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层螺旋CT、MRI用于肝脏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总结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侧重分析动脉期与门静脉期扫描价值,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文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8月间于我院外科手术病理确诊的60例肝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依次多层螺旋CT与MRI检查,总结两种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终经确诊动脉期病灶检出67个,其中29个表现为高密度病灶;门静脉期检出病灶37个,其中20个表现为低密度病灶;由病理确诊其中原发性肝癌28例,肝血管瘤18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9例,肝转移瘤5例.结论:临床诊断肝脏肿瘤中,由层螺旋CT与MRI均表现理想效果,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颈部淋巴结病变CT诊断及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病变CT扫描技术:采用GE-lightspeed8层 CT机,所有患者均作颈部平扫加双期增强.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胸廓入口,增强时从肘静脉打针,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80~100ml,压力100,注射速率3ml/秒.扫描参数:120KV,250mAs,层厚层距各5mm,标准算法,动脉期25~30秒,静脉期55~60秒.
-
胰腺闭合性损伤的CT诊断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胰腺损伤患者8例中,男7例,女1例,年龄20~68岁.致伤原因包括车祸6例,高处坠落伤2例,CT检查方法:全部进行CT平扫检查,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使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机,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肾脏下极.扫描条件为130kV,管电流250mA.增强扫描使用碘海醇,300mgI/ml,对比剂总量60~100ml,注射流速3ml/秒,经肘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进行动脉期、胰腺实质期和延迟期的3期扫描.
-
副脾误诊为平滑肌瘤1例
病历资料患者,女,7岁,发现左上腹包块1个月,无腹痛、发热,实验室检查指标无异常.CT平扫示左上腹部左肾前方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平均CT值50Hu,大小约57mm×46mm,边缘光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增强扫描左中腹部病变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平均CT值128Hu,静脉期及延时期强化渐消退(如图1).术前诊断考虑良性病变,结肠平滑肌瘤可能性大.术后病理诊断副脾.
-
CT 诊断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
患者女性,44岁,因反复上腹部饱胀不适两个月余入院。患者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反复发作,疼痛无节律,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黑便。查体:肝、脾肋下未及,肝、脾区无压痛,脾未过中线。入院血常规:白细胞7.1×109/ L,红细胞5.14×1012/ L,血红蛋白154 g/ L,血小板213×109/ L。 CT 检查:脾脏形状与大小正常,脾脏内可见一大小约3.4 cm ×4.4 cm 低密度灶,平扫 CT 值约为33 HU,动脉期病灶 CT 值约为170 HU,静脉期约为160 HU (图1~3)。拟诊:脾脏血管瘤可能。患者在本院于全身麻醉下行脾脏切除术。
-
脾错构瘤一例
患者男,21岁。因体检发现脾脏占位10 d于2013年12月30日入院。体检:腹部及肋下未触及明显肿块。 CT示:脾脏内见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内见少许低密度影,动脉期密度较高,静脉期及延时期基本与同层血管密度相同,病灶大小约4.5 cm ×5.1 cm(图1),考虑动脉瘤。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脾脏实质内见一等回声团块,大小4.6 cm ×4.1 cm,呈圆形,边界清晰规则,内部回声均匀(图2),考虑血管瘤。患者于2014年1月3日在腹腔镜下行脾脏及病灶切除术。术中见脾脏下极一直径5 cm肿块,术中脾脏连同肿块一起被分割成多块后取出,并送病理检查。
-
肝细胞肝癌伴鳞状细胞癌分化一例
患者男,59岁。2013年12月在当地医院查体发现肝右叶结节,直径约1 cm,保守治疗,具体用药不详。2014年12月复查MRI示:肝右叶后段见卵圆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弥散相呈高信号,大小约7.7 cm ×12.2 cm,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质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4~5 min后肿块内呈不均质低信号,边界不清(图1)。实验室检查示各型肝炎病毒抗原均阴性,血清甲胎蛋白20.31μg/L, CA19-9221.8 U/ml。患者于2015年1月12日行右肝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肝右后叶Ⅶ段、部分Ⅷ段一大小约12 cm ×10 cm肿块,质硬,左半肝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余肝组织呈轻微小结节性硬化。
-
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一例
患者女,53岁.因左侧腰部疼痛2个月余于2003年8月27日入院.CT检查见左肾前下部有一类椭圆形病灶,大小约8.1 cm×6.7 cm×7.0 cm,部分与肾脏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后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临床以"左肾癌"于2003年9月2日行"左肾癌根治性切除术".
