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临床体会
自1992年Maquelet等提出以小腿浅感觉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筋膜瓣修复小腿以下及足部软组织缺损以来,国内相关文献也分别先后报道了这种皮瓣的临床应用和解剖研究.我科自1999年2月至2003年8月,以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应用于临床20例,皮瓣全部成活,现报道如下.
-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部创面
足部特别是足底跟部软组织缺损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我们通过对旋股外侧动脉及股前外侧皮神经的解剖研究,设计带股前外侧皮神经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底或多叶组织瓣同时修复足底及足背软组织缺损,效果优良.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年龄21~65岁.
-
海绵窦的解剖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海绵窦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所以无论是对其形态学还是概念的研究一直都存在诸多争议.现在,绝大多数的研究学者认为海绵窦既不是静脉囊,也不是静脉窦,而应该是静脉丛.而且认为它的结构为鞍旁结构.而今,随着颅底外科的不断成熟与显微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对于海绵窦的解剖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笔者在本文中综述了大多数学者出较认同的、关于海绵窦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与探讨.
-
外侧裂血管解剖研究
目的 观察外侧裂池的结构特点及池内血管分布,了解侧裂池及内血管与周边结构的关系.方法 取12具成年人新鲜尸头,在显微镜下解剖外侧裂池并观察其血管分布.结果 M1段分叉夹角度数左侧为(94.5±34.2)°,右侧(94.8±31.64)°.M2段上下干直径;左上干为(2.13±0.3)mm,左下干为(2.16±0.48)mm.右上干为(1.97±0.32)mm,右下干为(2.12±0.4)mm.脑岛表面动脉分支数左侧为(9.58±1.3)支,右侧为(9.58±1.2)支. 盖段的血管分布支数左额顶盖上界为(5.8±0.9)支,下界为(3.8±0.7)支;右额顶盖上界为(6.25±0.9)支,下界为(3.75±0.7)支.结论 脑岛皮质表面上的动脉成"扇形"运行,盖段动脉基本上是脑岛回环段的直接延续.熟悉大脑中动脉在脑岛分布,认清真正的分叉对手术时有重要意义.
-
带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轴型皮瓣的应用
1992年Masquelet等经过解剖研究提出了皮神经营养血管轴型皮瓣[1]。这类皮瓣因不牺牲主干血管,手术操作简单,临床应用越来越多[2]。我院自1994年5月开始应用带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为蒂的轴型皮瓣26例,均获成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6~58岁,平均27岁。创面部位:小腿中下段6例,内踝4例,足跟3例,足背6例,跟腱2例,内踝+足跟3例,足背+内踝2例。其中断肢再植术后2例,小腿毁损伤2例,交腿皮瓣4例,筋膜瓣+皮瓣1例。急症手术18例,Ⅱ期手术8例。皮瓣小3cm×2cm,大18cm×10cm。蒂长6~23cm,宽2~3cm。2 手术方法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斜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轴线:窝中点与外踝连线。轴点:不低于外踝上5cm。范围:上可至窝下角,两侧不超过小腿侧中线(见图1)。术前龙胆紫标记切口。首先在皮瓣近端以上轴线上做纵切口3~5cm,寻找腓肠内侧皮神经,依神经走行调整皮瓣切取范围。切断腓肠内侧皮神经近端及其营养血管、小隐静脉。
-
第3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宁波)暨断指再植与手外科新技术学习班的通知
由《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宁波市第六医院、温州医学院联合举办的“第3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国际高峰论坛”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断指再植与手外科新技术学习班”[2013-04-07-128(国)]拟定于2013年9月24-30日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本次论坛将重点讨论“头颈部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同时围绕“穿支皮瓣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开展正、反方辩论。届时将对穿支皮瓣的基础解剖研究、穿支皮瓣供区选择、床支皮瓣特殊形式、穿支复合组织瓣的应用以及穿支皮瓣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探讨,同时介绍断指再植及手指再造的新技术、新进展,以及术后康复治疗的新进展。
-
腹膜前疝修补术的解剖研究及术式进展
经腹膜前间隙进行疝修补的方法统称腹膜前疝修补术(preperitoneal herniorrhaphy),属后入路修补手术(posterior approach repair),操作上不同于通常的前入路手术,不切开腹股沟管或游离精索,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利用髂耻束和耻骨梳韧带作修补或辅以补片无张力修补.近年来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显现其独特的优越性.现就其演变和进展作简要阐述.
-
人体全身动脉血管铸型标本制作技术研究
随着国内外显维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器官移植、皮瓣设计、整容外科技术等,必须研究各局部的动脉血管分布.目前国内解剖研究工作者己研究了动脉血管铸型的方法[1,2],但一直未能解决长时间冰冻尸体解冻时间和灌注压力、增加插管注射部位以及长时间冰冻尸体全身动脉血管铸型连续性和完整性差等技术问题.近年来,我们利用长时间冰冻尸体材料制作全身动脉血管铸型标本取得园满成功.现将制作技术介绍如下.
-
延长两种皮瓣蒂长度的切取方法
在利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时,常遇到蒂短需血管移植的情况,而血管移植增加手术难度、大大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血管危象发生率,如何减少血管移植情况发生,是显微外科较实际的问题.股前外侧皮瓣和胸脐皮瓣经理论、实践和解剖研究等证明是应用多、较理想的两种皮瓣.我们根据临床经验和参考有关论著,分别设计了延长这两种皮瓣蒂长度的切取方法,供同行参考.
