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离、鉴定、诱导及联合扩张器重建乳房模型的研究
目的 通过从脂肪组织中提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培养鉴定、定向诱导,再联合皮肤扩张器在小型猪腹部皮下塑造乳房重建模型,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用于乳房重建的可能性.方法 取小型猪颈背部皮下脂肪组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得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免疫荧光法,将所培养细胞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表面抗原,体外诱导其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等方法检测细胞诱导分化结果.筛选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扩张器注射于小型猪乳房模型观察.结果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34、CD45阴性表达,CD44、CD105阳性表达,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内有脂滴形成,茜素红染色发现细胞出现钙结节.动物模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较,注入干细胞组局部细胞数目增多.结论 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并可定向诱导成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在动物体内可向局部组织分化,引起局部细胞数目增多.
-
星形胶质细胞诱导成年神经干细胞的神经发生
-
KBM581培养基——人T细胞诱导与扩增培养基应用指南
KBM581是一种专门用于体外诱导和扩增CIK细胞的培养基.CIK细胞的诱导需要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CD3 单克隆抗体和人自体血浆.本研究中,我们将康宁 KBM581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进行了性能比较,以便给予用户一个客观参考.
-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受鼠形成异基因嵌合体与移植物存活的关系
建立异基因嵌合体可诱导形成针对供体的特异性免疫耐受,可能是克服器官移植排斥的有效途径.我们曾报道利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可成功诱导受体动物建立异基因嵌合体,维持时间超过100 d.但嵌合体与移植物存活的关系,目前尚无一致结论.我们通过2个移植模型观察了异基因嵌合体与移植物存活的关系.
-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基因修饰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利用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HPV16-E7)基因修饰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探讨其修饰的DC是否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为以DC为基础的主动性免疫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
MAGE-3抗原冲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MAGE-3基因的表达产物是一种肿瘤排斥抗原,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可作为靶抗原.本实验以原核表达GST-MAGE-3融合蛋白,体外观察MAGE-3蛋白抗原冲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a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能否诱导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
唾液酸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9(Siglec-9):重症哮喘潜在的治疗靶点
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家族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重要一员,其与聚糖结构的化合物结合能够影响免疫应答。其中,唾液酸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 sialic acid-binding immunoglobulin-type lectins , Siglecs )家族是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家族的经典代表。尤其,Siglec-9是特异性表达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唾液酸聚糖蛋白受体,可能与中性粒细胞的凋亡、自噬、募集和浸润等作用有关[1-4]。支气管哮喘(哮喘)显著的临床特征包括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难治性哮喘(重症哮喘)虽然仅占哮喘患者的5%,但其急诊就医率和住院率分别为轻、中度哮喘的15倍和20倍,是导致哮喘治疗费用骤增的重要原因[5]。现公认,气道中性粒细胞大量募集和浸润是重症哮喘典型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Siglec-9很有可能是一种治疗中性粒细胞增多型重症哮喘的新靶点。本文将就中性粒细胞诱导重症哮喘的发生机制以及Siglec-9调节中性粒细胞凋亡、自噬和募集的作用作一综述。
-
IFN-γ激活的脐血树突状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不仅具有抗原提呈功能,本身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肿瘤杀伤活性.目前,有关DC直接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外周血及骨髓来源的DC,而脐带血DC尚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文以脐血单核细胞诱导的DC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在成熟刺激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激活后对恶性血液病细胞株的杀伤活性,并通过细胞膜及细胞内TNF家族配体的改变初步探讨其杀伤机制.
-
星型胶质细胞诱导成年神经干细胞的神经再生
-
吲哚胺2,3双加氧酶与调节性T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如何有效克服移植排斥反应、成功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是目前器官移植领域面临的大难题。免疫抑制剂仍然无法解决移植物的慢性排斥问题,需终身服用且有较大的毒副作用[1]。移植免疫耐受是受体在无免疫抑制剂应用的情况下移植器官具有功能而不成为破坏性免疫攻击对象的状态。免疫应答过程包括一个高度抗原特异性的启动阶段和一个相对的非抗原依赖的效应阶段。为了有效地限制非特异性的破坏性效应,免疫系统发展了一系列的免疫调节机制。调节性T细胞( regulatory T cell , Treg)在这种调节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研究表明[3],过表达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 antigen-4,CTLA-4)的Treg激发树突细胞(dentritic cell,DC)表达有活性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IDO)产生耐受性DC(tolerogenic DC,Tol-DC),进而诱导免疫耐受,提示在色氨酸分解代谢为基础上的IDO与Treg的相互调节作用可能是免疫耐受的关键介导因素之一。本文就IDO与Treg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
肿瘤浸润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我国肾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肾透明细胞癌。肾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约30%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存在转移病灶,许多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转移。对于转移性肾癌目前常用的放疗、化疗及细胞免疫治疗等方法疗效均有限[1-3]。近年来出现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tumor angiogenesis )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有效、特异性高的治疗方式,但超过50%患者口服药物后仍有肿瘤进展。进一步研究肿瘤血管生成及发展机制,加强机体抗肿瘤血管生成能力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肿瘤浸润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诱导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树突状细胞诱导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抗胃癌免疫的研究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体外对胃癌细胞杀伤活性.方法:从胃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抗原激活DC,然后用DC来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胃癌细胞和SCC-7901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激活的TIL具有很高的对自体胃癌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87.3±3.0)%,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D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胃癌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54.4±1.5)%,(53.9±1.5)%和(3.6±0.2)%.而他们对SGC-7901细胞的杀伤活性则相对较低.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胃癌免疫.
