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实时超声造影在常见肾肿瘤中的应用及进展
肾脏造影时相划分
肾脏为单一的血供脏器,没有类似于肝脏的血管时相划分。欧洲临床超声造影指南(2008)提出肾脏注射对比剂后,首先各级动脉显像,10~15 s后肾皮质增强,然后髓质缓慢增强,30~40 s时肾锥体的增强与周围肾实质达到相同水平,但通常回声会稍弱[1],之后可见肾静脉显像,实质增强的持续时间长短取决于肾脏血管状态、患者年龄、肾血流以及超声设备的敏感度[2],约120 s后肾实质增强明显减退,肾髓质先减弱,然后肾皮质缓慢减弱。肾脏超声造影的增强时相可分为动脉期或皮质期(10~40 s)、静脉期或髓质期(41~120 s)及延迟期(12l~360 s)[3]。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低电压扫描的研究进展
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发展,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探测器排数增至64排、甚至320排,大热容量X线球管及高功率高压发生器的应用,提高了时间分辨力,大大缩短了采集时间,使MSCT能够在一次注药后分别完成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数据采集.
-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1例
患者,女,38岁。体检超声发现肝左叶占位一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无肝炎、肝硬化病史。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AFP正常。上腹部CT增强扫描:肝左外叶浅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晰,大小约为7.4cmX6cm,动脉期(图1)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图2)强化程度略减低,延迟期(图3)病灶密度略低于同层面正常肝脏密度,三期CT值分别约:116HU、107HU、73HU;三期病灶中央及外周见瘢痕样无强化低密度区。诊断:肝左外叶异常强化肿块,考虑1)局灶性结节增生(FNH);2)肝腺瘤。
-
肝脏上皮样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分析
图1-450岁的男性EAML患者。图1平扫T2WI示高信号病灶周围见一低信号环;图2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周围见环形引流血管,环形血管周围见一低信号环;图3静脉期仍可见增强的环形引流血管影,图2中低信号环强化程度与肝实质相似;图4延迟期,病灶与肝实质强化程度相近(箭头所示),周围引流血管隐约可见。图5-836岁的EMAL女性患者。图1 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不均匀强化,中央及边缘见肿瘤血管(箭头所示);图2静脉期,强化程度减退,仍可见增强的粗大血管(箭头所示);图3肿瘤手术切除后5个月CT复查示肝内弥漫分布的多个结节,考虑肿瘤复发;图4免疫组化 Mel-A(+)。
-
巨大子宫阔韧带平滑肌瘤2例
例1,女,38岁,已婚,因自觉腹围增大近1年,加重1周于2011年5月6日入我院.体格检查:腹膨隆,腹部可及巨大包块,上界达剑突下6 cm,两侧达盆壁,囊性感,边界尚清,活动,无压痛.妇科检查:外阴及阴道未见异常;宫颈难以暴露;宫体及附件可及一孕8个月子宫大小的包块,境界清楚,活动,无压痛.彩超示:盆腔实性包块.盆腔CT示:右侧腹腔至盆腔附件区占位,考虑:(1)子宫或右侧附件来源恶性肿瘤并动静脉瘘可能;(2)腹腔恶性肿瘤(间叶组织来源)可能;(3)建议行腹主动脉血管成像检查.腹主动脉血管成像检查考虑:下腹部、盆腔区占位性病变,动脉期其内可见多数动脉血管影,提示病变富含动脉供血.
-
肝脏肿瘤CT三期增强扫描的诊断
螺旋CT因其扫描速度快(一次快速注射造影剂,二期增强扫描)明显提高了肝内病灶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水平.而采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更有助于提高肝脏占位性诊断水平.
-
肝癌切除术后不明原因左外侧胸壁皮下气肿1例
患者男,63岁,因"上腹部不适20余天,发现肝占位5 d"为主诉于2015年1月27日入院. 病史采集:患者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 5 d前于当地医院行上腹部增强CT提示: 肝右叶后段近外缘处见一小片状囊性密度影, 肝右叶前下段可见一小片状低密度影, 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其余各期呈低密度,大小约1.2 cm × 1.1 cm;余肝右叶见多发点片状极高密度影;脾大,前后径约6个肋单元.患者既往慢性乙型肝炎, 否认结核、糖尿病、高血压、外伤及手术史. 无吸烟、饮酒史. 体格检查:桶状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化验:AST 55.00 U/L、DB 6.64 μmol/L、乙肝病毒DNA 1.67 × 106 IU/L;余指标均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胸部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上腹部增强MRI提示:肝脏Ⅷ段可见类圆形长 T1长T2 信号影,径约6 mm,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肝脏Ⅷ段、Ⅲ段、Ⅴ段可见结节状强化灶,静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未见确切显示;脾脏体积增大,信号未见异常.
