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效果观察

    作者:张平州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106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JOA 评分、ODI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病变,能增加脊柱固定的稳定性,有效改善腰椎功能和减轻患者疼痛。

  • 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黄晓魏;颜志坚;麦伟;张维成;方文焕

    目的 探讨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腰椎间盘患者中需要进行腰椎融合术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单侧组采用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融合器置入术,双侧组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单枚融合器置入,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住院天数、临床满意率、术后1年融合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并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JOA评分、腰痛VAS评分和腿痛VAS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单侧组和双侧组的相关指标按照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住院天数、临床满意率、术后1年融合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和双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JOA评分、腰痛VAS评分和腿痛VA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单侧组总有效率(优+良)为91.43%(33/35),双侧组总有效率为77.14% (27/3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格掌握临床适应证的情况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 柔性和动态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抗压缩性能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林周胜;黄志平;陈建庭;童杰;周若舟;朱青安

    目的 比较3种柔性和动态固定在8个不同方位上承受轴向压缩载荷时的椎间盘高度,并与完整节段和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以评价柔性和动态的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抗压缩性能.方法 采用新鲜成年家猪L2-5腰椎标本8例.切除后部结构后,L3-4分别行3种柔性和动态固定,以及常规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在8个压缩点分别对标本施加400N的前屈压缩、后伸压缩、左/右侧弯压缩、左/右侧前压缩、左/右侧后压缩载荷.通过Optotrak测量脊柱三维运动,计算L3-4椎间盘前缘高度变化.测试状态包括:完整状态,损伤状态下5.5 mm钛棒固定、3.0 mm钛棒固定、滑动棒固定、球窝连接固定.结果 在前屈、侧弯、侧前压缩方向上,完整状态与各固定组间的抗压缩能力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在后伸压缩方向上,3.0 mm棒固定组的压缩高度与完整状态、5.5mm固定组间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余组间的压缩高度无显著性差异;在侧后压缩上,损伤状态下各器械固定组均与完整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3.0 mm固定组与球窝连接组之间的压缩高度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柔性及动态固定后脊柱的抗压缩性能都得到提高.滑动棒固定整体上取得了与传统坚强固定相当的抗压缩性能.球窝连接固定在侧前或前屈压缩时抗压缩性能较差,但在后伸和侧后压缩上较好.细棒固定在后伸及侧后压缩方向上抗压缩性能相对不足.

  • 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明连;王东;黄承;许猛子

    目的评估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98~2001年,我们对31例T11~L2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弓根固定和横突间植骨治疗,其中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38岁.有或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压缩骨折21例,爆裂性骨折伴不完全截瘫6例,爆裂性骨折伴完全截瘫4例.术前和术后均行X片和CT检查.术后通过平均2年的临床和放射学随访,观察脊柱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的情况.CT和X片评估标准包括脊柱后突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比例和椎管内占位的比例.结果所有椎弓根螺钉在术中的植入过程中都没有出现并发症.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的失败或因疼痛原因需要行内固定取出,术后平均4个月出现骨折的愈合和放射学的稳定性.术前平均脊柱后突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比例、椎管内占位的比例分别为25°,42%,37%,术后1周平均为9°,10%、13%,术后2年平均为11°,13%、11%.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即使在缺乏后方脊柱完整性的情况下,它仍能提供早期坚强固定,从而维持良好的三柱稳定性.

  • 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善琛;王建华;夏虹

    腰椎融合术具有广泛的适应证.椎弓根螺钉同定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稳固融合节段的金标准,具有良好的融合率,但是随着其技术的普及开展,与此相关因软组织的广泛剥离、关节囊及关节面的破坏、内置物本身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干扰所致的腰痛和相邻节段退变等并发症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对于椎弓根固定系统而言,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术(TLSF)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手术并发症少、费用低廉、术后康复快等众多优势而被认为在腰椎融合术中除椎弓根螺钉固定以外的一种有效固定方法[1-2].

  • 单侧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作者:王鹏;袁峰;王健;唐晓波;胡勇;陈海峰

    目的 探讨单边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对17例L4~5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根管减压椎间Cage融合术(A组),17例L4~5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者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切除减压椎间Cage融合术(B组).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拍摄X线测量腰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融合节段融合率的变化,按日本外科矫形学会(JOA)的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下腰部疼痛、下肢根性疼痛症状得到缓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8个月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两组JOA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减压椎间Cage融合术,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根管减压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疗效明显、费用降低、创伤小、愈合快,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的可靠方法.

