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来说,合理的术前计划应当包括对失血量的评估,这样才能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更好地降低患者的输血量和手术风险.这里,我们通过回顾性配对分析,来评估34例骨水泥与34例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患者的手术失血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为临床更好地预测手术失血量进行指导.
-
超常规剂量奥曲肽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治疗效果及输血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超常规剂量奥曲肽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治疗效果及输血量影响.方法:将22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2例)和对照组(110例),分别给予奥曲肽,以每小时50μg和25μg的速度静脉微量泵持续泵入.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2.5%,有效率32.1%,总有效率94.6%.总输血量392U悬浮红细胞,平均(3.1±0.4)U;对照组显效率46.3%,有效率32.7%,总有效率79.0%.总输血量598U悬浮红细胞,平均(5.0±0.5)U;经x2检验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常规剂量(50μg/小时)奥曲肽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起效快,效果佳,显著减少输血量,可作为本症的常规治疗剂量以有效快速止血.
关键词: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奥曲肽 疗效 输血量 -
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研究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149例容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设为A组,按照再选取258例普通发生失血的患者设为B组,并分别按照输血量细分为A1、A2、A3和B1、B2、B3组,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A1与B1组术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除PLT外改变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A1组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普通失血的患者输血量≥6U时和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输血量>3U时,可结合其临床表现,合理补充机采的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
-
血栓弹力图评估腹部外科术后的输血量
目的 术后出血是腹部外科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及时准确评估输血量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观察血栓弹力图(TEG)与生命体征、尿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传统指标相比,能否准确评估输血量.方法 观察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之间术后回监护病房后怀疑有出血的57例患者.记录相关数据,包括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氧)、每小时尿量、血常规(Hb、Hct、Plt)、传统凝血试验指标(Fib、PT、aPTT、INR)、TEG参数(R、K、Angle、MA、CI)及术后有无出血、24 h输血量.结果 术后生命体征、小时尿量、血常规(Hb、Hct、Plt)、传统凝血试验(Fib、PT、INR)与输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aPTT(R=0.513,P=0.000)和MA值(R=0.578,P=0.000)与输血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MA值越低输血量越多.根据有无活动性出血将患者分为两组,活动性出血组和非活动性出血组,两组M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5),而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EG能准确评估腹部术后出血的输血量,尤其是活动性出血.
-
氯吡格雷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与出血事件的影响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使用氯吡格雷及停用氯吡格雷时间对围手术期出血和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影响.方法 入选2003年07月到2005年09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行CAJBG患者2021例.根据术前是否使用氯吡格雷分为未使用组(n=1542)和使用组(n=479).根据术前停用氯吡格雷时间将使用组分为停用<5 d组(n=154),5~7 d组(n=183)和>7 d组(n=142).回顾性分析各组间院内MACCE事件和围手术期出血及输血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结果 未使用和使用组的围手术期出血及院内MACCE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用<5 d组,5~7 d组和>7 d组三组院内MACCE事件、所有出血和小出血发生率以及输注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与全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大出血发生率和输注血小板量存在显著差异,停用<5 d组明显高于停用5~7 d组[47.8%vs.31.9%P<0.017;(0.08±0.38)U vs.(0.00±0.00)u,P<0.017]或>7 d组[47.8%、vs.20.3%P<0.017;(0.08±0.38)Uvs.(0.00±0.00)U P<0.017],停用5~7 d组与7 d组之间无差异.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使用氯吡格雷并不增加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术前使用氯吡格雷并停药时间不足5 d围手术期大出血发生率较高.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特点及意义
1 MHD患者HCV流行情况丙型肝炎病毒(HCV)全球感染率约为3%,由此推算全球有1.7亿~2.0亿人感染过丙型肝炎病毒.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血液透析时频繁的血管穿刺和体外循环、输血及各种医源性因素等,成为HCV感染的高危人群;并且感染者又成为了潜在的传染源.20世纪80年代输血及医源性因素是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主要原因,部分是由于输血后丙型肝炎高发生率,而HD患者频繁输血亦是重要因素.余为民等报道,1995年前平均每输血200ml,HCV感染的危险性增加1.75%,输血3000ml以上者,平均感染率达31.6%,并随输血量增加,感染的危险性也呈上升趋势[1].20世级90年代以后,随着血液制品HCV筛查灵敏度提高及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在美国输血后HCV感染率从0.5%(每输1单位的血)下降至0.0001%,其他发达国家的报道相似[2].
-
输血后非感染性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
合理输血可以稳定血流动力学,保证组织灌注和提高机体凝血能力,从而救治由于创伤、手术等引起的致命性的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及改善慢性贫血患者的生存质量.在美国每年输红细胞1200~1400万单位[1-2],在我国据文献资料统计,北京市2008年输血量约70万单位[3],上海市每年输血量合计约34万单位[4],广州市2006至2007年两年输血量约56万单位[5],可见我国输血量之大.
