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白细胞介素-18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军

    白细胞介素(IL)-18为新命名的一种IL,国外对其与哮喘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学水平层面IL-18的分泌及与其他细胞因子的相互关系,小鼠模型层面IL-18与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AHR)的关系探讨,发现IL-18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是诱导干扰素(IFN)-γ产生,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保护作用.

  •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中IL-18含量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李勇;陈之力

    目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中IL-18含量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2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IL-18含量进行检测,观察两组的IL-18含量以及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伤后第10天的IL-18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4.5±1.5)与对照组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4.7±1.6)分没有明显差异,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中IL-18含量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重大,明确患者体内的IL-18含量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恢复.

  • 加味四妙勇安汤颗粒剂治疗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吴昊;胡家才;周甜;邓巧莉

    目的:观察加味四妙勇安汤颗粒剂联合抗血小板及扩血管药物对于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ASO-LE)的临床疗效及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血脂水平及炎性反应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16例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病情等级分层随机抽样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8例.2组均给予生理盐水250 mL加入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静脉滴注,1次/d,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加味四妙勇安汤颗粒剂.测定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及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83%优于对照组79.31%(P<0.01),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白介素18(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及踝肱指数(ABI)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并提高患者的踝肱指数,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降脂、改善血液循环、抗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 健脾清热活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及NLRP-6、Caspase-1、IL-8的影响

    作者:陈良荣;绳荣湍;邱燕婷;宋杰;陈玉;马媛萍;方健松;刘畅;张涛

    目的:探讨健脾清热活血方对UC患者NLRP-6、Caspase-1及IL-18的变化.方法:将3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健脾清热活血方,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颗粒剂,疗程为12周,应用肠镜下Baron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NLRP-6、Caspase-1、IL-18表达变化评估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总体有效率相当,无显著差异;肠镜下Baron评分治疗后降低,组内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均降低,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组内比有显著性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NLRP-6、Caspase-1、IL-18基因及免疫组化阳性细胞分布面积均降低,治疗后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脾清热活血方可负向调节NLRP-6表达,抑制Caspase-1活化,下调IL-18表达,发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用.

  • 茵栀清肝汤对急性肝损伤大鼠细胞因子IL-16和IL-19的影响

    作者:宋仕玲;黄团新;龚作炯;吴淑坤;伍秀珍;李靖

    目的:研究茵栀清肝汤对四氯化碳诱导急性肝损伤大鼠的细胞因子IL-19、IL-18、IL-16和IL-10影响,以及该方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RT-PCR检测肝组织IL-16和IL-19,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0、IL-18;生化方法检测血清肝功能.结果:茵栀清肝汤保护急性肝损伤大鼠呈剂量依赖模式,服用12g/kg剂量大鼠疗效佳.中药治疗组大鼠血清AST、ALT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而肝组织病理表现显著改善.结论:细胞因子IL-16、IL-19、IL-18和IL-6具有促进大鼠急性肝损伤,而IL-10可抑制肝损伤进展.茵栀清肝汤具有保护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及IL-19、IL-18和IL-6等炎性细胞因子,促进IL-10等保护性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 冬虫夏草对肾缺血-再灌注大鼠尿IL-18水平的影响

    作者:黄仁发;康雷;程新;龙韵;马晓露

    目的:现察冬虫夏草对肾缺血-再灌注大鼠肾功能及尿IL-18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I/R组和CS组,sham组和I/R组均灌服生理盐水(2 ml/d),CS组灌服CS( 5g/kg·d),检测各组大鼠BUN、Scr、尿NAG、尿IL-18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较,L/R组大鼠BUN、Scr、尿NAG酶和尿IL-18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R组相比较,CS组大鼠BUN、Scr、尿NAG酶和尿IL-18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冬虫夏革的肾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尿IL-18的排出有关.