-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
患者男,57岁.因上腹部不适6个月,于2004年3月15日入院.彩色超声波检查:肝右叶膈顶部2 cm×2 cm低回声光团,界清;彩色多普勒:其内未见明显血流,PD测及少量静脉频谱,诊断为实质占位,良性病变可能;CT:病灶低密度,界限稍模糊,动态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边缘可见轻度强化,周围见轻度水肿带,印象为占位,炎性假瘤可能性大;MRI:类圆形异常信号,T1WI为低信号,界尚清,T2WI中心明显高信号,周边略高信号的靶征,增强后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周边明显强化,印象为异常信号灶,考虑为慢性肝脓肿(图1).手术见肝脏周围轻度粘连,病变位于右后叶Ⅶ~Ⅷ段,质硬,界不清,周围肝轻度肝硬化,门静脉主干无瘤栓,行肝右叶部分切除术.
-
胃血管球瘤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50岁.常规体检腹部彩超:上腹部正中肝左叶下方与胰腺头部之间可见一个32 mm×25mm的低回声,椭圆形,外形规则,边界清楚,内部回声较均匀,与肝左叶及胰腺分界尚清楚(图1),其内可见数条条状血流信号(图2).CDFI.SVp36.4 cm/s,EDV 15.2 cm/s,RI 0.58.超声诊断:上腹部正中实质性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考虑胃间质瘤可能,建议行CT检查.患者遂赴上海某医院就诊,上腹部增强CT:胃窦部后壁实质性占位,动脉期异常显著强化,倾向恶性.手术病理:胃窦部后壁血管球瘤.
-
盆腔侵袭性血管黏液瘤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44岁.因坐位时感觉右侧有质硬样肿块10个月就诊,无疼痛及不适感,立位时肿块感消失.直肠指诊检查:直肠壁光滑,于直肠壁右前方2点位方向触及一光滑肿块,活动度可,直肠肠腔略向左侧偏移,退指后未见手指带血及其他异常物质.盆腔强化CT显示直肠右侧见椭圆形占位,直肠略向左推移,病变与阴道右后壁分界欠清,动脉期边缘点条状强化,静脉期强化范围增大,延迟期扫描病灶大部分强化,中心密度略低.
-
肝脏多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39岁,2007年4月18日在我院行肝脏CT检查:肝脏CT平扫(图1),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边缘欠光滑,肝实质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区,边缘欠锐利,CT值37.06~42.59:Hu.意见:肝脏多发低密度影,建议增强扫描,进一步排除转移.肝脏CT增强扫描(图2):肝脏体积可,边缘欠光滑,肝实质内可见多个类圆形低密度区,边缘欠锐利,大小不等,增强后,肝实质内类圆形不均匀低密度区,在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呈高密度.
-
螺旋CT评价肝脏血供的正常解剖变异
螺旋CT将高压发生器移入扫描架内,解除了高压电缆对X线管的束缚,并且应用滑环技术和高效快速的信息采集系统,使扫描快速而完全。螺旋CT的双期扫描已经成为一项常用的技术,它不但可以在一次屏气下完成整个肝脏的扫描,而且可按需要选择动脉期(HAP)或门静脉期(PVP)分别扫描,因而目前广泛应用于肝脏病变的诊断,特别是肝脏的多血性小病灶的诊断。此外,还可通过分析病灶在HAP和PVP的不同强化类型,来了解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情况[1]。
-
DSA在脑血管病诊断与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脑血管数字减影(DSA)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实时显示图像等优点,并能显示颅内血管动脉期、静脉期、毛细血管期,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AVM)、脑血管闭塞、动静脉瘘、肿瘤血管的多少和肿瘤染色,为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现将我院1995-1999年DSA 150例脑血管病报告如下:
-
正常脑DSA造影血管血流动力学分析
应用DSA设备后处理软件对正常脑血管造影进行血流动力学测量,对脑血管造影的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各时段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可以客观地反映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特点。为设定脑血管造影检查程序提供参考信息,为开展脑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方法和客观依据。 1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0~65岁,脑血管造影正常病例。DSA设备采用美国GE公司Advantx Lcv+数字血管造影机。造影选择实时数字减影采集;分段程序设定自动采集;自动测曝光选定采集曝光条件;矩阵1024×1024;采集快速率6.3帧/s。
-
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
