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和西医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一、血虚不等于贫血在门诊老听到病人说自己是"血虚",自己是贫血症.实际上,中医的血虚和西医的贫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西医所说的贫血,是指成年人血色素应在12毫克每百毫升以上才正常,不足此标准即称为贫血.常见的贫血包括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肾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
肺炎支原体培养与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
肺炎支原体(MP)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无细胞壁的小病原微生物.肺炎支原体是引起人类原发性肺炎常见的病原体,首先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然后下行感染病理变化主要是间质性肺炎、急性细支气管炎,除呼吸道感染外,还可引起脑炎、肾炎、心肌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肺外疾病,是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源之一,特别是0~9岁小年龄组儿童是高发人群,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轻重不一,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影响儿童发育.因此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分别用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肺炎支原体IgM抗体胶体金法同时对35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肺炎支原体培养、抗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探讨其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及比较.
-
微柱凝胶免疫实验检测患者血液中抗抗生素抗体
目的:检测患者血液中抗抗生素类抗体的产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治疗的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临床使用6种常用抗生素的患者血清(浆)和相应抗生素包被的红细胞,采用微柱凝胶间接抗人球蛋白法检测患者血清(浆)中是否存在抗抗生素类抗体.结果:实验共检测327例血样,检出13例血样存在抗抗生素抗体,凝集度(±)~(+++),抗体效价16~128.结论:部分患者使用抗生素后会产生相应的抗抗生素抗体,可导致免疫性溶血等不良反应,为确诊DIIHA或保证临床用药治疗的安全有必要对抗药物抗体进行检测.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2008年11月曾在我院住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型为A型,RH阳性,输入A型洗涤红细胞4单位,治愈后出院.2009年12月,因自溶性贫血复发而引起严重贫血及脾大,Hb 37g/L,入院输血治疗.血型初筛正定型为AB型,反定性为O型,后用抗人球蛋白法检测证实为A型,RH阳性.
-
接种麻疹疫苗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报告
张某,女,10岁,于1997年1月7日在本村卫生室用玻璃注射器在左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麻疹疫苗0.2ml.该疫苗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960454,有效期1997年9月.接种前,接种器材及注射部位均做常规消毒.患者身体健康,本人及家庭成员无药物、食物等过敏史.
-
肺炎支原体膜脂蛋白诱导ECV304细胞表达mICAM-1的研究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除引起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外,亦可引起其他多系统、多器官的肺外并发症,如脑膜脑炎、心肌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肾炎等[1].研究证实,许多支原体的膜脂蛋白在体外具有诱导人单核/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β的能力[1],而TNF-α、IL-1β可以使血管内皮细胞mICAM-1的表达水平增加促进炎症细胞的黏附引起局部炎症反应[2].
-
肺炎支原体直接损伤及其免疫学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20%~40%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是由Mp感染所致[1]。 Mp除可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之外,还可导致皮肤损害、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支原体脑炎、心肌炎等多系统的肺外并发症。近年来MPP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抗大环内酯类Mp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2]。 Mp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Mp对宿主直接造成损伤及机体免疫应答紊乱是Mp致病的主要因素[3],现从这两方面对Mp的致病机制综述如下。
-
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简称AIHA)是一组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产生红细胞自身抗体被附于红细胞膜上,致使红细胞加速破坏的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病重,迁延反复,死亡率较高的自身免疫复合性疾病.临床中红斑狼疮病人多见,但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者少见,我院于1999年11月收治了1例AIHA合并SLE的女性患者,现将护理工作汇报如下.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护理
护士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体内免疫反应发生变异.产生自身抗体或(和)补体,结合在红细胞膜上.红细胞破坏加副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1].本病例少见今天.我们结合本病区23床病例进行一次护理查房,旨在与大家共同学习本病例的有关知识,更好地护理病人.下面请管床护士汇报一下简要病史.