-
精准肝切除治疗存在门静脉变异的肝癌1例
患者女,42岁,上腹部隐痛4个月,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乙肝小三阳",口服中药后腹痛减轻,当地医院复查B超示右肝实性低回声结节,转我科进一步治疗.人院后检查见HBsAg(+),WBC 3.81×109/L,肝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AFP>300 ng/mL;肝脏CT示右肝靠近肝门处见一低密度肿块,大小约2.2 cm×2.1 cm.边界略不清,动脉期呈略强化,门脉期肿块强化减退,考虑原发性肝癌.
-
成人型肝母细胞瘤1例
患者女,62岁.右侧腰背痛1周,查体皮肤黏膜无黄染,腹平坦,腹壁未见静脉显露;右上腹部触及10 cm×8 cm质软包块;莫菲氏征(-),移动性浊音(-);既往体质好,无服用避孕药及其它性激素史.B超检查肝右叶下缘见10.8 cm×7.8 cm的不均质低回声,提示肝实质占位,考虑外生性肝癌.CT扫描肝右叶外段可见10.5 cm×8.5 cm的卵圆形低密度影,边缘较清,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延迟5 min扫描可见病灶呈均匀等密度强化,提示肝右叶巨大血管瘤.术前血生化、肝功能正常,AFP<20 μg,CEA<15 μg/L,HCG<3.1 μg/L.
-
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内低密度灶的诊断价值
目的对肝脏病变在SCT三期扫描中的特征表现进行分析,并作出鉴别诊断.方法对63例肝脏低密度灶进行SCT三期扫描、观察动脉期,门脉期,均衡期的CT表现特征.结果肝癌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均衡期密度快速下降,很快恢复为平扫低密度,表现为"早进早出".肝转移瘤病灶一般多发,可见特征的"牛眼征",肝胆管细胞癌可见病灶不均强化及其内胆管扩张,钙化灶.肝血管瘤动脉期可见周边点状强化,门静脉及延时期可见强化向中心发展变为等密度.典型肝脓肿门静脉期及均衡期可见"双靶征",不典型肝脓肿可见"蜘蛛征"及"蜂房征".肝囊肿三期扫描均不强化,呈水样密度.肝局灶脂肪浸润门静脉期可见低密度灶内正常走行的血管,无受压.结论 SCT三期扫描对肝脏疾病可提供更多信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并能显示病灶的特征改变有益于定性.
-
两种注射速度对钆塞酸二钠磁共振肝脏动态增强动脉期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两种注射速度(1、1.5 mL/s)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Gd-EOB-DTPA)增强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肝脏动态增强动脉期图像质量的优劣性.方法 回顾性评估本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9月接受Gd-EOB-DTPA肝脏MR动态增强检查的患者106例,包括注射速度为1 mL/s患者52例,1.5 mL/s患者54例,对动脉期增强图像进行评估.由2名副高以上诊断医师定量评估所有患者肝脏动脉期腹主动脉、肝总动脉、肝脏实质的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和强化率(contrast-enhancement ratio,CER)的差异性,定性评估腹主动脉、肝总动脉、肝脏实质、门静脉和图像伪影5个项目得分和总分的差异性.结果 Gd-EOB-DTPA注射速度为1 mL/s组和1.5 mL/s组各部分SNR和C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mL/s组腹主动脉、肝总动脉强化评分和总分均高于1.5 mL/s组(P<0.05).结论 Gd-EOB-DTPA注射速度为1 mL/s的肝脏动脉期图像质量优于注射速度为1.5 mL/s的肝脏动脉期图像质量.
-
原发性肝脏腺鳞癌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男,61岁,以"反复发热15+d,发现肝脏占位3d"入当地医院,入院前15d无明显诱因发热,高体温40 ℃,呈间歇性,伴畏寒、寒战,白细胞升高,给予抗炎等治疗,症状稍缓解.于我院急诊科就诊前1d再次高热,CT(图1):肝脏右叶巨大占位,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考虑肝脓肿,肝门区、肝胃韧带区、胰体上后方、腹主动脉周围多发淋巴结轻度肿大.AFP 1.05 μg/L,CEA 33.76 μg/L,CA19-9>1000 U/ml,白细胞23 86×109/L,中性粒细胞92.2%,血糖18.9 mmol/L,乙肝标志物阴性.
