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80岁以上患者治疗性逆行胰胆管造影的疗效观察
我院于2006年开始对胰胆疾病进行治疗性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80岁以上的患者也开始了尝试应用,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0岁以上患者54例,治疗前诊断胰头癌4例,壶腹部癌1例,胆管癌4例,十二指肠乳头癌2例,胆总管结石34例,胆源性胰腺炎4例,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5例;合并冠心病14例,心律失常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高血压20例,糖尿病10例,合并肝硬化4例,关节炎5例,干燥综合征1例,股骨颈骨折1例.
-
彩超与MRCP在Vater's壶腹部病变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彩超在Vater,s壶腹部病变中的显示率与诊断准确性,以双盲法对比观察,探讨彩超及MRCP(核磁胰胆管水成像)在Vater's壶腹部癌中诊断的优势与不足.结论:彩超结合应用MRCP可提高对壶腹部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在壶腹部癌及壶腹周围部病变鉴别中优势互补,联合应用符合率达98%.
-
胰十二指肠切除围手术期护理探讨
资料与方法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42~73岁,平均57岁,其中>60岁8例.本组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10例(55.6%),上腹痛14例(77.8%),腹部触及肿块2例(11.1%),上腹饱胀不适8例(44.4%),消瘦乏力5例(27.8%),恶心呕吐2例(11.1%).18例患者中实施了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式16例,实施了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胆总管下段癌4例,壶腹部癌5例,十二指肠乳癌2例,胰头癌7例.
-
壶腹部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进展
壶腹部癌是胆道系统常见肿瘤之一,因其解剖位置特殊,患者往往早期出现症状时即可就诊,故手术切除率较高。近年来随着辅助检查技术的发展和手术观念的改变,其诊断率和手术切除率较前有所提高,但检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壶腹部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作一综述。
-
肝门胆管癌神经浸润的临床病理学研究现状
胆管癌一般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至胆管下端的肝外胆管癌,不包括肝内的胆管细胞癌、胆囊癌和壶腹部癌,其发病率为0.01%~0.46%,但近年来有增高趋势,其中以肝门胆管癌的处理较为棘手,约占胆管癌的23.5%~58.0%[1-3].一、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理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分类及分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法的争议和评价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的方法一直被认为与患者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半个多世纪以来, 各国学者围绕消化道重建提出了众多的手术改进和新方法. 但长期以来, 对这些术式的效果评价一直处于矛盾和争议中. 近年, 多个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随机研究结果见著报告, 不少学者对这些问题重新进行了科学的荟萃分析, 使我们对长期有争议的一些问题首次能有个正确认识. 本文综述新研究成果, 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的主要术式, 诸如胰肠吻合和胰胃吻合、胰肠Roux-en-Y式吻合与Child吻合、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传统Whipple术、胰管对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法吻合等, 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对目前临床上这些常用术式的客观作用和效果作出了初步评价.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ancreatoduodenotectomy,PD)是胆总管下段癌、壶腹部癌、十二指肠乳头癌、胰头癌的确定性术式,然而其手术复杂、创伤范围大、术后并发症高、病死率高,多种因素均可影响PD的预后.
-
四种胰肠吻合方法的比较
胰十二指肠切除是壶腹部癌与胰头癌(即壶腹周围癌)的经典手术,手术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愈后差是其临床特点.特别是胰瘘是其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而胰肠吻合的质量是关系到是否发生胰瘘的重要的因素,因而对胰肠吻合方法的探讨已成为胰腺外科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回顾总结了我院近4年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胰肠吻合方法及并发症情况,以期能为提高此手术的安全性和满意疗效提供有益帮助.
-
壶腹部癌伴化脓性胰管炎一例
患者女,72岁.以"间断脂肪泻3个月,阵发性剧烈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3 d"于2009年11月27日入院.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体检:神智清,精神可,全身皮肤无黄染,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全腹有压痛,左上腹部为显著,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
-
survivin和VEGF在原发性胆囊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探讨
胆道恶性肿瘤包括胆囊癌、肝外胆管癌和壶腹部癌,其中胆囊癌约占2/3[1].我们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9例胆囊癌及其癌旁组织、12例胆囊腺瘤性息肉组织中进行survivin、VEGF检测,研究其表达与胆囊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
103钯放射性支架对胆管癌细胞bcl-2表达的影响和意义
由于肝外胆管癌和壶腹部癌以局部侵犯为主,故其引起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呈进行性发展,临床处理一直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该病手术切除率低(10%~20%)[1].
