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使用易瑞沙前需做分子检测
近,不少肺癌患者在网上讨论一种疗效不错的药物:易瑞沙.这种疗效不错的药物在我国却没有成为治疗肺癌的一线用药,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易瑞沙是一种进口药,昂贵的价格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患者期待我国能自主研发出有同样疗效的国产药物.大家有盼头吗?易瑞沙瞄准非小细胞肺癌易瑞沙(Iressa)是由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开发的一种靶向抗肿瘤小分子化合物(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其化学名字叫吉非替尼(Gefitinib),易瑞沙是商品名.
-
2例氯丙嗪所致糖代谢异常临床报告
氯丙嗪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吩噻嗪类的代表药,1951年氯丙嗪作为第一个真正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在法国的研制成功宣告了精神病学中生物医学模式时代的到来[2].因其疗效显著价格低廉长期以来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线用药,对于控制阳性精神症状及兴奋躁动等症状疗效甚佳.但随着用药时间及药量的增加,其副作用也越来越多的凸显出来,比较常见的有抗胆碱能副作用、椎体外系副作用、迟发性运动障碍、粒细胞减少等.近年来,吩噻嗪类药物所致的肥胖、血脂血糖代谢异常等一些代谢综合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中所提糖代谢异常是指具有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及尿糖阳性、血糖达糖尿病诊断标准,但上述症状是由于服用一些药物影响糖代谢所致的一组疾病群.本文介绍临床工作中遇到2例服用氯丙嗪所致血糖增高误诊为糖尿病,供临床医师参考借鉴.
-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由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17环状多肽,BNP通过与其受体结合,从而介导一系列生理学效应.正常成人体内少量BNP主要参与调节体循环和水盐平衡,维持心脏组织微环境稳态,可以明显改善心功能.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国外商品名为奈西利肽(nesiritide),是以基因重组技术制成的高纯度无菌冻干粉剂,已经被美国FDA批准为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一线用药,它的另一个治疗应用前景为心肌梗死后的早期治疗.有研究表明rhBNP有利于阻止和逆转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1-3],但对于心肌梗死后持续应用rhBNP的疗效观察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持续应用rhBNP对大鼠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
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螺内酯应小心谨慎
倍它乐克(ACEI)被列人心力衰竭治疗的一线用药,几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亦证实螺内酯亦具有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良好作用,这就产生了二者合用的建议,但临床实际工作中却产生了很多高血钾和肾功能受损的情况,提示我们应用螺内酯治疗心力衰竭时需小心谨慎.
-
新型抗抑郁药西酞普兰的临床应用
有关五羟色胺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的知识来源于对选择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Ls)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20世纪90年代,SSRLs取代了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成为抑郁症治疗的一线用药,其原因在于它们不仅具有与TCAs相似的疗效,同时具有相对较好的耐受性以及过量时较高的安全性.
-
二甲双胍致血浆维生素B12及其相关代谢物水平改变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其患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而迅速增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发病率高,症状出现早.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与一线用药,长期使用可造成血浆维生素(VitB12)水平下降,而VitB12为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完整所必需.
-
胸腺肽α1在慢性乙型肝炎和重症肝炎的治疗中的作用
亚太区治疗肝炎指南推荐:胸腺肽α1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一线用药.于2004年10月初在中国台湾召开的慢性乙肝治疗共识专题会议上和随后在印度马德里举行的亚太区肝病大会上都通过了有关建议.即:
-
利尿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
自上世纪50年代以噻嗪类为代表的利尿降压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其治疗地位其实并未改变.从70年代WHO提倡的阶梯治疗方案到现在不断更新的各种高血压指南中,利尿剂仍然是主要的降压一线用药之一.在我国,许多传统的复方类降压药,从早的复方降压片到后来的北京降压0号、开富特(复方卡托普利)、海捷亚(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等均含有双氢克尿噻.其中一些价廉的复方制剂早为广大老百姓所熟悉和接受.只是随着降压新药的不断问世,药商及学术界对新药的大力宣传、推介,临床医生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喜新厌旧"倾向,而且许多研究发现利尿剂对糖、脂及尿酸代谢有不良影响,这些负面的评价,使利尿剂的降压地位受到了冲击,让许多临床医生产生了疑虑,以致望而生畏.
-
选口服降糖药,学会“私人定制”
根据病机选择合适的药物从近年来的各大糖尿病指南来看,在口服降糖药的选择上面有一点是统一的,即把二甲双胍做为一线用药,也就是首选药物.大家或许还记得2007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里面只把二甲双胍作为了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从201 0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开始,把二甲双胍作为了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胖瘦)治疗的首选用药,而且指出,如果没有二甲双胍的禁忌证,该药物应该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这种改变主要是考虑到,无论是哪类体重的患者,心血管病变都是其主要风险,而二甲双胍的心血管保护益处已经得到证实,且从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来看,并没有证据支持其只对肥胖或超重患者有效.
