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SDF-1/CXCR4与泌尿系肿瘤的研究进展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是不同类型细胞分泌的低分子量(8~10kD)细胞因子,它对白细胞亚类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具有趋化和预激活作用.而趋化因子受体CXCR4是一类含有7个跨膜区的G蛋白耦联受体,它作为目前已知的SDF-1惟一受体广泛的表达在血液、免疫和中枢神经系统细胞上.
-
肺纤维化病因学进展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是由多种原因而引起的肺脏损伤,病理过程早期以下呼吸道急性炎症反应为主,包括肺泡炎,间质性肺炎,肺泡上皮受损,成纤维细胞增生,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由此导致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某些细胞外基质成分在肺泡和间质内沉积及纤维组织过度修复造成肺组织结构的紊乱,肺实质损伤,慢性肺纤维增生,肺间质纤维化,胶原沉积,肺泡结构改变,终发生肺纤维化.临床表现为活动性呼吸困难,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等,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预后极差,目前缺乏肯定的或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其发病原因非常复杂,目前不是很清楚[1,2],现综述如下.
-
趋化因子的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Chemokine)是能使细胞发生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总称,早发现于哺乳动物、鸟类及鱼类动物体内,为一类结构、功能相似,分子量8~10Kda小分子量蛋白质,由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产生.趋化因子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在多种炎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仅对趋化因子的分类、结构、功能及其在疾病转归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粘附分子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
临床和实验上脑缺血总是伴随着急性的炎症反应,脑缺血再灌注时中性粒细胞向内皮细胞粘附发生炎症反应,导致了粘附分子的上调,介导了与内皮细胞粘附并转移出血管壁,造成微血管和脑组织损伤并加重脑水肿.
-
宫内早孕、右卵巢囊肿合并出血性输卵管炎1例
患者24岁.停经36d,突然下腹痛lh之主诉于1999年10月31日急诊入院.平索月经规律,末次月经1999年9月26日,经量正常.入院前1h突然下腹部疼痛且逐渐加重,伴恶心及肛门坠胀感.5年前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查体:体温36.5℃,脉搏82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4/9kPa.轻度贫血貌.心肺正常,腹部平坦,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阳性,移动性浊音可疑.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宫颈举痛阳性,子宫前位稍大,左侧附件增厚,压痛阳性,右附件区可及一5cm×4cm×3cm大小之包块,活动,压痛.实验室检查:血WBC 12.5×109/L,Hb 95g/L,中性粒细胞0.854;尿HCG试验阳性;后穹窿穿刺抽出鲜红色血性液体约4ml.临床诊断:①异位妊娠;②出血性输卵管炎;③卵巢囊肿?入院后给抗炎,止血治疗.密切注意腹痛、血压及脉搏变化.经抗炎、止血治疗后腹痛较入院时减轻,第2天查B超报告:宫内早孕,右侧卵巢囊肿,后穹窿少量粘液.确诊为宫内早孕、右卵巢囊肿合并出血性输卵管炎.经抗炎,止血治疗5d后行人流术,刮出宫内组织见典型绒毛.次日痊愈出院.
-
球形肺炎的临床影像学表现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留心收集了多例肺部球形病灶的信息,进行影像学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诊断的正确性。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年龄:20~54岁,其中40岁以上患者偏多,病程多数在2~4w,长达10w,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症状表现:恶寒、发热、胸痛、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血沉增快,痰抗酸染色、痰细胞学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
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与含铂类方案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析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与含铂类方案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3例接受化疗治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将其平均分为1组(0度)、2组(1~2度)、3组(3~4度),对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与含铂类方案化疗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高,其次为3组、2组;3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高,其次为2组、1组(P<0.05);2组患者总生存时间长,其次为3组、1组(P<0.05).结论 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与含铂类方案化疗的远期疗效有相关性,与近期治疗效果无明显相关性.
