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注心房颤动的抗氧化治疗

    作者:刘彤;张承宗;李广平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可以增加血栓栓塞风险,增加总死亡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大约有1000万左右房颤患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然而,房颤的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总体治疗效果尚不十分满意,尽管近年来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其远期效果尚不理想,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治疗房颤的基础,目前亟待探索预防和治疗房颤的新方法和措施.

  • 欧洲心脏节律协会关于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新型口服抗凝剂使用的临床实践指南摘译

    作者:梁峰;胡大一;沈珠军;范中杰

    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s)作为维生素K拮抗剂(VKA)治疗的一种替代方法,用于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虽然在许多方面是非常有前途的(抗凝疗效可预测而无需监测,与食物和药物的相互作用更少,较短的血浆半衰期,以及良好的疗效安全性比),但正确使用NOACs 在许多细节方面还需要新的探索。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以及2012更新版)[1-2]主要阐述了总体抗凝治疗的适应证(例如,根据CHA2DS2-VASc评分),尤其是NOAC的适应证;但关于特殊临床情况如何使用则很少述及。鉴于此,欧洲心脏节律协会(EHRA)建立了统一的方法,为临床医师提供NOACs的临床实践使用信息,可作为心房颤动治疗指南的补充,是NOACs安全有效使用的实践性指南[3]。需要说明的是,该建议发表之时,文中讨论的药物可能并未全部被欧洲药物管理局(EMA)批准用于非瓣膜病房颤的治疗。

  • 骑跨型与主干型肺栓塞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研究

    作者:邵利江;马国峰;宗建平;陈先汉;陈志华;应可净

    目的 分析骑跨型肺栓塞的临床特征并与左右肺动脉干栓塞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及宁波市第一医院17例骑跨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7例骑跨型肺栓塞症患者纳入骑跨组,同期选择96例左右肺动脉主干肺栓塞患者为非骑跨组.对两组患者的高血压史、3个月内手术或创伤史、脉搏、收缩压、舒张压、休克或低血压发生比例、D-二聚体、肌钙蛋白Ⅰ、血氧分压、氧合指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右心功能不全发生比例及右室收缩压水平进行比较.同时进行出院随访,记录两组患者3个月全因病死率.结果骑跨组与非骑跨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均为呼吸困难(12/17 vs.74/96)、咳嗽(6/17 vs.20/96)、胸痛(5/17 vs.15/96)及晕厥(5/17 vs.17/96),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335、1.705、1.885、1.262,P=0.563、0.192、0.170、0.261).两组间各指标比较,仅骑跨组患者3个月内手术或创伤史(6/17 vs.9/96,χ2=8.428,P=0.004)及血氧分压水平[(89±25)mmHg vs.(79±25)mmHg,t=2.002,P=0.045]显著高于非骑跨组.全部患者均住院治疗,无住院死亡病例.骑跨组3个月全因死亡例数为0,而非骑跨组为2例.结论骑跨型肺栓塞患者短期预后不劣于肺动脉主干肺栓塞患者,对此类患者可根据肺栓塞危险分层而非是否骑跨给予相应治疗.

  • 超声心动图及其新技术评价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哲颖;申锷

    1932年Bellet和Gouley[1]首次报道“心室腔内多发肌小梁形成”病例,1990年Chin等[2]首次将其命名为“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tion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 NVM)。2006年美国心脏协会将NVM设为具有遗传因素的心肌病独立类型[3],2008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又将其归类为未分类心肌病[4]。NVM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被漏诊误诊,多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血栓栓塞,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病程缓慢迁延或急速恶化致心源性猝死。虽然NVM的病因仍不明确,但随着临床对NVM逐渐重视以及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不断进展,近年来相关报道明显增多,随之出现“NVM过度诊断”现象。如何提高NVM诊断的准确性无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超声心动图是NVM诊断的首选及重要工具,在此综述近年来超声心动图及其新技术在NV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超声造影对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作者:林家东;李建锋;卢志娟;王豫平;刘亮洪;万颖;林鸣琴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东莞市中医院骨科住院,并诊断为单纯性小腿肌间静脉栓塞的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1支或以上血栓形成).选取未患有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者1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行双侧胭静脉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双侧腘静脉造影剂灌注特征;并行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获得定量参数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以及峰值强度(PI).结果 所有胭静脉均表现为均匀、完全充填,未见明显充盈缺损.研究组患侧造影剂AT、TTP分别为(53.6±10.3)s、(58.4±7.2)s,较健侧[(40.2±7.2)s、(48.8±5.8)s]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56、7.475,P值均<0.01);患侧与健侧P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双侧造影参数间无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将对照组双侧与研究组健侧造影参数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能够反映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时腘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提高对血栓形成可疑病例的诊断.

