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54胃肠电生理起搏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胃肠电生理起搏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疗效,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82例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低频起搏组50例,采用1.1~1.2 GIF(gastricintrinsic frequency)的类正弦基波叠加一系列双极脉冲方波(10Hz)进行起搏;高频起搏组(对照组)32例,采用12.0次/min的类正弦基波叠加一系列双极脉冲方波(30Hz)进行起搏.
-
2.159胃肠起搏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
-
2.31胃起搏对胃动力障碍患者胃肌电活动和胃排空的影响
目的观察体表胃起搏对胃动力障碍疾病的疗效,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具有胃动力障碍症状的患者21例,其中15例为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6例为糖尿病胃轻瘫.采用WCH型胃肠起搏仪进行胃起搏治疗,根据胃电图检测结果选择胃起搏治疗频率,治疗每天一次,早晨空腹进行,每次30分钟,14天一个疗程.
-
应用漂浮电极导管结合体表心电图行床边紧急起搏治疗
自漂浮起搏电极于20世纪80年代发明以来,为床边准确植入电极、缩短抢救及手术时间提供了可能[1].本文总结我急救中心1999年3月~2001年6月,应用漂浮电极床边紧急临时起搏术,结合体表心电图行床边紧急起搏治疗危重病人26例,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全组76例中,男67例,女9例,年龄31~79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1例,包括单纯性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5次/min)7例,窦性静止、窦房传导阻滞(R-R间期>3.0 s)9例,窦性心动过缓伴莫氏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Ⅱ度Ⅱ型AVB 20例,Ⅲ度AVB 5例,溶栓后再灌流损伤引起高度AVB 6例,双束支传导阻滞2例,暴发性心肌炎合并高度AVB 3例,重度颅脑损伤生命体征不平稳5例,病窦综合征4例,急性中毒9例,脑卒中1例,原因不明2例.以上患者均伴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其中4例有严重脑缺血的临床症状.
-
57例心源性晕厥患儿的治疗与护理
总结57例小儿心源性晕厥病例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护理人员必须针对心源性晕厥病例的发生原因,制定相对的护理计划,高度重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血压,神志,尿量,心率,心律,心电图ST-T段和T波,P波的改变,有无抽搐,及抽搐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做好健康教育,重视心理护理,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提高抢救患儿的成功率,促进患儿康复的关键.
-
永久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护理进展
自1959年Sening医生在人体胸壁上植入第一只心脏起搏器以来,该技术得到很大发展,永久起搏器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但随之而来的术后并发症直接影响起搏治疗的安全及生命质量.在起搏技术发展同时,对术后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对策的研究在不断进展,现综述如下.
-
应用普通电极导管床旁临时起搏51例治疗与护理体会
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是临床急症,临时心脏起博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我院自1998年3月以来应用普通电极导管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床旁临时心内膜起搏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51例,现报道如下.1 病历资料 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51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龄22 ~83岁,其中外科手术中因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保护性起搏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1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合并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9例.普通电极导管为Drag公司生产的,脉冲发生器为美敦力公司的产品.2操作方法在床旁应用Seldinger法穿刺法,51例患者首次静脉入路均选择左锁骨下静脉,48例成功,3例失败而选择右颈内静脉成功.调整临时起搏器参数,感知灵敏度2~3 mv,起搏电压4~5v,起搏频率设定60次/min.植入6F动脉鞘管.
-
右心室流入道起搏QRS波时限与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 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 随意选用4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ms的分为A组(n=28);起搏时QRS时限≥133ms的分为B组(n=16),测量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QRS时限、血浆心钠肽(BNP)、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WDd)的变化.结果 术后即刻测两组QRS时限、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QRS时限、LVDd、BNP,B组明显高于A组,而EF、SV、CO,B组明显低于A组.结论 右室流入道起搏部位QRS时限和心功能密切相关,QRS时限越宽,心功能纠正就越不明显或心衰进一步加重,反之,QRS时限越窄,心功能改善就越明显.
