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膜松弛症患者泪液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张兴儒;项敏泓;吴庆庆;李青松;许琰;孙安国

    目的 比较结膜松弛症和正常人泪液中蛋白质成分的差异,从而探讨结膜松弛症的发病机制.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结膜松弛症组和正常对照组各8例(8只眼),采用毛细管从每只眼收集15ul泪液,应用shotgun方法 检测泪液蛋白质,分别行溶液内酶解、反向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电喷雾离子化质谱(ESI-MS/MS)行质谱鉴定后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结膜松弛症组泪液中共有蛋白质356个,正常人泪液中共有蛋白质352个,两组中有119个蛋白质相同.对泪液中蛋白质按基因本体注释(GOA)分类后,发现结膜松弛症组中出现的部分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质、凋亡相关蛋白质及炎性反应相关蛋白质在正常对照组中缺失,并且在结膜松弛症泪液中发现了防御素.结论 shotgun方法 可有效分离和分析泪液蛋白质,结膜松弛症患者泪液中的特异性成分提示结膜松弛症可能与细胞凋亡和炎性反应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09,45:135-140)

  • 乳腺癌患者血清蛋白质组的特征研究

    作者:陈锋涛;高春芳;郑国宝;王秀丽;赵光;李冬晖

    目的 比较乳腺癌患者、乳腺良性病患者及健康女性血清蛋白质组的差异,以期发现可用于乳腺癌诊断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蛋白芯片技术,检测46例乳腺癌患者、40例乳腺良性病患者及40例健康女性血清,筛选出有分类意义的差异蛋白并建立分类树模型.再从同期住院或健康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乳腺癌患者、乳腺良性病患者及健康女性各10例组成测试组,对诊断分类树模型进行独立双旨验证.结果 比较三组血清,共发现22种差异蛋白质(P<0.05),由其中质荷比(M/Z)为3162、3960、4213、4526、5908、5386、11 383、11 735、13 892、6007的10种蛋白建立的诊断分类树模型,对乳腺癌、乳腺良性病、健康女性的分类准确率为98.4%(124/126),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0%(46/46)和97.5%(78/80),经独立双盲验证该模型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3%(25/30)、80.O%(8/10)、85.0%(17/20).结论 利用SELDITOF-MS技术建立的乳腺癌诊断分类树模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用于乳腺癌的快速诊断.

  • 宫颈浸润癌患者血清蛋白质组的特征研究

    作者:罗俊华;高春芳;魏蓉;赵光;王秀丽

    目的 探讨宫颈浸润癌患者、宫颈良性病患者及健康女性血清蛋白质组的差异,以期发现诊断宫颈浸润癌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TOF-MS)榆测宫颈浸润癌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谱图,利用配套软件进行蛋白峰值鉴定,聚类并建立分类树模型.以43例宫颈浸润癌患者、32例宫颈良性病患者及71例健康女性作为训练组,其血清与IMAC-Cu芯片结合检测差异蛋白质,通过软件分析得到分类树模型,以年龄匹配的20例官颈浸润癌患者、20例宫颈良性病患者及20例健康女性作为测试组进行独立双肓验证.结果 共识别出46种差异蛋白,其中由质荷比为3888、7763、6631的3种蛋白构成的分类树模型的分类准确率为95.9%(140/146),敏感度为95.3%(41/43),特异度为98.1%(101/103).经双盲验证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18/20)和87.5%(35/40).结论 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3种蛋白质含量与宫颈癌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宫颈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 肺癌患者血清蛋白质组的特征研究

    作者:高春芳;赵光;王秀丽;李冬晖

    目的 比较肺癌患者、肺良性病患者及正常人血清蛋白质组的差异,以期发现可用于肺癌诊断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蛋白芯片技术,检测89例肺癌患者、64例肺良性病患者及68例健康人血清,筛选出有分类意义的差异蛋白并建立分类树模型.再从同期住院或健康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肺癌患者、肺良性病患者及健康人各30例组成测试组,对诊断分类树模型进行肓法验证.结果 比较三组血清,共发现39种差异蛋白质(P<0.05),由其中质荷比(M/Z)为4485、5252、5807、5908、5969、6113、6625、8946、8998、9137、9183、9298、9498、13 878、15 128、15 867、16 081的17种蛋白建立的诊断分类树模型,对肺癌、肺良性病、健康人的分类准确率为98.2%(217/221),敏感度为98.9%(88/89),特异度为97.7%(129/132),双肓验证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27/30)和93.3%(56/60).结论 利用SELDI-TOF-MS技术建立的肺癌诊断分类树模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用于肺癌的快速诊断.