-
鼻窦的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三)
6前颅底筛板区的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内窥镜鼻窦手术的高危区即前颅窝底筛窦顶壁及筛板区,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如脑脊液鼻漏、大出血、失明以及颅内感染等均有可能系术者不了解筛板区的解剖及变异所造成.高分辨CT扫描对术前了解筛板区的解剖及变异,指导内窥镜鼻窦手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与蝶窦影像解剖研究一样.
-
急性肺栓塞的诊断进展
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在欧美等国家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病死率均很高.西方国家总人群PE年发生率约为0.5‰,美国每年新发PE 65万~70万人,其死亡率仅次于冠心病及肿瘤居人口死因构成第三位[1].近年研究表明PE在我国并非少见而且发病率还呈上升趋势.对1971年~1995年完成的12个尸体解剖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70%以上的严重PE被临床医师漏诊[1],由此可见怎样提高PE诊断水平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在提高PE诊断水平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现就此做一综述.
-
肝切除术中肝脏血流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目前治疗肝脏肿瘤的主要方法仍然是肝切除术.由于肝脏的血管分布复杂和血液供应丰富,以往的肝切除术总是伴随着大量出血和较高的病死率.随着对肝脏解剖研究的深入,手术技术的提高,围手术期处理以及麻醉的进步,肝切除术已变得相对安全.
-
现代肝脏局部解剖在活体部分肝移植应用的研究进展
活体部分肝移植解决了供肝缺乏问题,为肝移植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其手术方法及涉及的解剖要领与肝移植有很大的不同.活体部分肝移植手术既要保证供体的安全,又要保证受体手术的安全.既要熟悉供体肝脏的内部解剖,又要考虑受体的腹腔解剖情况.因此,肝脏的局部解剖的研究对确保手术的成功和移植肝脏的成活极为重要.目前,肝脏局部解剖的研究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对供肝量的估计、移植肝重量与受体体重之比(G/W)以及肝脏各叶、段的管道走行及变异等.为活体肝移植手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基础研究.本文就目前有关活体肝移植的解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二孔法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32例报告
小儿鞘膜积液为小儿常见疾病,大多数是男性,女性则称为Nuck囊肿.对鞘膜积液的病理解剖研究,发现小儿鞘膜积液几乎都有未闭的鞘突管与腹腔相通.
-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手术入路的解剖研究
目的 通过新鲜尸体解剖对胫骨平台后内侧和后外侧入路进行解剖研究,验证这两种手术入路在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中的可行性,并提出在手术当中的注意事项.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标本5具,手术入路的设计采用Carlson等报道的方法,由同一名医生进行解剖,并对解剖过程全程录像.结果 胫骨平台后内侧和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可以直接显露骨折端,便于复位和进行坚强的内固定.结论 后内侧入路显露范围较大,损伤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的概率较低;后外侧入路由于腓骨及其血管、神经的存在,显露范围有限,同时应注意血管、神经结构的保护,避免损伤.
-
踝关节功能练习器的研制与应用
踝关节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行走,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临床上内固定、外固定、创伤、跟腱挛缩、腓总神经损伤等,造成踝关节强直、足下垂的病人很多,可供临床使用的功能练习器大多效果不理想.鉴于临床上的需要,我结合踝关节的解剖研究设计了此<踝关节功能练习器>经临床应用数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第六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通知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 CSSLS )、国际腰椎研究学会( ISSLS )、《中华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主办,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协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复旦大学脊柱外科中心、华山(国际)应用解剖研究与培训中心( PARTI )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3月27日至29日在上海扬子江万丽酒店召开。
-
腓肠肌肌皮瓣应用解剖和临床运用
腓肠肌肌皮瓣是临床比较常用的皮瓣之一,早由Mccraw与Feldman于1978年首先报道.随着对其应用解剖研究的深入和实际运用经验的积累,其运用范围越来越广.现在,腓肠肌肌皮瓣的应用解剖研究和临床运用互相促进,使其在修复重建外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统计资料表明,我国肝癌年死亡率占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半个世纪来,我国的肝癌诊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世纪50年代的肝脏解剖研究为开展肝叶切除奠定了基础;60~70年代的早期诊断和普查,使小肝癌的预后有了明显改观;80年代新技术、新方法及新概念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肝癌外科的发展;90年代确立的肝癌综合治疗和新世纪重点对肝癌转移复发的防治研究,已使肝癌由过去的不治之症变为目前的可治之症[1].
-
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肝癌研究经历了四个艰难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肝脏解剖研究和术后代谢规律研究,为施行规则性肝叶切除奠定了基础;60~70年代,以AFP和超声为基础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肝癌的早期诊断水平;80年代,新的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和多种新的治疗模式的提出进一步提高了肝癌的诊治水平,这些治疗模式包括巨大肝癌的二期切除、复发肝癌的再手术切除、肝癌的局部根治性切除、小肝癌的早期切除以及综合治疗等;90年代以来,随着肝癌综合治疗、微创外科以及肝移植等技术方法的成熟和发展,肝癌治疗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肝癌规范化治疗的雏形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