-
单腔起搏治疗长短周期引发室速室颤一例
患者女,65岁,因“反复晕厥1 d”于2013年2月22日入院,既往体健,否认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入院后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心室率约38次/min,心肌酶CKMB及肌钙蛋白I均明显升高,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室性逸搏心源性晕厥。予以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泵入,心室率维持在54次/min左右,后复查心电图仍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室性逸搏心律,未见ST段动态变化。复查心肌酶及肌钙蛋白I进行性升高,完善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未再出现晕厥发作。入院第3天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当时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予以胸外按压后很快转为室性逸搏,但监护可见频发室早、短阵室速,故予以利多卡因静脉泵入,室性心律失常未见明显减少,且反复出现晕厥。行hol-ter监测示室性逸搏心律,频发室早、多形性室速,并可见2次短阵室颤,上述室性心律失常均在长短周期后发生(图1,2)。患者于入院第5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大致正常冠状动脉,同时植入临时起搏器,设定起搏心率70次/min。返回病房后心电监护未见室早、室速,患者未再出现晕厥或意识丧失。术后复查hol-ter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无改善,未见室性心律失常。于住院第10天植入VVI永久起搏器,起搏频率70次/分,伤口拆线后病愈出院。1个月后随访患者未再诉晕厥发作,复查holter未见室性心律失常。
-
体外胃电起搏反馈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实验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胃食管反流的病因,体外胃电起搏反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免胃排空障碍动物模型及42例胃食管反流患儿进行体外胃电起搏反馈治疗,选择胃电图参数及胃排空率变化为指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确定胃食管反流患儿的主要病因是胃排空障碍,蠕动节律紊乱,胃幽门窦十二指肠蠕动不协调;胃电起搏反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排空增快,胃排空率增加(78.8±6.2%,P<0.05),半排时间缩短(54.2±9.3 min,P<0.05),胃生物电节律趋于正常(餐前75.4±18.7次/min,餐后81.5±17.7次/min),治疗后患儿餐前、餐后的主功率分别较治疗前明显增加(2 197±2 233,2 448±2 136,P<0.05);兔动物模型起搏治疗后胃排空率增加(70.1±6.2%,P<0.05),半排时间缩短(105.2±16.3 min,P<0.05).结论:胃电起搏可使胃节律紊乱正常化,促进胃排空,恢复胃幽门窦十二指肠的协调蠕动,是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的有效方法.
-
胃起搏对胃动力紊乱犬胃电活动的影响
目的:探索胃起搏对胃动力紊乱犬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联合应用胰高血糖素建立胃动力紊乱犬模型;采用4导联胃肠电系统微机分析仪记录胃肠浆膜肌电活动;采用适宜的起搏参数行有效的胃起搏,观察起搏治疗前后胃动力紊乱犬胃电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模型犬餐后的胃电频率(4.85±0.40次/min)、胃电幅度(2.32±0.35mV)及的传播速度(4.06±0.40cm/s)较正常对照犬均显著降低(5.37±0.36次/min,4.25±0.12 mV,6.92±0.24 cm/s)(P<0.03);胃起搏治疗后,模型犬餐后的胃电频率(5.49±0.31次/min)、胃电幅度(3.97±0.19 mV)和l曼波的传播速度(5.57±0.48cm/S)匀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胰高血糖素诱发了模型犬和正常犬餐后的异常胃电节律,其中模型犬的规则慢波节律百分数从用药前的87.6±34%减少到10.0±6.7%(P<0.001),而正常对照犬从97.1±0.8%减少到35.0±11.0%(P<0.01),但采用适宜参数行胃起搏可100%诱发慢波.结论:采用适宜的起搏参数进行胃起搏可从腹部体表完全触发胃电慢波,改善胃电参数,纠正药物导致的异常胃电节律.
-
右心室流人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4例临床观察
目的:采用右心室流人道和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2种不同的方法,观察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将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分为右心室流入道起搏组44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42例,分别观察2组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2组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心室流人道起搏组心电图QRS时限明显短于右心室心尖部组,心功能改善也显著优于右心室心尖部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心功能随起搏时间延长呈逐步好转趋势,而心电图QRS时限不同时期时限较固定.结论: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其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病例报告?