-
血吸虫肝囊肿1例报告
患者,女,4岁.入院前5天出现上腹隐痛不适,无放射痛,无畏寒、发热,扪触腹部时发现腹部包块,经院外CT检查发现左肝外叶一约5.5 cm×5.0 cm×6.7 cm大低密度块影,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后动脉期可见部分强化,静脉及延时期呈中、低密度,见肿块内呈分房样改变.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表现1例
患者,男性,39岁,因右上腹部疼痛不适行B超和CT检查.两年前患者曾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此次B超及CT检查见右肝前段有结节影而人院治疗.B超发现肝右叶有一低回声,边界不清楚,B超考虑肝脏实质性包块.CT检查所见,我们采用SOMATOM PLUS4螺旋CT机行肝脏和增强扫描.扫描层厚10cm,螺距10cm,平扫时见肝右叶前段有一均匀稍低密度的结节影1.6cm×2.2cm×2.4cm大小,CT值40Hu,该结节影密度与肝脏普遍密度基本一致,正常肝脏CT值43~47Hu,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行肘正中静脉快速注射安其格内芬造影剂100毫升,行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及延时扫描;病灶于动脉期显著强化,CT值117Hu,门静脉期至延时期,病灶密度逐渐浅淡,与肝实质密度一致,49Hu.胰头部大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脾增大约7个肋单元,胰腺及脾脏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
-
螺旋CT在肝脏双期扫描中延迟时间的设置与应用研究
目的:探索螺旋CT在肝脏增强扫描时的佳期相的延迟时间的设置.材料与方法:对160例不同身高、体重的患者采用“三定”即定速、定量、定时间的CT检查方法进行检查.结果:选用上述两期CT增强扫描延迟设置,可获得满意的影像学信息.结论:本法对肝脏CT定性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
原发于肺内的间质瘤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6岁,主因胸闷、气短10天入院.患者无发热、乏力、盗汗、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症状.胸部CT片提示右肺下叶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直径约2.8cm,CT值约36HU,强化后肿块呈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约59.8HU,静脉期CT值约68HU.
-
肝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病变的CT诊断
目的:统计肝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的发生率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68份无肝脏疾病的上腹部平扫及增强CT病例589份,统计其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的发生率.结果:580例中78例存在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其中平扫显示21例(26.92%),动脉期显示29例(37.18%),门静脉期显示78例( 100.00%).结论:认识肝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的特征有助于肝脏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
小肝癌CT增强动脉期时间密度曲线特征及其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SHCC动脉期强化的特征和原因.方法动脉期均做同层动态扫描.测量病灶、肝动脉和肝实质的CT值作时间密度曲线图.再测其开始强化、强化峰值及病灶佳强化时间.结果病灶与肝实质曲线的关系有3种:①2次交叉者(73%).病灶强化曲线上升超过肝实质形成第1交叉,由顶点下降到低于后者形成第2交叉.②没有第2次交叉者(19.2%).③曲线始终位于肝实质曲线以下者(7.7%).结论SHCC在(21.6±6)s开始强化,佳强化时间是(36±8)s,持续时间为30.9(6~46)s.引起不强化常见原因是坏死.
-
子宫动静脉畸形1例
患者 女,24岁。停经2月,阴道淋漓出血1月余。既往孕3产1,人工流产2次,末次人流为5个月前。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2217.00 mIU/mL。超声提示:宫腔内未见孕囊及异常回声,右侧附件区不均质杂乱回声,与子宫右侧壁边界欠清,大小约6.7 cm×4.7 cm×4.2 cm,CDFI 周边及内部可见彩色样血流信号,双侧卵巢未见异常。CT 检查:动脉期子宫肌层右侧壁及宫旁见即刻显影的迂曲扩张畸形血管(图1),大畸形血管直径1.8 cm,CT 值与髂内动脉接近,动脉期右侧卵巢静脉显影(图2);经血管重建,畸形血管团及卵巢静脉清晰显示(图3)。CT 诊断为存在子宫动静脉畸形(uterine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UAVM)。临床诊断为自然流产、子宫动静脉畸形。患者要求保守治疗,给予缩宫素、立止血对症及甲氨蝶呤预防性治疗。出院后随访至第3个月血 HCG 降为0.3 mIU/mL,随访至第6个月血 HCG 均正常。
-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1例
患者 女,62岁。53岁绝经,绝经后无腹痛腹胀,无阴道不规则流血流液,实验室各项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影像学检查:超声示左卵巢内不均质稍低回声块,大小约2.2 cm×1.9 cm×1.9 cm,边界尚清,CDFI 示边缘及内部见丰富血流信号,测 RI=0.47。MRI 扫描示左侧卵巢内异常信号灶,大径2.1 cm,类圆形,T1 WI 呈等信号(图1),T2 WI(fs)呈稍高信号,DWI 呈稍高信号,LAVA 平扫呈等信号,LAVA 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强化,内见多发斑点弱强化区,呈“筛孔”样(图2),静脉期、延迟期强化程度有逐渐明显趋势(图3),延迟期呈明显均匀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