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体外循环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肾上腺髓质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魏昕;李娟;王瑞婷;潘建辉;方才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肾上腺髓质素(ADM)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拟在CPB下行心脏畸形矫正术患者36例,根据术前肺动脉收缩压(PASP)分为Ⅰ组(PASP<30 mm Hg,n=8)、Ⅱ组(PASP 30~50mm Hg,n=15)和Ⅲ组(PASP>50 mm Hg,n=13).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CPB即刻、CPB结束、CPB后3 h、6 h和24 h采集桡动脉血,测定血浆NO、ET、ADM浓度.结果 Ⅱ组、Ⅲ组麻醉诱导前血浆ADM、ET、NO浓度高于Ⅰ组,其中ADM浓度随PASP的增高而升高(P<0.05),两者呈正相关(r=0.858,P<0.01);与基础值相比,3组CPB后血浆ADM和ET浓度均增加,Ⅱ组、Ⅲ组CPB后NO浓度下降(P<0.05),Ⅰ组NO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M水平随PASP的增高而升高;CPB可引起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ET、ADM水平增高,NO水平降低.

  • 胸部手术后应用鹿瓜多肽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良纲;杜海磊;陈中元;杭钧彪

    目的 观察在胸部后外侧切口术后运用鹿瓜多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9年5-12月,选取需行胸部后外侧切口手术患者75例,随机分成高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25例.高、低剂量治疗组分别应用鹿瓜多肽24mg和12mg,1次/d,应用10d左右,常规治疗组不加鹿瓜多肽.观察3组骨折愈合、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高、低剂量组均能使骨折愈合提前、疼痛缓解.结论 鹿瓜多肽注射液促进肋骨骨折愈合、缓解胸部切口疼痛疗效肯定,且使用安全.

  • 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下咽癌的疗效观察

    作者:葛俊恒;吴干勋;武晓龙;刘胜辉;王学霞

    目的 探讨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下咽癌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下咽癌37例,根据有无使用胎盘多肽注射液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胎盘多肽注射液,均治疗3个周期.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及化疗毒副反应,检测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鳞状细胞癌相关性抗原(SCCAg)、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角化素蛋白片段19(CYFRA21-1),评估患者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记录1、3年存活率.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及1、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CD4 +/CD8+、NK细胞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升高,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SCCAg、CEA、CA19-9、CYFRA21-1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功能状态评分高于治疗前,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消化道反应、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下咽癌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化疗耐受性.

  • 丽珠赛乐致过敏性休克1例

    作者:张远征;贾亚炜;杨静芝

    丽珠赛乐(商品名),正式品名: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为动物脑组织经提取、分离、精制而得的无菌制剂,内含游离氨基酸约16种,并含少量肽.该药在神经介质传递系统中能直接向脑神经细胞提供肽类等营养物质,并具有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及催化其它激素系统的作用,用于脑血管疾病(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的治疗,有较好疗效.我院自1997年开始应用丽珠赛乐以来,发生1例过敏性休克,现报道如下.

  • 八种食品助你好睡眠

    作者:杨玉文

    老年人常常失眠,营养学家指出,某些食物能够起到安眠的作用,比较明显的有以下八种:牛奶:牛奶中含有两种催眠物质:一种是色氨酸,另一种是对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肽类,对于由体虚而导致神经衰弱的人,牛奶的安眠作用更为明显.

  • 骨肽注射液的临床应用

    作者:

    骨肽注射液含多种骨代谢的活性肽类,具有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以及调节钙、磷代谢,增加骨钙沉积,防止骨质疏松,及抗炎、镇痛作用.临床上用于增生性骨关节疾病及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和骨折等的治疗.现介绍骨肽在临床上的几种作用.