-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与鼻咽癌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鼻咽癌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水平与鼻咽癌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确诊鼻咽癌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全血标本,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R),淋巴细胞比例(LYR)以及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例(NLR).结果 治疗前鼻咽癌患者NEUT、WBC、NEUTR、LYR及NLR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0.05);LY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0.05).治疗前临床分期中Ⅳ期患者的LYR显著低于Ⅰ期、Ⅱ期和Ⅲ期患者(均<0.05);患者治疗前WBC、NEUT、LY、LYR显著性高于治疗后(均<0.05),患者治疗前NEUTR、NLR显著低于治疗后(均<0.05);治疗后不同疗效各组中完全缓解(CR)患者WBC、NEUTR、NRL及NEUT显著低于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进展(PD)患者(<0.05),LYR显著高于PR、SD及PD患者(<0.05).结论 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变化有助于鼻咽癌患者治疗疗效的观察.
-
膻中穴注对哮喘豚鼠的中性粒细胞(PMN)的影响
目的观测膻中穴位注射对哮喘豚鼠中性粒细胞(PMN)的影响,探讨穴位注射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作用途径和机制,为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较好的方法,并为进一步研究穴位注射方法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50只荷兰种雄性豚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鱼腥草穴位注射组、鱼腥草非穴位注射组和生理盐水穴位注射组。采用卵蛋白致敏和激发建立哮喘豚鼠模型,通过穴位注射治疗后,肉眼观察豚鼠哮喘症状发作程度,记录引喘潜伏期,瑞氏染色光镜下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PMN的情况。结果穴位注射可有效延长哮喘豚鼠的引喘潜伏期,减轻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症状;结合对BALF中PMN计数结果显示,膻中穴穴位注射可显著减少PMN的数量,有效抑制PMN的浸润,减轻气道炎症。结论膻中穴位注射治疗哮喘豚鼠可以明显改善哮喘症状发作程度,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穴位注射治疗哮喘豚鼠可抑制气道炎症,其机制可能与减少气道中PMN的活化运动及其分泌的炎症组份,从而减轻气道炎症而实现的。
-
手足口病热程中的外周白细胞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热程中的外周白细胞动态变化,摸索规律,为临床儿科医师提供诊疗理论依据。方法对2012年4月~8月住我院手足口病病房有发热的手足口病161例患儿,在入院时治疗前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外周白细胞,包括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三项观察指标,以入院时热程长短分组,对各天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观察动态变化规律。结果白细胞总数院1d结果为10.87±3.96(*109/L),2d结果为11.18±5.13(*109/L),3d结果为11.88±3.59(*109/L),4d结果为9.87±3.59(*109/L),5d结果为8.38±2.43(*109/L),6d结果为9.99±4.2(*109/L),7d结果为7.83±2.39(*109/L)。中性粒细胞总数:1d结果为5.18±2.52(*109/L),2d结果为7.13±3.83(*109/L),3d结果为7.35±4.23(*109/L),4d结果为5.55±2.52(*109/L),5d结果为2.49±1.73(*109/L),6d结果为5.57±3.40((*109/L),7d结果为2.51±1.24(*109/L)。在发热第2d,白细胞达到峰值,各天患儿外周白细胞各天之间的医学统计学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外周白细胞变化可能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随时间变化而有不同结果。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热程外周白细胞动态变化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
中性粒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
在所有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细胞中,中性粒细胞由于能够释放降解酶和活性氧,因此其成为具有细胞毒性潜力的细胞。中性粒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细胞,它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对适应性免疫起重要的辅助和调节作用。目前已经证明: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中,中性粒细胞能够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neutrophil excel urfla traps,NETs),形成一种新的杀菌方式。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性粒细胞增加,形成含有瓜氨酸蛋白质网的趋势。因此中性粒细胞除了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有细胞毒性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有一种驱动自身抗原进行自身免疫的作用。
