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
患者 女,59岁。左上腹不适2月,入院 B 超检查示左肾占位。CT 平扫示左肾类圆形稍高密度占位,外生性生长,直径约2.8 cm,边界清晰,内部密度均匀,左肾前筋膜增厚(图1);增强后病灶动脉期及实质期均明显均匀强化(图2);腹膜后可见数枚淋巴结,大直径约2.0 cm,与肾脏病灶同期一致均匀强化(图3);三维血管成像示病灶未见有明显肾动脉分支供血血管(图4)。
-
膀胱肉瘤样癌1例
患者 男,6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6个月伴血尿1周。实验室检查:尿红细胞(+++),PSA+肿瘤标志物无特殊。B 超:膀胱内高回声肿块,后方伴声影,诊断:膀胱结石?膀胱镜:膀胱结石(图1)。盆腔 CT 检查:膀胱右侧壁分叶状肿块,大小约36 mm×58 mm,表面有花环状钙化,软组织成分有均匀强化,平扫 CT 值39 HU,动脉期54 HU,静脉期65 HU,3 min延时后50 HU,局部膀胱外侧壁毛糙,周围脂肪间隙尚清,盆腔淋巴结未见肿大,CT 诊断:膀胱恶性肿瘤(图2~5)。
-
肺纤维肉瘤1例
患者女,23岁。因咳嗽咳痰伴气短2月入院,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46×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3.7,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6。CT检查:CT平扫示右下肺支气管旁巨大低密度肿块,CT值约18 HU,大小约129 mm×88 mm×85 mm,与周围胸膜呈锐角,CT 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肿块均未强化,且推挤周围支气管血管束形成假包膜征(图1,2);冠状位示肿块边界清楚,边缘光滑,推挤周围血管及支气管,但未阻塞支气管,因此远端肺组织未出现阻塞性炎症表现(图3);矢状位示肿块因支气管血管束的束缚出现“束腰征”改变。
-
巨大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
患者男,53岁。发现左上腹肿块并缓慢增大1年余,无自觉不适症状。体检:左上腹可触及一巨大包块,质偏硬,无压痛。B 超:巨脾伴脾内回声不均,肝内多发囊肿。CT 检查:脾脏体积显著增大,其内可见巨大偏低密度软组织肿块,突出于脾轮廓外,大小约为12.5 cm×18.7 cm×23.0 cm,边界尚清,肿块内可见巨大星芒状钙化,由肿块中央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正常脾组织被挤压成条片状偏于外上缘一侧;增强后动脉期病变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病变呈持续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但密度大部分仍较正常脾实质低(图1)。MR 检查:T1 WI 显示肿块呈偏低信号,T2 WI 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部分与肝囊肿信号相仿,肿块内并见巨大星芒状和多发不规则斑片状信号缺失区(图2)。根据上述影像学表现,临床考虑脾脏内巨大实质性占位病变并行脾脏全切除术。
-
CT 联合超声诊断胡桃夹综合征合并孤立肾伴双子宫畸形1例
患者女,26岁,已婚,体型消瘦。间歇性左肋腹部疼痛伴小便颜色加深,婚后不孕在当地医院未能明确诊断而来本院就诊。查体:既往体健,心、肺无异常,左肾区叩痛,血尿(+++),蛋白(++)。CT增强扫描动脉期横断位见右肾缺如,左肾外形代偿性增大,左肾静脉于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受压变细,自肾门至腹主动脉旁增粗(图1)。静脉期横断位未见右肾静脉显示(图2)。动脉期矢状位示肠系膜上动脉与左肾静脉之间夹角为30°(图3)。超声显示患者为双子宫畸形(图4)。CT诊断:胡桃夹综合征(NCP)合并孤立肾,结合超声诊断伴生殖系统双子宫畸形。