  • 高频超声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价值

    作者:门殿霞;杨青梅;康晓妍;陈晓燕;冯婷华;薛继平;吕虹;康春松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175例(190条)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声像图特征并与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75例(190条)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高频超声正确诊断158例(173条),误诊7例(7条),漏诊10例(10条),诊断准确率91.1%(173/190)。误诊7例分别为神经纤维瘤1例,混合型血管瘤1例,腓肠肌血肿5例。所有患者发现后均进行溶栓及抗凝治疗,治疗后1、3、6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部分再通或完全再通,均无小腿深静脉主干蔓延。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声像图特征:静脉管腔明显增宽,管腔内低回声充填,长轴呈管状或树枝状,短轴为圆形或椭圆形,适度加压管腔不能被压瘪,管腔内大多无血流信号显示。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血栓的位置、形态、类型、管腔阻塞情况及血流状态,有助于明确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同时对治疗效果可以进行动态评估。

  • 三个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作者:吴瑛婷;许冠群;张利伟;戴菁;丁秋兰;奚晓东;王学锋;王鸿利

    目的 探讨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AT活性(AT:A)、AT抗原含量(AT:Ag)及基因型在引起遗传性AT缺陷症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3例AT缺陷症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标本,采用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AT:A和AT:Ag,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用PCR法扩增AT基冈的全部7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通过直接测序分析异常的突变基因.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血浆中AT含量的变化,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患者体内的凝血状态.结果 3例先证者AT:A和AT:Ag均降低到正常值的50%左右,分别在AT基因外显子4区的第7386位核苷酸发生杂合性G>C突变,导致W(Trp)225 C(Cys)错义突变;2号外显子区第2591位核苷酸发生C>G突变,导致S(Ser)36 X(stop)无义突变;5号外显子区第9819佗核苷酸发生C>T杂合突变,导致R(Arg)359 X(stop)无义突变.部分家系成员表型和基因型榆测结果与先证者一致.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中的AT含量较正常混合血浆明显减少,凝血酶生成实验显示先证者体内呈现明显的高凝状态.结论 I型遗传性AT缺陷症中,W225C、S36X、R359X引起血浆中AT含量下降,是导致遗传性AT缺陷症的分子致病机制.

  • 浅析国际标准化比值与纤维蛋白原测定的实验室校准

    作者:丛玉隆;李健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血栓栓塞作为多种系统疾病的并发症也成为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近年来,止血血栓学检验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术前筛查和抗凝治疗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自动化凝血仪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使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配合凝血诊断试剂国家行业标准的推出,本文试对当前临床实践中的误区加以辨析.

  • 阿司匹林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作用

    作者:瞿龙;陈晨;赵国忠;冯晓兰;林蔚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作用.方法 符合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400例随机分成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200人,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的基础上采用双盲法进行肠溶阿司匹林(0.3 g/d)或安慰剂(0.3 g/d)治疗并进行随访.主要终检标准:发生血栓栓塞.评估阿司匹林或安慰剂对血栓栓塞的预防作用,用Kaplan-Meier曲线表示,并作对数秩检验.结果 400例病人中平均年龄59岁,平均随访3.6年,血栓栓塞61例,总血栓栓塞率15.3%,平均年血栓栓塞率4.3%.其中,阿司匹林组平均随访3.7年,血栓栓塞18例,血栓栓塞率9.0%,平均年血栓栓塞率2.4%;安慰剂组平均随访3.6年,血栓栓塞43例,血栓栓塞率21. 5%,平均年血栓栓塞率6.0%.阿司匹林组血栓栓塞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血栓栓塞率(对数秩检验:统计量为12.4,u=1,P=0.0004).结论 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率.

