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部淋巴血管瘤九例诊治分析
伴有毛细血管增生的淋巴管瘤即为淋巴血管瘤[1],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头颈部,是一种先天畸形或发育缺陷,常见于儿童,成人少见.虽然少见部位如肠系膜、网膜、腹膜后等淋巴管瘤的个例报道时常见到,但腹部淋巴血管瘤非常罕见.本文总结2002年12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收治的9例腹部淋巴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现报告如下.
-
植物油假体隆乳导致乳房硬化变形一例
病例女,34岁,于某美容院行隆乳术后2年因硬化变形要求取出再行隆乳.查体可见乳房位置偏向外侧,外观不自然,外形不随运动或体位的变而改变,触之坚硬如石,自觉胀痛,经期加重.于硬膜外麻醉下沿原乳房皱襞下切口取出假体并行再次隆乳术.术中见纤维组织包囊较厚,剪开包囊可见金黄色胎粪样物质黏附包裹于乳房假体表面.假体囊壁老化松脆,轻触便可见大量淡黄色清亮植物油自破损处溢出(图1),并散发出浓烈的豆油气味.使用负压吸引器持续吸引,直至确定腔内无异物残留,2 %过氧化氢与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混合液交替冲洗.剥离纤维包囊,尽可能破坏其完整及连续性以防止再生,重新置入200 ml美国MONTOR硅凝胶乳房假体并加压包扎.包囊送病检,结果为:胶原纤维过度沉积,并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伴有少量毛细血管增生,胶原纤维呈较明显的玻璃样变.术后随访半年效果满意,外形自然逼真,手感柔软,未见纤维囊性包膜挛缩及其他隆乳并发症发生.
-
卡马西平致假性淋巴瘤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8岁。因高热,猩红热样皮疹1 d,以猩红热、癫收入我院病房。体检;T 39℃,咽轻度充血,口周苍白圈(+),帕氏线(+),全身可见猩红热样皮疹。入院前曾口服卡马西平4周。白细胞计数18.5×109/L。静脉点滴1周青霉素(640万U/d),热不退。并出现荨麻疹样皮疹,每次静脉注射部位均出现出血样皮疹。入院后1周体检: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如蚕豆、鸽卵大小,无压痛,不粘连。右肺呼吸音减弱,可闻少许小水泡音。肝肋下6.0 cm,脾肋下3.0 cm,质中等,轻度压痛。束臂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1)血:红细胞计数3.42×1012/L,血红蛋白104 g/L,白细胞计数19.0×109/L,分叶0.27,异形淋巴细胞0.11,淋巴细胞0.62;血小板计数113×109/L。(2)尿:尿蛋白(++)、酮体(+)、白细胞(+)、红细胞(+)、胆红质(+++)、尿胆元(+)。(3)血生化:血总胆红素26.3 μmol/L,直接胆红素24.1 μmol/L,间接胆红素2.2 μmol/L,天冬氨酸转氨酶6 084 nmol/(s*L),丙氨酸转氨酶6 068 nmol/(s*L),总蛋白56.87 g/L,白蛋白27.5 g/L,血钾3.4 mmol/L,血钙1.9 mmol/L,C反应蛋白3.3 mg/L,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IgG,IgA,IgM及补体C3、C4,类风湿因子均正常。冷凝集试验(-),血培养两次结果均阴性,抗溶血性链球菌素O正常。肺部X线检查,正位示右胸腔积液。胸水常规:蛋白(+),细胞数7 000个/mm3(主要是转化淋巴细胞),淋巴0.70,分叶0.30,未见间皮细胞,未见细菌生长。嗜异凝集试验(-)。腹部B超:肝脾明显肿大,肝呈中度弥漫损害,腹腔网膜淋巴结明显肿大,颈部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组织结构基本被保留,皮质有大量免疫母细胞,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增生,同时有少量嗜酸性浆细胞浸润。符合免疫母细胞增生型淋巴结病。曾按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治疗,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液500 mg及万古霉素0.5 g,每6小时静脉交替滴注1次。输血、血浆、丙种球蛋白。吸氧,对症治疗1周,皮疹加重,体温仍在40℃左右。重问病史,病前因癫口服卡马西平100 mg,每天3次口服,共4周。遂诊断为卡马西平引起假性淋巴瘤综合征,立即应用地塞米松4 mg,每12小时静脉滴注1次,口服扑尔敏,维生素C,维生素A,钙剂。停用卡马西平后2周热退,黄疸及皮疹消退,肝脾回缩,淋巴结不肿大,胸水吸收。胸部X线正常,白细胞计数8.5×109/L,丙氨酸转氨酶正常,B超示肝脾不大,网膜淋巴结正常。住院1个月痊愈出院。
-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防治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由于过度性腺激素刺激致卵泡发育过多、卵巢增大,并产生过多的卵巢激素或激素前体所致的一种综合征.近年来,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应用,DHSS已逐渐成为继发于促排卵的主要医源性并发症.OHSS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全身毛细血管增生、血管壁通透性异常增加,导致体液渗人到第三腔隙,表现为第三腔隙积液、水肿.同时,大量体液外渗可引起血液浓缩、高凝、血容量下降,并继发各器官,尤其是肾脏灌注量减少、尿量减少、电解质紊乱.