  • 偏头痛患者脑脊液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李琴;周冀英;陈力学;谭戈

    目的 分析偏头痛患者脑脊液蛋白质谱,筛选并鉴定与偏头痛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实验设两组,偏头痛组(n=25):包括有先兆偏头痛5例,无先兆偏头痛20例.对照组(n=20):眩晕或周围神经病患者2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脑脊液,先用丙酮沉淀法提取脑脊液中的蛋白质,之后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2D-PAGE)寻找在两组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再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鉴定,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对显著差异蛋白进行半定量,验证质谱结果.结果 偏头痛组脑脊液2D-PAGE图谱与对照组存在差异,成功筛选并鉴定出9种10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表达下调的为转甲状腺素蛋白(TTR)、色素框同源物6(CBX6)、凝集素前体(AGRN)、序列相似家族3成员C前体(FAM3C)、神经元正五聚蛋白受体(NPR)、皮离蛋白2(DCD)、白蛋白(ALB);表达上调的为连接桥粒斑珠蛋白(JUP)和H2A组蛋白家族,成员J(H2AFJ).Western blotting证实,偏头痛组脑脊液NPR水平(0.3351±0.0275)与对照组(0.8854±0.0957)相比有所降低(P<0.01).结论 鉴定出的9种差异蛋白有可能成为诊断偏头痛的特异性标志物.

  • PTPN11第3内含子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丽;王芃;梁浩;温静;蒋剑明;张兆山;魏莎莉;刘纯杰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11(PTPN11)第3内含子基因的rs2301756位点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检测此多态性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 采用MALDI-TOF-MS对中国汉族的247例胃癌、212例非癌患者以及160例脐带血的PTPN11基因第3内含子rs2301756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该位点的20例样本进行分型,以验证MAIDI-TOF-MS技术的准确性.应用组织涂片镜检、幽门螺杆菌(H.pylori)培养、快速尿素酶、ELISA和胶体金法等5种方法来检测受试者的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 20例样本PTPN11第3内含子基因rs2301756位点MALDI-TOF-MS技术分型结果与测序结果完全相符,两种方法的基因型分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胃癌组和非癌对照组H.pylori(+)者分别为182例(73.68%)和160(75.47%).H.pylori感染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胃癌组和非癌对照组PTPN11基因在该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遗传平衡状态.将G/A型和A/A型合并后与G/G型相比,带有A等位基因的个体不能影响胃癌的发生风险.根据年龄、性别、H.pylori感染对胃癌的易感性进行的分层分析发现,PTPN11基因该位点SNP与年龄、性别和H.pylori感染状态无关.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PTPN11基因第3内含子rs2301756位点SNP与胃癌发病风险无关.

  • 微波辐射致睾丸早期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陈浩宇;王水明;彭瑞云;钱小红;左红艳;高亚兵;王丽峰

    目的 探讨微波辐射早期睾丸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辐射组(n=18).辐射组接受30mW/cm~2微波辐射,并分别于辐射后6、24、72h处死6只大鼠;对照组不接受辐射,于72h时间点处死.观察两组大鼠睾丸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IDI-TOF-MS)-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辐射72h后睾丸组织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结果 微波辐射后72h内,辐射组大鼠睾丸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性改变,主要表现为生精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精子减少或缺失,生精小管腔内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积聚,间质水肿,血管淤血.对照组、辐射组(辐射后72h)睾丸组织蛋白质点分别为1 379±166、1 509±243个,匹配的蛋白质点为1 178±102、1 217±135个,匹配率为85.4%、80.6%.对两组进行匹配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共136个,其中28个在辐射组上调,108个在辐射组下调.对其中的26个差异蛋白质点的鉴定结果显示,蛋白功能涉及细胞骨架、能量代谢、分子伴侣、离子结合运输、应激、信号转导等.结论 微波辐射可导致睾丸组织一系列蛋白表达发生改变,这些蛋白可能参与了生精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 二次心理应激干预对特种兵血清蛋白质谱变化的影响

    作者:张莉;解葵;张蓉

    目的 探讨重复心理应激干预对特种作战部队新兵血清蛋白质谱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96名某部特种作战部队新兵随机均分为单纯心理训练组、循环心理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训练4周后,参加为期1d的高强度模拟防暴演习,并于演习结束后第3天,再次参加未被预先告知的高强度模拟防暴演习.于两次演习结束后4h内抽取3组新兵血清,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结合蛋白质芯片检测血清蛋白表达谱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首次演习后3组血清中质荷比(M/Z)为6417.8、9134.2、15 171.9、14 972.7D的4种蛋白质相对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且循环训练组4种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重复演习后4种蛋白质相对含量也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特别是对照组与首次演习后比较上升明显(P<o.05).结论 心理训练可使应激后血清中低表达的蛋白明显上调.重复性高强度的抗应激训练可迅速提高机体的心理抗应激能力.

