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误诊一例
患者女,50岁.上腹部不适1个月余.无肝炎病史,多项肝功、甲胎球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检查均正常.CT检查:平扫(图1)示左肝外侧段见直径约2.5cm低密度肿块影,周围见微小更低密度结节,动脉期(图2)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图3)及延迟期(图4)呈低密度,周边见淡薄强化环状影.
-
颈部节细胞神经瘤一例
患者 女,31岁.因咽痛半个月入院.体检:咽左侧壁可见肿物突起,表面光滑.实验室检查无异常.CT平扫示左颈部椭圆形均一低密度肿块,大小约5.1 cm×2.4 cm×8.5 cm,CT值21~29 HU,边界光滑,占据左咽旁间隙、颈动脉间隙,向后达椎前间隙;增强后动脉期肿块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肿瘤内部可见片絮状强化,CT值28~76 HU(图1).病变下端起源于颈动脉鞘内侧,椎前肌前方.同侧颈内动、静脉受压外移.印象:神经源性肿瘤.平扫MRI示肿块于T1 WI呈较均一低信号,在T2 WI呈不均一高信号,其内可见絮状等信号(图2);增强后肿块呈明显不均一强化(图3).印象:副神经节瘤.
-
肝脏灌注异常产生的机制及相关疾病
肝脏灌注异常(hepatic perfusion disorders,HPD)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段、亚段及肝叶之间的血流灌注差异,在CT、MR动态增强扫描及肝动脉造影时表现为动脉期正常肝实质一过性楔形、三角形或类圆形强化或染色,门静脉期即恢复正常,没有占位效应、强化或染色区内可见正常血管穿行.正确认识和鉴别HPD的各种影像表现,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肝细胞癌CT动态增强密度与肿瘤分化程度、CD34、CK19、GPC3、P53、Ki67表达的多因素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螺旋CT多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值与肿瘤分化程度、CD34、CK19、GPC3、P53、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67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进行CT多期扫描,分别计算67个癌灶的动脉期强化值和门脉期强化值。肝穿刺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评定肿瘤分化程度、CK19、CD34、GPC3、P53、Ki67表达强度。对HCC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值与上述细胞因子表达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建立理想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67个癌灶呈“快进快出”表现,符合典型的HCC CT表现特征。 HCC动脉期强化值为(38.9±13.1)HU;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动脉期强化值=27.381-10.0161×CK19+4.245×CD34+3.503×GPC3。HCC门脉期强化值为(44.7±11.7)HU;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门脉期强化值=26.869+8.809×CK19+4.800×CD34+3.610×GPC3。结论多期增强扫描可反映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HCC的生物学特性。
-
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梗阻性黄疸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梗阻性黄疸的性质评价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对9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1.25mm为层厚,对动脉期图像和门静脉期图像进行重建.对照手术病理,观察良性、恶性梗阻性黄疸疾病的影像学特征;统计应用多层螺旋CT评价梗阻性黄疸病变性质的准确度.结果 在CT图像上,84例表现出胆总管不同程度扩张.在51例重度扩张病例中,恶性者占70.59%,在33例轻中度扩张病例中,良性者占81.82%.胆总管逐渐变细至消失、呈"鼠尾"改变者,82.35%为良性病变,胆总管梗阻端突然截断者,100%为恶性病变.应用MDCT评价梗阻性黄疸病变的性质,诊断为恶性病变者55例,良性病变者41例,评价准确度约87.50%.结论 多层螺旋CT在梗阻性黄疸的性质评价上具有较大价值.
-
肝脏MSCT动态增强扫描非肿瘤性异常强化的征象分析
随着多层螺旋CT广泛应用于临床,肝脏双期扫描的常规使用,提高了肝占位性病变的检测能力并且可反映病变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资料显示,肝脏在动脉期常出现非肿瘤性异常强化灶,有假阳性存在.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
报告1例胰腺实质性假乳头状瘤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51岁,因右上腹隐痛1月而行CT检查发现胰头部肿块.查体:腹部及全身无阳性体征,CA19-9 11.84 U/ml,CEA 2.04μg/L.CT显示胰头部靠近肠系膜上静脉前方3.8cm×3.1cm肿块影,肿块与胰腺边界欠清,向外生长,平扫为不均匀低密度病灶,动脉期有强化,但密度明显低于胰腺实质,门脉期仍有强化,肿块中央有一低密度区.术前诊断:胰腺外生性肿瘤,横结肠系膜根部来源肿瘤不能排除.
