图像质量的情况下,采取80 HU监测触发阈值时,能缩短扫描延迟时间,可以达到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减少对比剂用量.

  • 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非法添加的格列本脲

    作者:王新财;蒋国强;成霄;陈敏;单伟光

    目的:建立非法添加格列本脲产品的近红外检测方法.方法:以格列本脲对照品近红外光谱图为参照光谱,选择特征谱段,根据已知样本的近红外光谱与参照光谱的相关系数、格列本脲的有效剂量,确定阈值,建立检测模型.结果:通过验证,检测模型准确率较高.结论:通过近红外特征谱段相关系数法建立的检测模型,可用于非法添加格列本脲产品的快速检测.

  • 超声在剖宫产子宫再孕36~40周瘢痕厚度测量与破裂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王义;许珊丹;王珍荣;高珍

    目的:探究超声在剖宫产子宫再孕36~40周瘢痕厚度的规范性测量方法及瘢痕破裂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间426例剖宫产子宫再孕36~40周孕妇,按再次生产时证实是否有子宫下段瘢痕肌层缺陷分为A、B和C组,其中A组(n=351)和B组(n=61)分别为剖宫产3年后和3年内的再孕孕妇,且再次术中或自然分娩未发现下段瘢痕肌层缺陷,C组(n=14)为再次剖宫产发现了下段瘢痕肌层缺陷,另设随机同期80例无剖宫产史孕36~40周孕妇为D组.产前超声对各组子宫前壁下段(剖宫产瘢痕处)肌层厚度进行观察、测量及风险评估,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组间方差分析.结果:超声能清晰显示剖宫产再孕子宫瘢痕处肌层;产前超声测量A组前壁下段瘢痕肌层与B组间无显著差异(P=0.89),A、B两组与C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三组与D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有无剖宫产史与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薄密切相关,瘢痕缺陷者产前超声肌层明显较无缺陷者薄;产前超声可以显示、测量并评价瘢痕缺陷风险,建议瘢痕肌层安全阈值为2.3 mm.

  • 超声诊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血流参数阈值分析

    作者:张春莉;王林;何艳;黄慧;陈飞;陈文卫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阈值.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259例老年ARAS患者(共462支)的肾动脉和叶间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1),叶间动脉的加速度(AC)、加速时间(AT),腹主动脉峰值流速,观察肾动脉及肾内叶间动脉血流分布,计算肾动脉与腹主动脉PSV比值(RAR)、肾动脉与叶间动脉PSV比值(RIR),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老年ARAS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阈值,比较上述各参数在不同取值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诊断≥70%狭窄的老年ARAS患者的佳PSV、RAR、RIR阈值分别为:248.0 cm/s、3.42、10.67,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4% 和81.4%、91.2%和77.8%、93.9%和82.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老年ARAS患者的筛查诊断、狭窄程度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采用老年ARAS的指标阈值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对选择治疗方式有指导作用.

  • 冷疗在运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邱卓钢;詹莉;邱宝华

    1冷疗的生理机制组织受伤后会造成组织细胞的损伤,导致出血、肿胀及疼痛等症状.冷疗能使神经纤维传递速度减缓,减少神经终板的兴奋,提高疼痛的阈值,减轻疼痛,降低组织温度,减缓组织代谢,降低炎症反应等.1.1止痛冷疗止痛效果产生的机制大概可分为两方面[1]:1.冷的供给带来温度的降低,温度降低使得感觉神经的反应输出变慢,减低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以及减少神经电位活动,以减少疼痛的感觉,达到止痛的效果;2.冷的感觉神经纤维较疼痛感觉神经纤维传递来得快.因此冷的感觉,远胜过疼痛的感觉,提高疼痛的阈值,而相对的减低了对疼痛的感觉,这是在急性损伤产生时,用来止痛既快又简便的方式.另外,冷疗能降低组织的温度,组织为了保温而产生血管收缩,减少组织出血的情况,进而减轻肿胀,也进一步减轻因肿胀而产生的疼痛.