  • 心理训练对心理应激后陆军特种兵血清蛋白质谱特征的影响

    作者:张蓉;张莉

    目的 观察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心理训练后,陆军特种兵心理应激时血清蛋白质谱的变化特点,以评价心理训练效果.方法 将96名特种兵新兵随机均分为单纯心理训练组、循环心理训练组和对照组(n=32),训练4周后,参加高强度模拟防暴演习.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结合蛋白质芯片检测各组血清蛋白表达谱的变化.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 显示,3组血清中质荷比(M/Z)为6417.8、9134.2、15 171.9、14 972.7Da的4种蛋白相对含量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单纯心理训练组M/Z为9134.2、15 171.9Da的2种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循环心理训练组4种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单纯心理训练组比较,循环心理训练组M/Z为6417.8、14 972.7Da的2种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M/Z为6417.8和14 972.7Da的蛋白组成的分类树模型在学习模式及测试模式下可将96名战士完全正确分组.结论心理训练可使应激后低表达的蛋白明显上调,提高机体对心理应激的适应能力,且循环心理训练的效果优于单纯心理训练.

  • 应用SELDI蛋白芯片技术对肝炎后肝硬化早期癌变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郑国宝;高春芳;王秀丽;赵光;李冬晖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早期癌变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特点.方法 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TOF-MS)结合铜离子蛋白芯片检测62例肝炎后肝硬化与100例Ⅰ-Ⅱ期(T_(1-2)N_0N_0)肝癌并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谱,采用Biomarker Wizard和Biomarker Patterns软件分析并建立分类树模型,并对分类树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验证.结果 对肝炎后肝硬化与肝癌并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谱进行分析,建立了由4种差异蛋白组成的分类树模型.采用该分类树模型在学习模式下对100例肝癌伴肝硬化、62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分组,准确率为99.4%(161/162),诊断肝癌伴肝硬化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9.0%(99/100)、100.0%(62/62),在测试模式下对上述患者进行分组,其准确率为94.4%(153/162),诊断肝癌伴肝硬化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0%(95/100)、93.5%(58/62).结论 应用SELDI蛋白芯片技术筛选肝炎后肝硬化早期癌变具有方便、快捷、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

  • 血清蛋白质指纹谱对结直肠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高春芳;盛新华;王秀丽;郑国宝;赵光;李冬晖

    目的 探讨应用血清蛋白质指纹谱鉴别结直肠癌与其他常见恶性肿瘤的效能.方法 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58例结直肠癌、30例结直肠良性疾病、90例其他恶性肿瘤(乳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及肾癌各15例)患者及57例正常人的血清蛋白质指纹谱,建立结直肠癌鉴别诊断优分类树模型.再从同期住院或健康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以上诸病种及正常人各10例组成测试组,对鉴别诊断模型进行盲法验证.结果 成功建立了由16种不同M/Z蛋白组成的结直肠癌鉴别诊断模型,该模型在测试模式下对结直肠癌的鉴别诊断准确率为83.8%,敏感度和总特异度分别为86.2%、83.1%,盲法验证总准确率为74.4%.结论 应用血清蛋白质指纹谱技术建立的结直肠癌鉴别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

  • 血清蛋白质指纹谱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春芳;盛新华;王秀丽;赵光;郑国宝;李冬晖;范乃军

    目的 应用血清蛋白质指纹谱筛选与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相关的特异性蛋白标志物.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经至少2年随访、明确有复发转移的141例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标本,以及无复发转移的109例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标本,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TOF-MS)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蛋白质指纹谱,并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EA含量.筛选出与术后复发转移相关的血清标志蛋白,应用ROC曲线评价其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效能并与CEA进行比较.结果 分析显示,在根治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中,M/Z为7763的血清蛋白不仅在术前表达增高,在明确有复发转移时仍呈显著高表达.该蛋白预测复发转移的灵敏度为92.0%,特异度为83.9%,约登指数指数为0.759,而CEA预测复发转移的灵敏度为52.0%,特异度为82.3%,Youden指数0.343.结论 M/Z为7763的血清蛋白可能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特异性标志蛋白,有望用于术后复发转移的监测.

