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王不留行提取物对H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作者:高越颖;冯磊;邱丽颖

    目的:观察王不留行提取物对小鼠H22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移植H22瘤株的昆明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及王不留行提取物高、中、低剂量(5、2.5、1 mg/kg)组,另设正常对照组.王不留行提取物各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灌胃给药13d.观察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和主要脏器指数,观察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计算抑瘤率.通过HE染色法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的表达显示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王不留行提取物中、高剂量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率超过50%;与模型组比较,王不留行给药组肿瘤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微血管密度显著降低.结论:王不留行提取物能显著抑制H22移植性肿瘤的生长,该作用可能与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及抑制新生血管有关.

  • 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的微转移

    作者:卢珠明;张华;王铭辉

    新生血管生成(neovascularization)简称血管生成.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原有血管通过出芽形成新的毛细血管.它可以发生在一些正常生理过程,如组织生长、女性月经期、伤口愈合等.病理过程主要见于肿瘤生长,它有别生理性血管生成主要是它的生长是无序的.1947年,Algure提出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概念.1971年,Folkman提出假设,认为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薪生血管形成.肿瘤大小超过1~2mm3时,其继续生长依赖新生血管生成[1].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外科及内镜治疗

    作者:薛平;张大伟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是一种产黏蛋白、胰管囊性扩张和导管内有乳头状肿物生长的肿瘤.1982年日本学者Ohashi等[1]报道了四例胰腺癌患者,他们共同点包括胰管扩张、产生大量粘液、Vater壶腹扩大,随访发现他们的生存时间都超过3年.当时这种肿瘤被看成是胰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直到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IPMT,2000年重新命名为IPMN沿用至今[2,3].1 分型及病理表现根据肿瘤累及的部位IPMN可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和混合型.主胰管型:主胰管扩张而肿瘤主要存在于主胰管,常位于胰头部,从头部向其它部位播散;分支胰管型:病变位于分支胰管内,分支胰管多呈葡萄样囊状扩张;混合型:即主胰管、分支胰管内均有肿瘤生长.

  • 奥曲肽联合阿司匹林增强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唐承薇;汤丽平;王春晖

    背景与目的:奥曲肽和阿司匹林均能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但两种非细胞毒性药物的抗肿瘤机制不同.从多环节发挥抗癌作用的角度考虑,联合治疗可使多种药物获得协同作用,产生大的抑瘤效应,减少用药量,降低不良反应.本文旨在探讨奥曲肽联合阿司匹林对人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采用3H 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观察单独或联合应用奥曲肽和阿司匹林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SMMC 7721生长的影响,根据中效原理判断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立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观察奥曲肽和阿司匹林单独或联合作用对体内肝癌生长的影响.结果:奥曲肽与阿司匹林在体外联合作用能显著抑制SMMC 7721生长,其合用浓度与3H 胸腺嘧啶核苷掺入量呈显著负相关,r=-0.9594,P<0.01.奥曲肽与阿司匹林的大多数效应范围尤其是高水平效应时合用指数小于1,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奥曲肽联合阿司匹林能显著抑制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的生长,抑瘤率高达89.47%,较单用阿司匹林组(69.92%)明显升高,且联合组肿瘤内的纤维组织增生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在各组裸鼠的体内实验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曲肽联合阿司匹林不仅显著增加单用其中一种药物对人肝癌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也明显提高对裸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瘤率,提示两者联合应用对抑制肝癌生长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 脑膜瘤抗血管生成治疗进展

    作者:端木建华;庞琦

    脑膜瘤是颅内较常见的肿瘤,是人体富于血管的肿瘤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是一类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糖蛋白,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分裂并增加血管通透性[1]的作用.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的关键,对实体瘤的快速生长尤为重要.阻断血管生成能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2-4].VEGF在脑膜瘤中高度表达,其特异性受体又在脑膜瘤血管内皮细胞中高度表达,因此封闭VEGF功能可以阻断血管生成,阻断脑膜瘤生长.本文就脑膜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与肿瘤研究概况

    作者:杨文军;康博;孙德文;桂和明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极复杂的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即肿瘤细胞的克隆增殖阶段和随后血管形成支持肿瘤持续生长阶段."肿瘤血管生成"或"血管新生化"是内皮细胞的激活、增殖、迁移,血管基底膜的降解,血管和血管网的形成,以及血管网的连接等复杂过程.鉴于"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因此,阻断血管生成或抗血管新生成为抑制和控制肿瘤生长的新途径[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血管形成的中心调控因子,是目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 EGFR靶向药物治疗晚期结直肠癌靳进展

    作者:梁后杰;邹岚

    随着对肿瘤生长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治疗进入了分子靶向治疗的时代,一些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用十结商肠癌的治疗取得令人鼓舞的疗效,并成为结直肠癌的标准内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主要靶点之一.