-
男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CT扫描胰腺体部卵圆形囊实性肿块,轻度分叶,大小约68mm×56mm×57mm,未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略低于胰腺密度,静脉期密度下降,略高于胰腺密度,表现延迟强化特征,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
-
肝脏炎性假瘤样树突细胞肿瘤一例
患者男,51岁.2011年10月体检时B超发现肝右叶低回声占位,边界清,大小约51 mm×41 mm,考虑恶性肿瘤,于2011年11月1日入院.2011年11月3日腹部增强MRI提示肝V、Ⅷ段可见分叶状团块状长T1、T2信号影,大小约56 mm×46 mm,弥散加权成像上均呈高信号影,增强后团块影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减低,腹膜后见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恶性肿瘤.询问病史得知该患者3年前曾行右侧肝脏肿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炎性假瘤”.
-
腹膜后巨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复发再切除一例
患者男,40岁,因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近7年,复查发现腹膜后占位于2007年1月15日入院.患者曾于2000年2月因发现右上腹巨大包块入我院,术前行上腹部增强磁共振(MRI)(图1)提示肝右叶可见一巨大分叶形占位,大小约10.8 cm×12.6 cm,在T1加权上呈不均匀低信号,T2加权部分呈高低混杂信号,部分呈极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强化不明显,延迟期肿瘤绝大部分均呈不均匀较明显强化,诊断为右肝癌.
-
肾脏类癌一例报告
患者女,24岁,因"发现右下腹包块1个月"入院.体格检查右下腹扪及8 cm×8 cm大小的光滑、无压痛包块.育一儿6个月龄,患者产后至就医时未恢复月经.CT检查:右肾下极实质肿块、边界欠清,平扫时密度不均,实性部分CT值45 HU,囊性成分CT值约17 HU.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轻度均匀强化,CT值约70 HU,静脉期延迟扫描CT值为65 HU.右肾中盏略受压、移位,右肾门上移.双肾盂及输尿管无扩张或积液.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影,无腹水.B超检查:右肾长径151 mm,宽径50 mm.
-
深在性囊性胃炎二例
例1女,48岁,慢性腹泻2年半,恶心纳差1个月.慢性贫血史20年.体格检查发现脾脏肋下二指,无腹痛和肝大.血红蛋白:94 g/L,铁蛋白:4.9 μg/L;腹部B超发现肝左叶中高回声结节;螺旋CT示胃大弯侧胃壁不规则增厚及左肝小结节,两者均在动脉期增强;
-
脾动脉瘤八例临床诊治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8例脾动脉瘤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43~66岁,平均56岁.4例患者无任何不适,因体检发现;2例患者因右上腹痛,临床考虑胆囊炎,而行CT检查,该6例均无高血压病史.另2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其中1例有消化道出血病史,临床考虑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另1例为有脑中风病史,因高血压查因,而行腹部CT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腹部CT平扫和增强动脉期、静脉期扫描.
-
马蹄肾合并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患者女,30岁,查体发现下腹部包块半年。CT扫描示双肾下极间有条状软组织与双肾相连,CT值为32.9 HU;右肾下方见一巨大低密度肿物,大小约7.0 cm×7.5 cm×8.0 cm,密度欠均匀,内有分隔,CT值为-78.5 HU,与右肾下极关系紧密但分界清楚(图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腹主动脉发出双肾动脉,右肾动脉明显纤细,实质期见双肾下极连在一起,整个肾影呈马蹄形;右肾下方见一巨大团状肿瘤染色影,同右肾下极关系密切,其供血动脉支从腹主动脉中下段发出(图2)。超选择动脉造影见腹主动脉中下段发出一支动脉,肿瘤供血动脉支和“马蹄肾”峡部供血动脉均出自这支动脉;肿瘤动脉期见迂曲、增粗的肿瘤血管,实质期见团片状肿瘤染色(图3)。手术所见:双肾呈“马蹄形”,峡部较宽;肿瘤位于右肾下极外侧,直径约7 cm,色黄,有包膜。
-
肝脏转移性恶性畸胎瘤
患者女,18岁, 内蒙籍,有牛羊犬接触史。因右上腹胀痛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超声检查发现肝脏有巨大占位性病变,可疑肝包囊虫病而来我院就诊。我院超声检查示肝脏巨大实性不均匀回声肿块,几乎占据整个右半肝,内回声极不均匀,部分呈类似囊肿样极低回声,部分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图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肿块内有少许点状血流信号,动脉血流高流速为47 cm/s。CT平扫示肝右叶巨大混杂密度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内有高密度钙化影,有液性成分(CT值16 HU)和脂肪成分(CT值-31 HU)(图2)。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内动脉期轻度强化(图3)。血管造影示肝右动脉分支动脉期肿瘤血管迂曲变形,内有较粗大的血管,瘤区可见不均匀浓染(图4)。遂在我院行肝右叶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包膜完整。切除的肿瘤断面切开,内可见脂肪组织及少许毛发、牙齿组织,组织病理学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畸胎瘤。患者5年前曾在当地医院行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术后当地病理诊断为“卵巢良性畸胎瘤”。
-
软件触发的颅内动脉对比增强三维MRA
对比增强MRA较常规MRA数据采集的信噪比(CNR)高、采集时间短.但作颅内动脉、颈动脉与椎动脉选择性动脉期MRA甚为困难,这是由于颅内血管对比剂通过时间很短;另外,由于血脑屏障阻止对比剂溢出血管、动脉与静脉之间的信号差异不如与其它组织之间的信号差异大,故其时间窗小.Smartprep软件通过对兴趣容积信号变化监测,可用于探测对比剂团的到达.作者对使用Smartprep技术的颅内动脉对比增强三维MRA进行了评价.