  • 应用SELDI-TOF-MS技术初步建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转移分类树模型

    作者:高春芳;范乃军;王秀丽;李冬晖;赵光

    目的 寻找血清中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方法 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TOF-MS)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的蛋白质谱,利用配套软件进行蛋白质峰值鉴定、聚类并建立分类树模型.70例伴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和75例年龄、性别匹配,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训练组,通过软件分析得到分类树模型,以35例伴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和30例年龄、性别匹配,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测试组进行独立样本的双盲验证.结果 共识别出46种组间差异蛋白,其中由质荷比(M/Z)为3104、3781、5867、7970、9290五种蛋白构成的分类树模型可以有效鉴别结直肠癌患者伴或不伴区域淋巴结转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3%(66/70)和100.0%(75/75),经双盲验证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4%(32/35)、96.7%(29/30)、97.0%(32/33).结论 所建立的分类树模型可以准确鉴别结直肠癌患者伴或不伴区域淋巴结转移,对结直肠癌的术前筛查有重要价值.

  • 米诺环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作者:李文静;敖登高娃;白桦;李钢柱;丁秘枣

    目的:研究人体生理条件下米诺环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荧光光谱法,并以Stern-Volmer方程确定药物与蛋白的作用类型.结果:根据不同温度下米诺环素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证明两者间为单一的动态猝灭过程,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出了米诺环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猝灭常数,并根据Fǎrster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生理条件下药物与蛋白的结合距离为3.03 nm.结论:在人体生理条件下米诺环素对牛血清白蛋白具有荧光猝灭作用且为动态猝灭过程.同步荧光技术确定米诺环素对BSA构象有一定的影响.

  • 生物光谱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郭振东;赵思言;张毅;付莹莹;赵红艳;曲英龙;王中一;赵宗正;钱军;刘林娜

    病原微生物检测一直是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常规检测方法,如分离培养、PCR、ELISA和基因组测序等,样品前处理复杂,耗时较长,不利于现场和实时在线检测。光谱技术因具有快速准确、安全高效、非破坏性和便于在线侦检等特点,成为一种新型无创检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疾病诊断等领域得到迅速发展。该文就3种常用的光谱技术,即激光激发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工作原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讨论各自优缺点,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 生物组织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新进展

    作者:许彬;魏开华;张学敏;杨松成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技术分析组织切片已成为临床质谱学的一个新领域.该技术通过研究生物组织产生的"二维离子密度图像",可以快速评估完整组织中蛋白质、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空间分布.利用质谱成像技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神经胶质瘤、肺癌和前列腺癌等组织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对质谱成像原理、方法学及相关应用进行了综述.

  • 电喷雾质谱技术在手性识别中的应用

    作者:吴弼东;谢剑炜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电喷雾等软电离质谱技术用于手性识别的研究进展.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对映体标记法、离子-分子反应法以及动力学方法等3类.通过综述对质谱技术用于手性识别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主要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 杨梅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国钡;谢燕;李国文

    杨梅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杨梅等多种天然植物中的黄酮醇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降血糖、保肝等多种药理活性,显示出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潜在利用价值.本文从杨梅素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分析方法、制剂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杨梅素的研究开发有所裨益.

  • 表小檗碱和小檗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比较分析

    作者:苗培培;赵园园;苗青;郭嫦娥;陈红影;陈宁;张玉杰;马双成

    目的:比较表小檗碱和小檗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并探讨与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猝灭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探讨表小檗碱和小檗碱对BSA的猝灭机制,测定不同温度下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力类型.结果:表小檗碱和小檗碱都能够使BSA的内源性荧光发生淬灭,其荧光淬灭过程均是静态淬灭.在25,30和37℃时,表小檗碱和小檗碱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9.623 9,10.087 6和10.206 0×104 L·moL-1,以及11.373 5,11.264 3和9.869 0×104 L·moL-1;结合分子数均为1;表小檗碱-BSA体系的结合力以疏水作用为主导,而小檗碱-BSA体系的结合是由彼此产生的静电及疏水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论:表小檗碱和小檗碱与血浆蛋白具有中等强度的结合,小檗碱与BSA的结合能力稍高于表小檗碱,但差异不大;两者结合力类型明显不同,这可能与母核上甲氧基的位置和极性大小有关.

  • 液相-电喷雾离子化-质谱在DNA加合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邢国振;栾洋;任进

    DNA加合物是一种判断DNA损伤的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对于某些特殊DNA加合物的检测不仅能够获取个体对于这些化合物的接触情况,而且还可以判断其可能产生的效应.DNA加合物有许多检测方法,如32P后标记法、免疫法和液相/气相-质谱联用法等等.随着液相-质谱偶联技术(LC-MS)的发展,离子化方法尤其是电喷雾离子化(ESI)方法在技术上的突破以及离子发射和检测技术的进步,LC-MS可以检测暴露外源遗传毒性化合物后与动物和人组织DNA形成的加合物水平.本文就LC-ESI-MS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在检测碱基、核苷和核苷酸DNA加合物方面的应用做一简述.

374 条记录 6/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