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转变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患者,男,62岁,反复高热、寒颤、伴多个关节酸痛、无红肿、腹痛、腹胀半年,1999年7月17日入院.查体:T37.5℃,神清,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大直径2.7cm,光滑、无压痛,活动良好.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呼吸音低.心脏查体正常.腹软、无压痛、肝未触及,脾肋下2cm,质韧,无触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血常规示:WBC 2.9×109/L,中性0.68,淋巴0.183,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正常,血沉90mm/1h,A/G=31∶33(g/L),IgA 2.55g/L,IgG 18.8g/L,IgM 3.83g/L,AKP 132U(金氏),γ球蛋白34.7%,肝功能酶标正常,狼疮细胞、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阴性,抗O滴度1∶800阳性.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强,双肺门块状阴影.血涂片:无核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血小板散在可见,有核细胞形态大致正常.于7月24日取右颈淋巴结活检:淋巴结结构大部分破坏,生发中心消失,免疫母细胞及毛细血管增生,组织大量嗜伊红物质,淋巴细胞减少.病理诊断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经氢化考的松冲击冶疗后,用泼尼松50mg/d治疗,半月后病情好转,淋巴结、脾脏明显缩小,热退、腹痛、腹胀减轻,45天后趋于稳定.后擅自停用激素病情恶化.经用免疫抑制剂及消炎支持疗法病情无缓解.于2000年4月3日取左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示:正常滤泡性结构为大量异常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破坏,被膜周围组织同样有大量细胞浸润,粘膜及被膜下窦也被破坏,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瘤细胞来自T细胞,支持"非霍奇金T细胞淋巴瘤”诊断.给予三疗程化疗.后因血白细胞持续不升,甚至降至1.6×109/L,终止化疗.给予支持对症治疗,效果差.多脏器功能衰竭,恶液质,2000年9月23日死亡.
-
辅助生殖技术中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是由于各种助孕技术,特别是多种促排卵药物的应用引起的一种并发症.近几年,随着治疗不孕症的发展,致OHSS病人也相应增加.有文献[1]报道,OHSS的发生率为1%~14%,重度为0.5%~2%.其病理特点是全身毛细血管增生和通透性增加,这种现象多见于卵巢组织.临床典型的表现有双侧卵巢增大,高雌激素血症、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浓缩和少尿等.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血管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死亡.我院收治的医源性OHSS病人22例,经有效治疗和护理,均已康复出院.现将医源性OHSS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介绍如下.
-
皮肤血管瘤与细胞凋亡蛋白Bcl-2的相关研究进展
皮肤血管瘤是胚胎期血管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先天性发育不良,属错构瘤性质,起源于中胚层,是先天性毛细血管增生扩张的良性肿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少数在儿童期或成人期开始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直至成年期停止[1]。血管瘤发病率出生时为1.1%~2.6%,1岁内发病率可高达10%~12%[2]。多数侵犯头、颈部皮肤,但粘膜、肝脏、腿和肌肉等处也可发生。该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可引起一些合并症,如遇外伤或感染时可引起出血或溃疡、动静脉瘘和血小板减少等。皮肤血管瘤的发生与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血管内皮细胞的增值,血管内皮调节因子的异常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管瘤与内皮细胞的凋亡具有密切的联系,且受到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相关调节因子的控制,本文综述了血管瘤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与凋亡调节因子Bcl-2相关蛋白的联系。
-
恶性血管内皮瘤合并疱疹样天疱疮一例
患者男,71岁,因额面部结节破溃伴涨痛9个月,全身红斑、水疱伴痒20 d,于2009年7月14日入院.患者自述9个月前不慎撞伤头部后,前额皮肤红肿伴疼痛,局部出现黄豆大小的结节,当地医院予抗生素治疗,结节仍渐增大,胀痛明显.1个月后,于多家医院求治,先后诊断为皮肤感染、带状疱疹、孢子丝菌病等,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间质胶原化,轻度增生伴退变,部分区毛细血管增生伴少量炎细胞浸润.行穿刺细胞学检查未见肿瘤细胞.曾用糖皮质激素局部封闭和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结节增大、增多,局部破溃,易出血.