-
胃侵袭性纤维瘤病1例
患者男,45岁,因左上腹疼痛伴呕血1周入院。查体:左上腹轻压痛,左胸叩诊呈浊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胃镜:胃体底交界处后壁部见不规则黏膜隆起,质较硬,表面深大溃疡,局部收缩功能差。CT:胃体后壁软组织肿块突向胃腔,大小约6.8 cm×5.2 cm,密度均匀,平扫 CT 值约35 HU(图1),增强后动脉期约45 HU(图2),静脉期约60 HU,呈均匀强化(图3)。肿块与邻近肠管分界不清,同时合并左侧胸腔积液(图4)。
-
右大腿颗粒细胞瘤1例
患者男,30岁.2年前偶然发现右大腿中段内侧有一"核桃"大小肿物,自觉逐渐增大而就诊.入院查体:右大腿中段内侧触及一类圆形肿物,质韧,边界清,无活动,局部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右下肢感觉及活动无异常.常规实验室检查及肿瘤标志物均无异常.CT表现:平扫(图1)及增强扫描(图2)于右大腿中段股中间肌内见一略低密度结节,平扫CT值约为52 HU,增强动脉期未见强化,至实质期呈中等度均匀强化,CT值约为89 HU,边缘清楚,右股骨骨质未见异常.MRI测量上述肿块大小约2.6 cm×2.2 cm×4.8 cm,边界清楚,T1WI呈稍低信号(图3),T2WI呈稍高信号(图4),内部信号不均,T1WI压脂增强呈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图5,6),邻近肌群及骨骼信号未见异常.
-
肾平滑肌瘤1例
患者 男,47岁,体检发现右肾占位入院,病程中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查体和常规生化检查均正常.肾脏CT平扫及增强检查示右肾上极肿块,平扫密度低于周围肾实质(图1);动脉期肿块边界清晰,与周围肾实质相比强化不明显,内可见斑点状强化(图2);静脉期,肿块内见斑片状强化(图3);肾盂期,其内仍可见少量强化病灶(图4).
-
腹腔内韧带样纤维瘤伴3枚金属夹裹入1例
患者 女,77岁,因"右上腹肿块1月"入院.12年前曾行胆囊切除术,2年前曾行阑尾切除术.体检:右中下腹可触及一大小约7 cm×7 cm的肿块,质硬,表面光滑,不能活动,无疼痛.CT表现:右下腹腔内见类圆形实性肿块影,大小约72 mm×61 mm×80 mm,边界清晰,平扫肿块实质密度均匀,CT值约32 HU,内见3枚短条状致密金属影,右侧腰大肌被推压移位、萎缩(图1,2),增强后肿块均匀轻中度强化,动脉期约41 HU(图3),静脉期约43 HU(图4),矢状位,冠状位重建,可清晰显示3枚金属夹的位置(图5,6).
-
输尿管炎症及息肉1例
患者 男,40岁.以反复右腰部疼痛1月余,加重5天为主诉入院.体检双肾区及膀胱叩击痛阴性;实验室检查:WBC 12×109/L,无血尿、蛋白尿;肿瘤指标阴性;B超示:右肾轻度积水.CT表现:平扫(图1)及动脉期(图2)显示病变处输尿管扩张,平衡期(图3)病灶见小斑点状轻度强化,延迟期CT尿路成像(CTU)(图4~6)示右侧输尿管下端呈大小不等串珠状形态并与腰大肌粘连,输尿管扩张,腔内见条状充盈缺损,边界清楚,长约22 mm,CT值约45 HU.输尿管镜及病理活检结果:输尿管慢性炎症及息肉.
-
先天性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1例
患者女,48岁.无诱因出现寒战、发热,下腹部疼痛1 d来院就诊.无其他病史,无精神及神经症状,血常规见白细胞轻度升高,其他实验室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等均无异常.上腹部CT平扫见肝脏Ⅶ段包膜下分叶状低密度结节影,注入造影剂后,动脉期见病变无明显强化,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呈多结节状,强化幅度与同层面门静脉分支同步(图1),上下层面连续观察,发现病灶由动脉瘤样扩张的血管团构成,并将门静脉右后上支和肝静脉右后上缘支相连通.门静脉右后上支与相邻节段门静脉相比明显增宽.利用二维CPR和三维VR等后处理功能,可以更加清晰、逼真地显示病变血管的全程及起始部和汇入部情况(图2,3).
