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患者压疮的效果评价
压疮也称压力性溃疡,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多年来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棘手问题[2],有研究[4]表明一旦有压疮发生,护士的工作量将增加50%.而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伤的不断增高,神经外科手术比例也随之增加.神经外科患者往往由于长时间卧床,使得压疮发生率逐渐增高.压疮的发生,轻者可给患者带来痛苦,重者可并发败血症而危及生命4].本研究通过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6例患者压疮护理情况,观察了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患者乐疮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护理体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心肌梗死日益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管腔急性闭塞或血栓形成,而致部分心肌严重缺血缺氧发生局部坏死。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严重类型。此病发病急,变化快,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掌握心肌梗死的特点,结合临床,谈谈体会。
-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疼痛常见的原因之一。每年约10豫~15豫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终需要手术治疗[1]。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性和非融合性两大类。椎间融合手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就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优缺点及新近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腰椎间盘是身体负重量大的部位,一般认为机体从20岁以后椎间盘便开始退变,外伤及腰椎反复活动和负重等均能加速这种退变。当退变到达一定阶段,纤维环产生薄弱区域,其内部的髓核便会突出。椎间盘(髓核)突出时神经根及硬膜囊会直接受到压迫,产生神经根痛及功能障碍,这是由于神经根对机械压迫非常敏感,因为神经根没有周围神经那样的结缔组织保护鞘[2]。突出物压迫和机械刺激还会影响椎管内小血管,致神经组织产生缺血缺氧,引起功能障碍。有研究认为,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功能障碍较单纯压迫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当椎间盘突出发生时,髓核还能引起神经根、硬膜和马尾神经的炎症,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确认。新近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椎间盘突出会在局部产生免疫反应,这是因为正常的髓核封闭在纤维环中,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的某些成分便会与机体在神经根局部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症研究进展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临床常见的小儿神经管发育畸形常见并发症,特别是脊膜膨出的患儿采用单纯的脊膜膨出切除修补术,术后患儿发生机率更高。常由于脊髓圆锥受膨出脊膜、脊髓纵裂纤维束、病变终丝、或骨嵴的固定牵拉,以及皮样囊肿、脂肪瘤等的黏连压迫而缺血缺氧,可能会诱发患儿大小便失禁、患儿下肢畸形以及出现感觉运动功能障碍[1]。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随着病情进展,患儿出现沁尿、肢体、运动神经障碍,需要多学科的综合诊治,常常易导致误诊,脊髓栓系后相关并发症导致的功能障碍随之产生并伴终生,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所在。因其致残率高、病理复杂多样、手术治疗较困难,存在较多并发症,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
成人复苏的进展
心跳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造成了有效排血的停止,引起各脏器包括心脏本身缺血缺氧,从而导致患者突然死亡。全球每年有数1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心脏骤停是急诊工作常遇见的危重症之一,病死率极高。早识别、早呼救、早心肺复苏、早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的心肺复苏在全球已经抢救了成千上万例患者。如今,心肺复苏已经成为抢救心脏骤停和濒死患者的基本急救技术一[1~3]。为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全民普及心肺复苏,本文结合近年的相关文献将就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临床诊断标准
1.1心跳呼吸骤停标准突然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发绀,心电图表现为室颤。
1.2复苏成功标准可触及脉搏,自主呼吸恢复,脸色转红润,瞳孔恢复,对光反射阳性,心电监护显示窦性心律。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冬眠低温疗法的护理体会
冬眠低温疗法是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降低体温,使病人处于亚低温状态,其目的是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增加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脑水肿[1],起到脑保护的作用.但同时降低了机体免疫力,增加了感染机率,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大部分行气管切开易形成肺部感染,在其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
-
全麻吸脂术后低温寒战的处理分析
围术期由于麻醉剂对体温调节的抑制以及患者缺乏应有的保温措施等原因,低温寒战的现象时有发生[1].特别是全麻下大范围的吸脂术后,同大外科其它手术相比低温寒战的发生率更是明显增加,可高达44%以上[2].术后的低温寒战让患者极度紧张恐惧,不仅影响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护,还引起心率加快、氧耗量增加、心肌发生缺血缺氧等严重并发症.