-
鼻硬结病一例
患者 , 男 , 67岁 , 1998年 7月来诊 . 30余年前鼻部出现米粒至黄豆大结节 , 逐渐增多 , 增大 , 鼻尖肥大 , 鼻腔分泌物增多 , 有臭味 . 自以为患感冒 , 曾被诊断为酒渣鼻 , 一直未经正确诊治 . 近 2年来自觉呼吸受阻来本科门诊 . 体检 : 各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 . 皮肤科情况 : 鼻部皮肤肥厚 , 密布黄豆大硬性结节 , 鼻尖肥大而长 , 形成鼻赘 (Hebra鼻 ), 面颊、耳垂皮肤肥厚 , 并密集绿豆至黄豆大结节 , 毛孔扩大而凹陷 , 无毛细血管增生扩张 (图 1). 鼻粘膜潮红肥厚 . 耳后、颌下淋巴结肿大 , 质硬 , 光滑 , 移动好 , 无压痛 .
-
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伴嗜酸粒细胞增多一例
患者男,69岁。3年来,头、躯干和四肢出现散在红斑、毛囊性丘疹及痤疮样皮损(如粟丘疹、囊肿等)和脱发,病程中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灶性慢性炎细胞浸润伴毛细血管增生,毛囊周围慢性炎细胞浸润伴血管增生,伴少许嗜酸粒细胞,考虑为毛囊炎,予抗组胺药和抗生素治疗后皮损炎症消退,瘙痒减轻。3个月后,枕部出现斑块伴脱发,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密集淋巴样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毛囊周围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伴较多嗜酸粒细胞,可见不典型淋巴细胞,部分侵入毛囊,毛囊上皮黏液样变性。阿新蓝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CD20、CD79a、EB病毒(EBV)、CD56、磷酸葡萄糖变位酶-1(PGM-1)、髓过氧化物酶(MPO)、CD7、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均阴性,异形细胞CD3、CD4、CD5、CD2、CD43、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 (UCHL-1)均阳性。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结果为阴性。诊断: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予光化学疗法(PUVA)联合阿维A治疗,仍有新发皮损,目前患者在随访中。
-
90Sr治疗皮肤血管瘤 65例
血管瘤是一种皮肤毛细血管增生扩张所形成的良性肿瘤,我们观察了 90Sr治疗皮肤血管瘤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确诊为皮肤单纯性血管瘤患者 65例,有手术禁忌或经冷冻、激光、硬化剂等治疗效果不理想者。男 37 例,女 28例,平均年龄 12岁,小 6个月,大 18岁。鲜红斑痣 40 例,毛细血管瘤 25 例。发病部位:面颈部 24例,躯干 21例,四肢 20例。
-
复方碘甘油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复方碘甘油制剂是我院口腔科用于口腔黏膜感染常用消毒防腐药,该制剂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能减轻局部水肿,促进毛细血管增生,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快创面愈合的作用.近年来临床广泛应用,通过对120例(观察组72例,对照组48例)患者临床观察及对比,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策略,一是重新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二是神经保护.高压氧(HBO)治疗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且有直接神经保护作用,已得到认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血管活性因子,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特异性的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不仅在毛细血管增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新生毛细血管、避免凋亡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观察了HBO治疗脑梗死后VEGF的表达及影像学改变,探讨HBO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现报道如下.