  • 丹参川芎汤对冠心病伴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及IL-18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岩

    目的 探究丹参川芎汤对冠心病伴心绞痛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18 (IL-18)水平影响.方法 选取沈阳市中环中医院冠心病伴心绞痛患者5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日1次,阿司匹林片0.1g,日1次,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 mg,日2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丹参川芎汤日1剂水煎服,2组患者均治疗12d.治疗前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清IL-18、hs-CRP水平.结果 治疗后2组血清IL-18及hs-CRP水平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血清IL-18及hs-CRP水平较低(P<0.05).结论 丹参川芎汤能够显著提高冠心病伴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推测其机制可能与下调IL-18以及hs-CRP水平有关.

  • 乙肝重症化的免疫机制

    作者:周凯;王健;李兴宇

    乙型肝炎重症化过程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及细胞因子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免疫中的CTL,体液免疫中IL-10,IFN-y,TNF-a等在乙肝重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IL-10 IL-18
  • 尿液NGAL,KIM-1,IL-18在商陆所致的大鼠肾损伤中的变化特征及其联合检测的意义

    作者:李一飞;徐婷婷;姚广涛;金若敏

    目的:探讨肾损伤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损伤因子-1(KIM-1)、白介素-18(IL-18)在商陆所致的大鼠肾损伤中的变化特征及其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商陆水煎液高、低剂量(生药40,20g· kg-1 ·d-1)组和对照组,连续灌胃35 d.于第7,14,21,28,35,42 d采集血/尿样,并分批解剖处理.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血肌酐(CR),尿液uTP,uALB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尿液NGAL,KIM-1,IL-18浓度.光镜/电镜下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形态学改变.ROC曲线比较各血清/尿液指标及联合检测的曲线面积.结果:给予大鼠40,20 g·kg-1商陆水煎液35 d可致肾损伤,以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蛋白管型为主要病理表现,恢复期部分损伤可逆.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BUN,CR,uTP多呈下降趋势,第21天uALB显著升高且持续至给药末.NGAL,KIM-1,IL-18第7天即开始升高,第14天起各剂量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期高剂量组KIM-1仍有显著变化.ROC分析三者的曲线面积为0.846,0.837,0.863(P<0.01),远远高于BUN,CR等.而联合检测的面积达0.947.结论:尿液NGAL,IL-18,KIM-1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或提示肾损伤的发生、发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部位特异性.其联合检测更能提高检验效能.

  • IL-10、IL-17及IL-18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何海华;杨志奇;孙振纲;周兰琼

    目的 检测IL-10、IL-17及IL-18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特点,为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肝癌以及癌旁组织中IL-10、IL-17及IL-18mRNA水平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以及癌旁组织中IL-10、IL-17及IL-18蛋白水平的表达;采用ELISA检测肝癌细胞株BEL-7402、HepG2中IL-10、IL-17及IL-18的释放水平.结果 IL-10、IL-17在肝癌组织及细胞株中高表达,与血清AFP检测结果呈正相关;IL-18在肝癌组织及细胞株中不表达或者少量表达,与血清AFP检测结果呈负相关.结论 IL-10、IL-17的过表达和IL-18的沉默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IL-10、IL-17的过表达可作为肝细胞肝癌诊断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肝癌 IL-10 IL-17 IL-18 AFP
  • 野百合碱致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中IL-1β和IL-18表达增加

    作者:张照奇;高戈;胡童谣;魏丹;袁衡;吴翔;郑涛涛

    目的 探讨野百合碱致肺动脉高压(PAH)大鼠IL-1β和IL-18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10),建立野百合碱致PAH大鼠实验模型,应用B超、心肌细胞HE染色和TUNNEL染色检测;ELISA检测血清NF-κB、COX2、IL-6、IL-1β、TNF-α和NO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IL-1β和IL-18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NLRP3蛋白表达.结果 PAH大鼠血清中NF-κB、COX2、IL-6、IL-1β、TNF-α和NO均显著增加(P<0.05);肺组织IL-1β和IL-18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PAH大鼠肺组织IL-1β和IL-18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 IL-1β的增加更明显;NLRP3蛋白表达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 野百合碱致肺组织IL-1β和IL-18表达增加.