  • 重组人Ⅱ型胶原250-270多肽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活化作用

    作者:李学义;朱平;樊春梅;王彦宏;刘玲;史战国

    目的研究重组人Ⅱ型胶原250270多肽(recombinant human collagen type Ⅱ peptide 250270,rhC Ⅱ 250270)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特异性T细胞的活化作用,为口服耐受治疗RA提供研究材料和实验依据.方法不同浓度(0.1、1.0、10、100、1 000 μg/ml)的6聚rhCⅡ 250270 体外刺激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等浓度的融合表达的基础蛋白(GST)和磷酸盐缓冲盐水(PBS)作为阴性对照;化学合成CⅡ250270和十四烷酰佛波醇乙酯(PMA)刺激组为阳性对照,体外培养1~6 d.流式细胞仪(FCM)测定刺激前后各组培养细胞中T(CD3+)淋巴细胞表面活化标志CD25的表达、5-溴脱氧尿嘧啶(BrdU)在DNA中的掺入及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的分泌,以验证其对RA患者外周血特异性T细胞的活化作用.结果 rhCⅡ250270合适的刺激浓度为100 μg/ml,在此浓度下刺激4 d,RA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CD25+、BrdU+细胞率分别为(17±4)%、(35±5)%,均显著高于同行对照GST组(P<0.01),而和化学合成CⅡ250270刺激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等条件下rhCⅡ 250-270刺激组T细胞中IL-4、IFN-γ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3.3±4.0)%、(6.0±2.1)%,与GST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略高于化学合成CⅡ 250270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重组人Ⅱ型胶原250270多肽在体外具有活化RA患者T细胞、促使其增生并分泌相应的细胞因子的特性,初步具有预期的免疫学活性.

  • CD1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春明;王元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肽类是引起T细胞免疫反应的惟一物质,但是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脂类抗原通过CD分子介导也可被一些具有特殊表型的T细胞亚群识别,这种新的抗原呈递途径可能参与了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本文拟扼要介绍CDl分子的概况及近年来在自身免疫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 环瓜氨酸多肽对类风湿关节炎T细胞激活作用的研究

    作者:穆荣;何菁;栗占国

    目的观察环瓜氨酸多肽(CCP)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T细胞激活的影响,探讨其在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CCP对29例RA患者、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及16例骨关节炎(O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激活增殖反应的影响,并分析CCP特异性T细胞增殖反应与患者临床特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RA患者T细胞增殖反应的阳性率和程度均显著高于pSS和OA患者,并与病程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P特异性T细胞增殖反应与病程及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但与肿痛关节数、关节骨质破坏、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IgG、IgA、IgM等指标无显著相关.结论 CCP可刺激多数RA患者T细胞增殖,在病程早期即可出现,提示瓜氨酸化抗原可能是诱导RA发病并参与RA致病过程的抗原成分.

  • BNP、NT-proBN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马茹;张巧令

    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隶属于利钠肽系统,利钠肽系统由心房利钠肽(ANP)、脑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V型利钠肽(VNP)和树眼镜蛇属利钠肽(DNP)五种肽类及其受体组成[1].人体中以心钠肽、脑钠肽的含量高.利钠肽家族可与利钠肽受体结合,发挥促进排尿、排钠,舒张血管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能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对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而NT-proBNP无生物学活性.

  • bcl-2反义肽核酸诱导HL-60K562细胞凋亡

    作者:雷小勇;张洹;何冬梅

    目的探讨不同结构的反义药物对HL-60、K562细胞系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计数、细胞形态观察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并比较反义肽核酸和反义寡核苷酸对白血病细胞HL-60、K562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 10 μmol/L靶向bcl-2 mRNA蛋白编码区的反义肽核酸能有效地抑制HL-60、K562细胞的生长、下调bcl-2蛋白的水平及诱导细胞凋亡.10 μmol/L针对bcl-2 mRNA同样靶点的反义肽核酸和寡核苷酸作用HL-60和K562细胞72 h,反义肽核酸仍表现出较强的促细胞凋亡的作用,而反义寡核苷酸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则有所下降.结论反义bcl-2肽核酸能诱导HL-60、K562 细胞的凋亡,比反义寡核苷酸有更好的反义作用.

  • 中枢NF-кB在慢性心力衰竭时对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

    作者:康玉明;MA Ying;雷敬辉;杨志明

    20世纪60年代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早期交感神经系统先被激活,随之带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下丘脑-垂体系统、细胞因子和肽类信号系统的激活.