  • 靶向血管的抗肿瘤治疗

    作者:林桐榆;王树森

    早在1863年,Virchow已注意到恶性肿瘤组织中血管绝对数急剧增多的现象.但人们一直在争论肿瘤是由已经存在的血管提供营养,还是由新生血管提供营养,并且普遍认为这种血管反应只是一种炎症反应,并非肿瘤生长所必须.1947年Alguire GH就注意到生长期肿瘤能够诱发宿主新生毛细血管生长为其突出特征之一.1968年Tannock IF发现肿瘤细胞分裂速率的减慢与营养血管的距离增大相关,肿瘤的氧气和营养供应限制了肿瘤生长.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Folkman提出了肿瘤生长是血管依赖的.这为靶向血管的抗肿瘤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体瘤的发展分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绝大多数人体肿瘤位于原发部位数月到数年处于无血管状态,在无血管阶段,肿瘤组织极少超过2~3mm3.肿瘤组织内一旦某亚群细胞转化到促血管生成表型,就开始血管形成.血管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它需要内皮组织、有丝分裂、管道形成和基底膜的形成.血管形成过程受到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调节.血管形成状态则表明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二者的平衡状态被打破.

  •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国明;李昆林

    病理性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键步骤之一,因而阻断或抑制新血管生成是抗肿瘤的有效策略[1].近年来人们对肿瘤血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已证明血管的生成受多种促进和抑制因子的调节,相继有多种促血管生成分子和抗血管生成分子被分离鉴定[2].

  • 大黄素对荷A549肺癌小鼠肿瘤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作者:赵欣;张健;路平

    目的 探讨大黄素(emodin)对荷A549肺癌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及抗肿瘤机制.方法 以PBS作为阴性对照,顺铂作为阳性对照,分析大黄素对肺癌细胞A549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建立荷A549肺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大黄素组和顺铂组,大黄素组给予腹腔注射大黄素10 mg·kg-1,顺铂组给予腹腔注射顺铂5mg· kg-1,治疗30 d,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生长、生存率和体质量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分析每组小鼠肿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aspase-3蛋白质的变化.结果 在细胞水平上,与PBS组比较,大黄素组和顺铂组能显著抑制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素组、顺铂组肿瘤生长较模型组明显被抑制,而生存率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顺铂组小鼠体质量较大黄素组和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而大黄素组与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素组和顺铂组小鼠肿瘤组织中PCNA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而Caspase-3蛋白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黄素能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具有明显抑制肿瘤组织生长作用,且毒副作用较小.

  • 中药复方胃肠安对人SGC-7901胃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姬颖华;杨晓煜;王荦楠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胃肠安对人SGC-7901胃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抗肿瘤机制。方法将45只SGC-7901胃癌移植瘤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胃肠安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5,30,60 mg·kg-1,灌胃给药)。记录4组小鼠肿瘤生长以及生存情况,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F-PCR)分析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采用TUNEL染色法分析不同处理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凋亡指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胃肠安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肿瘤生长明显被抑制、生存率明显增加(P﹤0.05),呈剂量依赖效应;小鼠肿瘤组织中Caspase-3和Bax mRNA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加,而Bc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呈剂量依赖性变化。结论中药复方胃肠安可显著提高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凋亡基因表达,提高凋亡指数,并抑制肿瘤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