  • 过表达IL-18的T细胞对胰腺癌细胞SW-1990的杀伤作用

    作者:钟根深;尤朵;陈亚楠;杨如;许芝山;吴敏娜

    目的 探讨IL-18基因过表达的T细胞对胰腺癌细胞系SW1990的杀伤作用.方法 用PCR技术构建含IL-18基因的重组慢病毒,HEK293T细胞包装后感染分离培养的人T淋巴细胞,与胰腺癌细胞SW-1990共培养后,检测培养上清中的LDH含量、ELISA检测IL-2和IFN-γ的含量,以间接评估其对SW-1990细胞体外的杀伤作用.结果 成功构建和包装了人IL-18的重组慢病毒,感染人T淋巴细胞后,在与人胰腺癌细胞SW-1990共培养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DH的释放显著增多(P<0.01);IL-2和IFN-γ的分泌亦显著增多(P<0.01).结论 过表达人IL-18蛋白的T淋巴细胞对胰腺癌细胞SW-1990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

  • 维甲酸降低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IL-18 mRNA及蛋白的水平

    作者:叶江枫;戚好文;梁军;蒙育林;任东青

    观察IL-18在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的变化及维甲酸对其影响.健康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 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照射组(R组)、维甲酸治疗组(W组),每组20只.后2组动物行直线加速器全胸部照射,单次剂量15Gy,距离1 m,照射面积4.5 cm×4.5 cm,剂量率2 Gy/min,W组维甲酸灌服剂量20 mg/kg, C、R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服直至活杀.用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IL-18在放射性过程肺中的变化特点.IL-18免疫组化在照射后30、60 d明显增强(P<0.01),W组5、30、60 d明显减弱(P<0.01).IL-18mRNA在照射后15 d明显增强(P<0.05),W组5、15、60 d明显减弱(P<0.01).IL-18参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而维甲酸无论从转录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都能有效抑制IL-18,为治疗放射性肺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

  • HBsAg、HSV-2gD双抗原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作者:郑绮菡;王玉;焦凤萍;于爱莲;于广福

    目的 利用简并引物PCR法及重叠PCR法构建HBsAg(S),HSV-2gD模拟抗原表位P6及天然抗原表位NP6,IL-18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表达能力进行鉴定,为后期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简并引物PCR法扩增IL-18-P6(包括P6-IL-18)片段及IL-18-NP6(包括NP6-IL-18);根据GenBank(FJ589066.1)公布的S基因设计引物,扩增获得含有重叠区的S片段(包括S1,S2,S3,S4);采用重叠PCR法扩增三基因融合片段IL-18-P6-S,IL-18-NP6 S,S-P6-IL-18和S-NP6-IL-18,经纯化回收后将其克隆到原核载体pMD 18-T simple vector中,测序正确的目的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IL-18-P6-S,pcDNA3.1-IL-18-NP6-S,pcDNA3.1-S-P6-IL-18和pcD-NA3.1-S-NP6-IL-18,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了含有双抗原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L-18-P6-S,pcDNA3.1-IL-18-NP6-S,pcDNA3.1-S-P6-IL-18和pcDNA3.1-S-NP6-IL-18.脂质体介导真核表达载体转染CHO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浆中有黄绿色荧光.结论 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L-18-P6-S,pcDNA3.1-IL-18-NP6-S,pcDNA3.1-S-P6-IL-18和pcDNA3.1-S-NP6-IL-18能在CHO细胞中有效表达.