-
两种方法检查某高校学生人体蠕形螨
人体蠕形螨主要寄生在皮脂发达的部位.以颜面部为主.虫体的活动以及其代谢产物可引致皮肤角化过度、真皮层毛细血管增生、扩张以及发生痤疮、疖肿等[1],影响容颜,近年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
两种方法检查青海某高职学院学生人体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
寄生人体的蠕形螨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蠕形螨主要寄生在皮脂腺发达的部位,以颜面部为主,一般无自觉症状,但虫多时可导致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及真皮层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在皮脂腺内的虫体则可致皮脂腺分泌受阻.
-
多中心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一例报告
1954年castleman等首次报道一种局限于纵膈的肿瘤样肿块,组织学特点为淋巴滤泡及毛细血管增生的疾病,称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被命名为castleman's病(CD)[1].临床上较少见,容易误诊,我院于2002年10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锶-90敷贴治疗毛细血管型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血管瘤是先天性毛细血管增生、扩张的良性肿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随年龄而增大[1].我科用锶-90敷贴器治疗毛细血管型血管瘤620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血管瘤同位素治疗体会
血管瘤是先天性毛细血管增生扩张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并随年龄丽增大.由于好发人群为婴儿,因此实行手术治疗不易被患者家属所接受,而32P或90Sr敷贴治疗皮肤疾患简便、无痛、无创伤、疗效肯定,婴幼儿患者可以在甜美的梦中接受治疗,因此,此方法也极易被患儿家属所接受.我院自1999年开始血管瘤的同位素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
外阴巨大尖锐湿疣1例
患者女性,20岁.因外阴部菜花状肿物进行性增大伴出血、恶臭2年入院.患者自述2年前出现外阴搔痒、起皮疹.初为散在点状丘疹,逐渐增长扩大,表面呈分叶毛刺状、融合成一巨大菜花状肿物,并伴有出血、恶臭.曾在多家医院就诊,效果不佳.入院后检查:外阴部及其周围见一菜花状肿物,大小约30cm×25cm×10cm,触之疼痛、出血.阴道内壁及肛门齿状线上下均有散在的疣状物.入院诊断:外阴部肿物,性质待定.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肿物切除术,切除组织送病理.病理检查:巨检:菜花状肿物一个,大小为28cm×23cm×10cm,暗红色,表面呈大小不等的结节状,切面实性,暗褐色,质中.镜检:鳞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伴钉突延长、增宽,呈假上皮瘤样,表皮角化不全,细胞核增大,棘层增生肥厚,在棘细胞中、上层可见多量的挖空细胞,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深染;核周胞浆空化,呈环状空晕;真皮乳头毛细血管增生、扩张,真皮内纤维组织增生并有较多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挖空细胞HPV6、HPV11阳性.病理诊断:外阴部巨大尖锐湿疣.
-
《本草纲目》治疗臁疮附方特点及现代研究
臁疮是中医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小腿慢性溃疡。由于其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是当前医学关注的疑难病之一。《本草纲目》药物条目下的附方是李时珍自历代医药典籍到民间验方、效方,广搜博采,反复验证,删繁去复辑录而成,具有较可靠的临床实效,正日益受到现代临床的重视[1]。本文分析其治疗臁疮附方的特点,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加深对《本草纲目》用药规律及其科学性的认识,以进一步为中医临床治疗臁疮服务。1 治法特点 《本草纲目》附方中共33个治疗臁疮的方剂,均为外治方剂,由于臁疮位置表浅,局部给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且患者全身情况往往较好,故局部用药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2 剂型特点 在《本草纲目》治疗臁疮的33个附方中,包括了多种多样的外治剂型,其中有油膏贴敷(15方)、洗药结合药物贴敷疗法(11方)、围药(2方)、药粉(7方)、隔纸膏贴(3方)、隔叶贴敷(3方)、烟熏法(2方)、缠缚法(2方)、鸡肫皮外敷(1方)、熏洗剂(1方)等。其特点是:2.1 多用油膏制剂(近1/2) 据现代医学对创面愈合的研究,油膏可提供适合创面愈合的环境。现代医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才由Winter[2]首先提出了湿润环境更有利于创面愈合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Knighton[3]发现有关伤口含氧量与血管增生的关系,表明新生毛细血管的增生随创口大气含氧量的降低而增加。因此目前认为,为创面创造一个湿润而无大气氧的愈合环境,则更有利于创面毛细血管增生,避免结痂,加快表皮细胞移动,促进溃疡创面尽早愈合。油膏恰能提供这样一个湿润密闭乏氧的有利于创面愈合的局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