节细胞神经瘤( ganglioneuroma ,GN)是一种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交感神经节、脊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1-2],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15例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搜集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6~36岁,平均22.3岁。无症状者11例,为体检偶然发现,2例因上腹痛就诊,1例因胸部隐痛就诊,1例因肢体麻木入院。15例血压均正常,内分泌及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设备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40 mA,层厚5 mm,增强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300 mg I/ml碘海醇1.5 ml/kg,注射速率3~3.5 ml/s,腹部增强扫描2~3期(动脉期25 s,门静脉期60 s,实质期90 s),其他部位扫描动脉期及实质期。将原始数据减薄重建为层厚3 mm、间隔1.5 mm的图像传至工作站观察。由2名有经验的CT医师对CT检查结果行双盲法阅片,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密度特点、强化方式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等,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一例
患者女,20岁,因"查体发现上腹包块2个月,CT检查示胰颈部占位1 d"入院,查体:巩膜及皮肤黏膜无黄染,双侧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腹壁静脉曲张;腹软,上腹中部可触及约3 cm x3 cm大小的质韧包块,活动度差,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5次/min,CT.检查诊断胰颈部占位性病变,动脉期中度强化,给予完善相关术前辅助检查,例行"胰腺节段切除+Roux-en-Y胰肠吻合术",近端主胰管结扎后"U"形缝合,远端行捆绑式胰肠Roux-en-Y吻合.
-
CT诊断巨大肝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70岁。患者2年前出现右上腹胀,腹痛,呈隐痛、持续性,无恶心、呕吐,无呕血、腹泻等不适。行彩色超声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上腹部CT平扫提示原发性肝癌。两年来未进行任何治疗,也无明显不适症状。近期自觉包块逐渐增大,并出现大便干燥、便血入院。查体:腹部平软,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下3 cm。血常规:RBC 3.42×1012/L ↓、Hb 99.00 g/L↓,提示贫血。 CT检查应用GE公司16排Brightspeed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均采用层厚5 mm、层间距5 mm螺旋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静脉高压注射碘海醇100 ml后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扫描(延迟到30 min)。 CT所见肝脏右叶显著增大变形;肝右叶内巨大低密度肿块较2年前稍增大,几乎占据整个肝右叶,现约230 mm ×123 mm ×260 mm;其内密度不均匀,肝右后叶内片状更低密度灶较2年前有扩大,边缘不规则,CT值约16 HU;肝左叶受压左移,右肾受压下移(图1)。增强后动脉期团块内可见多发不规则斑状及小片状明显强化灶,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肝组织接近动脉密度(图2);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区域不断增大逐渐向中心延伸;经多期延迟,强化区呈持续强化;肝右叶后段内原更低密度区在各期均未见明显强化(图3,4)。
-
乙状结肠腺癌多发肝转移瘤钙化一例
患者女,65岁,因全身乏力伴左下腹疼痛半个月入院.病后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进行性消瘦,无腹泻便秘.体检一般情况尚可,腹平软,左下腹可触及一6 cm×5 cm大小的包块,边界欠清,质硬,活动度差,有明显压痛.肝功能HBsAg(-),AFP(-).X线胸片未见异常.超声示:(1)左下腹见7.2 cm×5.4 cm大小的混合回声包块,来源于肠管(图1).(2)肝脏多发低、强回声占位(图2).CT示:(1)平扫肝内可见多个类圆形混杂密度灶,边界欠清,其实质CT值32~37 HU,其内可见大量斑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图3);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可见明显环状强化(CT值75~80 HU),实质轻度强化(CT值35~40 HU),门静脉期肿块呈持续环状强化(CT值85~98 HU),肿块实质仍然呈低密度(CT值41~57HU)(图4).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例
患者女,53岁,间断腹胀不适3年,发现肝占位1周入院.腹部CT检查示:肝右叶占位(8 cm×10 cm),动脉期不均匀轻度强化,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脂肪肉瘤?肺部CT:未见明确转移灶.腹部MRI:肝右叶巨块含脂质占位性病变,考虑恶性肿瘤.血生化:总胆红素11.5 μmol/L,直接胆红素4.4μmol/L,ALT 12 U/L,AST 19 U/L,AFP 1 ng/ml.血清病毒学检查:HBsAg阴性,抗HCV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