  • 血栓致人工瓣膜急性功能障碍的外科治疗

    作者:李宗;陈庆华;刘立新;牛波;孙江滨;梁德刚

    目的:研究血栓致人工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分析与总结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因血栓形成致人工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再次手术的效果.结果:在730例行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中,8例患者因血栓致人工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均行瓣膜置换术,死亡1例,与手术操作有关.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的患者,手术应宜早宜快,操作应仔细.加强抗凝是关键.

  • 北京市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病风险及影响因素

    作者:郭阳;赵冬;孙佳艺;王淼;刘静

    目的:分析北京市2007至2009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1年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病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北京市出院患者信息系统中,出院日期在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之间,18岁及以上且出院诊断包含NVAF的北京市户籍病例,排除接受了射频消融术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的病例.通过将出院患者信息系统和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进行数据链接和查重,收集1年内这些NVAF患者中发生的血栓栓塞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性别和CHA2DS2-VASc评分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风险,绘制风险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NVAF患者28 871例,平均年龄(72.7±10.2)岁,其中女性占48.2%,女性患者伴随更多的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糖尿病.在1年的随访期间,有2 313例(8.0%)患者发生了血栓栓塞事件;发生事件的患者年龄更大,CHA2DS2-VASc评分分值更高,伴随更多的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及糖尿病(P均<0.001),而伴随充血性心力衰竭(P <0.001)、血管疾病(P=0.002)的患者更少.血栓栓塞事件的人年发病率为8.4/100人年,且随CHA2 DS2-VASc评分分值的升高而升高.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男性患者中,CHA2DS2-VASc评分在2分以上时血栓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P<0.001),而女性患者CHA2DS2-VASc评分在3分以上时血栓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P =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基线伴随高血压、糖尿病、既往血栓栓塞病史是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讨论:北京市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人年发病率高于国外人群水平,高龄、基线伴随高血压、糖尿病、既往血栓栓塞病史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应加强对NVAF患者的抗凝治疗和伴随疾病的防治,以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病风险.

  • TMLR治疗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低下及附壁血栓2例报告

    作者:屈正;徐屹;于建波;刘东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的适应症及疗效是普遍关注的问题。作者曾对2例左心功能不全 伴左室血栓的冠心病患者实施TMLR治疗,术后分别随访1年和1年6个月。现报告如下。   病例1,男性,53岁,前间壁心梗史3.5年。术前心绞痛(加拿大分级)4级。心电图(EKG)示 Ⅰ~Ⅲ、avL、avF、V1~V6导联ST段下斜性及J点压低改变。冠脉造影示三支血管弥漫 性 病变,前降支中远段100%闭塞。左室造影示前侧壁及心尖部室壁瘤40%,伴心尖附壁血栓形 成。超声心动图(UCG)示室间隔近心尖部,下壁,后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二尖瓣轻到中 度返流,心尖部附壁血栓约20×40 mm2大小,面积长轴法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28.6%。心血池显像示LVEF为25.6%。心肌核素显像(SPECT)示左室前壁及前间壁、侧壁、下后壁 心肌缺血表现。术前肺通气功能显著障碍(阻塞型),弥散功能重度减退。1998年12月在全麻 下,经左前外侧切口,切除部分第5肋骨后进胸,在食道超声(TEE)监测下行单纯TMLR,术中 见心尖部室壁瘤,避开室壁瘤及附壁血栓区域,在左室前、侧、下壁共打孔22个。术后2 h 清醒,辅助呼吸9 h,应用多巴酚丁胺(2.6 μg/min/kg)25 h,在ICU治疗16 h。无体肺循 环血栓栓塞、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肺部并发症,术后第2天下地活动,第13天出院,出 院时心绞痛基本消失。术后1年6个月随访,心绞痛1~2级。  病例2,男性62岁,前壁心梗史7个月。术前心绞痛3级。心电图示房颤心律,Ⅱ、Ⅲ、avF、 V1~V6导联ST-T缺血性改变。冠造示三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心尖部室壁瘤20%,伴心尖 附壁血栓形成。术前2次UCG示LVEF为20%,药物治疗后LVEF改善为30.5%。TEE示左室前壁, 外侧壁及前间隔运动消失。左室外侧近心尖附壁血栓约45×23 mm2大小,左房23×14 mm 2附壁血栓形成。心血池显像示LVEF为20.3%。SPECT示左室前壁、前间隔、心尖部及下壁 为心梗表现,仅少量存活心肌。但正电子断层扫描测定心肌代谢提示左室前壁、前间隔及心 尖有存活心肌。1999年1月在全麻及TEE监测下行TMLR,于左室前壁及前壁近心尖部打 孔16个 。术后3 h清醒,辅助呼吸20 h,应用多巴酚丁胺(2.69 μg/min/kg)共24 h,于ICU治疗22 h,无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术后3天下地活动,术后16天出院,心绞痛消失,随访1年,心绞 痛1级。