  • 后路腰椎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山;李开南

    在腰椎手术中,很多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骨折等都需要行植骨融合术.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从20世纪早期的Hibbs脊柱融合术,到后路横突间植骨、后路椎体间植骨、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以及360°环形植骨融合,融合术种类越来越多,目前已经发展为包括单纯后路植骨融合术、椎弓峡部植骨融合术、后路减压复位及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后路椎体间融合植骨内固定术、经关节突入路行后路椎间融合术、前路椎间融合术及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腰椎融合术的主要优点是[1]:①在生物力学上可获得运动节段稳定的内固定效果;②重建前柱分载负荷的性能,保护后方器械内固定效果,使得畸形的矫正在愈合期间得以维持,并使后方器械的疲劳性断裂减至低.近年来主要应用的几种后路腰椎融合技术,包括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 fusion,PLF)、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360°环形融合和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等.

  • 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舒本林;唐佳

    目的 探讨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我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手术固定方式分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组(单侧组,n=47)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组(双侧组,n=53),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间隙不同部位高度、椎体间融合率及邻间椎间盘退变发生率,手术并发症.结果 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隐性失血量及住院费用少于双侧组,邻间椎间盘退变发生率低于双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椎体间融合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ODI、VAS评分、椎间隙腹侧高度、椎间隙背侧高度、椎间隙手术侧高度、椎间隙手术对侧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疗效相近,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更能够减轻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降低邻间椎间盘退变发生率和治疗费用,安全性较好.

  • 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

    作者:方煌;陈安民;罗永湘;夏仁云;易成腊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2000年9月~2002年2月,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19例,男5例,女14例,年龄47~68岁.病变节段L4~5 10例,L3~4 3例,L5~S1 2例,L3~4、L4~5 4例.术后随访自行拟定下列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症状完全消失;良:症状明显改善;可:症状好转;差: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结果术后17例获得4~18个月(平均8.1个月)随访,结果:优12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4.1%.术后6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有骨桥形成,无内植物松动断裂. 结论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横突间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具有复位固定优良、对椎管干扰小及易获得植骨融合等优点,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 后路全脊椎截骨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脊柱后凸畸形

    作者:蒋成;蒋萍;蔚芃

    目的 探讨经后路全脊截骨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脊柱后凸畸形的手术评估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4月-2010年6月采用后路脊椎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畸形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6~61岁,平均49岁.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10例,结核后凸3例,椎体发育不良2例;后凸顶点:胸9椎体1例,胸11椎体3例,胸12椎体4例,腰1椎体5例,腰2椎体2例.脊柱后凸Cobb角35~61°,平均46°.Frankel分级:E级2例,D级8例,C级4例,B级1例.结果 术中出血800~1 800 mL,平均1 000 mL;术中1例左侧胸神经根损伤;1例术后双下肢肌力感觉减退.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0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6个月Cobb角5~10°,平均矫正率86.5%.术后6~10个月X线片显示截骨平面骨性愈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除1例B级恢复至D级外,其余为E级.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和纠正度数丢失等并发症.结论 经后路脊柱截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减压、矫形同时进行,矫正度数大,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明显.

  • 后路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或椎体内植骨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21例体会

    作者:夏本杰;董革辉;蔡小军

    近年来随着运输、采矿以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各种不稳定的胸腰椎骨折及脱位的患者越来越多,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传统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虽近期疗效明显,但远期随访常不令人满意,尤其是骨折复位后形成的不易愈合"空壳样"椎体,往往造成椎体高度的丢失、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从而引起腰背疼痛等后遗症.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我院共收治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脱位21例,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或椎体内植骨,保留未损伤运动节段的功能,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11例治疗体会

    作者:蔡小军;何斌;韩建华;董革辉;夏本杰;李代君;杨波;鄢家强

    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10月收治了11例胸椎结核伴不同程度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联合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后路椎板间、小关节突关节外侧植骨术,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

  • 3D打印在颅颈交界区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

    作者:祝剑虹;林毅兴;朱林;韦武亭;沈娟红;周梦良;成惠林

    目的 探索3D打印导板引导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疾病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本中心自2015年3月至12月收治的10例病例,在3D打印导板辅助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分别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解剖复位水平,椎体骨质融合率,Symon评分、美国脊柱损伤协会神经功能分级及日本骨科协会脊髓疾病评分改善率,同时评估对脊髓、椎动脉等损伤的发生率.结果 患者解剖复位满意,骨质均实现融合,颈髓损伤及上肢活动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颈髓及椎动脉的直接损伤.结论 3D打印计算机辅助导板设计是颅颈交界区疾病椎弓根螺钉固定良好的辅助方法.