-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血液学改变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除关节症状外,血液系统的异常为常见。本文旨在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血液学的改变,进而为更早期干预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
髓样细胞表达的触发因子受体-1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
髓样细胞表达的触发因子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s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 s-1,TREM-1)分子是Bouchon[1]等于2000年首次确认的一种与炎症级联放大密切相关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其主要表达于髓系细胞如中性粒细胞、CD14+单核/巨噬细胞的表面。多种细菌成分、创伤等均能使TREM-1分子的表达上调,并能与TREM-1分子的内源性配体一起激活其受体,促进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放大炎症反应。近发现还存在TREM-1分子的可溶性形式(sTREM-1),其是由金属蛋白酶(MMPs)使细胞膜上的TREM-1分子外功能区脱落而形成的[1],sTREM-1分子与多种炎症性疾病密切相关,同反应炎症的其它指标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作为炎症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新指标。
-
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进展
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大多继发于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后,反复发生支气管炎症、致使支气管壁结构破坏,引起支气管异常和持久性扩张。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1]。随着抗生素及百日咳、麻疹等疫苗的广泛应用,支扩的发病率在逐渐下降。
支气管扩张的病因为支气管肺组织感染与支气管阻塞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不同病因所致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发生慢性炎症,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自由基及炎性因子和弹性蛋白酶,使管壁弹力纤维、平滑肌和软骨受到破坏,管壁变形和扩张,而炎症致支气管黏膜肿胀,黏液分泌增多,加重支气管堵塞,另外扩张的支气管黏膜上的纤毛运动障碍,使分泌的黏液不能排出体外,加重局部的感染,这样有利于更多的细菌滋生,使感染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治疗应从支气管扩张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着手,取得了可喜进展,现综述如下。 -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近年来,随着高剂量联合化疗、高强度免疫抑制剂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随之带来的中性粒细胞严重缺乏,体液免疫功能障碍,也使得患者常常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加之临床各种静脉导管的留置,使其合并致命性感染的发病率正日益增加。真菌是一类机会性条件致病菌,其所引起的严重感染及其并发症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致死率已增加了数倍,这在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中显得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威胁他们的长期生存,成为导致其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据国外文献报道,IFI的发生率在接受化疗的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约占10%左右,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中发生率达10%~20%,而由于临床症状的不典型,难以早期诊断,其总体病死率极高,在化疗病例中可达30%~60%,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病例中可高达50%~90%。
-
黑热病一例诊断评析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入院前4月患者不明原因出现头昏、乏力、四肢酸软、沉重、不规则发热、大汗、伴用寒战、纳差、上腹饱胀不适、坠胀感;无恶心、呕吐、咳嗽、咯血、呕血现象.患者先后在周边数家大医院诊治(具体用药不详),患者病情无明显缓解,本人要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血常规示:WBC 3.2×109/L,Hb 87g/L,PLT 62×109/L,分类见幼稚细胞0.04,中性粒细胞0.52,淋巴细胞0.41,嗜酸性粒细胞0.03.门诊拟诊断"全血细胞减少"收治入院.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86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10/60mmHg,体重51kg,身高164cm.发育正常,营养略差,无力体型,精神面貌差,中度贫血貌,全身无黄染,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腹部平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脏未扪及,脾脏扪及.