  • 用合成受体肽段长期免疫大鼠对其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慧荣

    用合成的β1-受体功能表位肽段以及M 2受体功 能表位肽段肽连续18个月免疫大鼠,结果发现: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T细胞亚群 测定结果发现,在两免疫组免疫24 h后CD4+/CD8+即开始升高,到第7 d时达到一个较高 的水平,3个月时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同期对照组,第9个月时降至对照组水平,18个月时明显 降低;对照组的CD4+/CD8+也表现为处理24 h后升高,但从第3 d时开始下降,到第7 d 时 与处理前水平相同;②β1-受体肽段和M2受体肽段免疫大鼠18个月心功能的改变:免 疫6、12、18个月后测定心功能显示,免疫组dp/dtmax及-dp/dtmax呈先升高 后降低的趋势, 而对照组则无变化;③β1-受体和M2受体密度与亲和力的改变;与对照组相比,两免 疫组模型受体密度在第6和第12个月时呈上调的趋势,在18个月时下调;而受体与特异性放 射配体的亲和力在12个月以前变化不明显,但在18个月时则明显降低;④心脏体视学指标的 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大鼠心脏增重;β1组左室腔和右室腔明显增大,左右室 壁变薄;M2组则表现出明显的右室腔变大和右室壁变薄,而左室累及较轻;⑤心肌组织光 学显微镜下的变化;两免疫组模型存在有灶状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坏死局部有炎性细胞 浸 润。⑥心肌细胞电镜变化特点:电镜下,两免疫组心肌细胞内有灶状肌原纤维溶解、肌丝丢 失、线粒体肿胀和浓缩、肌浆空泡形成等变化,但两组的变化特点不同。β1组的变化主 要为先肌原纤维的溶解,线粒体的改变趋势为先增生,在12个月以后变性才渐明显;而M 2组的改变主要为先累及线粒体后影响肌原纤维。结论:以上结果提示,采用与人β1 和 M2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序列相一致的合成肽段免疫大鼠,可引起机体免疫系统调 节失衡,并诱导出与人类心肌疾病相类似的心脏形态学和功能学的改变。

  • 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对糖尿病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凋亡的干预

    作者:李红星;王蓉;杜怡峰;姬志娟;盛树力

    背景:糖尿病大鼠存在学习和记忆障碍,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具有改善这一行为的作用.糖尿病是否通过影响海马区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及凋亡导致学习和记忆障碍以及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的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和凋亡以及β淀粉样肽前体蛋白干预对其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脑老化研究实验室和河北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材料:实验中指标测定部分于2002-05/2002-08在解放军总医院仪器测试中心完成.动物造模及干预阶段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动物室完成.选用Wistar雄性大鼠18只.将大鼠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治疗组,每组6只.方法:①糖尿病模型组和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治疗组大鼠禁食12 h后用pH值4.4链脲佐菌素按60mg/kg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模型.3 d后测尾静脉血糖>15 mmol/L为造模成功.正常对照组大鼠不造模.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治疗组于背部皮下注射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3.4μg/只,每周3次,共10周.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相同部位注射,每周3次,共10周.②满10周时,将大鼠麻醉,断头取脑后冰浴下取海马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线粒体膜电位特异性荧光探针JC-1标记线粒体及Annexin-V-FITC&PI双染色技术,进行流式细胞仪上机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凋亡发生率.③数据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海马单细胞凋亡率比较结果.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大鼠18只,每组6只.①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糖尿病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51.91±53.36),(809.88±82.41)道,P<0.01],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治疗组高于糖尿病模型组[(705.99±89.92)道,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146).②海马单细胞凋亡率:糖尿病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治疗组[(5.32±1.37)%,(1.03±0.55)%,(2.80±0.92)%,P<0.01,0.05].结论:海马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细胞的凋亡可能参与糖尿病脑病的发生发展;β淀粉样前体蛋白17肽具有改善这一病理过程的作用.