  • 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围术期护理

    作者:付佳青;马萍;李立;黄连军

    目的:总结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患者的围术期中护理要点.方法:查阅文献并分析护士在左心耳封堵术的护理配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术前参加病例讨论,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术中备齐所需物品、急救设施.熟练掌握手术中的每一个操作步骤,了解手术进程,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术后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和各种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完善出院指导,加强随访工作以确保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结果:8例患者均被成功完成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置入,手术时间120~ 180(150±30)min.术中食道超声监测均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出院随访至今,患者无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结论: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是我科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护士不仅要全面了解左心耳封堵治疗过程,更应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对患者实施系统的整体护理,加强医护患关系密切合作,提高临床技能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一家系分析

    作者:韦丙奇;倪新海;柳志红;程显声

    扩张型心肌病是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猝死等,其病因可以是特发性、家族性/遗传性、病毒性和(或)免疫性、酒精性/中毒性等[1].据国外前瞻性研究报道,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Familial Dilated Cardiomyopathy FDC)占扩张型心肌病的20%以上[2],表现为同一家族的一级亲属中有两例以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因此,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应详细询问家族史,对有家族史者应进行家系调查,以便及早发现尚无临床症状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并为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

  • 单中心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夏驭龙;周菁;蒋捷;霍东坡;王梓凝;谢秋芬;霍勇

    目的 描述单中心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现状,探讨决定抗凝治疗策略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房颤行射频消融治疗并于门诊随访的患者144例,收集并描述患者手术前基线资料、随访期间口服抗凝药物(OAC)使用情况及血栓栓塞和大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射频消融3个月后是否中断抗凝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长期抗凝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 144例房颤患者共行158次射频消融术,中位随访时间为17.5(12.0,29.8)个月.根据基线CHA2DS2-VASc评分,血栓栓塞高危患者共92例(63.9%).1次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共53例(36.8%).随访过程中,共140例(97.2%)患者按计划抗凝治疗至术后3个月,4例(2.8%)患者提前终止抗凝治疗.按计划抗凝治疗至术后3个月的140例患者中,CHADS2≥2分的46例患者中有17例(37.0%)、CHA2 DS2-VASc≥2分的89例患者中有32例(36.0%)患者持续OAC;射频消融3个月后,共104例(74.3%)患者中断OAC,其中34例(32.7%)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复发患者中有17例重新开始OAC.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是影响是否持续抗凝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88,95% CI 1.22 ~6.79,P=0.016).在校正了CHA2DS2-VASc评分后发现,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仍是影响是否持续抗凝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88,95% CI 1.21~6.81,P=0.016).血栓栓塞事件共发生4例(2.8%),均发生于停用OAC后,根据术前血栓栓塞评分,4例患者CHA2 DS2-VASe ≥2分,仅2例患者CHADS2≥2分;其中3例患者术后12个月内无房颤复发.大出血事件共发生2例(1.4%),均发生于持续服用OAC过程中.结论 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是除CHA2DS2-VASc外决定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远端保护装置的应用

