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病毒与人类肿瘤
人类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清楚.肿瘤病毒是一种生物性致癌因子,具有生物的基本特性,含有DNA或RNA,能进行复制和遗传,产生子代病毒.肿瘤病毒对人有感染性,有些病毒对某些细胞具有特异亲嗜作用,引发疾病,并诱发肿瘤.肿瘤病毒的核酸能够整合到宿主细胞DNA链上,使人体细胞发生转化.有些肿瘤病毒基因组中含有病毒癌基因(viral oncogene,v-onc),可编码转化蛋白-癌蛋白(oncoprotein),使细胞发生恶性变化.RNA肿瘤病毒的v-onc,实际上起源于细胞癌基因(cellular oncogene,c-onc),两者序列同源.c-onc存在于正常细胞中,而它的异常激活产生过量的编码蛋白,而又可诱发癌变.
-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某些型别的乳头瘤病毒(HPV)是肛生殖道癌及恶性疾病的主要病因,特别是子宫颈癌.虽然HPV免疫原性差,但已证实免疫系统能控制HPV的扩散及所致疾病的进展,癌细胞不断表达的病毒致癌蛋白E6、E7是淋巴细胞攻击靶子.几种治疗性疫苗在实验动物中已成功触发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人的I期临床试验也取得相似效果.
-
上皮剪接调节蛋白1(ESRP1)在人卵巢癌组织及细胞系的表达
__卵巢癌是危害广大妇女健康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人上皮剪接调节蛋白1( epithelial splicing regulatory protein 1, ESRP1)通过与富含UGG的序列结合,可促进上皮基因亚型的选择性剪接,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FGFR2)[1]。近期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 HPV16癌蛋白E5可通过 ESRP1诱导FGFR2 b向FGFR2 c亚型的转换,从而使宫颈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及转移,这表明ESRP1可能和宫颈癌转移事件有关[2]。 ESRP1在卵巢癌中是否具有作用以及具有怎样的作用,目前没有文献报道。本研究拟检测卵巢癌组织及细胞系中ESRP1表达水平,及其与FGFR2亚型转换的关系,为研究ESRP1在卵巢癌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
研究揭示致癌蛋白作用机理
关键词: 癌蛋白 -
Paxillin和p130Cas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肝癌复发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多个基因和多种分子变化.研究表明,细胞的黏附动力学和形态改变在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中起重要作用.paxillin(桩蛋白)和p130Cas是两个黏着斑相关蛋白, 具有接头蛋白的活性,在细胞骨架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及细胞信号传导中起重要作用, 是很多不同癌蛋白的共同靶点[1-4].我们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蛋白印迹的方法对原发性肝癌组织中paxillin和p130Cas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肝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
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E6基因的小分子干扰RNA对子宫颈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研究发现,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本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病毒性致癌因子.大约80%的宫颈癌可检测到HPV16,其E6基因是致癌的关键基因,绝大多数宫颈癌HPV16、18 E6癌蛋白通过泛素依赖的途径与p53蛋白结合,导致p53蛋白降解,致使细胞无限增殖[1].
-
人乳头状瘤病毒相关口咽癌的病因和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特征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病毒癌基因E6、E7编码的相关癌蛋白能促进细胞的p53蛋白产物降解,抑制Rb蛋白功能,影响细胞周期调控,从而导致肿瘤发生[1].70%宫颈癌可归因于HPV中的致瘤高危株HPV-16、HPV-18的感染[2].自从1985年首次报道在口腔癌中检出HPV以来[3],喉、口咽、下咽等多个部位的鳞癌中均检出HPV存在,而口咽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头颈部鳞癌,达36%-57%,其中绝大部分为HPV-16株[4-5].HPV相关的口咽癌在西方国家呈逐年上升趋势[6-7],其独特的病因、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特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性传播疾病.自从Laverty发现宫颈癌组织中存在HPV病毒颗粒以来,从不同角度对HPV与宫颈癌的相关性进行大量和广泛的研究,证实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必需因素.现对近年来HPV与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PTD-BCR/ABL-OD融合癌蛋白的表达和跨膜转运
寡聚化结构域(oligomerization domain,OD)是BCR/ABL融合蛋白N端的一个重要结构域,是2个单体通过N末端螺旋易位,然后在C末端螺旋间形成反向卷曲折叠形成二聚体,进而互相叠套形成四聚体.在几种不同类型的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中可以观察到这种四聚体的形成,它能介导BCR/ABL融合蛋白多聚体的形成,进而使无活性的ABL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化[1,2].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外源性的OD结构域蛋白干预内源性蛋白的聚合,从而达到抑制BCR/ABL蛋白激酶活化的作用.我们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采用PCR扩增OD区基因片段,并在其N端融合蛋白转导结构域(PTD)基因后,构建原核表达载体,然后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纯化表达的融合蛋白,并加入到培养的K562细胞中,对OD结构域蛋白在细胞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
癌基因iASPP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p53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癌蛋白iASPP(inhibitory member of the ASPP family)是新近发现的一个p53的重要抑制蛋白,在p53野生型的乳腺癌中iASPP高表达[1].为了探讨p53失活在急性白血病(AL)发病中的作用,我们采用半定量R-PCR方法检测iASPP mRNA在AL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
-
科学家绘制致癌蛋白“社交网络”图谱
