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外静脉导入PICC导管在肿瘤复发患者中的应用
近几年,经周围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逐渐在临床推广应用,但目前多采用经肘部静脉进针[1].晚期肿瘤患者外周静脉尤其是上臂静脉条件差,不具备经上臂肘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条件,给进一步化疗或静脉支持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是肿瘤科临床护士面临的棘手问题.2004年5月以来,我们对肿瘤患者颈外静脉导入PICC导管进行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巧用废纸盒固定小儿静脉输液肢体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小儿进行输液治疗除了采用头皮静脉,还常常采用四肢周围静脉进行穿刺.小儿天性活泼好动、不合作,加上用药要求滴速较慢、输液时间长等原因常导致针头脱出、液体外渗等使输液不能顺利进行,影响治疗效果.我科观察室针对临时输液小儿病人多,不易固定,复针率高等特点采用医用废纸盒代替夹板对不合作小儿进行肢体固定,保证了输液的顺畅.此方法深受家长和孩子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血压计在周围静脉穿刺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血压计在周围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方法把血压计袖带代替压脉带,压脉带组为对照组,血压计组为实验组.观察2种方法静脉充盈及穿刺成功率情况.结果实验组静脉充盈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实验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压计的使用,弥补了压脉带的盲目操作.从而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在周围静脉穿刺中应用血压计,尤其对年老、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
右大隐静脉平滑肌肉瘤1例的彩超表现
患者女,59岁.9个月前发现右膝内上方一条索样肿物,轻度肿痛,近2个月来肿物渐大,疼痛加重.外院彩超诊为"大隐静脉血栓形成",行针灸和中药治疗不见好转,于2004年9月来诊,彩超(使用Philips EnVisor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 MHz)检查发现:右大腿中下段内侧大隐静脉呈不规则扩张,宽处直径1.7 cm,扩张段腔内呈低回声,管腔不能被压瘪.CDFI示管腔低回声区内可见丰富的血供,呈散在细条索状和点状血流信号(图1),频谱显示为低阻动脉血流(图2).病变近心端和远心端大隐静脉管腔结构及腔内血流未见明显异常.右下肢深静脉管腔结构及腔内血流亦未见异常.彩超提示:右大腿中下段大隐静脉内实性占位性病变(恶性肿瘤可能性大).MRI提示:右侧膝部静脉血管病变.行右大腿中下段大隐静脉切除术,术中见局部大隐静脉呈不规则扩张,扩张段血管质地坚韧,不能被压缩,管壁周围可见较多滋养血管,距病变血管上下3 cm完整切除病变大隐静脉(图3上).切开标本观察:管腔内为鱼肉样实性组织,病变组织与周围静脉壁紧密相连.病理诊断:右大隐静脉平滑肌肉瘤(图3下).
-
彩色多普勒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初步应用
目的:本文报道1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变有关检查方法、诊断标准,并进行了分析讨论.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全方位的方法观察下肢多支深静脉管腔、管壁、管内血栓形成改变.结果:按三种不同类型区分为急性型25例(20.83%)及慢性型95例(79.17%);上行型109例(90.83%)及离心型11例(9.17%);周围型(小腿腘、胫前后、腓静脉)100例(83.33%)及中央型20例(16.67%).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法是现今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包括较细周围静脉)的理想诊断方法.
-
肠外营养静脉输注途径的规范应用
肠外营养的静脉输注途径分为周围静脉和中心静脉两种途径.周围静脉是肠外营养支持首选的输注途径;高渗透压(> 900 mOsm/L)或需要长期接受肠外营养(>14 d)建议通过中心静脉输注.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适合危重症患者,锁骨下静脉途径是首选,但使用时间不建议超过30 d;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有低穿刺风险和较少感染并发症,是国内指南推荐适合老年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首选入径;静脉输液港可增加患者日常生活自由度,不需换药,可以沐浴,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为长时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包括肠外营养患者提供了可靠的入径.选择肠外营养支持静脉输注途径时,应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主观愿望以及肠外营养时间等因素,规范的护理导管维护技术是安全使用的保障.