-
肾毛细血管瘤1例
患者女,53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4 d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血、尿生化检查未见异常.双肾CT平扫:左肾中上极可见稍低密度影,其内密度不均匀,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大小约7 cm×6.5 cm×5 cm(图1).CT动态增强扫描:左肾病变于增强扫描各期呈不均匀强化,病变大部分为逐渐增强,动脉期CT值30 HU,至延时12 min扫描,CT值升至71 HU,仅病变前内上部分各期均无明显增强(图2,3).诊断:左肾中上极占位,血管瘤可能性大,不除外肾癌.MR平扫:左肾中上极见一较大不规则异常信号影,T1WI呈稍低信号,T2WI压脂呈高信号,内可见网状等信号影(图4).
-
含有脂肪成分的后上纵隔节细胞神经瘤1例
患者女,14岁,感右肩部疼痛1年余.查体:右肩背部压痛,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基本对称,双侧呼吸运动均匀.心脏、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资料:胸片示右后上纵隔肿块,外缘清楚(图1).CT示右侧上后纵隔脊柱旁类圆形肿块影(图2),边界较清楚,其内密度不均,可见片状低密度脂肪影(CT值 -64 HU),中等密度区平扫CT值约18~40 HU,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约33~64 HU;延迟期达到80~90 HU,第1胸椎右侧椎间孔稍增宽,未见病变伸入椎管内,右肺上叶受推压.
-
肝癌合并右侧内乳淋巴链广泛转移
1 临床资料女,57岁,3个月前以原发性肝癌行肝癌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2个月前因肺部多发转移,行肺动脉灌注化疗和肝动脉栓塞治疗,并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进行放射治疗.近期胸闷、胸痛.螺旋CT检查:肺窗可见两肺多发结节状高密度影;纵隔窗可见胸骨右旁内乳淋巴链自胸锁关节水平到肝顶部呈条索状肿大(图5),沿淋巴链可见3处类圆形膨大区(图1~4,6),膨大区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特征与原发性肝癌相似(图6),右侧大量胸腔积液.
-
小肝细胞癌在螺旋CT上低密度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小肝细胞癌以血供丰富者多见[1,2],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为低密度的小肝细胞癌与常见的动脉期呈全瘤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密度迅速降至低密度或等密度血供丰富的小肝细胞癌比较,属于少见的CT表现,文献报道较少[3,4].此类CT表现会导致诊断的困难,本文对该种CT表现进行深入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
肝肿瘤螺旋CT动脉期征象与临床意义
关于肝脏螺旋CT双期扫描征象与病理及临床间关系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1,2].本文着重观察分析了25例肝肿瘤患者螺旋CT双期扫描动脉期图像,探讨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
螺旋CT增强延迟扫描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前很多医院,包括某些大医院,在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肝癌和肝血管瘤时,只做动脉期和门静脉扫描,有时多加做延迟2 min扫描.我们认为是不妥的.现将病例报告和讨论于下.
-
占位性肾病的双期螺旋CT扫描技术体会
螺旋CT双期肾脏扫描技术是在肾脏的动脉期和髓质期分别进行扫描,由于小肾癌多为供血丰富、在增强早期(即动脉期)有强化表现、而髓质期又为低密度.这种强化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
普通CT近似双期增强扫描法的运用
双期扫描法是指注入造影剂后于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分别进行扫描,一般在螺旋CT机或高档型CT机上运用,我院使用普及型GE1800i CT机对266例增强扫描病例,运用近似双期扫描法,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
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
螺旋CT扫描由于扫描时间短,无间隔,可得到容积扫描信息,同时给病人注射造影剂后,在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分别对肝脏进行螺旋扫描,一次就能得到定位、定性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