英国癌症研究所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新的计算模型,通过分析致癌蛋白不同于非致癌蛋白的独特行为,绘制出这些蛋白的“社交网络”图谱,为开发抗癌新药提供了新的助力。
研究人员发现,有许多交互的分子途径影响着癌症的发展,那些被抗癌药物“瞄准”的致癌蛋白,与非致癌蛋白相比往往有特殊的“社会行为”特征。他们认为,这表明先前一些未被发现或瞄准的致癌蛋白也应具有类似特征,也可以成为有效的药物标靶。对于那些能与很多其他蛋白“交流”的“枢纽”蛋白,研究人员将其比喻成有着成千上万朋友的超级脸书用户,更可能导致癌症。 -
L1壳蛋白和p16INK4a蛋白在不同类型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中的表达意义
p16属于抑癌基因CDKN2A家族,通过阻断细胞由G0期进入S期抑制细胞的增殖而发挥抑癌作用.在CIN组织中P16INK4a过度表达,可能是人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后,E7癌蛋白在宫颈细胞内表达,竞争性抑制CDK4与Rb蛋白的结合,使Rb蛋白失活,激活了E2F家族转录因子,基因转录水平上升,从而导致p16INK4a阳性表达[1].病理科
-
肝炎 BX-相互作用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7%。众多研究表明,可能有两种发病机制:雌激素依赖型及非雌激素依赖型[1],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肝炎BX‐相互作用蛋白(hepatitis B x‐interacting protein ,HBXIP)是肿瘤发生过程中重要的致癌蛋白。 HBXIP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9000,由于它与乙型肝炎病毒(HBV )X 蛋白结合而命名[2]。能够与 HBV 蛋白HBx的C末端相互作用[3]。自1998年 HBXIP基因被首次克隆以来,有关 HBXIP的报道并不多, HBXIP基因几乎表达于高等动物的各种组织中,但在肌肉组织和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2]。其生理功能尚不清楚。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研究的逐步深入,HBXIP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儿童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法选择及遗传学评价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一种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在所有种类的白血病中所占比例为14%,人群中总发病率约为1/10万,多在成人发病,儿童较少,约占儿童白血病的3%~5%.其标志性的细胞遗传学特点是Ph染色体[1],即t(9;22)(q34;q11).这种易位染色体上形成了ber/abl融合基因,它编码产生癌蛋白bcr/abl,使得原本酪氨酸激酶活性正常的abl蛋白被结合区外来的bcr序列持续激活.
-
癌蛋白促凋亡现象引发的思考
肿瘤生物学中一个矛盾现象是:曾经被认为促进肿瘤生长增殖的癌蛋白,现在发现它可以引起肿瘤细胞自杀.自杀行为由癌蛋白促凋亡介导完成,MYC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癌蛋白的这种行为可能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治疗癌症是否完全合理,有待临床实践的进一步验证,今后的抗癌治疗应该辩证合理地看待肿瘤细胞凋亡.
-
吉林地区1836例女性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状况分析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相对于其他肿瘤,宫颈癌是病因相对明确的少数恶性肿瘤之一.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高危型HPV产生E6和E7癌蛋白,与宿主细胞抑癌基因p53和Rb相结合,导致细胞周期控制失常发生癌变[1].为了解吉林地区女性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状况,进行了本次调查统计.
-
M2型丙酮酸激酶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M2型丙酮酸激酶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器官非特异性肿瘤标记物,在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M2型丙酮酸激酶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致癌机制以及应用前景等.
-
泛素连接酶SCFFBW7调控的靶蛋白研究进展
FBW7(F-box and WD repeat domain-containing7,FBW7)为F-box蛋白家族成员,是SCF型泛素连接酶复合物的底物识别蛋白,介导细胞内多种蛋白质经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FBW7通过靶向降解多种癌蛋白如Mcl-1、Notch、HIF-1α、CyclinE和KFL5等,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肿瘤转移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作为一种肿瘤抑制蛋白,FBW7基因突变或缺失存在于多种人类肿瘤中,如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胆管癌等,并在这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针对FBW7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开发肿瘤治疗新方案.本文就FBW7调控的癌蛋白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c-myc癌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c-myc癌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34例食管癌及其相应病例的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标本中c-myc癌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61.76%,正常食管组织阳性表达率为0.c-myc癌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 c-myc癌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相关性.
-
C-myc癌蛋白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C-myc癌蛋白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例卵巢上皮癌和8例正常卵巢组织的石蜡标本作C-myc癌蛋白的检测,并分析卵巢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卵巢上皮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56.67%,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为0.良恶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C-myc扩增与细胞分化呈负相关,与淋巴转移有密切关系,但与病理分型无关.结论C-myc癌蛋白表达与卵巢上皮癌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