  • 不平衡氨基酸对肿瘤细胞生长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吴成林

    目的比较几种不平衡氨基酸营养支持对肿瘤生长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荷Walker-256癌肉瘤SD大鼠,空肠喂饲肠外营养制剂10 d,据所喂饲制剂中氨基酸组成的不同分为:A组(平衡氨基酸组)、B组(增量精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C组(去蛋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D组(去缬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E组(增量精氨酸、去蛋氨酸、去缬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肿瘤体积增长速度、肿瘤质量、肿瘤质量/尸重,肿瘤组织PCNA指数,肿瘤细胞周期各时相百分比以及DNA倍性作为观察肿瘤生长速度的指标,并观察肿瘤细胞凋亡状况.结果上述各肿瘤生长指标值显示:B、C、D组与A组相比,除DNA倍性外,其余各指标值均降低(P<0.01),但B、C、D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组与B、C、D组相比较,所有指标值均显著降低(P<0.05);A、B、C、D、E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6.5±1.4)%、(13.7±2.8)%、(12.9±3.1)%、(14.1±4.4)%、(28.9±6.5)%,E组较A、B、C、D组凋亡指数明显升高,B、C、D组较A组亦升高明显(P<0.01),、B、C、D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平衡氨基酸促进肿瘤生长;增量精氨酸、去蛋氨酸、去缬氨酸3种不平衡氨基酸对肿瘤生长有同等抑制作用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量精氨酸、去蛋氨酸、去缬氨酸复合不平衡氨基酸对肿瘤生长抑制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更显著.

  • EVI1基因对鼻咽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方盛华;王碧荣;邓旭斌

    目的 研究EVI1 基因对鼻咽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 Western blot检测EVI1基因在鼻咽癌组织及鼻咽炎症蜡块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检测EVI1基因在鼻咽癌组织及鼻咽炎症蜡块组织的表达差异.构建慢病毒干扰载体,包装慢病毒,用病毒感染鼻咽癌细胞株,建立稳定低表达EVI1蛋白的鼻咽癌细胞.平板克隆实验验证EVI1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MTT试验验证EVI1对鼻咽癌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敲除EVI1 之后对鼻咽癌细胞凋亡比率的影响.细胞迁徙试验、划痕试验分别验证EVI1对鼻咽癌细胞侵袭及迁徙能力的影响.结果 EVI1基因在鼻咽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鼻咽癌组织中EVI1表达水平为鼻咽炎症蜡块组织的6.44倍.敲除 EVI1之后,可以使鼻咽癌细胞生长能力减弱.敲除 EVI1 之后,细胞凋亡水平上升(凋亡比率由 6.3%上升至 12.65%).EVI1敲除后,还可以降低鼻咽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细胞迁徙数目由78个降至29个).结论 EVI1为促进鼻咽癌细胞生长及侵袭的一个癌基因, EVI1可能作为鼻咽癌治疗的新靶点.

  • Mac-1基因缺失对ApcMin/+小鼠肿瘤生长及脂代谢的影响

    作者:章倩倩;叶志金;李江超;王丽京

    目的 探讨整合素Mac-1基因缺失对自发肠道腺瘤小鼠ApcMin/+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ApcMin/+小鼠和Mac-1基因缺失小鼠(Mac-1-/-)扩群获得实验所需数量小鼠,并进行杂交剪尾提取DNA,用PCR法检测小鼠基因型;计数肠道腺瘤数目和体积,并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的变化.结果 获得Mac-1缺失的自发腺瘤ApcMin/+;Mac-1-/-小鼠.Mac-1基因缺失后,ApcMin/+小鼠小肠腺瘤数目和体积减少,血清中TC和TG均下调约40%.结论 Mac-1基因缺失抑制ApcMin/+小鼠小肠腺瘤生长可能与脂代谢有关.

  • 鼻咽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蒋东辉;张月飞

    鼻咽癌高发于我国华南地区、东南亚等地.目前鼻咽癌的治疗主要以放疗为主,因其高转移率及局部复发,5年生存率徘徊于10%~40%.目前鉴别肿瘤干细胞的"金标准"[1] 是联合肿瘤细胞体外增殖实验及动物移植瘤实验.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具有分化潜能,其大部分子代细胞为非致瘤细胞,具有增殖能力但不能生发和维系肿瘤等特征,移植极少量该型细胞到免疫缺陷动物即可成瘤.故针对鼻咽癌CSCs的靶向治疗在鼻咽癌的治疗具有广泛的前景.CSCs是肿瘤中存在的极少部分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维系肿瘤生长的恶性细胞.传统放化疗不能完全消除肿瘤,因为遗留了真正致瘤的CSCs,被认为是肿瘤复发、转移及放化疗抗拒的根源.鼻咽癌中也可能存在CSCs,针对鼻咽癌CSCs的靶向治疗在鼻咽癌治疗具有广泛的前景.但寻找特异的鼻咽癌CSCs分选标志物是研究的颈瓶.本文拟对鼻咽癌CSCs存在证据及表面标志物筛选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CD47与肿瘤免疫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李黎;熊辉强;张少容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肿瘤细胞能够被T、B、NK细胞所清除,这表明一个健康的免疫系统对新生肿瘤生长的调控是至关重要的.在肿瘤免疫中,肿瘤细胞可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使肿瘤得以发生与发展.CD47是一种广泛表达于细胞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样蛋白质,近来,研究发现其上调是回避吞噬作用的另一种机制,肿瘤细胞可通过这一机制逃避免疫监视作用[1-5].本文就CD47的结构功能及其表达调控,并对CD47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儿童脑干胶质瘤的放射治疗