临床实践中,起搏治疗通常是常规经右心途径进行的。但对于某些患者,尤其右心房室显著增大、三尖瓣重度反流者,常规起搏术式往往会增加手术耗时及透视时间,而且植入失败、电极脱位等概率高。此时,可替代的操作方式包括:(1)外科开胸或经胸腔镜心外膜起搏;(2)经冠状静脉窦起搏静脉分支;(3)穿间隔左心室心内膜起搏。
本刊盛琴慧等(页码:647-649)和李康等(页码:649-651)均报道了经常规右心途径起搏失败后的对策。盛琴慧等医师采取经冠状静脉窦左心室起搏。该方法的“利”为:若术程顺利、部位理想,实现有效左心室起搏,将有助于改善心功能。而且,无需开胸,手术创伤小。但“弊”为:操作难度大,在遇到冠状静脉窦解剖畸形,缺少理想靶静脉,电极位置不稳定,起搏阈值过高,或者膈神经刺激等情况时,可能导致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失败。而且,起搏阈值高,对电池寿命有一定的影响。李康等医师采取了小切口开胸经心外膜起搏方式。“利”为:可相对自主地选择起搏位点,实现相对满意的起搏阈值。但“弊”为:创伤大,住院时间延长;需皮下隧道;系心外膜起搏,起搏阈值通常高于心内膜起搏;而且起搏阈值受植入部位心肌、表面脂肪组织的影响,要求植入时需选择非瘢痕、非缺血心肌。 -
双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狭窄一例
患者,女,60岁,因阵发心慌半年,一过性意识不清5小时于1999年10月30日入院.心电图示Ⅲ°房室传导阻滞,拟行VVI起搏治疗.术中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进导引钢丝,透视下多次试入右心室,于上腔静脉入房口上遇阻力,导丝偶能入右心室.遂退出导丝,注射造影剂,发现上腔静脉入房口上方有造影剂滞留现象,呈细线状流入右心房.考虑病人无上腔静脉阻塞征,遂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注射造影剂,发现造影剂自冠状窦注入右心房.确认病人为双上腔静脉后于左侧送入起搏电极,因电极过短(58cm),于右室瓣下固定电极,测量起搏参数良好,遂植入起搏器,送入监护病房,嘱卧床72小时.术后1周内未出现并发症,患者康复出院.正常的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左右侧第1肋胸关节后方汇合而成,垂直下降至第3胸肋关节下缘处注入右心房.近几年,临床上通过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
-
双腔起博器(右室流出道起搏)治疗扩张性心肌病一例
现报告一例右室流出道螺旋电极行DDD起搏治疗顽固性心衰.临床资料和方法:患者,女性,64岁,因反复气促五年,加重不能平卧两年,服用洋地黄,利尿剂,扩血管药,症状易于反复.心脏超声:LA52 mm,LV78 mm,RA61 mm,RV30 mm,EF30%,二、三尖瓣重度返流,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频普多普勒:E、A峰融合.窦性心律,PR间期150 ms,QRS时间180 ms CLBBB.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巨大左心室,CLBBB,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行右室流出道起搏,起搏器为Medtronic DDD (Sigma 203),右室流出道导线为Medtronic Capsurefix 4067激素缓释单极螺旋电极,心房导线为Medtronic Capsure-sp 4523J型电极.右房电极置于右心耳,右室电极置于右室流出道,近间隔部.起搏参数如下:心室起搏阈值0.4 mV,感知R波幅度7.5 mV,阻抗750 Ω,心房起搏阈值0.7 mV,P波感知幅度4﹒5 mv,阻抗450 Ω.心脏彩色多普勒下调节A-V延迟时间(AV-Delay),AV-Delay为110 ms时,多普勒频谱提示:E.A峰积分(Ti)高,瓣膜返流为轻中度,故设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六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心力衰竭治疗方法已从药物扩展到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已成功地为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cation therapy,CRT),现报道如下.
-
老年房颤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防治进展
心房纤维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1909年由英国Thomas Lewis医师首次应用心电图机描记并命名.40年代研究者发现其发病机理,50年代在洋地黄基础上应用奎尼丁转复律,60年代应用电击复律,80年代用于治疗Af的药物明显增多,90年代强调了抗凝治疗,又试探消融、手术和起搏治疗试图根治Af.
-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两种起搏方式[单心房按需(AAI)起搏和双腔按需(DDD)起搏]对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入AAI组(57例)和DDD组(86例).在起搏器植入前、植入后6个月,之后每年1次的随访中,根据随访期间的健康状况填写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量表).38例完成3年随访,且SF-36量表资料完整的患者被纳入生活质量研究.结果:与起搏器植入前相比,起搏器植入术后6个月,患者除躯体疼痛稍下降外,生活质量其余各维度均较起搏器植入术前提高,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患者总体健康评分增高,同时AAI组总体健康评分也高于DDD组(P均<0.05);起搏器植入术后2年,起搏器患者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及社会功能的评分均较起搏器术前显著增高(P均<0.05);两两比较显示,除了AAI组总体健康评分显著优于DDD组外(P<0.05),两组患者其他各维度的评分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起搏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AAI起搏方式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DDD起搏方式.
-
单纯左室与双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短期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室起搏分别治疗HF伴CLBBB的短期疗效。
方法:选择2004-02至2009-03于我院住院HF伴CLBBB患者25例,男17例,年龄(61.28±9.27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8 ACC/AHA/HRS公布的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CRT的I类适应症;将25例患者随机分为LV组(12例)与BV组(13例),于术前和术后3、6个月对其进行自身交叉配对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6-MWT)、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 -
双腔起搏器起搏后心房起搏观察及程控随访分析
为了提高起搏治疗的质量,术后起搏器随访进行起搏程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析不同类型双腔起搏器术后心房起搏状况及起搏程控中存在的问题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