-
外科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
目的总结外科危重病人应用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经验.方法本组病例应用肠内营养(EN)支持26例,全部通过鼻肠管滴入安素或爱伦多溶液;通过中心静脉肠外营养(CV-TPN)50例,周围静脉肠外营养(PV-TPN)52例,均应用3升营养袋匀速滴人全合一营养液(TNA).结果26例全胃切除术后病人应用肠内营养,无一例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应用TPN组有3例死亡,死亡原因与TPN无直接关系.病人恢复快,平均住院天数缩短.结论由于外科危重病人存在独特的代谢特点,大部分病人存在营养不良,故营养支持对外科危重病人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和预后.因此对外科危重病人应该进行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
-
肠外营养输注途径
背景用于肠外营养输注的静脉置管途径可分为周围静脉置管(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PVC)与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中心静脉置管又分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直接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tunnel catheter,CVTC)、输液港(Port).选择何种输注途径,需考虑以下因素:患者以往静脉置管病史、静脉解剖走向、出凝血功能、预计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持续时间、护理环境、潜在疾病等[1].CVC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包括肠外营养液输注、血制品输注等.应用CVC可显著减少周围静脉穿刺次数.但也可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必须由经培训的专门人员置管和维护,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
-
肠外营养新途径(PICC技术)
虽然经周围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arent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的技术已有几十年历史,但直到80年代后才由理论变为临床实践.其技术特点是用高生物相容性的、很细的(外径0.8mm)导管由肘静脉插入中心静脉.现就其操作方法、并发症与中心静脉插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VC)作比较.结果表明,PICC是一种实用、感染性并发症少的置管方法,是实施胃肠外营养(PN)的新的安全途径.
-
周围静脉压迫方便止血带的研制与应用
周围静脉输液治疗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见病人输液拔针后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针眼处出血、皮下瘀斑等情况.
-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病人输液,还可用于NICU的病人[1].PICC有许多优点,但亦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近年来,随着PICC的广泛使用,人们对其并发症的防治积累了许多经验,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
一种输液用三通管衔接固定盒
临床上对术后患者、危重患者救治时往往需输注多种药液,考虑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用药的先后次序,通常在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置管的基础上采用多个三通管首尾相接串成一排进行输液.这种输液方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串联成一排的三通管之间仅靠一个螺纹管套衔接固定,易造成松动和脱落,从而导致液体外漏.目前,我科重症监护室已自制出一种新型的三通管衔接固定盒,并已投入使用3年,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推荐给广大的临床护理工作者.
-
妇产科术后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时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该病一直在临床伤深受重视,它是妇产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妇科手术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手术大.时间长.术中麻醉及术后卧床时间长等外在因素,往往导致周围静脉壁受损和扩张,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呈高凝状态,血细胞易沉积于血管壁形成血栓,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呈高凝状态两者为主要原因.
-
海绵窦血栓静脉炎9例报告
海绵窦血栓静脉炎,又称海绵窦血栓形成和海绵窦栓塞是海绵窦及其周围静脉的化脉性血栓静脉炎,常伴有败血症和脑膜炎.本文自2002年3月~2007年7月耳鼻喉科住院病案统计1485人,其中9例病人诊断为海绵窦血栓静脉炎,报告如下.
-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血管外科处理
子宫平滑肌瘤病累及血管及下腔静脉临床少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平滑肌瘤,其生长行为可超出子宫范围,以平滑肌细胞沿子宫和(或)子宫外静脉内生长为特点,可沿着子宫周围静脉或卵巢静脉、髂静脉到达下腔静脉,甚至侵入右心房、右心室而累及心脏,临床常称之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Durck等于1907年首次报道了IVL累及心脏的病例[1].
-
无针正压输液接头应用在静脉留置中更换时间的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在静脉留置中无针正压输液接头的更换时间.方法 选择2008年3月-2010年5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180例使用无针正压输液接头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分别在使用接头的第5、10、15天开始,对接头的冲洗液行普通细菌学培养,直至细菌培养为阳性.结果 A、B、C 3组患者使用接头平均生长细菌的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压接头冲洗液开始生长细菌天数平均为18.34 d,标准差为2.62 d,取99%可信区间(18.34±2.58)×2.62,为11.58~25.10 d.结论 无针正压输液接头使用在静脉置管中的更换时间为<11 d.
-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心功能关系探讨
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适用于身体任何部位周围静脉的穿刺及病情加重时的抢救,同时也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但是怎样才能保持留置较长时间,不同疾病该怎样维护,是护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住院的21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通过对其留置针留置时间与其心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探讨留置针留置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办法,从而提高留置成功率.
-
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体会
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由周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1].化疗在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延长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但是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患者常承受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的痛苦[3].PICC为肿瘤化疗等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通路的患者提供完整而又有效的途径[4],有效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及组织坏死[5].总结我科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25例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
-
两种不同静脉输入奥沙利铂对患者的影响
目的 比较周围静脉和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输入奥沙利铂及5-氟尿嘧啶后,对患者造成静脉炎及末梢神经损伤的观察.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种方法给药后引起患者静脉炎和末梢神经损伤有无差异.结果 颈外静脉留置针输入奥沙利铂,发生静脉炎较周围静脉留置针组明显偏低,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并且未发生一例末梢神经损伤.结论 颈外静脉留置针输入奥沙利铂,对患者造成静脉炎的影响较轻,避免了末梢神经损伤,使患者易于接受,该方法适用于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
-
探讨危重早产儿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效果
目的:探讨危重早产儿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6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8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8例在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系统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治愈率与体重增加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早产儿给予全面的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系统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增加早产儿体重,提高临床治愈率,从而改善早产儿的生命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