    关键词: 重叠 PCR HBsAg HSV-2gD IL-18
  • HSV-2NP6与IL-18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作者:焦凤萍;刘莉;于爱莲;王玉;于广福

    目的 在前期筛选的HSV-2gD模拟抗原表位序列P6的基础上,在GenBank上选取与P6序列相对应且相似的HSV-2天然野生株gD的基因序列NP6,以pcDNA3.1(-)为载体、IL-18为佐剂,构建和表达NP6与IL-18串联的重组表达质粒,并观察免疫小鼠后的效果.方法 采用串联简并引物PCR法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IL18-NP6和pcDNA3.1-IL18.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IL-18和pcDNA3.1-IL-18-HSVNP6肌内注射免疫BALB/c小鼠3次,每次间隔1周.末次免疫后1周眼眶静脉采血,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IFN-γ及IL-18含量.结果 构建的串联重组质粒pcDNA3.1-IL18-NP6和pcDNA3.1-IL18经酶切及测序显示基因序列完全正确,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检测证实模拟抗原表位序列NP6具有近似天然序列的生物学活性;用表达质粒免疫小鼠,可刺激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并可产生较高水平的IL-18和IFN-γ.结论 成功构建和表达了重组质粒pcDNA3.1-IL18-NP6,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原性.

  • 模拟mIL-18天然生成真核表达体系的构建及生物活性初探

    作者:李蕾;王润田;王兆源;杨永杰;葛锡锐;王蕙芬

    目的构建模拟小鼠IL-18(mIL-18)天然生成真核表达体系,并探讨其与人IL-2(hIL-2)真核表达载体pVR1012-hIL-2(phIL-2)体内外共转染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小鼠IL-18前体(mproIL-18)和小鼠IL-1β转换酶(mICE)的真核表达载体pVR1012-mproIL-18(pmproIL-18)和pEGFP-N1-mICE(pmICE).两者单独或共转染COS-7细胞,分别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IL-18的表达;将pmproIL-18、pmICE和phIL-2 3种真核表达载体分别通过体内、外共转染,初步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pmproIL-18及pmICE构建正确,分别转染COS-7细胞后能检测到相应mRNA表达.在pm-proIL-18单独或pmproIL-18/pmICE共转染的COS-7细胞中能检测到前体和成熟2种不同形式的mIL-18蛋白表达,并且mIL-18能分泌到上清;所分泌的mIL-18与hIL-2体外联合作用可增强小鼠脾细胞增殖能力.pmproIL-18、pmICE和phIL-2 3种真核表达载体联合肌肉注射的小鼠脾细胞体外杀伤同基因型肿瘤细胞的能力显著提高.结论构建的模拟mIL-18天然生成的真核表达体系(pmproIL-18/pmICE)与phIL-2共转染有可能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

  • NLRP3/IL-1β和IL-18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呼吸道炎症的关系

    作者:梁海梅;于化鹏;郑燕妮;夏虎;邓火金;樊慧珍;龚雨新;方泽葵;刁建新

    目的 探讨NLRP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eucine-rich repeats containing pyrin domain 3)/IL-1β、IL-18通路在哮喘小鼠肺支气管炎症的关系.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LRP3抑制剂格列本脲组和哮喘组,每组7只;格列本脲组和哮喘组采用卵蛋白致敏、诱导建立哮喘小鼠模型,格列本脲组每次雾化激发前30 min腹腔注射格列本脲500 mg/kg;造模后检测小鼠气道反应性、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嗜酸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以了解各组小鼠的支气管炎症程度;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小鼠肺组织NLRP3蛋白和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肺组织匀浆上清IL-1β、IL-18含量;并分别对IL-1β、IL-18与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哮喘组、格列本脲组气道反应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哮喘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及淋巴细胞百分比[(29.88±4.97) ×104/ml、(21.67±4.83)%、(31.87±5.31)%]均明显高于格列本脲组[(17.30±1.19) ×104/ml、(12.45±1.12)%、(17.16±0.97)%,P均<0.05]及对照组[(9.74 ±2.88)×104/ml、(1.15±0.26)%、(10.66±1.83)%,P均<0.05],而格列本脲组比对照组高(P均<0.05).哮喘组、格列本脲组肺组织病理检查可见支气管周围较多炎症细胞浸润,但格列本脲组较哮喘组炎症浸润少,而对照组肺组织基本无炎症细胞浸润.哮喘组肺组织NLRP3蛋白及mRNA表达均高于格列本脲组、对照组(P均<0.05).哮喘组肺组织匀浆上清IL-1β(74.81±17.45) pg/mg及IL-18(426.94±76.05) pg/m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37.54±5.53) pg/mg,P<0.05;(249.62±161.20) pg/mg,P<0.05].IL-1β、IL-18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正相关(r=0.833,P=0.02; r=0.856,P=0.014).结论 NLRP3及其下游因子IL-1β、IL-18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高表达,采用格列本脲进行干预后哮喘小鼠支气管炎症减轻,提示NLRP3/IL-1β、IL-18通路可能在支气管-炎症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AIM2炎性体识别胞浆鼠巨细胞病毒DNA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旭芳;刘玲玲;舒赛男;刘兴楼;李革;方峰