  • 一种纤维粘连蛋白模拟肽对几种参与修复细胞的功能活性研究

    作者:史春梦;朱颖;陈晓永

    目的:观察一种基于Fibronectin功能位点序列设计人工合成的小分子多肽体外的功能活性,探讨其在调控细胞功能活性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单层细胞划痕模型,研究小分子多肽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通过双室联合培养模型,研究小分子多肽对皮肤伤口中性粒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设计合成的小分子多肽体外可以有效促进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该小分子多肽具有功能活性,在创面愈合中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 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崔旭;刘宪霜;房征宇;韩志涛;李文彬;王鲁宁

    目的:在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上观察不同浓度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38对活性氧所致神经元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38的神经保护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1-09/2002-03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完成.取新生1~3 d的SD大鼠海马进行神经元原代培养,将细胞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活性氧组,1×10-8 mol/L,1×10-10 mol/L和1×10-12 mol/L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38组.分别用次黄嘌呤(mmol/L)/黄嘌呤氧化酶(U/L)1.0/200,1.5/150,2.0/200,2.0/300,3.0/300处理细胞诱导氧化损伤模型,选择次黄嘌呤2.0 mmol/L/黄嘌呤氧化酶200 U/L作为终的活性氧浓度,进一步观察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38的神经保护作用.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测定神经元存活率,光学显微镜下照像,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神经元的形态改变,应用荧光素JC-1染色-激光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半定量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mRNA水平.结果:①细胞存活率分别为:对照组77.8%,次黄嘌呤1.0 mmol/L/黄嘌呤氧化酶200 U/L活性氧组62.5%,次黄嘌呤1.5 mmol/L/黄嘌呤氧化酶150 U/L活性氧组50.1%,次黄嘌呤2.0 mmol/L/黄嘌呤氧化酶200 U/L活性氧组48.4%,次黄嘌呤2.0 mmol/L/黄嘌呤氧化酶300 U/L 活性氧组25.3%,次黄嘌呤3.0 mmol/L/黄嘌呤氧化酶300 U/L活性氧组28.9%.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元的存活率随着培养液中活性氧浓度的增加而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②活性氧不仅能引起培养神经元的存活率下降(P<0.01),还能导致神经元出现神经退行性变样的形态学损伤,包括细胞皱缩,突起脱落、突起数减少[对照组(2.6±0.6)个,活性氧组(0.5±0.2)个,P<0.01],多极神经元百分率下降(对照组为32.6%,活性氧组为10.1%,P<0.01),同时,也能引起神经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对照组为40,活性氧组为12.3,P<0.01)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mRNA水平增加(对照组为0.13%,活性氧组为3%,P<0.01).③预先给予1×10-8 mol/L,1×10-10 mol/L和1×10-12 mol/L的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38能显著改善活性氧引起的神经退行性损伤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5或P<0.01),抑制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P<0.01),其中,1×10-8 mol/L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38的神经保护作用强(P<0.01).结论:活性氧可直接损伤培养的神经元,导致神经元出现形态学退行性改变和神经元存活率下降,形态学改变和死亡率增高与线粒体功能下降和神经细胞核内凋亡基因表达均有关.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38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损伤和神经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保护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

  • 酸性肽对阿尔茨海默病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作者:安玉会;谢晓燕;陈再蓉;孟庆瑞;张维娟;郭茂峰;单杰;张善锋

    背景:酸性肽是由3个谷氨酸连接而成的三肽,不可能像单个谷氨酸一样直接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而由突触前释放并与突触后的NMDA受体结合而发挥兴奋性神经信号传递作用,但通过与多种代谢性谷氨酸受体结合而促进神经细胞增殖或释放神经生长因子而发挥作用具有很大的可能性.目的:探讨酸性肽是否能够引起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单一实验.单位: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2/07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的第二研究室和实验动物房完成.选取雄性SD大鼠100只,用跳台实验除去反应迟钝的动物,共84只大鼠纳入实验,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吡拉西坦治疗组,酸性肽60,30,15 mg/kg治疗组,12只/组.酸性肽为本课题组从牛脑中分离出的一个新的小分子肽,由三个谷氨酸连成的三肽.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常规饲养1周后,均采用大鼠脑组织立体定位微量注射技术,脑海马注射5 μg鹅膏蕈氨酸,以损毁大鼠双侧迈纳特基底核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不给药,生理盐水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吡拉西坦治疗组用0.3g/kg吡拉西坦灌胃,酸性肽60,30,15 mg/kg治疗组分别用60,30,15 mg/kg酸性肽灌胃,连续20 d,1次/d,2 mL/次.灌胃期满后通过跳台实验测定各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将动物放在跳台装置的安全台上,适应环境3 min,然后通以36 v电流,受到电击后动物跳至铜栅为错误反应,跳回安全区为正确反应,记录3 min内的上台潜伏期与正确反应次数.主要观测指标:各组大鼠学习与记忆能力的比较.结果:纳入实验的8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学习能力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酸性肽15,30,60 mg/kg治疗组的上台潜伏期均明显缩短[(102.03±5.33),(71.77±4.38),(68.28±9.53),(69.13±8.79)s,P<0.01];正确反应次数均明显提高[(12.92±2.91),(16.17土2.79),(15.83±3.27),(16.33±2.53)次,P<0.01].②各组大鼠记忆能力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酸性肽15,30,60mg/kg治疗组的上台潜伏期均明显缩短[(43.17±4.66),(29.78土4.48),(26.20±3.28),(22.09±4.43)s,P<0.01];正确反应次数均明显提高[(15.67±2.15),(20.92土2.68),(20.83±2.29),(20.25±2.05)次,P<0.01].结论:酸性肽能够明显缩短阿尔茨海默病鼠在跳台实验中的上台潜伏期,提高正确反应次数,表明酸性肽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良好的于预作用.