    作者:要英杰;王旭;邵一兵;王正忠;王燕;杨延民;张纯全

    目的 评价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应用远端保护装置GuardWire PlusT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自2004年9月至2006年5月共72例AMI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分为远端保护组(GW组)和非远端保护组(NGW组),其中GW组38例,NGW组34例.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情况、ST段回落情况、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的峰值变化、术后1周内及3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两组全部病例均成功地置入支架.GW组全部成功放置GuardWire PlusTM保护装置.GW组ST段回落50%的百分比明显高于NGW组(68.4%比41.2%,P《0.05).GW组CK-MB高峰于发病后8.63±2.42 h出现,NGW组的高峰出现在发病后11.18±2.26 h,GW组峰值低于NGW 组(63.30±9.82 ng/mL比74.28±6.15 ng/mL,P=0.000).GW组CTnI高峰于发病后10.16±2.96 h出现,NGW组的高峰值出现于发病后12.35±2.06 h,两组高峰值有明显差别,GW组低于NGW组(18.01±7.21 ng/mL比21.48±5.61 ng/mL,P=0.027).GW组的LVEF明显高于NGW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联合应用远端保护装置可以有效的预防远端血栓栓塞,缩小梗死面积,改善LVEF.

  • 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不同抗凝方案的对比观察

    作者:佟佳宾;施海峰;邹彤;陈浩;刘俊鹏;王华;李莹莹;吕游;种甲;董敏;杨杰孚

    目的:观察大于75岁的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围导管消融期三种抗凝方案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7月到2013年12月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高龄(>75岁)房颤患者85例,术前常规华法林抗凝后经食管超声检查排除左心耳血栓,分为三组:传统抗凝组30例,消融前停用华法林,以低分子肝素桥接,术中用普通肝素抗凝,术后桥接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过渡到单用华法林;华法林持续使用组32例,围消融期正常使用华法林,术中使用普通肝素抗凝;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组23例(达比加群组12例,利伐沙班组11例),术前、术中同传统抗凝组,术后4h开始服用达比加群或利伐沙班抗凝。比较三组抗凝方案围术期到术后3个月的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结果传统抗凝组住院期间新发脑梗死1例,下肢血肿7例,假性动脉瘤1例,出院后3个月内内脏出血1例,小出血事件6例;华法林持续使用组院内下肢血肿4例,出院后3个月内小出血事件4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院内下肢血肿2例,出院后无小出血事件。结论高龄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总体安全有效。与传统抗凝治疗方案对比,持续使用华法林方案或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能进一步降低出血并发症风险,并未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

  • 冠状动脉血栓栓塞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作者:王丽君;谢莲娜;魏显敬

    患者为77岁男性,主因“突发持续性胸痛2小时”急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h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胸痛伴大汗,并呕吐胃内容物2次.既往未曾住过院及体检,病史不详.吸烟20余年,1盒/日.入院查体:神清,精神萎靡,四肢湿冷,脉搏微弱,血压74/47 mm Hg(多巴胺2000 μg/min维持下),心率5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 射频消融术致血栓前状态的研究现状

    作者:王高频;陶贵周

    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是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方法,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公认.但是,随着手术数量不断增多,RFCA引起血栓及栓塞并发症的报道也随之增多,据统计血栓栓塞总的发生率为0.6%,但左侧心腔FRCA时可增至1.8%~2%,尤其是对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时可高达2.8%,严重者(如肺栓塞)可导致死亡[1].为探讨RFCA引起血栓及栓塞的机制,预报及预防其发生,目前国内外学者均致力于RFCA与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 经皮左心耳封闭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晶;吴永健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在人群中尤其是老年人中的比例非常高.国外研究表明,在55至64岁的人群中,每年新发房颤病例为2‰-3‰,在85至94岁人群中每年新发病例高达35‰[1].

916 条记录 4/46 页 « 12345678...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