-
负载食管癌酸洗抗原树突状细胞诱导高效特异的抗肿瘤免疫
目的:研究负载食管癌酸洗抗原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特异性CTL对食管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酸洗涤法获得T.Tn细胞膜抗原多肽,GM-CSF,IL-4和TNF-α体外诱导扩增DC并负载酸洗抗原,制备食管癌抗原特异性CTL;用CytoTox 96TM检测其对T.Tn体外杀伤效应.结果:负载食管癌抗原肽的DC诱导的特异性CTL对T.Tn的杀伤率达89.4%,显著高于LAK细胞的杀伤率43.9%(P<0.05).而对MCC803及Hep2肿瘤细胞株无显著杀伤作用(P<0.05).结论:负载食管癌抗原的DC体外可诱导出高效而特异的抗食管癌效应,提示以DC为中心的肿瘤生物治疗可望提高食管癌综合治疗水平.
-
结肠癌LS174细胞培养上清对树突状细胞诱导CTL杀伤效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结肠癌细胞对人单个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CTL杀伤效应的影响,探讨其在人体的免疫逃避机制.方法: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以GM-CSF和IL-4培养DC,用结肠癌LS174细胞的提取物诱导DC,并激活T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在此不同过程中,体系中加入人结肠癌细胞系LS174的培养上清液.以正常培养体系为对照,通过计算细胞毒杀伤率检测不同条件下DC激活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结果:LS174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条件培养的DC,在DC培养的早期阶段对DC激活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在DC培养的第1 d加入肿瘤培养上清组,第3 d加入肿瘤培养上清组vs正常培养的DC组,DC培养第5 d加入肿瘤培养上清组,DC激活T淋巴细胞过程加入肿瘤培养上清组,P<0.05).结论:肿瘤细胞分泌的某些物质可在DC培养的早期阶段影响肿瘤的免疫,这可能是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机制之一.
-
食管癌细胞RNA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目的:观察人食管癌细胞株RNA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所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探讨肿瘤细胞RNA直接致敏DC进行食管癌生物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食管癌细胞株T.Tn体外培养,提取RNA;正常人外周血,进行体外DC的培养扩增;食管癌RNA直接致敏DC,MTT法检测食管癌RNA活化DC所诱生的淋巴细胞对食管癌T.Tn、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70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正常人外周血来源的DC,经食管癌T.Tn细胞株RNA直接致敏后,成功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T.Tn RNA组CTL在靶效比为20:1时对T.Tn,SoRb-70的杀伤率分别为85.8%、1.9%,而对照组对这两种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1.0%和0.5%.结论:肿瘤RNA致敏DC可以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是一种有前景的食管癌治疗手段,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
用PCA法监测心脏移植患者排斥反应
心脏移植术后,在排斥反应早期,受者的淋巴细胞与移植物抗原相遇后,T淋巴细胞受到该抗原刺激而被激活.激活的T淋巴细胞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凝血激酶样物质,它是一种膜脂蛋白,能激活凝血系统,表现促凝血活性(procoagulant activity,PCA).患者女,59岁,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我们通过分离出心脏移植患者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来测定其PCA,观察排斥反应发生前后PCA的动态变化情况,与临床其它检测结果相对照,以探讨PCA作为排异反应检测指标的可行性.
-
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通过T淋巴细胞诱导小鼠心功能不全
目的:已有的研究发现,在心衰患者血清中存在有高滴度的针对β1肾上腺素受体细胞外第二环功能表位肽段的自身抗体(β1-AA),是一种潜在的损伤因子,其长期存在可诱导动物心功能不全,同时伴随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但T淋巴细胞在β1-AA致心功能不全中的意义目前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T淋巴细胞是否参与了β1-AA诱导的心功能不全。
-
传代树突状细胞诱导特性及其对小鼠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影响
树突状细胞被认为是T淋巴细胞分化的重要因素,我们观察了脂多糖体外诱导对树突状细胞免疫标志蛋白和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以及脂多糖诱导树突状细胞对小鼠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影响,旨在探讨树突状细胞免疫调节的机制及其在哮喘中的作用,为哮喘的细胞免疫干预提供依据.
-
急性白血病RNA负载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诱导的细胞毒T细胞抗髓性白血病效应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仍有50%~70%因体内残留白血病病灶引起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复发.我们利用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产生树突状细胞(DC),提取白血病细胞RNA作为抗原冲击DC,诱导产生抗AML特异性免疫作用,为AML免疫治疗提供丰富的DC来源.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外周血干细胞诱导产生树突细胞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