-
脓疱型银屑病治疗学进展研究
脓疱型银屑病病情严重且治疗顽抗。目前临床上常规治疗方案,或疗效不佳或有各种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
利福平联合链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唑治疗布氏菌病1例分析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8岁,农民,因"发热、腰痛1月"于2013年10月1日收入院。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腰痛、乏力、盗汗,发热无明显规律,体温高39.0℃,无畏寒、寒战,无咳嗽、咳痰,无喘累、气促,无头痛、头晕,无腹痛、腹泻;自服解热镇痛药物治疗,但发热、腰痛症状进行性加重,于2013年9月23日到重庆大坪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诊断为"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行"腰4/5、腰5/骶1椎间盘切除、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间隙刮除物培养提示马耳他布氏杆菌生长,因此转我院进一步治疗。既往体健,发病前在新疆从事饲养羊、挤奶工作8月。查体:体温38.2℃,除腰4/5、腰5/骶1椎间盘切除术后,腰带固定外,余无阳性发现。实验室检查:血生化检查基本正常,血常规示:WBC 15.46伊109/L,N 73.4%,RBC 4.92伊1012/L,HGB 124 g/L,PLT 473伊109/L。入院后诊断为布氏杆菌病,给予利福平(0.6g/d,静脉注射)、链霉素(1g/天,肌肉注射)、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0.96g/次,2次/d口服)治疗。用药第6d,复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前2w内患者有间断低热,但热幅呈下降趋势,伴乏力、盗汗;2w后未再发热,且乏力、盗汗症状逐渐缓解,精神食欲恢复正常,手术创面完全愈合,住院3w病情好转出院。院外继续口服利福平(0.6g/d),3周后停药,多次随访无异常。 -
空肠恶性间质瘤1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7岁。患者因腹痛1w入院,自诉1w前无诱因中下腹持续性隐痛不适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两次,查体:腹软、中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未扪及包块,墨菲氏征阴性,腹水征阴性,大小便正常。体温36.9℃、脉搏75次/min;血常规:白细胞9.52×109/L、中性粒细胞65.7%、红细胞4.1×1012/L、血红蛋白90g/L。全消化道钡餐检查:第四组小肠(空肠)见一大小约8.6cmx6.5cm的钡剂充盈的空洞型包块,空洞内壁凹凸不平,可见龛影及充盈缺损,提示包块与空肠相通,并有恶性征像(见图1)。 -
表现为大叶性肺炎的肺结核患儿病例报告
1临床资料
患儿,男,12岁,因"发热8d,咳嗽4d。"为代主诉入院。其主要病史特点如下:患儿8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高体温38.9℃,无皮疹、抽搐、畏寒、盗汗、咳嗽、咳痰、咳血等。至当地医院查胸片示:支气管炎,给予"头孢呋辛针、清开灵针"静滴4d,仍反复高热,并于4d前出现阵发性干咳,无咳血、呼吸困难等。给予"阿奇霉素针、热毒宁针"静滴3d,效欠佳,遂至我院儿科就诊。发病来,患儿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无异物吸入史、肺结核接触史。入院查体:T:36.5℃,P:88次/min,R:28次/min,BP:122/79mmHg咽充血,右侧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查体未见异常。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5.00×109/L,淋巴细胞比率11.3%,中性粒细胞比率82.0%,血小板340×109/L。CRP:84mg/L。外周血细胞形态:淋巴细胞19%,单核细胞3%,中性分叶核粒细胞76%,中性杆状核粒细胞2%。降钙素原0.067ng/ml。肝功能:碱性磷酸酶137IU/L,谷丙转氨酶66IU/L,谷氨酰转肽酶67IU/L。红细胞沉降率80mm/h。肺炎支原体抗体及结明三项均阴性。心肌酶、肾功能、心肌肌钙蛋白正常。尿粪常规正常。3次痰涂片示可见革兰染色阳性球菌,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未见抗酸杆菌。3次痰培养未见细菌生长。肺部CT:①右肺炎性改变;于右侧胸腔积液。彩超示右侧胸腔液性暗区深度约有73mm,给予胸腔穿刺术,抽取胸水后约36mm,结果回示:混浊,黄色,无凝块,腺苷脱苷酶126U/L,乳酸脱氢酶805IU/L,总蛋白52.1g/L,比重1.019,李凡它实验++,间皮细胞5%,,细胞总数3.81×109/L,多个核细胞18%,单个核细胞77%,。胸水涂片未见抗酸杆菌,未检出真菌,涂片未查到细菌,普通培养无细菌生长。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5d,热退,仍阵发性咳嗽,复查血常规:白细胞9.09×109/L,淋巴细胞比率30.0%,中性粒细胞比率62.6%。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红细胞沉降率69mm/h。CRP:99mg/L。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检测阴性。PPD阴性。彩超:右侧胸腔液性暗区深度约91mm,抽取胸水后右侧胸腔液性暗区深度约43mm,胸水检验示:混浊,黄红色,有凝块,腺苷脱苷酶98U/L,乳酸脱氢酶425IU/L,总蛋白53.3g/L。比重1.021,李凡它实验++,细胞总数2.90×109/L,多个核细胞2%,单个核细胞98%。胸水涂片未见抗酸杆菌,未检出真菌。涂片未查到细菌。普通培养无细菌生长。1d后再次复查彩超提示右侧胸腔液性暗区深度约有92mm,较1d前明显增加。上级医院会诊复查肺部CT,考虑肺结核,建议转诊。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后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