  • 临床输血之红细胞输注

    作者:

    1一般原则(1)在决定输注红细胞时,应明确其适应证和输注的利弊.(2)输注红细胞前,应告知患者输注的利弊及包括自身输血在内的替代疗法.患者有权拒绝输注.(3)应查明贫血的原因,除非致命性贫血,否则诸如缺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存在有效替代治疗时不应输注红细胞.(4)红细胞输注没有一个通用的"阈值",临床判断起重要作用.(5)在急性失血中,应采用晶体液和人造胶体液而不是红细胞来快速补充初的急性失血量.输血科(血库)应确保紧急情况下为大量出血的患者提供交叉配血相合的红细胞,包括紧急非同型相合红细胞输注.

  • CTA容积重建中阈值对血管管径测量的影响

    作者:房文皓;张亚林;罗伟;周俊杰;贺素军

    目的:探讨CTA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中阈值对血管管径测量的影响.方法:建立9个不同浓度的血管模型,分析不同阈值与血管模型管径的关系,并与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VR重建中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 = - 0.847,P = 0.000).结论:CTA血管管径测量的准确性受VR重建阈值的影响,根据血管内对比剂密度调节阈值可以测量到准确的血管径线.

  • 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过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仲海娟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FQ-PCR)是一种高度灵敏的核酸检测(NAT)技术,它采用实时检测技术,连续不断的检测PCR过程中反应体系对荧光信号的变化,利用荧光信号达到了某一阈值时的循环次数与起始模板DNA量的对数值之间的严格的线性关系,进行起始模板定量,可真实反应病毒的复制情况,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精确性好的优点.它同时采用完全闭管检测有效地减少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交叉污染,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的观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它高度的敏感性,又导致了PCR技术不可忽视的弱点--结果的准确性.以下就影响此问题的几个注意事项,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供同行参考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 浅谈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体会

    作者:谷训燕

    骨折病人术后夜间疼痛是临床中普通、重要的现象,是不舒适中严重的形式,是难以控制的.由于夜间麻醉作用消失,而损伤的组织仍持续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并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降低疼痛受体的高阈值,使患者产生疼痛,睡眠发生异常,影响机体康复,故术后夜间疼痛护理尤为重要.

  • 一例输入性恶性疟疾再燃病例的调查报告

    作者:杜承彬;陈中山

    疟疾再燃是指患者经一定的治疗或在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下,发作停止,惟体内尚存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无新感染且条件适宜时,残存的疟原虫再次大量增值,一旦原虫数量超过发热阈值,又可出现疟疾发作,称再燃.2011年2月19日,广安区疾控中心门诊部接诊一例连续不规律发热患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体征与血涂片检查疟原虫,证实该患者为输入性恶性疟疾再燃病例.现将该病例报告如下:

  • 学生近视眼屈光阈值的研究

    作者:李光春;范元成;刘雅;王革生;袁弿;吴振中;周秀华;易翠薇;贺宾

    [目的] 用眼屈光度作为指标评价个体儿童近视眼易患性,开展早期预防.[方法] 对6~14岁665名学生眼屈光度进行一年追踪检测,应用远视屈光度下降值研制学生近视眼屈光阈值.[结果]儿童近视眼屈光阈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6、7岁组阈值为+2.00D,8~13岁各年龄组均以0.25D的级差递减,14岁组为+0.37D.[结论]研制的阈值为学生近视眼预测提供了判断界值.通过预测,可及早发现近视眼易患者,有利于近视眼早期预防,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

  • 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原因的近年研究

    作者:林君英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目前全球约有3亿5千万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有100万~15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有关的疾病.目前世界上尚无治疗乙肝的特效药,而乙肝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上的良好的保护效果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充分肯定,因此一致认为目前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措施就是接种乙肝疫苗.但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应用乙肝疫苗以来,不管是血源疫苗还是重组基因疫苗,在按照当今世界通用的0、1、6月程序对健康者进行全程免疫后,仍然有5%~10%[1~3]的接种者抗-HBs始终阴性或达不到保护阈值,重新成为乙肝病毒的易感者,这种现象称为乙肝疫苗免疫失败.

445 条记录 17/23 页 « 12...14151617181920...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