  • 酸性肽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脑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水平的干预

    作者:安玉会;寇现娟;陈再蓉;孟庆瑞;张维娟;郭茂峰;单杰;赵勤

    背景:有实验指出酸性肽可能是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等毒性化合物的生成而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目的: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观察给予不同剂量浓度的酸性肽治疗后大鼠脑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与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单一实验.单位: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2/07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的第二研究室和实验动物房完成.选取雄性SD大鼠100只,用跳台实验除去反应迟钝的动物,共84只大鼠纳入实验,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吡拉西坦治疗组,酸性肽15,30,60mg/kg治疗组,12只/组.酸性肽为本课题组从牛脑中分离出的一个新的小分子肽,由三个谷氨酸连成的三肽.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常规饲养1周后,均采用大鼠脑组织立体定位微量注射技术,脑海马注射5 μg鹅膏蕈氨酸,以损毁大鼠双侧迈纳特基底核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不给药,生理盐水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吡拉西坦治疗组用0.3 g/kg吡拉西坦灌胃,酸性肽15,30,60mg/kg治疗组分别用15,30,60mg/kg酸性肽灌胃,连续20 d,1次/d,2mL/次.灌胃期满将大鼠麻醉后断头处死,立即在冰盘中开颅取脑制备组织匀浆.4℃下1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用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检测试剂盒测定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含量.主要观测指标:各组大鼠脑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含量.结果:纳入实验的8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各组大鼠脑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酸性肽15,30,60mg/kg治疗组一氧化氮含量均明显降低[(1.95±0.20),(1.39±0.10),(1.25±0.07),(1.00±0.04)mmoL/kg,P<0.05];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均明显降低[(4.53±0.18),(3.39±0.09),(3.10±0.06),(2.97±0.06)μmol/kg,P<0.05];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无明显变化[(0.67±0.12),(0.71±0.11),(0.72±0.08),(0.72±0.07)mmol/L,P>0.05].结论:酸性肽能够显著降低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脑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的生成,而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并无明显影响.提示酸性肽可能是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等毒性化合物的生成或毒性作用来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 红非鲫鱼皮胶原蛋白酶解产物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的分离及其部分特性

