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司匹林抵抗中西医结合防治进展与展望
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能够使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严重血管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脑卒中、血管性死亡)发生率降低约25%[1],对无动脉硬化性病史的患者,可使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下降15%[2].然而,临床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仍然发生了血管事件,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Eikelboom JW等[3]通过对冠心病高危人群的5年随访研究发现,AR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是非AR患者的2倍,心血管死亡危险性增加3.5倍.芦燕玲等[4]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血小板抑制率与6个月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相关.鉴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率和阿司匹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AR在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研究领域引起了学者的密切关注,如何早期预防、识别和改善AR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
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
事件相关设计是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一种新的实验范式,与传统的组块设计相比,其主要特点有三:(1)任务刺激和刺激间隔时间的随机化;(2)可基于任务类型和被试反应类型进行选择性处理;(3)提供更加细致的脑的局部信息.
-
腹膜透析患者的脂代谢异常
众所周知,心血管系统疾病(CVD)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的伴随疾病和首位的致死原因;有资料显示,在慢性肾脏疾病第5期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约55%的死亡事件相关,缺血性心脏病和脑[1]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分别比正常人升高20倍和10倍.
-
人脑对事件相关食物视觉刺激反应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初步研究人脑对事件相关食物视觉刺激反应.方法本研究利用fMRI技术具有时间分辨率高、对人体无创并且可以对单例数据处理分析的优势,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PI)序列,检测在饥饿状态下,人脑对事件相关食物视觉刺激反应.实验中2名健康志愿受试者,选择事件相关任务模式禁食12 h后扫描.扫描的同时接受随机播放的食物图片、非食物图片和空白模糊图片的视觉刺激.用SPM 2软件处理功能成像数据,对由三类图片所引发的感兴趣区(ROI)做相关t检验统计.结果与食物渴求相关的脑区分布在杏仁核、眶额皮质以及枕叶皮质,与既往的正电子放射扫描成像(PET)实验结果相符.结论确定与食物渴求相关的奖赏通路,对于了解人类在饥饿状态下对食物渴求的复杂认知规律,为进一步寻找有效调控人类摄食行为的手段有重要意义.
-
人类反应抑制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技术研究人类反应抑制的神经中枢.材料和方法:对16名受试者分别进行两种事件相关设计的反应抑制任务,同时通过MR采集其脑部数据.用SPM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获得两个任务的反应抑制的激活图像并寻找共同激活区.在共同激活区中,进行信号强度与行为学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以寻找与反应抑制活动相关的部位.结果:成功的反应抑制在两个任务中分别激活了一系列以右侧大脑半球皮质为主的功能区,共同激活区包括右侧额中、下回皮质,右侧颞叶、枕叶皮质.其中位于右侧额中、下回皮质的激活区(BA9/46)的信号强度和两个任务的行为学数据都呈显著相关.结论:位于右侧额中、下回皮质的功能区(BA9/46)可能是反应抑制的神经中枢.
-
聋人枕叶视皮层对频率刺激反应规律的事件相关fMRI研究
目的:探讨聋人枕叶视皮层对视觉频率刺激的反应规律.材料和方法:采用事件相关fMRI技术,对8例聋人和正常人分别给予不同频率的刺激,通过MR采集其脑部数据,运用SMPM99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聋人与正常人的枕叶视皮层在不同频率刺激下均产生兴奋;随着频率的增加,聋人与正常人枕叶视皮层的兴奋区兴奋强度(intensity)呈现先增加后下降并略有反弹的趋势,二者相似;聋人与正常人的佳刺激频率分别为4Hz和6Hz.结论:聋人与正常人的枕叶视皮层对频率刺激的基本反应规律是相似的,但佳的刺激频率是不同的.
-
脑卒中后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事件相关的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抑郁心境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约占卒中患者的20%~50%。PSD不但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恢复,降低康复治疗效果,还可通过影响患者认知功能,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死亡率高达非PSD患者的3~4倍[1]。关于PSD的研究早已备受重视,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为能更好地模拟临床患者,建立有效、理想的动物模型,本文对以往PSD模型的建立及进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提出未来动物模型研究展望。
-
氯吡格雷抵抗——不可忽视的临床问题
众所周知,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及术后血栓形成的并发症中,血小板的聚集和激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ACS及PCI术后的常规疗法,其中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则是常用的药物.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报道较早,一些试验已经证实其发生与部分冠心病(CAD)患者接受PCI治疗后再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2].近研究表明,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的患者中,约有4%~30%的患者对氯吡格雷无反应或未达到预期的抗血小板作用[3-6].有专家认为这一现象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再发心血管不良事件密切相关,将其称为氯吡格雷无反应或氯吡格雷抵抗.与已证实的阿司匹林抵抗相比,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来准确地定义氯吡格雷抵抗.但随着越来越多对氯吡格雷抵抗现象的关注,其已成为临床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将对氯吡格雷抵抗的新研究综述如下.