-
一专多能的降糖精英——二甲双胍(格华止)
二甲双胍(格华止)作为口服降糖药大军中的老将,走过50个年头,非但没有被后来者所淘汰,反而历久弥新,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治疗指南都将其列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新ADA(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更是将二甲双胍列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起始用药和全程治疗用药.
-
实例解读β受体阻滞剂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自1964年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被发现以来,该药用于高血压治疗已半个多世纪,1984年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委员会(JNC)首次将β受体阻滞剂推荐为高血压治疗的一线用药,且一直延续至今.近10年,有些研究对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效果提出质疑,部分医生及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还存在疑虑,缺乏充分认识,临床使用率偏低,剂量偏小.随着新型β受体阻滞剂的问世,我们须不断深化对这类降压药的认识和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
哪种降糖药好中药降糖没那么神奇
有些糖友担心自己用的药不是好的,服药才几天,对血糖控制程度不满意就急于换药.每次听说有新药都想去试,频繁换药.有的甚至看见别人用药好,也跟着去买.专家提醒,所谓的"好药"是适合糖友病情的药物,糖尿病用药强调个体化.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有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格列酮类等.此外,西格列汀、维格列汀等新型降糖药也已经用于临床.磺脲类是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仍是目前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双胍类也是口服降糖药中的元老,降糖效果确切,并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
一专多能的二甲双胍
对于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二甲双胍是一线用药.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医生给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开处方时应首选二甲双胍,而不是其他药物.尽管二甲双胍是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使用多的药物之一,但它并未流于平庸,进入美国市场的15年,以及欧洲市场的数十年以来,二甲双胍不断在研究者、医生和患者心中激起新的波澜.
-
巧用磺脲药科学降血糖
磺脲类药物是口服降糖药家族中的元老之一,其降糖作用确切,是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临床考验,磺脲类药物在降糖药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同其他药一样,磺脲类降糖药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及药物应用中的局限性.
-
新型磺脲类药物:从强化血糖控制到全面心血管保护
磺脲类降糖药自上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临床应用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由于磺脲类药物是针对2型糖尿病的基本致病环节--胰岛素分泌缺陷,因此,无论其单药治疗或与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治疗,均被临床广泛应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以及英国国立临床规范研究所(NICE)均推荐,将磺脲类药物作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
-
地塞米松对哮喘豚鼠肺组织G蛋白α亚族的调控研究
抗哮喘药物种类繁多并不断增加,但糖皮质激素(GC)作为临床一线用药其地位至今无法替代.GC的抗哮喘机制是复杂的,要想准确解释其平喘机制仍待时日.近来发现,许多药物通过与G蛋白藕联的受体相互作用发挥药效,我们发现哮喘豚鼠肺组织Gα亚族表达增高与其发病有关[1],GC的抗哮喘作用是否与调控G蛋白的表达有关尚少见报道.我们的实验用卵蛋白致敏复制豚鼠哮喘模型,用地塞米松(DEX)进行干预,通过测定G蛋白α亚族的表达变化,以期从信号转导的角度阐述GC的抗哮喘机制.
-
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链球菌及其临床意义
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重要的致病菌,同时也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脑膜炎和脓毒症的主要致病菌.红霉素及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肺炎链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并兼有抗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军团菌等)活性,特别是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等有很好的耐受性,又增强了对流感嗜血杆菌的抗菌活性,被推荐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经验治疗的一线用药.随着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对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链球菌(MRSP)的迅速增加已引起普遍关注[1-4].
-
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如何正确应用二甲双胍和胰岛素
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在2015年《妊娠期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将胰岛素和二甲双胍作为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中晚孕期降糖的一线用药[1]。近年来二甲双胍治疗G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断得到证实,尤其是用于肥胖和超重的患者[2]。由于部分GDM患者存在较多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可能不满意,需加用胰岛素协助降糖[3]。目前GDM的治疗方案包括3种:单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加用胰岛素及单用胰岛素。本文将评价各降糖方案治疗GDM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二甲双胍需加用胰岛素的比例和预测方法,并推荐如何选择GDM治疗方案。
-
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肝脏脂质合成预防肝癌的发生
很多因素可增加肝细胞肝癌(HCC)的发生风险.近期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可增加H-CC的发病风险,意味着2型糖尿病患者可作为预防癌症的目标人群.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在肝脏发挥作用.多项研究提示,二甲双胍与可降低HCC的发生风险.虽然许多临床前期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在众多组织中发挥抗癌性能,但是目前尚无研究直接证实二甲双胍在防止肝脏癌变中的作用.
-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试验的启示
经过20多年的临床研究,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中的地位已获得充分肯定.各种CHF治疗指南陆续将其列为心功能稳定时CHF治疗的一线用药.但从CHF治疗实际应用来看,β受体阻滞剂仍远未达到预期的程度,临床医生对应用中的一些顾虑挥之不去.