    目的 观察AIM2( absent in melanoma 2)在感染早期识别胞浆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 DNA的变化状况.方法 建立MCMV全身播散型感染模型,接种MCMV Smith株后第1、3、5和7天各处死3只小鼠;同时设模拟感染小鼠作为正常对照.Western blot检测脾脏巨噬细胞中AIM2、衔接子凋亡相关点样蛋白(ASC)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状况;同时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和IL-18的水平;空斑法测定感染小鼠唾液腺感染性病毒滴度.结果 MCMV感染后第3、5、7天,小鼠唾液腺组织中感染性病毒滴度逐渐增加;MCMV感染鼠脾脏巨噬细胞中AIM2、ASC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呈现一致的变化,与模拟感染对照鼠比较,AIM2、ASC和caspase-1蛋白相对吸光值在感染后第1天开始升高(P>0.05),第3天明显升高并达峰值[分别为(1.121±0.243) vs(0.240±0.046),(1.318±0.333) vs (0.248±0.090),(1.085±0.243) vs (0.247±0.064); P<0.01],其后接近正常;MCMV感染鼠血清IL-1β和IL-18水平在感染后第3天也明显高于模拟感染对照鼠[分别为(112.72±5.20) pg/ml vs (47.86±4.35) pg/ml,(42.74±4.23) pg/ml vs( 22.60±2.82)pg/ml;P<0.01],其后均逐渐下降接近正常.结论 MCMC感染早期巨噬细胞通过AIM2炎性体识别胞浆MCMV DNA,可能成为CMV感染及感染后所引起的疾病的治疗靶点.

  • IL-33/ST2信号途径在免疫调节和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恒;张纪元;吕飒;崔治中;王福生

    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IL-1)家族是第一个被发现、成员不断被更新的细胞因子家族.到目前为止,IL-1家族有11个成员被发现,分别是IL-1a( IL-1 F1)、IL-1β( IL-1 F2)、IL-1Ra( IL-1F3)、IL-18(IL-1F4)、IL-1F5~10和IL-33( IL-1F11)[1-2].其中,IL-33是近被发现并受到强烈关注的细胞因子.对于它的发现及其生物学作用经历了一个由基础到临床研究逐步过渡的过程.Tominaga等[3 ]于1989年鉴定出了IL-33特异性受体ST2,证明了ST2是Toll样/IL-1受体(IL-1R)超家族的一个成员,随后发现了ST2的4个亚型.

  • 白介素-18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玲莉

    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1995年Okamura等[1]从热灭活痊疮丙酸杆菌和脂多糖共处理过的小鼠肝脏提取物中纯化出来的物质,起初被命名为干扰素γ诱生因子(interferon-γinducing factor,IGIF),其结构与IL-1β相似,也曾被命名为IL-1γ,但后来发现它不与IL-1受体起作用,因而被认为是一个新的细胞因子.

517 条记录 1/26 页 « 12345678...2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