-
058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显示下腔静脉异常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胸部静脉成像欠佳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以前,通过静脉增强CT可以显示下腔静脉,但在动脉期扫描则可能得出错误印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优于CT.因为它不受横断面成像的限制,同时时飞(TOF)技术可以获得更好的血管影像.MR动脉成像中的饱和效应可以通过静脉注入对比剂(比如DTPA)而得到克服.通过使用不同的增强MRA技术并应用减影处理,可以使静脉影像变得清楚.
-
外伤性颈内假性动脉瘤1例误诊分析
我科曾收治外伤引起的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现整理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31岁,主因间断性右侧鼻腔出血2月,于1999年1月9日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曾因脑外伤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2月,出现右眼视力减退以致视力丧失.2个月前开始出现右侧鼻腔间断出血,量较多而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右侧鼻腔中鼻道可见灰白色透明肿物,质软,可移动,不易出血,左侧鼻腔通气可.CT示右侧上颌窦内充满较高密度的软组织影;右侧颈内动脉造影:右颈内动脉虹吸弯可见一约1cm×0.8cm大小的不规则圆形造影剂充盈影,壁不光滑,动脉期显影排空延迟.临床诊断:①右上颌窦肿物(性质待查);②右侧外伤性颈内假性动脉瘤.
-
超声造影诊断肝不典型增生结节恶变1例
患者男,56岁.既往有乙肝病史,体检超声发现肝右后叶均匀低回声结节,大小 4.0 cm×4.1 cm,边界不清,彩色多普勒示病灶血供丰富,内部动脉峰值流速 41.1 cm/s,阻力指数 0.70,疑为肝细胞性肝癌(HCC).增强CT检查因病灶强化不典型而难以明确诊断.超声造影见结节动脉期和门脉期呈等增强状态(图1),直至延迟末期病灶才消退为低增强,增强特征处于良、恶性病变之间.由于影像学检查均不能确定病变性质,在超声引导下行结节穿刺活检,组织学诊断为不典型增生结节.对患者作定期随访,8个月后超声复查发现病灶增大至 5.5 cm×4.5 cm,回声不均,内侧部分回声明显增高,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和频谱无明显变化.再次超声造影,显示结节高回声部分动脉期呈现高增强,门脉期即消退为低增强,表现为HCC的增强特征(图2),其余部分则与前次造影所见相同.在怀疑恶变的部位穿刺活检,发现肝癌组织细胞,其余部分仍符合不典型增生改变.
-
上腔静脉梗阻后建立侧支循环1例
患者,男,76岁,主因面部肿胀伴头晕1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颜面轻度水肿,右颈静脉怒张,胸部皮肤表浅静脉轻度曲张,软组织未见明显肿胀.实验室检查:血沉70 mm/h,动脉血气分析:PO2 57 mm Hg,PCO2 33.5 mm Hg.临床拟诊肺癌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CT扫描采用美国GE公司的Prospeed-2 螺旋CT行平扫加增强,层厚5 mm,重建层厚3 mm,120 kV、160 mA/s,以3 ml/s速度静脉注射优维显300 90 ml于15、30、90 s,分别为肺动脉期,肺静脉期及平衡期行三期扫描,并矢状位、冠状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