    作者:曾名勇;陈胜军;李来好;李八方

    背景:从红非鲫鱼皮胶原蛋白酶解产物中分离血管紧张素抑制肽有待研究.目的:通过酶解红非鲫鱼皮胶原蛋白获取具有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的肽.设计:采用正交实验法进行复合酶解,采用超滤、凝胶柱层析和高压液相色谱技术进行降压肽的分离.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高值化利用实验室.材料:体质量(500±50)g红非鲫,由即墨热电厂罗非鱼分厂提供.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5在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高值化利用实验室完成.①采用稍作改进的Grossman和Bergman法提取红非鲫鱼皮胶原蛋白,通过菠萝蛋白酶和alcalase 2.4 L组成的复合酶依次对胶原蛋白进行水解.将红非鲫鱼皮胶原蛋白水解物煮沸使酶失活.得到的红非鲫鱼皮胶原蛋白水解物通过截流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 000,4 000,1 000的超滤膜进行分离,得到3个组分,红非鲫鱼皮胶原蛋白水解物Ⅰ(相对分子质量6 000~4 000)、红非鲫鱼皮胶原蛋白水解物Ⅱ(相对分子质量4 000~1 000)和红非鲫鱼皮胶原蛋白水解物Ⅲ(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 000).②按照cushman等人的方法测定各组分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将抑制50%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所需抑制剂浓度定义为IC50.③将具有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的红非鲫鱼皮胶原蛋白水解物上预先采用1.0 mol/L乙酸缓冲液(内含0.1%v/v吡啶,pH=4.0)平衡的sephadexG-25柱(1.6x100 cm),检测波长220 nm,对水解原液,RTCH-Ⅰ、RTCH-Ⅱ和RTCH-Ⅲ4个样品进行分离,收集活性峰,对每个活性峰测定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率.冻干后进一步用反相HPLC ODS-C18分析柱分离.得到各组的高活性组分,同样方法测定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率.④对4种高活性组分组分的样品均在110 ℃下用内含1 g/L硫代乙醇酸的6 mol/L HCI真空水解,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氨基酸组成,采用HPLC法测定各组分的分子量.主要观察指标:①红非鲫鱼皮胶原蛋白水解物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IC50值).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的纯化结果.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的氨基酸分析.结果:①红非鲫鱼皮胶原蛋白水解物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RTCH-Ⅰ,Ⅱ,Ⅲ组分的IC50值分别为2.82,3.30,2.23和0.31 g/L,其中RTCH-Ⅲ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大.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的纯化结果:4个活性峰的IC50分别为3.5,2.12,1.56和0.65 g/L.采用反相HPLC分析柱(ODS-C18)对6 k、4 k、1 k和ACF组分进一步分离,结果分别如图2、3、4和5所示.实验结果显示,高活性组分分别为M 6 000组分第4个峰以及M4 000,1 000和水解原液的组分第2个峰,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率分别为11.1%,89.9%,65%和49.7%,其中Mr 4 000组分第2个峰,显示出高的抑制活性.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肽的氨基酸分析结果:具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的分离肽产物富含疏水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结论:红非鲫鱼皮胶原蛋白的复合酶水解产物中存在较高活性的血管紧张素抑制肽,该肽富含疏水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可以通过超滤、柱层析、液相色谱法从水解产物中分离.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糖尿病小鼠脑内的分布

    作者:王蓬文;杨芳;盛树力;晋志高;陶之理

    目的:观察糖尿病小鼠脑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分布及 APP17肽对其分布的影响 , 为多肽对糖尿病脑病和 AD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雄性昆明小鼠体质量 28~32 g,鼠龄8周,共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和APP17肽治疗组(APP17 peptide+DM组).用链脲佐菌素诱发小鼠糖尿病模型,并皮下注射APP17肽(β-淀粉样肽前体蛋白 319~335)给予治疗. 4周后取脑组织进行 IGF-1R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糖尿病组 IGF 1R阳性反应细胞广泛分布于皮质、海马、丘脑、下丘脑等部位,而正常对照组及 APP17肽治疗组仅在皮质、海马可见阳性反应细胞, DM组与 C组、APP17 peptide+DM组海马阳性反应细胞数分别为 (22.3±1.7), (14.5±1.4), (15.2±1.1)个/10倍物镜.后两组与 D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0.1,0.2,P<0.001). C组与 DM+ APP17 peptide组小鼠海马 IGF 1R免疫组化红、绿、蓝像素值分别为 86±8,101±6, 130±5(F=3.3,0.6,0.5, P<0.01)和 84±6, 102±6, 132±6(F=1.2,6.0,7.0,P<0.01),且着色淡. 结论:糖尿病小鼠脑内多个区域存在较多的 IGF 1R阳性神经元,而 APP17肽能使 IGF 1R阳性反应细胞出现的部位和数量正常化.

    关键词: 糖尿病 胰岛素 肽类
418 条记录 9/21 页 « 12...6789101112...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