-
两种剂量生长抑素序贯治疗静脉曲张破裂反复大出血
目的:观察两种剂量生长抑素(施他宁)序贯应用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反复大出血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反复大出血患者47例,分为2组,施他宁250μg/h和500mg/h序贯剂量组26例,施他宁250 rrg/h常规剂量纽21例.结果:再次止血开始时间序贯组为3.22±1.39 h,常规剂量组为9.25±6.04 h,有显著差异性(P<0.001);再次出血停止时间序贯组为5.11±1.62 h,常规剂量组为14.87±9.11h,有显著差异性(P<0.01);24 h和48 h止血成功率序贯组88.46%(23/26)和96.15%(25/26),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的47.61%(10/21)和71.43%(14/21)(P<0.005和P<0.01).近期再出血率:序贯组7.69%(2/26),常规剂量组28.57%(6/21),有显著差异性(P<0.005).平均输血量:序贯组384.62±137.67 mL,少于常规剂量组的580.95±153.68 mL,有显著差异性(P<0.05).死亡率:序贯组3.85%(1/26),常规剂量组33.34%(7/21),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两种剂量施他宁序贯治疗对重度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反复大出血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组,且止血时间快,近期再出血率低,死亡率下降,无不良反应.
-
胃肠道出血的内镜诊治
0引言胃肠道出血是一组临床常见的病征,尽管大约2/3的消化道出血属自限性,但总的死亡率高达8.0-1 3.7%.近10 a来,由于内镜诊疗技术的普遍应用,虽然未能减少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但有充分证据表明内镜止血治疗能降低出血的死亡率,可明显减少再出血率、输血量、急诊手术率和患者的住院费用[1-3].
-
奥曲肽、垂体后叶素和奥美拉唑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急性出血的对照研究
目的:验证奥曲肽、垂体后叶素和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急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经胃镜证实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急性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奥曲肽(首剂100μg静推,以25μg@h-1持续静滴24h,再减至20p-g@h-1,持续静滴24h,共48h)、垂体后叶素(初10min内,静滴1U@min-1,其后以0.1U@min-1维持静滴,共48h)和奥美拉唑(40mg静推,每12h一次,共48h),通过胃管抽吸胃内容物观察止血情况,进行对照研究.记录患者的输血量,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在治疗后2wk内复查胃镜.结果:奥曲肽组48h的完全止血率达100%,显著高于垂体后叶素组(64%)和奥美拉唑组(59%);奥曲肽组24h输血量显著低于垂体后叶素组和奥美拉唑组;垂体后叶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奥曲肽组和奥美拉唑组;垂体后叶素组和奥美拉唑组在48h内未止血的17例,应用垂体后叶素+奥美拉唑治疗,可显著提高止血率;47例患者治疗2wk后胃镜复查显示:黏膜糜烂、浅溃疡和红斑征基本消失,但"猩红热"样疹或蛇皮样改变无明显变化.结论:奥曲肽对门脉高压性胃病急性出血具有快速、高效及安全的优点;垂体后叶素联合奥美拉唑能显著提高止血率;治疗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黏膜病变有所改善.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早期结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结果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0-07至2014-0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资料,其中104例亚临床甲减(ST组),经性别、年龄匹配后的416例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为对照组(NT组)。观察早期结果项目包括:机械呼吸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新发脑梗死、心肌梗死、心房颤动、急性肾功能不全、平均输血量及输血率、12 h及24 h胸腔引流量、恶性心律失常、气管切开、IABP植入、院内死亡等事件。 -
大面积烧伤四肢切削痂手术中连续应用止血带的临床观察
我们选择47例TBSA>30%的烧伤病人,对比在切削痂植皮手术时,肢体结扎止血带切削痂,不松止血带止血而直接植皮与同期先松止血带、行创面止血后再植皮的效果,观察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植皮区血肿发生率、植皮成活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组病人术后植皮成活率无显著差异;不松止血带组病人术中单位切削痂面积出血量显著降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研究结果提示,四肢切削痂后不松止血带直接植皮成活率无影响,并能明显减少术中病人出血量、节约术中用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对病人的二次打击、平稳渡过休克期和围手术期有重要意义.
-
应用骨盆骨折Tile分类预测患者早期输血量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骨盆骨折Tile分类与患者早期输血量之间的相关性,便于预测骨折患者的输血量,指导急救早期对血流动力学不稳患者的治疗,减少死亡率.方法回顾性研究5年间收治的97例骨盆骨折患者(包括复合伤患者),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统计检验患者在受伤后早期的输血量与Tile骨盆骨折不同分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三型骨折患者骨折的严重程度与输血量统计学上有显著的相关性.97例患者平均输血量为912 ml,其中A组平均输血252 ml,B组为892 ml,C组为2200 ml;ISS评分平均为18.4,其中C组为28.7.死亡率平均为5.2%,C组平均为19.0%.结论 Tile骨折分类方法和骨盆骨折患者输血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而有临床预测价值.骨折类型越严重,患者早期复苏时的输血量就越多,其中严重类型(C型)骨折患者平均输血达2200 ml以上.