-
持续气道内正压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动脉硬化早期表现的影响
背景和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其中包括心肌梗死和卒中.动脉硬化是导致这些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机制.近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没有合并症的OSAHS患者也存在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
-
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方式及其临床意义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目前分为:(1)先天性TDP又称为肾上腺素依赖性(adrenergic dependent);(2)获得性TDP又称为间隙依赖性(pause dependent).其分类的依据是:先天性TDP,发作常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事件相关;获得性TDP,发作方式总是在发作前有一个较长的心跳周长(或一个间隙).先天性或获得性TDP发作方式可能存在一些重叠,已有的报道先天性TDP也可以是间隙依赖性,这一现象发生率究竟有多少不明,加之这是一种少见遗传病,发作时也不一定能够记录到心电图,故缺乏对此种现象的系统研究.
-
第一届全国痴呆与认知障碍高级讲授班及学术研讨会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和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痴呆与认知障碍高级讲授班及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9月18-20日在杭州召开,参会220余人.大会共收到来稿250余篇,大会交流30余人,会议上还邀请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崔丽英教授做"事件相关嗅觉诱发电位方法学和临床应用"的专题讲座.
-
PROSPER研究: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和总体血管性事件中的预测价值
既往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CRP)和冠心病事件相关,但是否增加对血管性疾病的预测价值有待定论;以前的研究集中于中年人群,有关CRP对老年人群血管性事件和他汀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
-
他汀多效性的"再捕获"——ARMYDA-RECAPTURE 研究解读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导致的血管损伤与炎症反应是临床非常关注的问题,大量的研究显示,PCI术后高炎性反应状态与不良事件相关[1,2].因此,人们试图通过降低这种炎性反应而改变患者预后[3].
-
住院和用力肺活量与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病死率的相关性:一项来自3个临床研究的队列分析
轻度至中度生理功能障碍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病死率很低,但以病死率作为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是不符合实际的。用力肺活量(FVC)的改变代替病死率作为临床试验终点已被广泛接受,以住院作为预测病死率及FVC下降的独立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明。因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队列分析,旨在证实FVC下降10%和住院是否与此类患者病死率相关。该研究纳入3个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的517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分析了非择期入院和FVC较基线生理损害减少10%或更多的患者比例,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全因病死率与这些事件相关的风险。结果显示:在规定的时间截点有7例患者死亡,剩余510例患者中有38例(7%)在预定时间内被送往医院,58例(11%)FVC至少下降10%。大多数住院患者FVC并未减少10%或更多(例:30比8)。入院和FVC至少下降10%均与全因病死率相关〔入院:风险比(HR)=4.05,95%可信区间(95%CI)=1.36~12.11;FVC下降10%或更大:HR=4.68,95%CI=1.83~11.99〕。导致入院的因素中只有呼吸事件与病死率相关(HR=5.97,95%CI=1.81~19.74)。该研究者得出结论:住院可能是改善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试验可行性的有临床意义的复合终点。未来的临床试验需要进一步完善入院恰当的定义。
-
听觉诱发电位与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地形图及其临床应用
听觉诱发电位(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 )一、概念:当一定强度的声音刺激听觉器官时,听觉系统所产生的一系列电活动,称听性或听觉诱发电位.二、检查方法:1、患者仰平卧位或坐位,闭目安神,不要眨眼,2、电极:作用电极放在Cz,参考电极放在同侧耳垂内侧,额部接地.
-
关注脑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等)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的患者可能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如不及时防范,部分患者可能导致自杀的后果.本证是与脑卒中事件相关的,以抑郁心境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和康复极为不利.抑郁征兆至少有40% ~50%的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有抑郁的体验,多发生在脑卒中后2个月至1年.由于抑郁反应的发生非常隐蔽,不易被察觉,有些患者由于存在语言障碍,使抑郁症状不能被检出,往往直到意外事件发生后才知道.其实如果我们对抑郁状态的表现早有所认识,多注意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这种惨剧完全可以避免.
-
南昌市居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状况调查
为了解南昌市居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状况,本文于2004年3月调查了3779名南昌市居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以确定在公众中开展公共卫生知识宣讲的必要性,为有关部门制定教育规划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牙周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进展缓慢的慢性系统性炎症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慢性系统性炎症的来源.
-
u优化PBC的危险分层:AST/PLT比值指数不依赖于熊去氧胆酸的生化应答可以单独预测PBC的预后
【据《J Hepatol》2014年2月报道】题:优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危险分层:AST/PLT比值指数(APRI)不依赖于熊去氧胆酸(UDCA)的生化应答可以单独预测PBC的预后(作者Trivedi PJ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结局可以通过其对熊去氧胆酸(UDCA)的生化反应来预测,这样的分层不足以解释肝硬化/门脉高压以及与不良事件相关的已知因素。 -
事件相关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概述70 ~ 80年代,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当时使用的MRI仪只是一种静态的成像技术,它们只能显示大脑的形态结构,比如肿瘤、出血等脑部损伤,对于观察神经活动的变化,其作用就很有限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