-
阻塞性黄疸病人外科治疗中检测AKBR和IV-C的指导作用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肝内或者肝外胆管梗阻形成阻塞性黄疸,引起胆汁淤积,肝细胞损坏,出现轻重不一的肝硬化及全身一系列病理变化。目前很多的研究提示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Ⅳ-C)对肝硬化诊断均有较高价值,而动脉血酮体比(arterial blood ketone body ratio,AKBR)则是反映肝细胞能量代谢的较准确指标。因此,我们对阻塞性黄疸病人手术前后联合测定Ⅳ-C和AKBR并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组阻塞性黄疸病人39例,其中肝内胆管多发结石21例,肝外胆管结石13例,胰腺癌3例,壶腹部癌2例。全部经我院B超,CT或ERCP及PTC确诊。其中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3岁(28~69岁)。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为A期26例,B期10例,C期3例。所有病人均行根治性或姑息性手术解除胆道梗阻。(2)AKBR测定:术前,术后1,2,3,7 d分别在10%葡萄糖输注状态下(使血糖维持在6.7~11.2 mmol/L)抽取桡动脉血2 ml,按Ozawa〔1〕等的方法测定计算AKBR值=ACAC(乙酰乙酸)/β-OHD(β-羟丁酸)×K。试剂购自美国Sigma公司。(3)Ⅳ-C的测定:于术前和术后3 d按沈宜等〔2〕的方法抽血测血清Ⅳ-C,材料与仪器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
-
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手术切除率分析
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绝大部分由胰头癌及十二指肠壶腹部癌所致,其特点是起病隐匿,不易早期发现,手术切除率低.我们总结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外科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10年间收治的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共计237例,均经开腹手术证实.现对黄疸时间及程度与手术切除率的关系等问题做以下分析.
-
壶腹癌经十二指肠切除加胆总管、胰管成形术的治疗体会
我院1994~1996年共收治壶腹部癌65例,其中经十二指肠切除(局部切除)加胆总管胰管成形术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为57~68岁,肿瘤大小为:<1cm 2例,1~2cm 4例,肿瘤侵犯十二指肠乳头造成阻塞性黄疸者5例,6例中乳头状腺癌4例,管状腺癌1例,低分化腺癌1例.心肌缺血性改变者3例,肝功能异常者2例,(1例蛋白比持平,1例蛋白比倒置).
-
壶腹癌中微血管密度和E-粘附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壶腹癌是一种生长、转移均较缓慢的肿瘤,但其所处部位和局部浸润转移复杂,较早浸润十二指肠壁,向上漫延至胆总管下端,并向胰头及其周围腹膜后组织浸润。本组共检测36例壶腹癌中微血管密度(intratumoral microvessel density,IMVD)和E-粘附蛋白(E-cadherin,E-cd)的表达,探讨其与壶腹癌浸润转移及预后关系。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本院1991年1月至1997年7月行手术切除、并有完整资料的壶腹部癌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4±10)岁。本组壶腹癌32例,十二指肠乳头癌4例。标本经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12~24h,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片厚4~5μm,行HE染色,ABC法免疫组化。本组T1 4例,T2 12例,T3 4例,T4 14例;N0 24例,N1 10例。 本组E-cd、FⅧRAg为ZYMED公司生产,购于中山生物技术公司。 光镜下选择癌浸润区,每张切片观察10个视野(10×40倍),计数每个视野内小静脉和微血管,取其均值为每张切片的IMVD。 本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方差分析。
-
壶腹部癌合并胰管结石及十二指肠腺瘤一例
患者女,47岁,中上腹间歇性隐痛1年,伴腰背放射,皮肤、巩膜进行性黄染1月,无畏寒、发热.否认胆石症、胰腺炎、糖尿病及饮酒史,否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史,近期无明显消瘦.病程中血、尿淀粉酶正常,空腹血糖5.7 mmol/L,多次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基层医院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未成功,次日出现高热,以"急性胆管炎"急诊剖腹探查,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胆囊及胆总管未见结石,同时探明胆总管下端闭塞,壶腹部及胰头可及4 cm的较固定肿块,未予处理.
-
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普通外科复杂的手术,其风险大、难度高,腹腔镜下施行此手术则难度更大[1-2].我们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于2005年4月和12月分别对1例壶腹部癌的患者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
超声内镜对胰胆管扩张病因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胰胆管扩张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体外超声(US)检查发现有肝外胆管胰管扩张,但病因诊断有困难的患者施行超声内镜(EUS)、CT、MRI检查,并比较各种检查法的诊断效能。病种包括壶腹周围肿瘤19例,胆总管下段嵌顿性结石3例和其他病变3例。结果与手术后病理对比,US、EUS、CT、MRI的病变检出率依次为17.4%(4/23)、82.6%(19/23)、21.7%(5/23)和26.7%(4/15),对19例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10.5%(2/19)、84.2%(16/19)、15.7%(3/19)、23.1%(3/13),EUS对肿瘤定位的符合率为87.5%(14/16)。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比,肿瘤越小EUS的优势越大。对3例结石US均未能确诊,EUS 3例全部检出并确诊,CT检出2例,MRI在2例中检出1例。结论 EUS是诊断胰胆管扩张病因、鉴别病变性质、确定肿瘤起源的敏感检查方法,但对小于1 cm的乳头癌和胆管癌的诊断可有一定的困难。
-
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1809年德国Kausch成功地完成了首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912年报道),但由于手术死亡率高,这种术式并没有被大多数外科医生立即接受.较普遍开展该手术是在1935年whipple报道了3例成功的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以后.为了纪念这位一生中共进行了37例胰腺切除的外科医生,将胰十二指肠切除称之为whipple术.至今该术式仍是胰头癌、壶腹部癌和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经典手术方式.
-
16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提高胰头壶腹部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率和手术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对2004~2008年收治的16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木前、术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6例中恶性肿瘤14例,良性疾病2例(15.38%),有并发症6例(37.5%),死亡1例(6.25%).结论 要提高胰头壶腹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率和治愈率,关键是早期诊断、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和精湛的手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