-
氨甲环酸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评价老年髋部骨折手术中使用氨甲环酸止血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纳入自2014-12-2017-07诊治的210例老年髋部骨折,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3层,每层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103例,将氨甲环酸按15 mg/kg剂量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于切开皮肤前15 min内静脉滴注完,3h后再予以同等剂量氨甲环酸静脉滴注1次.对照组107例予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评价疗效指标: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总输血量、输血比例.安全性指标:血栓事件,术后6周内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总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输血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栓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失血量和输血量.虽然静脉注射氨甲环酸未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的风险,但是合并血栓高危因素的手术患者是否使用氨甲环酸需要进一步研究.
-
不同止血带使用方法对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两种不同止血带使用方法对围手术失血总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60例60 ~75岁单侧TKA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A组(30例,术中采用截骨完成后使用止血带至手术结束)和B组(30例,术中采用全程在止血带下完成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比较A、B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例、输血量及手术时间的差异.结果 A组在显性失血量、手术时间较B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例、输血量A组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TKA手术当中截骨完成后开始使用止血带的方法,是一种能够明显减少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降低输血比例及输血量的新手术方式,同时减少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慢性胰腺炎伴出血性假性动脉瘤的治疗
慢性胰腺炎病人活动性出血性假性动脉瘤可危及生命.除了复杂手术外,也可选择血管栓塞.作者回顾性分析33例慢性胰腺炎伴有出血性假性动脉瘤的病人的诊疗资料,结果显示,1993-2005年间,745例慢性胰腺炎病人中有33(4.4%)例证实伴有出血性假性动脉瘤,占该院总的1892例慢性胰腺炎住院病人中的1.7%.所有病人均经急诊血管造影明确诊断.血管栓塞治疗总的成功率为67%(22/33),其中包括3例栓塞后再出血再次栓塞者.胰头部位有假性囊肿的20例病人有16例栓塞成功(80%).当脾动脉出血时,成功率只有50%.5例出血进入腹腔的病人中有4例需要手术干预.总的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2/33)和21%(7/33),栓塞病人与手术病人无显著区别.血管栓塞与明显减少输血量以及住院天数相关联.
-
肝移植治疗重型肝炎手术时机选择(附36例分析)
目的 重型肝炎肝移植手术时机选择.方法 用原位肝移植联合人工肝技术治疗重型肝炎36例.结果 ①MELD评分<30组与≥30分2组患者1年存活率有明显差异(77.8%和33.3%,P=0.007).②MELD评分<30分组肝移植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30分组(P=0.012).③MELD评分<30组与≥30分2组病人人工肝使用次数、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住院费用进行t检验没有统计学差异.但MELD评分≥30组的日均住院费用明显高于<30组(P=0.008).结论 MELD评分<30分肝移植预后明显好于≥30分的重型肝炎患者.
-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
本期“经动脉导管髂内动脉栓塞与暂时性腹主动脉阻断治疗骨盆骨折动脉出血的疗效比较”文献[20]: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23例,均行股动脉插管暂时性腹主动脉阻断,盆腔探查止血;15例行单侧髂内动脉结扎,6例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17例患者行骨盆骨折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6例一期钢板内固定。结果显示,23例患者均被抢救成功。平均手术时间4.2 h,平均腹主动脉阻断时间46 min,平均输血量4000 mL。14例患者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平均回输血量1500 mL。21例患者获随访5~36个月,平均26个月。根据 Tornetta 和 Matta 评定标准,骨盆骨折复位结果: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术后功能根据 Majeed 评分:优11例,良4例,可4例,差2例。术后并发症:伤口感染1例,脂肪液化1例,经换药治愈;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保守治疗痊愈;骶髂关节复位不良1例,骨盆畸形愈合1例,未行特殊处理。无动脉穿破、肾功能损害、脊髓缺血损伤、腹腔与盆腔器官缺血性坏死、血管内膜损伤等腹主动脉阻断相关并发症。研究证实,股动脉插管暂时性腹主动脉阻断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有效的止血,迅速改善失血性休克,维持有效循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骨盆骨折早期病死率。
-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
由于心肺转流导致血液稀释、血小板破坏以及体温变化、大量凝血因子消耗等,心脏手术易发生严重出血,导致输血量增加,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升高[1].
-
原发性肝癌要按个体化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早在1958年,我国就有关於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的报道.经过近半个世纪几代人的共同努力,HCC的外科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肝脏外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1-5].就肝脏本身而言,没有不能施行切除的部位;就肿瘤大小而言,临床上切除重的肝癌达7 kg,并获得成功;就肝切除总手术时间而言,短时间的右半肝切除术,仅用了45 min,短时间的Ⅱ、Ⅲ段(左外叶)联合切除术,仅25 min;就术中出血和输血量而言,大多数病例术中出血量已控制在500 ml以下,半数以上的病例术中不需要输血;就手术死亡率而言,在全国几个大的肝脏外科中心,肝切除的手术死亡率均降到了1% 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