  • 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马骏;张浩;申国庆;高发旺;陈俊麒;王朝晖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肌间隙入路、单侧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经单侧椎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系统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s,VAS)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及自觉症状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例患者再次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3个月,平均26个月。JOA评分:术前(9.08±3.05)分;术后1个月(20.36±5.23)分;末次随访为(19.92±5.13)分;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6.89±0.93)分,术后1个月为(2.36±0.83)分,末次随访为(2.19±0.61)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椎间植骨融合率86.2%;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裂以及Cage移位。结论经多裂肌肌间隙入路、单侧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疗效。

  • 单一椎体骨折后不同固定方式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李建武;白国玺;陆斌;谢延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与跨伤椎固定治疗单一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83例单一椎体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对比术前、术后(3~7 d )、术后12个月、术后18个月时Cobb角及伤椎前后缘高度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术后两组患者矫正度均存在丢失现象,两组间Cobb角矫正度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固定组术后12、18个月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术后12、18个月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前后缘高度百分比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固定,均能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经伤椎固定能够更好地维持脊柱矫正度,是单一椎体骨折经后路治疗中较好的选择。

  •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

    作者:邵汝女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66例单椎体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伤椎植入椎弓根螺钉,在后路行椎间撑开、连接钉棒使伤椎复位.结果:66例均取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未出现继发性神经根及脊髓损伤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现象.手术前后椎体压缩与 Cobb 角情况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的即刻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是安全的,可有效地使伤椎获得良好复位与固定,有利于维持矫正效果、减少内固定的松动或断裂.

  • 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临床研究

    作者:曹三太;沈永峰;冯世尧;杜春河

    目的:探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临床疗效,为临床上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0月接收的96例腰段爆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两组,每组48例。植骨组患者给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植骨治疗,不植骨组给予单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90d伤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脊柱后凸角(矢状面 Cobb's角)、神经功能 Frankel分级及内固定物有无断裂松动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后缘压缩率、Cobb's角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d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不植骨组优良率为10.42%;植骨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123,P=0.500);术后90d两组优良率分别为43.75%、8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64,P=0.001)。随访1年后,不植骨组与植骨组内固定物断裂、松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2,P=0.020)。结论对于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植骨治疗能够预防畸形的发展、有利于患者康复活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近端短节段融合对Lenke Ⅰ型AIS患者肩关节平衡的影响

    作者:庞龙;松本守雄;李亚平;陆志东;金群华

    目的 采用近端短节段融合策略对Lenke Ⅰ型AIS患者进行矫形手术,评估此策略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Lenke Ⅰ型AIS患者,均行后路矫形融合手术.上端椎确定后,18例患者近端固定椎低于上端椎一个椎体(短节段融合组).近端固定椎与上端椎重合的有18例患者,9例患者固定椎高于上端椎一个椎体(常规组).通过使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放射学检查、SRS 22评分及围手术期数据,对2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2组患者主胸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终随访时其Cobb角、肩关节平衡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固定椎体数2组患者分别为(7.7±0.7)个、(8.6±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33.4±28.4) min、(178.2±53.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分别为(270.3±120.8)mL、(375.4±169.3)mL (P <0.05).结论 对于Lenke Ⅰ型患者近端短节段融合可达到与常规手术相同的矫形结果及临床疗效,而且此方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可更好地恢复肩关节的平衡.

  • 浅析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

    作者:张建华;杨明智;刘志斌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价值,为提高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4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三维CT测量;同时选择24例干燥寰椎标本进行椎弓根解剖研究。结果从寰椎椎弓根解剖结果来看,寰椎侧块的宽度、长度、高度以及中线至寰椎椎弓根中点的距离与三维CT测量寰椎侧块的宽度、长度、高度以及中线至寰椎椎弓根中点的距离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具有同样价值,临床可通过该两种方式来确定准确的进针位置、方向及其深度等。

  • 椎弓根螺钉强化在骨质疏松椎体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滕海军;周跃;王建;范丽静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由于其解剖复位、短节段固定和三维固定等优点而成为目前较为流行的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但对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患者,由于椎体骨密度(BMD)降低,骨小梁变薄,常导致内固定失败.对翻修手术中需行椎弓根螺钉取出和替代的患者,其机械固定强度也可发生继发性减弱而导致螺钉松动、断裂和移位.因此,对于此类患者需进行特别处理,以避免此类并发症.由于螺钉的几何学特性和钉-骨小梁界面间的生物力学特性在椎弓根螺钉固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为提高骨质疏松患者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成功率,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椎弓根钉道强化和改进椎弓根螺钉的设计等方面.现就其进展综述如下.

107 条记录 5/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