-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合并严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抢救成功一例
患者男,84岁,因"发现白细胞高伴腹腔淋巴结肿大5年"入院.患者于2006年6月体检查血常规:WBC 11.2×109/L、Hb 155 g/L、PLT 185×109/L、N 36.5%、L 54.4%、淋巴细胞绝对值7.4×109/L.超声:(1)左肝囊肿(10 mm×12 mm);(2)腹腔低回声团(48 mm×23 mm),建议进一步检查;(3)胰、右肾、脾、前列腺未见明显异常.
-
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的进展
1945年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问世, 因其可检测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温抗体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该试验不仅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诊断起重要作用, 而且已成为不少免疫学方法的基础.随着近代血液学及免疫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 Coombs试验被不断改良,人们对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WAIHA)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提高.一、经典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之不足
-
糖尿病患者抗Pra抗体致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分析
蛋白酶敏感的Pr抗原~([1-2])早被Marsh和Jenkins~([3])命名为sp_1,被Roelcke~([4])命名为HD.它们通常被冷抗体性质的IgM型人源单克隆自身抗体检测到,这些自身抗体或来自冷凝集素疾病或是由感染引发的~([5]),只有在罕见的情况下是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相关~([6-7].
-
对肖国辉读者来信的答复
编辑同志:肖国辉读者的看法是正确的.原文中提及的病例所进行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主要是用于鉴别诊断,而不是用来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因为任何患者入院后的常规检查均必须排除一些常见疾病的存在,而HbA1c的检查也是出于该目的.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不宜做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
编辑同志:拜读贵刊2007年第30卷第8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例诊断与治疗评析>[1]一文后,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实验室诊断与治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受益匪浅,但是对于此例患者所做的实验室检查,笔者觉得有一点是值得讨论的,在此提出不同意见,以供商榷.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例诊断与治疗评析
患者,男,68岁.因"面部皮肤黄染,尿液呈黄色,四肢乏力,进行性消瘦4个月余"入院.患者于2003年7月起发现面部皮肤黄染,尿液呈茶色,四肢乏力,食欲减退,进行性消瘦.无皮肤瘙痒,无发热,当时未引起重视.曾在县医院住院治疗,查体发现,全身皮肤黄染,全身淋巴结无肿大,巩膜中度黄染,各项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均为阴性.
-
氟达拉滨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三例及文献复习
氟达拉滨是一种嘌呤类似物,由于它对淋巴细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尤其在惰性淋巴瘤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目前已被用于惰性淋巴瘤的一线治疗.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氟达拉滨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发生率较高.我们观察了本院用氟达拉滨治疗的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CLD)28例,其中3例出现了治疗相关的AIHA,结合文献进行复习,希望总结出中国患者的相关临床特点.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数量及协同刺激分子表达
树突状细胞(DC)根据细胞来源、表型特点和功能可分为髓样DC(mDC)和浆细胞样DC(pDC)[1],mDC表型为CD11c+ CD123-,pDC表型为CD11c- CD123+.在不同部位、不同微环境和不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特征.
-
切脾治疗难治和复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Evans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一类体内存在针对自身成熟红细胞抗体的溶血性疾病,若并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称为Evans综合征.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成人AIHA的持续缓解率仅为20%~35%[1],若出现激素耐药或严重并发症时可行脾切除等二线治疗,现就我院7例脾切除AIHA和Evans综合征患者疗效总结如下.
-
非霍奇金淋巴瘤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二例
患者女,39岁.因活动后头昏,乏力20 d,咯血丝10 d,于2006年12月13日入院.入院体检:T 37.4℃.重度贫血貌,皮肤无黄染,双下肢皮肤散在陈旧性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胸骨无压痛,心肺腹无明显异常,肝脾肋下未及.
-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作用
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HD-ⅣIg)具有调节免疫的功能,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病,其中包括血液系统疾病.现已证实HD-Ⅳlg可成功治疗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但对于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W-AIHA)的疗效尚待肯定,且有关HD-ⅣIg联合传统治疗方法(以糖皮质激素为主)是否可提高疗效、巩固疗效的问题尚未见大系列的报道.我们对此进行了前瞻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