    作者:夏云飞

    发生于儿童年龄组的神经系统肿瘤的10%~20%位于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及延髓来源的肿瘤.组织学上这些肿瘤被认为是单一类型.临床上往往没有组织学的诊断仅有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的证据即可给予单纯放射治疗,治疗效果均比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肿瘤要差,5年生存率约为20%~30%,而弥漫型脑干肿瘤5年生存率几乎为零.目前认为脑干胶质瘤的预后因素与临床出现症状和体征的时间、肿瘤的类型和肿瘤生长在脑干的部位相关.通过神经影像学所示,结合临床表现和生长部位和生长方式,可把脑干肿瘤分为小灶型背部外生型,颈延髓型和弥漫固有型.由于放射生物学的进展和放射外科技术在神经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对脑干及其肿瘤的放射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更加深入,各种放射治疗技术都应用于儿童脑干肿瘤的治疗,下面我们将对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的介绍.

  • miRNA 参与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信号通路调控在肿瘤血管生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振浩;陈家乐;伍丽青;陈志浩;孙嘉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提出了肿瘤生长取决于肿瘤血管生成的概念,但其重要性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近十几年,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血管生成不仅决定肿瘤生长速度,在肿瘤病理分级、预后判断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因此,近年来肿瘤血管生成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肿瘤血管生成涉及众多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是其中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之一。VEGF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其下游信号,从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活化、迁移、增殖以及血管管状结构形成。而在此过程中,涉及纷繁复杂VEGF的调控。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在肿瘤血管生成中,microRNA(miRNA)在多个方面参与了VEGF的调控,包括转录后调控、转录调控、VEGF上下游信号转导调控等。因此,阐明miRNA在调控VEGF中所起的作用不仅能够深化人们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认识,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结肠癌干细胞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曼曼;费素娟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引起肿瘤发生、维持肿瘤生长、保持肿瘤异质性的能力,与肿瘤的复发、转移和治疗耐受密切相关。 Wnt、Notch、Hedgehog 及TGF-β信号通路在维持CSC的生长及增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阐明CSC的相关信号通路,可以为结肠癌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 基于检查点阻断抗体的肿瘤靶向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李毅斌;胡喜钢;吴钢;汪森明

    免疫肿瘤学在近120年间逐渐形成,肿瘤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能调控肿瘤生长,甚至清除肿瘤。其中调控细胞免疫过程的关键分子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新方向[1]。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抗原-4(CTLA -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 PD -1)具有负性免疫调节作用,能抑制 T 细胞的免疫应答,被称为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 )。而能阻断这些免疫负调节物的单克隆抗体因其能直接提高 T 细胞的免疫功能获得了广泛关注,这种单克隆抗体现在被称作检查点阻断抗体(checkpoint blocking antibodies )。检查点阻断抗体在临床上的进展是建立在对 T 细胞激活调控机制的基础研究上的。在 T 细胞激活的“双信号”模型中,抗原特异性的 T 细胞激活需要 T 细胞受体(TCR)和共刺激分子 B7-CD28两者的共同参与[2]。随后的研究在此双信号模型的基础上还发现了更多免疫调节信号,包括共抑制分子(CTLA -4、 PD -1、LAG -3)和共刺激分子(GITR、OX40、4-1BB),如何通过调控这些免疫调节信号以强化 T 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本综述主要关注 CTLA -4、PD -1等免疫抑制性分子的阻断抗体。 CTLA -4能与其配体 CD80(B7-1)和 CD84(B7-2)结合,减弱幼稚 T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的早期激活[3],而 PD -1主要通过其与配体 PD -L1和 PD -L2的相互作用来调控周缘组织 T 细胞的激活[4]。通过阻断CTLA -4和 PD -1的负调控通路可以强化 T 细胞的免疫应答以治疗肿瘤患者。

589 条记录 24/30 页 « 12...21222324252627...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