-
脑血栓形成300例诊疗体会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常见的类型,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脑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好发于中老年人,致残率高,如能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去年我科收治的300例脑血栓形成报告分析如下:
-
妊娠期心电图改变研究进展
处于妊娠期的孕妇,由于内分泌系统变化,自身对于氧气以及循环血液的需求量不断提高。在第42d左右开始出现血容量升高的现象,32~34w达高峰,较妊娠前增加30%~45%,产后2~4w恢复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心排量和心率也呈现加快的趋势。这一现象相较于孕前4~6个月会提高30%~50%,分娩前1~2个月心率因适应血容量的增多平均每分钟增加10次,以适应血容量的增多[1]。妊娠晚期由于子宫增大膈肌上升、心脏向左上移位、右心室压力增加、大血管屈曲等原因,导致机械性增加心脏负担,同时孕期耗氧量增加,导致心肌相对缺血缺氧。由于妊娠时出现的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改变而使部分心电图发生一系列的改变。
-
呼吸机间断纯氧治疗在脑复苏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术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正压通气,给予间断纯氧治疗脑复苏中临床预后情况.方法 病例采集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的分析方法,实验组为2014年6月~2016年6月因心肺复苏术后入住ICU昏迷患者100例,对照组为整理2012年~2014年因心肺复苏术后入住ICU患者100例.两组昏迷患者均为心肺复苏术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正压通气,呼吸机通气模式及设置参数根据患者心肺功能、血气分析结果等病情进行设置,同时,配合给予常规的脑复苏治疗措施,实验组患者除给予以上的治疗措施外,间隔给予100%的纯氧,连续给氧的时间2 h/次,1次/6h.结果 患者意识恢复所需的时间及呼吸机通气时间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时间短,意识恢复例数及脱机例数比对照组多,GCS评分数值也高于对照组,MO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呼吸机正压通气间断性纯氧对心肺复苏术后脑复苏的治疗有明显的效果,可提高机体血氧水平,促进脑功能恢复.
-
象皮生肌膏的制备与临床应用
褥疮是长期卧床病人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局部缺血缺氧,组织发生的非菌性坏死,术后伤口愈合不佳及外伤口久不愈合是外科的一大顽症,褥疮及伤口不愈合为临床常见并发症,而且目前临床用药品种较少,效果不够理想,而我院研制象皮生肌膏系用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象皮等为原料,结合现代医药学工艺而研制的一种特色中药制剂.笔者研制象皮生肌膏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
西宁地区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视网膜震荡伤的疗效观察
视网膜震荡伤临床上极为常见,钝挫伤时受打击部位传送的冲击波损伤外层视网膜,使色素上皮受损,屏障功能破坏,血管收缩,产生一时性缺血缺氧,引起视网膜水肿所致.钝挫伤时脉络膜循环障碍亦加重视网膜的病变.轻者很快恢复,重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视力障碍.我院2002年-2004年对108例视网膜震荡病人按随机抽样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高压氧联合能量合剂、血管扩张剂治疗重度视网膜震荡伤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缺氧预处理对缺血缺氧脑组织超微结构与自由基的影响
-
全身低温对缺氧缺血性新生猪血气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身低温脑保护治疗是否对缺氧缺血性损伤新生猪的血气和血液动力学存在不良影响.方法 将雄性新生猪分为3组:假手术(S)组,脑损伤常温(NT)组,脑损伤低温(HT)组,采用窒息性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CPR)的方法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各组存活10只.HT组于心肺复苏后4h给予全身系统性低温治疗,维持直肠温度在(34±0.2)℃,持续20 h.NT组直肠温度维持在38.5-39℃.实验期间监测血糖、血气、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低温前、低温治疗以及复温后,三组血糖、pH值、PaO2和PCO2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后HT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NT组相比显著下降 (P<0.05);复温后,HT组心率和血压逐渐恢复,与N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低温治疗不会加重缺氧缺血性新生猪血气和血液动力学异常.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理研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有文献报道~[1]DPN发病率可高达90%,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普遍认为其发生与高血糖引起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自由基损伤及基因表达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西医除控制血糖外,多采用调节代谢及改善微循环,以纠正神经缺血缺氧,增加神经传导功能;此外,还有抗氧化、补充神经营养因子、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理疗、高压氧等方法.
-
异舒吉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临床分析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急性冠脉综合征,其病理基础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如果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很容易演变成急性心肌梗死或发生猝死[1].我科2006年3月~2007年3月使用异舒吉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现报道如下.
-
褥疮的护理与管理
褥疮是因神经营养紊乱及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发生的软组织坏死.经测定一个持续达14.4 kPa的压力就可使皮肤组织发生坏死,9.33 kPa压力持续2 h即可造成不可逆皮肤组织细胞变性[1].
-
氪离子激光早期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1例疗效观察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是常见的眼底血管病,其发病率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因其病程长,视网膜长期缺血缺氧后诱发新生血管形成,继发青光眼及玻璃体出血.
-
活血化瘀中药联合抗栓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探讨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是心内科常见危重病症,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心肌急性或亚急性缺血缺氧出现的临床综合征[1]。该类疾病发病迅速、容易反复以及致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尤其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ACS发病率持续增加并呈年轻化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2]。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倾向于早期保守治疗,主要是针对其病理特点应用抗凝血酶、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以及调血脂等药物进行治疗。我院自2011年在西医抗栓基础上联合活血化瘀中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
多巴胺液外漏的预防及护理
在对危重病人抢救和治疗过程中,常借助于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大剂量多巴胺治疗休克,心力衰竭等,但也发现在持续静脉泵入过程中,静脉穿刺局部常出现皮肤苍白,局部红斑、疼痛,甚至会出现溃疡、坏死等缺血缺氧改变.自2000年11月~2003年2月,我科大剂量多巴胺持续应用超过12小时的病人共151例,平均年龄45岁,出现多巴胺液外漏的病人16例,经过加强临床实践与分析研究,以期积极预防多巴胺液外漏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